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能力和救助水平提升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0 03:37:00
導語:應急能力和救助水平提升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縣民政工作在省、市有關部門及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及有力支持下,以講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強服務為基本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全縣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有力促進了自治縣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我縣救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和采取的措施
位于中部,境內海拔最高處4874米,終年冰雪覆蓋,海拔最低2040米。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0.2℃,年最低氣溫零下30多度,年降水量在231.3-555.2毫米之間,無霜期90-145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全縣自然災害呈現頻發、多發、易發等特點。干旱、暴風雪、低溫冷凍、強降雨洪水、泥石流等極端天氣過程和自然災害每年給農牧業生產造成上億元經濟損失。因處于河西走廊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交匯區域,屬國家及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抗震減災形勢十分嚴峻。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及草地資源,林地面積270多萬畝,活木總蓄量達370多萬立方米,草原面積580多萬畝,屬祁連山水源涵養林重點保護地區,森林和草原防火減災任務十分艱巨。
多種自然災害頻發,使全縣受災地區群眾生活困難,救災減災形勢嚴峻,工作難度加大。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牧民抗災自救能力差,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十分繁重。由于我縣屬于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地區,受自然、地利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地區物資運輸費運高、成本大,造成在價格傳導因素下的農業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和部分公共服務品等價格水平始終高于周邊縣區運行,加之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農牧民住房設防標準低,抗災能力差,災害發生后,群眾根本無力實施自救,主要依靠政府救助,同時,群眾缺乏建筑技術,無法自行承擔重建任務,雇用外地施工隊,致使重建成本增加。
二是我縣連續12年遭受自然災害,全縣19個鄉鎮176個村都不同程度受災,群眾返貧面大,生活困難。2012年,全縣19個鄉鎮以低溫冷凍、大風降溫、干旱、冰雹、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43.58萬人(次)受災,2.096萬公頃(其中絕收2622.99公頃)農作物成災,占全縣可耕地面積的95%,緊急轉移安置604人,房屋倒塌23間,損壞266間。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8496.05萬元,其中農林牧業損失20596.78萬元,基礎設施損失848.68萬元,家庭財產損失315.83萬元。雖然在我縣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災區群眾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救災救濟工作有序進行。但由于連續受霜凍、暴洪等多種自然災害侵襲,特別是持續干旱災害,災害救助任務十分艱巨。
三是救災減災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救災減災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各類救災減災人員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及專業素質,然而由于長期缺乏系統的培訓,救災減災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還有不少鄉鎮沒有配備專門的民政助理員,有的民政助理員身兼多職,疲于應付,嚴重影響了救災減災工作的正常開展。
面對嚴峻的救災減災形勢,我縣高度重視,始終將救災減災工作做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及省、市的總體要求,從近期抗災及長遠防災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為目標,以防災減災項目及應急機制建設為重點,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有效地開展了救災減災工作。
(一)減災機制逐步健全。近幾年,縣上按照救災減災應急工作的要求,成立了減災委員會,制定了災害應急預案,各部門也相應建立了應急預案,縣、鄉、村設立和開通了災害信息網絡,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和災情信息報告網絡,提高了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加大救災資金物資的投入力度。2006至2012年發放救災救濟資金3435.55萬元,并強化農村低保、農村五保運行機制,及時調查摸底,掌握需救助群眾的基礎數據,重點對因災造成生活困難且無力自救的缺糧戶、常年特困戶、困難優撫對象、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及時進行救助,確保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
(三)全縣上下通力協作,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面對嚴重的災情,全縣上下積極應對,層層制定抗災救災方案,各級干部組織廣大群眾迅速開展生產自救,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直部門特別是農業、水利、畜牧、民政、氣象、電力等部門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全力以赴抗災救災。工商、物價等部門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穩定農資價格。縣鄉兩級農牧業技術干部繼續深入鄉鎮、村組和抗災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服務。
二、下一步工作重點
掌握縣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把握抗災救災減災工作的主動性,科學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水平,這是我縣民政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和破解的難題。針對我縣的防災減災工作實際,我們在以后的救災減災工作中必須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規范和強化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從近期抗災及長遠防災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于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提前介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應急管理預案,并在預案制定的基礎上做好對各級各類預案的演練、實踐、運用工作,使災害發生后能做到上下一盤棋、部門一盤棋、真正發揮預案的實際作用。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綜合協調功能,建立和規范起以民政部門為中心的災情信息平臺。規范緊急救助行為,提高緊急救助能力,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助,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二)進一步加強災情信息報送制度。要按照各級救災減災應急預案的要求,嚴格災情信息報送制度,嚴肅工作紀律,杜絕災情的慌報、漏報、多報及數據報送不完整等現象。進一步加大對災情信息員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災情快速統計上報及災害緊急應對能力。
(三)加強救災減災資金物資的爭取及管理。積極向省、市民政部門匯報災情及救災減災工作開展情況,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并廣泛宣傳;動員對口幫扶和慈善事業的關心和支持,爭取上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對救災減災、防災、抗災和減災工作和項目的支持,募集更多資金用于救災減災事業。在多渠道爭取救災減災資金物資的同時,加強對救災資金物資的管理,不斷改進管理措施,加強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民政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救災資金成為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的“救命錢”。
(四)加強救災減災隊伍組織保障體系建設。一方面加強對全縣救災減災干部尤其是基層救災減災專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采取多種辦法與形式,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另一方面積極與駐軍聯系,根據“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減災條例”,進一步加強與駐天部隊在抗災救災方面的聯系與合作,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五)加強救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救災減災裝備的科學性。盡快完成縣救災減災物資儲備庫和緊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以形成對縣及周邊地區的救災減災物資支持格局,提高縣救災減災能力。把農村特困居民危房改造項目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救災減災的難得機遇,提高住宅設防標準,改善救災減災裝備水平,提高救災減災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為及時應對災害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六)認真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定期舉辦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 上一篇:區社保局目標責任通知
- 下一篇:市法制辦領導干部年度述職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