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培養實用人才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15 04:46:00

導語:科學培養實用人才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培養實用人才經驗交流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尋山集團有限公司于2008年適應發展形勢需要,整合下屬的海洋珍品有限公司、海洋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和凱普生物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設立的股份公司,是以海洋珍品育苗、養殖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的科技型企業,公司總資產1.7億元,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實現利稅6700萬元。先后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基地、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科普示范基地、省院士工作站、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實踐基地。并被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水科院所及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確定為科研與教學實驗基地。

公司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推進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人才隊伍建設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轉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實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使用力度,加強企業實訓基地建設。

一、硬件設施齊全,實訓條件完備。

公司擁有全國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海珍品苗種繁育基地,生態養殖基地和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海珍品育苗基地育苗總水體達到4萬m³(m2),其中藻類育苗水體15000m³(m2),貝類育苗水體20000m³(m2),魚類育苗水體5000m³(m2),可進行鮑魚、扇貝、海參、牡蠣、牙鲆、魁蚶等近20種海珍品的育苗工作,年優良種苗繁育能力20多億株(粒、頭、尾);海上生態養殖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藻類養殖面積16000畝,貝類養殖面積2000畝,魚類養殖120個網箱,年海產品產量達到5萬多噸,可廣泛開展生態健康養殖、貝藻復合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等方面的研究創新;海產加工車間總面積達到20000m2,年加工海洋系列食品和海藻化工產品2萬多噸加工對象涉及魚類、貝類、藻類,加工技術涵蓋了酶解、水解、微波干燥等領域。同時,公司還組建了國家級海洋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總面積6000多m2,購置1000多萬元的國內外最先進的科研開發儀器設備,擁有了國際標準的水產品加工研發及生產設施設備,形成了保種、育種、繁育、養殖、加工一體化的研究、成果轉化與集成示范平臺。分析化驗中心面積達到300多m2,擁有50多臺(套)能夠滿足良種繁育檢測需要的化驗儀器和大量的試劑試管,能夠及時準確地進行水質分析、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測定。完善的配套設備、設施,齊全的技術研究領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訓硬件條件,完全可滿足大學生在工程技術中試、示范和產業化開發方面的實訓要求,能夠迅速提高實訓大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加快所學知識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二、實訓模式科學,人才培訓得力。

在充分發掘自身資源的同時,公司積極與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探索企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公司已經與國內多家對口高校建立了聯系,聘請了中科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方建光,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包振民、副教授劉濤,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周毅,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侯旭光,輕工業學院教授趙祥忠等專家作為公司的實習指導老師,每年吸納200多人次的大專以上畢業生來公司實習。經過多年努力,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企校合作實訓模式。一是短期培訓,高校院所組織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到公司短期集中學習培訓,公司組織科技骨干人員總結多年工作、科研經驗,結合生產實踐,用實例給學生闡述理論,讓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僅“十一五”期間,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所等科研單位的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短期實地學習的就達到20多次,實訓人數達到300多人(次);二是中期培訓,對于大學生實習工作,公司科技人員與學校老師組成培訓輔導組,共同培養學生,大膽的讓實習生全方位參與到企業的科研與生產過程,以企業的實驗室和生產車間為課堂,注重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還可以與企業員工進行充分交流,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和生產特點,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三是長期合作,公司每年與合作的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的科研課題,既有“863”、“973”、國家科技支撐這樣的國家級重點研究計劃,也有省自主創新重大成果轉化專項、省科技攻關等省級重大項目。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公司從聯姻的各大科研院所積極吸納學生參加課題組,參與技術創新活動。這些學生在公司的技術骨干和各科研院所專家的指導下,先后突破了鮑雜交育種、鮮海帶高值化綜合利用、海帶休閑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的技術難題。通過合作,學生不僅掌握了理論知識,也獲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最終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專業知識與應用知識相結合,增強了合作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公司也可以獲得更好的自己急需的專業人才,實現了企業和學校互利共贏的局面。

三、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實訓效果。

在實訓工作過程中,公司一直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學員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使來實習的人員都能高興參訓,突出成效。對于來公司實習的學生,公司盡最大限度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提供公寓化的住宿條件,配備電腦、電話、電視、太陽能熱水器等生活設施,并可提供全天24小時的免費用餐服務,為他們創造了舒心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和實習效果,公司每月召開人才談心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為從法律和制度上明確企業與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公司與學生及學校簽訂《實訓協議書》和《保密協議書》。按《協議書》的要求向實習學生按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同時,切實做好實習學員的安全生產教育,提高學員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并為部分特殊崗位的實習學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對于參加項目研發的見習學員,如果其參與的項目成功報獎、申請專利及等,公司將按貢獻大小給予提名,保障其知識產權。公司的這些舉措為實習學員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使他們在實訓期結束后能夠達到理想的實訓效果,積累起一定的工作經驗。自“九五”以來,來公司參加實訓的學生共計600多人,參與公司研究課題開發的50多人,參與課題20多個,并為公司科研開發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有20多人在公司申報省市各級成果和專利中得到提名,這是他們畢業后求職簡歷上閃亮的一筆,可以幫助他們如愿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些到公司來參加實訓的學生,畢業后有的直接留在了公司,在公司和諧、創新的氛圍里繼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繼續深造,有的走進科研機構或其他企業,并很快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