社會和諧本質屬性交流
時間:2022-11-25 09:33:00
導語:社會和諧本質屬性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大家知道,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直接思想來源的空想社會主義,就是以社會和諧為主旨的。18**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也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令人深思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批判的過程中,恰恰對其提倡“社會和諧”這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破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在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黨作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判斷,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必然要得出的一個科學結論,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更加注重的實踐主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注意把社會和諧同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和探索。建國后不久,同志曾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充分調動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題。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實際上就把實現社會和諧納入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范疇。同志在20**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結合新的實踐明確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為我們黨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思考社會和諧問題進一步打開了視野。按照唯物史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社會和諧是互為一體的。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全面發展,說到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意義上就是不斷健全、完善和優化人的社會關系。社會和諧的程度越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越趨于合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就體現得越充分。
實踐在發展,認識在深化。在新形勢下,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關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與我們黨以往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成果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理論創造。這個重大判斷,反映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不僅豐富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而且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反映了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性質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這一性質,決定了黨必須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是我們黨先進性的根本標志。在當代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而促進和實現社會和諧,又集中反映和體現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實上,社會和諧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一不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密切相關。而現實生活中的諸多不和諧因素,從價值觀的層面來講,又都給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造成嚴重妨礙。立足現實國情,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面臨的最重大課題。正因為如此,黨中央作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個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
依照這個重大判斷,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堅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加快實現惠及最廣大人民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不斷增進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等等。只有這樣,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是通過掌握和運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來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是人民的政權,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執掌政權的,這個政權必須完全用來為最廣大人民謀利造福。由于社會和諧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的福祉,因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一個基本功能,就在于促進和實現全體人民普遍向往的社會和諧。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社會開辟了通往高度和諧的未來社會的現實道路,但要實現理想的和諧社會,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辛努力。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經濟文化還不發達、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高度的社會和諧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自覺主動地創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利于我們黨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出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政治優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目標。
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利于進一步增創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合理最進步的社會制度,它應當而且也必然具有以往任何社會制度都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目前尚處于初始階段,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內涵有一個在實踐中逐步展開的問題,對它的認識和把握也必然要經歷一個由不夠全面到比較全面、由不夠深入到比較深入的過程。
在當代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著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總要求,在科學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對增創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社會和諧的本質特征,在于堅持以人為本。從社會價值觀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作為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優越性,都植根于以人為本,體現于以人為本,展示于以人為本。資本主義盡管把自由、平等、博愛和人權叫得很響,但其價值目標始終在于追逐利潤的最大化,而資本說到底就是把人作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使人性被嚴重壓抑、人格被嚴重扭曲。社會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僅僅意味著社會形態的轉換、階級關系的變遷和國家機器的重組,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實現人的生存方式的改變、生存價值的提升。由此可知,我們黨把以人為本的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予以彰顯,這本身就是增創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之舉。還要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都是人民群眾,而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程度,又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實際顯現程度。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社會和諧,就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也就能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值得一提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具有統合功能和輻射作用。社會和諧程度的提升,必將有力地促進和帶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可以相信,隨著社會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由理論認知轉化為現實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以日益擴展的巨大優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響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必將給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帶來新的歷史性飛躍
擺脫貧弱落后,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族振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自覺最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礎上,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融為一體,并自覺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要求,不斷拓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路和內涵。從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后提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再到今天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表明了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提升到新的更高境界。
我們黨把“社會和諧”鮮明地寫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上,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社會理想追求第一次成為了社會主義大國的生動實踐。這一創舉必將大大增強我們整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舉國上下進一步振奮起強我中華、壯我國威的豪情壯志;必將在全社會空前地激發出開拓美好未來的創造熱情和活力,進一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必將有力地促進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鞏固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更高層次上的國泰民安。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輝煌,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必定以更為雄壯的英姿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 上一篇:和諧社會創新交流
- 下一篇:機制創新矛盾化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