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強化教學管理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15 08:39:00

導語:黨委強化教學管理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委強化教學管理經驗交流

鎮位于市中南部,面積96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19947人,黨員干部840人,現有鎮、村光纖接收站4個,村衛星接收站1個、村光盤播放點2個,農村中小學衛星接收站8個,覆蓋了全鎮所有行政村和中小學。

遠程教育站點建成開通后,我鎮緊緊圍繞發揮遠程教育作用這一主線,堅持以“管、學、用”為重點,念好“保、強、增、促”四字經,健全機制運行規范、強化管理促進教學、積極創新增強效益,推動了全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兩年多來,我鎮累計投入遠教經費7萬多元。到目前,遠程教育工作逐步邁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管、學、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三項補貼”保運行

一是村級站點工作“經費補貼”。村級辦公經余慶縣鎮黨委

自2003年6月以來,我鎮相繼開通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光纖接收站2個,衛星接收站9個,信息站1個,播放點3個,形成了覆蓋全鎮的遠程教育網絡體系。站點開通后,我鎮積極探索遠程教育長效機制,強化教學組織與管理,累計培訓黨員干部14000人次,培訓群眾16000人次,有效地推動了遠程教育深入發展。

一、完善工作機制,確保組織領導到位

我鎮成立了以書記為組長、分管副書記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成立了遠程教育辦公室,抽調了3名同志具體辦公。為有序推進遠程教育工作,我鎮對遠程教育工作機制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建立黨政領導聯系站點制度。要求班子成員每年到聯系站點指導工作8次以上,并參與站點學習,填寫聽課記錄表,對教學輔導人員提出教學改進建議。

二是建立了工作督促檢查制度。領導小組每月到遠教站點檢查一次遠教工作,填寫《遠程教育檢查情況登記卡》,對工作滯后需要整改的,在登記卡上注明整改意見和整改時間,責令按期整改。

三是建立信息反饋制度。采取發放《遠程教育學習內容需求表》、走訪等形式收集黨員干部和群眾對培訓內容的需求信息,由站點管理人員根據多數人的需求作出教學計劃,提前準備課件,組織群眾學習。同時,要求各站點每月報送一篇以上信息,及時總結遠教工作經驗,針對性地解決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四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鎮黨委以遠教站點所轄人口數為基準,以每年每人0.5元的標準列入財政預算,保證了站點運轉的必要開支。由于經費保證,兩年多來,我鎮依托遠程教育,在全縣率先建成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為3個站點拉通了電信寬帶網,開發了《鎮的民本‘官’念》、《花燈之鄉:》等5個鄉土課件。

五是建立“村校共建共用”機制。我們堅持管理共同負責、經費共同承擔、培訓共同組織、考核共同實施,開展了“村校共建共用”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站點加強黨員干部的學習培訓,擴大了遠程教育的覆蓋率和影響力。

六是建立了遠程教育考核辦法。把遠程教育工作納入村的綜合考核,并設置遠程教育工作單項獎,對達到縣“五好站點”標準的,給予1000元獎勵;對工作開展較差的,對單位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

二、抓隊伍建設,確保站點正常運轉

一是抓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各站點均配備了2名以上熟悉計算機知識的管理員,先后組織50人(次)參加了市、縣兩級舉辦的遠程教育骨干培訓班培訓。同時,還利用中學信息站舉辦了三期管理人員培訓班,確保管理人員會操作、懂管理。制定了《鎮遠程教育站點管理人員考核細則》,鎮黨委與管理人員簽定責任狀、協議書,對站點設備運行正常、培訓工作開展好的管理員每年給予360元崗位津貼,對工作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到位的管理人員進行通報批評。同時,嚴格遵守縣委組織部關于管理人員更換報批制度,保證了管理人員隊伍穩定。

二是抓設備維修隊伍建設。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聘請了4名專業計算機人員組成鎮遠程教育技術支持隊伍,與他們簽定協議書,明確職責,負責全鎮遠教設備的維護,實現了小維修不出鎮,確保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是抓教學輔導隊伍建設。堅持從鎮的技術骨干中聘請教學輔導人員,并以鎮黨委的文件固定下來。同時制定了《鎮遠程教育教學輔導員管理細則》,規定每個輔導人員每年必須開展教學輔導活動4次以上,對不認真履行職責、完不成輔導任務的輔導員扣發年終獎,并把教學輔導工作任務納入股站所百分制考核內容,嚴格兌現獎懲。

三、多形式開展學習培訓,確保學有成效

一是分類編班學。根據黨員干部群眾的需要,將鄉鎮站點的培訓對象分成了政法、農口、黨政三個班,村級站點的培訓對象分成了種植班、養殖班、烤煙班、果蔬班、市場經濟營銷班等,并進行編班學習。在培訓過程中,對基礎好、悟性高的教育對象,注重引導開展個性化學習;對底子差、年齡偏大的教育對象,課后由輔導員組織到遠程教育示范基地上進行實地輔導。截至目前,全鎮已辦培訓班45期,培訓黨員干部群眾3000余人次,群眾4500余人次。

二是分散自助學。站點建立了個性化學習服務制度,每月定期向群眾發放節目預告單或便民服務卡,黨員干部和群眾隨時可到站點自助學習,管理人員必須盡力滿足農民群眾的需要,為他們做好播放工作和上機指導。目前,全鎮采取個性化學習的黨員干部群眾已達1000余人次,下載資料2000余篇,運用遠程教育網絡信息82條。共青林場場主祝常亮依托遠程教育站點從網上下載水果栽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科技資料,了解水果市場價格,同時根據網上信息調整種植結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是送教上門學。為了滿足偏遠山區群眾的收看需要,我們在農村能人黨員家中設置遠教示范戶播放點,每月按照學習計劃定期向他們發放文字資料和光碟,委托他們組織當地群眾收看。同時,采取“1+1+3”模式開展遠程教育服務工作,即1名輔導員聯系幫扶1名農戶,負責從技術、資金、項目等方面提供服務,把其培植成遠程教育示范戶;遠程教育示范戶聯系3名農戶進行結對幫扶。目前,全鎮共建立示范戶播放點23個,培植遠程教育示范戶18戶,向群眾發放光碟2000余張,發放文字資料6000余份,利用示范戶播放點培訓群眾6000余人次。官倉村新塘村民組農民冉啟余,在遠程教育輔導員的服務支持下,葡萄種植技術得到很大提高,2005年,他種植的2畝葡萄收入達5000余元,比往年增收1000多元。費少,站點運行難,易導致培訓工作脫節現象。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鎮每年補貼每個村級站點1000元運轉經費,并對新建的金坪山和山村站點分別補貼10000元工作經費。二是村級站點管理人員“崗位補貼”。針對村級站點管理員為村干部兼職,報酬少、工作量大、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我鎮每月給予每名村級管理人員10元崗位補貼,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三是遠程教育示范戶“項目補貼”。為發揮遠程教育的惠民作用,我鎮把生豬、烏骨雞養殖等項目與遠程教育“示范點”建設結合起來,實行“項目補貼”,對30頭規模的生豬養殖戶貸款貼息、對200羽規模的烏骨雞養殖戶種苗對半補貼、對2畝以上的稻田養魚戶種苗全額補貼,調動了農民參加遠教培訓的積極性,促進全鎮產業化發展。

二、“四項制度”嚴管理

一是實行月檢修。要求站點管理人員每月對設備器材使用以及網絡狀況進行1次全面檢查,對設備清塵、測試,做好檢修登記。二是實行周反饋。要求村級和學校站點每周向鎮遠教辦反饋1次工作信息,包括網絡設備運行和組織培訓的情況以及黨員干部群眾的學習需求、站點管理等方面,由鎮遠教辦綜合分析,及時整改完善,提升站點服務功能。三是實行季督查。鎮遠教辦堅持每季度對站點設備維護、學習培訓、站點值日、示范基地建設等情況進行1次全面督查,形成教學組織管理評估報告。四是實行年考核。鎮黨委把遠程教育工作作為對各村年終考核的主要指標之一,綜合評估,給予獎勵或通報批評。

三、“五分培訓”強教學

為擴大遠程教育站點輻射功能,滿足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學習需求,增強實效性,我鎮在實行集中學習和分散培訓基礎上,深化教學組織管理,創新實施“五分制”教學法,把不同需求的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分成五個平臺開展專題培訓。一是以黨員為主體,分層面培訓。突出機關、學校和農村3個層面黨員的行業特點,分別由鎮光纖站、中小學和村級站點組織專題培訓。二是以干部為主體,分小組培訓。以單位進行組合,全鎮分為5個遠教學習小組(即黨政組、農業組、財貿組、工建組、司法組),每小組每月組織干部學習1次以上。同時,鎮遠教辦還根據中心工作的開展,分期舉辦各類村級干部培訓班,使全鎮村干部年內輪訓1遍。三是以骨干為主體,分階段培訓。從提高站點管理人員和教輔人員的操作技能和教學服務水平入手,積極與學校協調配合,利用學校管理老師培訓村級站點管理人員,每年分6期對村級站點管理人員進行計算機知識培訓,為遠程教育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四是以大戶為主體,分類別培訓。針對種養大戶的實際需要,鎮黨委不定期組織各類專業大戶集中培訓,使全鎮所有大戶每年至少輪訓1次;同時各村站點不定期組織大戶培訓農業適用技術。五是以農民為主體,分季節培訓。結合農時季節的需要,及時組織農民群眾培訓。如今春造竹中進行栽竹技術培訓。2005年至今,全鎮累計開展先進性教育、農業技術等專題培訓83場,參訓人員達2180多人次。

四、“兩種模式”增實效

我鎮在推進遠程教育工作中,始終把“用”作為遠程教育的根本點和落腳點,努力探索實施“遠教+大戶”、“遠教+協會”等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遠教+大戶”模式。“遠教+大戶”即以遠程教育資源為平臺,以產業大戶為對象,通過遠教信息聯絡員與各類專業大戶結成“對子”,有針對地收集、傳遞各種信息,指導大戶運用資源,提高其技術水平和創業能力,促進全鎮產業化建設。我鎮在涉農站所中明確7名農技輔導員作為信息聯絡員,分別負責聯系一類專業大戶,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大戶的生產需求,利用遠教網絡資源,向他們傳遞適用的技術和市場信息。同時,按照“適用實效,分類指導”的原則,信息聯絡員帶著大戶學、指導大戶用、幫助大戶干。通過兩年多的發展,全鎮規模化生產呈現良好的趨勢,興紅村和星光村建立起生豬、烏骨雞養殖和稻田養魚示范基地,30頭以上規模的生豬養殖戶達131戶。星光村建立蔬菜種植基地,鐵匠爐村建立花卉種植基地,三塊村和鳳凰村建立竹編生產加工基地,每年可銷售竹席80多萬根。

二是“遠教+協會”模式。為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逐步解決“空殼村”問題,我鎮積極探索實施“遠教+協會”模式。該模式以產業為依托,遠教為載體,協會為抓手,發揮村黨支部組織引領作用。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建立村級經濟組織協會,創辦經濟實體,支部利用遠教平臺組織會員學技術、獲信息,協會連接市場、促銷售,以發展村級經濟增加積累。2004年,星光村黨支部采取這一模式建立養殖協會,興辦一間烏骨雞養殖場,到去年底已出欄10000羽,增加集體收入20000元。通過探索實踐,我鎮遠程教育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將不斷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我鎮遠程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