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全系教職工大會演講稿
時間:2022-09-28 06:38:00
導語:新進教師全系教職工大會演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民政系2010年的新進教師**。很榮幸能夠有機會在這里代表大家發(fā)言,并將自己入校以來的工作學習體會及心得感受與大家共享。借此機會,我也希望能夠代表2010年我們民政系新進的另外三位同事李浩平、畢樹沙、田甜,向在座的各位領導及全系的教職員工表示感謝,感謝你們半年多來對我們的關心、指導和愛護,感謝你們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給予我們的友誼、信任和幫助,就此2010年春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謹向大家表示我們最崇高的敬意,并祝你們新春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2010年對我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個關鍵年份,是一個生活里充滿幸福、事業(yè)上煥然一新的重要年份。從7月1日正式踏入這所美麗的校園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便與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發(fā)展聯系在一起,與在座的諸位老師們聯系在一起,共同為著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我雖然有付出,但更多是收獲,雖然有辛勞,但更多是進步。回顧入校以來的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我能清晰的看到自己向前邁進時留下的每一個腳印;在那時間的滴答聲中,我仿佛能看見一個光明的未來正向我走來。
在這里,我就自己入校半年來個人的兩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我的第一點感受是,在學院的組織學習下,個人的思想觀念出現深刻轉變。
2010年是學院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順利通過驗收的基礎上,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zhàn),在校內大力推行文化管理,全面施行“標準化”、“表格化”、“精細化”、“職業(yè)化”的第一年。在這一年里,學院領導審時度勢、不斷進取、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的同時,也強化了對人員的培訓、考核力度,不斷優(yōu)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各項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學院領導的正確指引下,在各位同事的熱心幫助下,我在這半年的工作學習過程中對教師這個崗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好的教師,就談不上發(fā)展,談不上進步,更談不上擁有一個未來。
作為新進教師,我有幸參加了學院組織的2010年新進教職員工培訓班,聆聽了學院各位領導關于國際、國內職業(yè)教育宏觀形勢的介紹,了解了學院的內外環(huán)境、歷史沿革、職能設置、人員結構及組織制度,學習了“標準化”、“表格化”、“精細化”、“職業(yè)化”這“四化”的時代背景、內在意義、實踐目標及具體措施。各位領導高屋建瓴的講座,使我們端正了態(tài)度,提高了認識,充滿了信心,推進了工作。正所謂“一春鶯度曲,八月雁成行”,在隨后半年的工作學習實踐中,我們嚴格按照“四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刻不忘以最飽滿的工作熱情、最充分的課堂準備、最豐富的教學內容、最新穎的傳授方式為學生上好每一節(jié)課,改好每一份作業(yè),圓滿完成本學期的各項教學任務。
唐代的韓愈曾經說過,“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學校領導的啟發(fā)下,我們開始認識到,作為一名專職教師,首先要面臨的不是如何去上課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問題,即“傳道”的問題,其次才能談得上“授業(yè)”和“解惑”。
雖然,在上課之前我從未有過正式授課的經驗,但我仍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面對的這群年輕人并不是我們手中可供任意擺弄的機器,更不是等待著我們去加工的半成品,他們是人,是一群有想法、有理念、有期盼、有感情的人。帶著家鄉(xiāng)的泥土氣息,帶著父母親人的期盼,他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里,其中有一些還是超過本科錄取分數線的學生選擇來到這里,是希望他們所有的這些付出都能有所回報。而此時此刻,他們之所以愿意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仰視著我們,是因為他們期待著通過我們去贏得自己的未來。出于這種目的,在課上要傳授給他們的就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而應該是成功的道理,或者是那些可以幫助他們未來走向成功的路徑。
宋代的黃晞曾經說過“學非師而功益勞,友非人而過益滋”,意思是說一個人求學而沒有找到好的老師,就會疲于用功,交朋友而沒有找到正確的人,就會增加更多的過錯。我們要做的正是這樣的一個好老師,好朋友,因為這正是教師的價值所在!而要成為這樣的一個好老師、好朋友,我們就必須首先清楚自己所上的這門課能夠為學生帶來什么,又在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使學生們清晰的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這門課程絕不是什么無用的“屠龍術”,而是與自己未來人生密切相關的一項重要技能,是打開自己未來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
這就是說,教師對所授課程的價值必須作深入了解,才能幫助學生成就自我。正如劉曉院長在第六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主題報告中所說的,“教師要在教學中精益求精、因材施教、追求卓越,打造特色、鑄就精品、成就人才”“盡力做只能做到稱職,用心做才能做出優(yōu)秀”。通過學院組織的說課程競賽,我對諸多課程的課程構思、課程設計、課程實現、課程運作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晰了課程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所應該體現的價值。我想,這既是新時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必須重點著力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談得上“精益求精”,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成就人才”。
教師的崗位工作主要是教書育人,向學生傳授知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過去我所學到的專業(yè)知識書本上的東西多,社會上的實踐少,理論性的內容多,操作性的經歷少,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確實很有必要學一下曾參,每天反省一下自己“傳,不習乎?”記得明代的林鴻曾經有一首詩說道“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它提醒我們一句話也不能付諸實踐,即使讀上一萬卷書也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中國歷史上這種人并不少。例如我讀過的一本《南齊書》里就介紹過一個叫房法乘的人,當太守成天不做事,專好讀書,后來被下屬奪了權,把他關進了牢房,他閑著無聊,四處求人給他書讀,被天下人所笑。房太守的這種學習方式就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明顯是背道而馳的。
在這一個學期里,通過旁聽一些老師的課程,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未曾講述過的新知識、新內容。例如在授課過程中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學、實訓教學以及學生的分組討論學習等內容,既豐富了書本上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今天的大學生比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當多的不同,在書本之外,他們每天都從報紙、電視、網絡上接受大量的信息,有著各種各樣新奇的問題,有些甚至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記得我在上第一節(jié)課時就有一個學生向我請教一個問題,她說在我進教室之前正準備到教室外面去的,結果剛走到教室門口就看到我來了,于是退了回來,不打算出去了,問我怎樣用社會學的知識來解釋她的行為變化。我聯系社會學的角色理論分析了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并簡要介紹了各種角色期待下人們行為的變化情況,還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受角色影響的其它事例,才解決了這位同學的疑問。這件事情給我提了一個醒,正所謂“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我們的學生絕不是自己手中可以任意掐捏的橡皮泥,要想獲得學生的尊敬,就必須能夠隨時解答他們身邊遇到的各種疑問和困惑,不僅如此,還要能夠以此為契機,不失時機的向學生傳授解決問題的思路,甚至是親身示范,才能使他們學得更勤、更好。記得王小波說過“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要做好教師工作,我們必須時刻對外面的社會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并通過啟發(fā)、引導來幫助學生運用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對身邊所發(fā)生的一切進行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對知識的學習領悟能力,這才能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我的第二個感受是,在學院的培養(yǎng)氛圍里,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從入校伊始的暑期社會實踐到新進教職工培訓,從教師崗前培訓到說課程競賽,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傾注著學院、系各級領導的人文關懷和熱心期盼。
記得在2010年新進教職工培訓班上,劉曉院長對社會工作系剛入校就趕赴四川理縣進行社會服務的四位新進教師大為贊賞,并提出“一切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的資源都可以吸納和運用”,要“將學習、培訓、比賽、交流制度化、全員化、經常化”,對2010年新進教師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民政系劉志紅主任在我們進校之初也首先安排我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并熱心地為我們聯系相關單位,幫助我們盡快了解和熟悉民政系統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好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還有蘇學愚主任、李永強主任都多次鼓勵我們走出去,將專業(yè)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聯系起來。這些期待和鼓勵至今仍印入我的腦海里,刻在我的心坎上。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書本知識不能代替社會實踐,而一個人不下水,是永遠也學不會游泳的。
《南史.王弘列傳》中曾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南朝劉宋時期的大臣王弘的侄子王微在自己的書房里每天尋書玩古,以至于腳不下床,天天就那樣坐著,時間久了,床席上除了自己坐的地方還算干凈以外,其它地方竟堆起了一堆灰塵。這樣的先生即便是滿腹經綸,其自身價值又在哪里呢?公務員之家
所以2010年的下半年,我除了做到遵循學院各項規(guī)章制度,按時備課、上課,不遲到、早退外,還積極參加各項學習實踐活動。例如暑期在長沙市社會救助站兒童保護教育中心學習實踐1個月,參與中心的管理,對流浪兒童進行集中輔導,與流浪兒童作深入交談,不僅熟悉了社會救助的運行模式、組織框架、操作流程等,還取得了第一手調查資料,工作成績和個人能力受到中心領導的肯定和贊揚;參與了長沙市“村改居”研究課題,進行了部分區(qū)域的實地調研工作;參加了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2010年新進教職工培訓班,并任第一組組長,除協助組織人事處領導做好考勤等工作外,組織小組成員發(fā)言,并在結業(yè)典禮上代表小組作學習情況報告;參加了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班,并任組長;2010年新生入學后,任民政管理0933班專業(yè)導師,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選課,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書籍及學校圖書館的使用;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國慶歌詠大賽;參與了民政管理2010年新生組織的師生交流會,現場與學生作廣泛交流;在劉志紅主任、蘇學愚主任、李永強主任的耐心指導下,在全系教師的共同幫助下,參加了學院組織的“說課程”教學競賽,并獲一等獎等等。正所謂“教學相長”,幾乎學校和系里的每一項活動,我都感覺在參與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這正是劉曉院長在學院第六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相信教師、依靠教師、發(fā)展教師、成就教師”思想的集中體現。
- 上一篇:師德師風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學生道德教育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