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響吸毒者復吸的因素及心理干預對策

時間:2022-08-02 11:02:00

導語:淺談影響吸毒者復吸的因素及心理干預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影響吸毒者復吸的因素及心理干預對策

【摘要】海洛因成癮者戒毒后重新吸毒(復吸)率高達95%。復吸原因頗為復雜,既有濫用藥物本身的原因,由于的毒性強烈,吸毒者會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和戒斷癥狀,并導致吸毒者嚴重的生理和心理損害;又有社會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吸毒行為與吸毒者的個體素質、生活環境及生活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本文闡述了復吸的原因及相應心理干預對策。

【關鍵詞】復吸心理干預

海洛因等濫用成癮與泛濫,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它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安寧。原創:戒毒康復治療過程分為三個前后相連,有機結合的階段:急性脫毒期,一般需要2~3周或更長時間;康復階段,大約需6~12個月;社會復歸階段,一般為1~3年。脫毒治療并不困難,但藥物依賴者戒毒后的高復吸率仍是戒毒工作中的難題。如何預防復吸,是擺在每一個戒毒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大課題。這就需要依據復吸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一系列工作,來提高戒毒者的操守率。

一、復吸原因

(一)吸毒者自身的因素

第一,急性脫癮治療不徹底。有些戒毒機構未開設康復治療,經過幾天急性脫癮治療就出院了,而且未完全脫癮;有的是在家庭治療,方法不正規,缺乏嚴格控制,致使療效不佳。戒毒者的生理戒毒雖然痛苦,但是現在自愿戒毒康復醫院所往往采用的是“昏迷療法”、“美沙酮遞減法”等,已遠不如“自然戒斷法”痛苦。這樣在7~10天內,理論上講從生理上已能擺脫,但實際上沒有經過康復期的戒毒者,是肯定會復吸的。

第二,稽延性戒斷癥狀。稽延性戒斷反應對于戒毒者是比生理脫毒更難也更痛苦的階段。許多戒毒者在急性戒斷綜合征消退之后,仍有各種各樣的不適主訴,常見者為渾身無力、感覺過敏、失眠、食欲低下、胸悶、怕冷、易激惹、情緒惡劣等,且可持續達數月甚至1~2年之久。此即所謂的稽延性戒斷癥狀。這些癥狀的存在,不僅影響濫用者的功能恢復,更有相當一部分人因此而故態復萌,導致復吸。

第三,心理依賴,即“心癮”或“想癮”的一種心理依賴。心癮也是造成復吸的重要原因。心理學的“習得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的心理與行為可通過經常學習而獲得,從學習出發,經過一系列的強化,使學習所得的行為固定,構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為。吸毒者正是通過這種“習得”的覓藥行為,不斷得到閃電般的緩解戒斷癥狀效應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斷吸毒所產生的戒斷癥狀的痛苦體驗和藥物強烈渴求感等構成正性或負性的強化因素,日積月累,不斷作正負強化,終使依賴成為牢不可破的行為模式。由于自我調節、控制情緒能力差,會出現“情緒短路”現象,幾乎所有的吸毒者在情緒激動時,都無法用意志擺脫這種心癮。

第四,錯誤的認識。有些戒毒者帶有一種僥幸心理,“戒毒這段時間太苦了,再吸一次后再決心與告別吧,就這么一次,而且剛脫癮結束,不會成癮的,我會完全控制自己不吸的。”結果是,吸了一次下一次決心,再吸一次又下一次決心,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沒有止境地吸下去,前功盡棄。

第五,人格特點。人格特點不僅與濫用的發生有關,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依賴者的遠、近期預后。研究發現,使吸毒成癮者的人格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嚴重的影響其思維、行為和情緒,對于吸毒者的意志力、注意力、記憶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對的依賴性使吸毒者喪失了效率、興趣、責任感、羞恥感等,表現為反社會性、情緒不穩定、易沖動、缺乏有效的防御機制、追求立即的滿足、缺乏羞恥感、倫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數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無能感、性心理和性行為異常、喜好刺激、逃避現實、自戀等病態心理特征。因此吸毒者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精神系統出現了障礙或變異。

第六,逆反心理。強制戒毒人員,他們沒有良好的戒毒動機,是被動的戒毒,其中很多人對強迫戒毒不滿,并產生逆反心理,這些是構成出戒毒所后復吸的主要原因。

(二)社會、家庭環境的因素

bradley等認為依賴者的不良伙伴、外界影響因素對其復吸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吸毒者受到社會的冷落和歧視,以及家庭失和,失去關愛與監督等是構成復吸的社會因素。具體包括:

第一,社會支持。在個體陷入困境時,社會支持具有緩沖和保護作用。因此,對于已接受治療康復的個體而言,適當的良性社會支持非常重要。但有些的社會支持卻會誘導、加速復吸過程。例如,戒毒者急性戒毒后返回到原來吸毒環境,曾使用過的吸毒工具、吸毒的地方都會成為暗示物,使其觸景生情,刺激戒毒者想到,由想到其給自己帶來的欣快感,這樣又迫使他們再吸毒;家庭中有人仍在濫用藥物,或原有的家庭互動模式仍然存在,或原來的同伴繼續鼓勵、慫恿其飲酒或吸毒,這都會促使復吸的發生。

第二,同伴壓力。吸毒者,有的是成幫成伙的,有的與毒販子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甚至是黑社會組織的成員。觀察發現,同伴群體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行為學者hull認為,用藥行為具有習得性,它受習慣強度的影響,而習慣強度又可通過重復和獎賞而獲得增強。在急性脫癮后,又回到原來這些舊朋友中間,受到他們的誘惑或壓力,也很容易復吸。許多人稱,自己一回到原先的一伙人中,便難以抵御同伴的百般勸說和引誘,禁不住“再來一口”從而再陷泥潭。

第三,家庭環境。許多吸毒者的家庭原本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其中成員濫用藥物又會更嚴重地破壞家庭功能。這些問題得不到適當的調整,依賴者便難以保持操守。

總之,這些都給了吸毒者許多心理壓力,有許多吸毒者“自閉”,大多數的吸毒者覺得周圍的生活氣氛緊張,出去時仿佛有許多雙眼睛同時注視著自己,有時還感到背后有人指指點點。

二、預防個體復吸的心理干預措施

預防復吸已經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在探索藥物治療的同時另有更多學者著眼于對戒毒者進行心理干預,使其人格及行為方式發生回歸性改變。根據吸毒者的人格特點,運用心理學的科學理論,矯正其人格,改變該人群的情緒反應及行為方式,培養親社會的態度,為吸毒者保持操守,重返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理解復吸是一種過程

首先,應使戒毒者理解復吸是康復過程中可以遇到的事情,這樣使戒毒者產生充分的思想準備,來面對走向治愈征途的各種挑戰。

對戒毒者來講,復吸有時看來是在治療途中富于沖動性行為的后果,其實不然,有許多復吸者在重新濫用之前,已經具有態度上、情感上、認知上或和行為上的改變。

由上可見,復吸是一個過程。人們仍可以從眾多的復吸人員的切身體會中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增強防吸手段。

(二)理解并處理吸毒環境與心理依賴

復吸者心理依賴常常與回到原來吸毒環境有關,而對原有環境中的景象與氣息的刺激后,就容易誘發心理依賴,同時引起認識(想吸毒)與情感(焦慮情緒)上的變化。因此,應該合理對待吸毒環境,如場景回避:回避與吸毒有關的人物,場所與使用的器皿,可以減少導致復吸的渴求感。具體有兩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幫助當事人建立認知性干預渴求的措施。認知行為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行為的理論階段,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首先改變病人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

①改變關于渴求再吸毒的思想。

②和回憶欣快體驗做斗爭。

③多思考只顧一時快感會引起多種惡果。

④思索不再吸毒后的許多良性后果。

⑤背誦一些戒毒康復機構設計的警句口號,淡化再吸毒的決心。

第二,建立行為上的干預渴求的措施。行為治療是通過心理敢于達到減輕或改善患者的癥狀與不良行為的目的。

①避開或改變促發和加劇心理渴求的場景。

②引導走向獲得愉快的新的生活方式(即取代性的取樂措施)。

③從和渴求斗爭取得收益的人交朋友并得到幫助。

④參加戒毒互助組織的會議。

⑤接到康復輔助藥物(納曲酮)治療。

(三)理解并處理好影響復吸的社會性壓力

首先,應先識別并處理好高危險度的人際關系,如正和其他吸毒者居住一起或馬上去會見另一吸毒人,或者是面臨被贈予吸食的場景與事態。

其次,要估計上述情況可能給其本人帶來哪些思想、情感或行為上的影響。

然后,據分析所得進行計劃、演練并實施一些應付性技巧。包括回避或運用言語、認知與行為方面的技巧。在準備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有關拒絕別人提供的方法??梢娺@是一種簡易使用的干預方法之一。

最后是訓練病人對上述應付方法實際效果的評估與改進。

(四)負性情緒的克服

第一,各種成癮性障礙的復吸常與負性情緒狀態有關,其中最常見者為焦慮或抑郁因素。生活毫無樂趣,終日無聊,易激怒、孤獨或焦慮的情緒狀態對大多數人來講,全是惹發復吸的高危險因素,國外專家總結出halt種情況,即饑餓(hunger);憤怒(anger);寂寞(lonely)與疲勞(tried)最具有實際促發意義。

第二,對負性情緒的干預常取決于情緒的具體表現與其后果,再根據條件而定。比如由于吸毒過后造成個人現實生活全部毀滅而引起的不同嚴重程度的抑郁狀態,最重者能達到重癥抑郁癥的水平,干預措施也會隨之改變。

第三,經常感到無聊、空虛或缺乏樂趣,這樣的情緒狀態者的干預應教會如何度過空閑時間,以及從不濫用化學品的其他渠道里取樂。

第四,重要的事情是引導上述人員逐步建立各自新的價值觀。這往往要從開發新的活動內容,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來發掘生存的意義。有些人則應從引導他們改變舊的樂趣觀和興奮觀,建立起新的信念和對生活的態度。

(五)識別并處置吸毒與精神障礙并存問題

第一,藥物成癮常與精神障礙并存。凡是有這一雙重病象者,其吸毒復吸幾率遠遠高于沒有精神障礙者。這是因為,伴發精神障礙具備動機,判斷與各種心理功能上的缺陷,難以順從醫囑并參加任何治療項目,造成吸毒與精神障礙兩者的高復吸率。

第二,干預措施應據個別癥狀或精神障礙中的具體癥狀群相應處理,并注意發生精神障礙復吸的早期指征。原創:對合并精神障礙較輕者則側重觀察其情緒與行為,引導走向有序的生活方式。

第三,負性情緒常為抑郁癥或焦慮癥中常見癥狀表現,常須除參加互助組織外同時進行藥物治療。

(六)糾正歪曲的認知傾向

第一,錯誤思想常伴隨許多心理衛生與藥物濫用問題存在。錯誤的思想傾向更容易對康復中成癮人員產生消極影響,乃至形成復吸的危險因素。

第二,下面的慣用語句常反映出這種錯誤思想傾向。如:

(1)我不會復吸;

(2)我決不再重新吸毒;

(3)我能控制不再吸毒;

(4)再抽一點點影響不了健康;

(5)一朝吸毒,終身難戒;

(6)戒毒是慢功夫,快不了;

(7)我離不開阿片,否則找不到樂子;

(8)我的(吸毒)問題已徹底解決了。

對于這些,工作人員應設計與之相對應的語言來表達與錯誤傾向相對抗的思維,每日朗讀,以期抵消上面講的這些消極思維和錯誤信念。因此也屬于復吸干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內容。

(七)建立平衡的生活方式

第一,改變整體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減少導致復吸的應激因素。

第二,開頭應先扶植并培育形成積極的生活習慣來取代縱欲,由此開始建立平衡的生活模式,走向積極果敢的生活道路。

第三,平衡的生活方式包括理解和處理個人的愿望與外界要求之間的關系,人際之間的關系,健康鍛煉的關系,價值與信念的關系。

(八)藥物療法可作為社會心理治療的輔助措施

不少受治者從藥物干預療法中淡化了渴求心理,經4a余觀察100例,認為應用國產鹽酸納曲酮治療海洛因依賴者戒斷后預防,減少復吸完全可行。我們認為服用時間長者能逐漸淡化渴求心理,消除再復吸的條件刺激對保持不復吸起重要作用。[7]

(九)鼓勵偶犯或復吸者重新奮起,堅持不懈

第一,承認成癮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出現偶犯或復犯問題。

第二,一旦出現復吸,則應制定方案來及時終止這次復吸。這是應從復吸的嚴重程度,既往復吸的歷史以及其個人應付機制如何來全面考慮,采取下一步防復吸的步驟。

第三,鼓勵把這次復吸教訓加以總結,構想成為走向成功的痊愈之路的一個具有學習價值的先導,丟掉幻想,準備面對更多困難,進行不懈的努力。

綜上所述,導致復吸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同復吸原因依賴者的臨床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對藥物依賴者的心理干預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復吸原因,應采取不同的干預策略,可能會提高干預工作的成效。例如,對于復吸原因為消除煩惱的依賴者,可以加強應付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的技能訓練;對于心癮強烈的依賴者可以進行降低渴求感的行為訓練等等。行為治療的結果最終能夠改變被治療的行為,對于吸毒行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為本身單純、暫時消失并不是我們戒毒成功的目標,更重要的是終身不再吸毒,我們著眼消除戒毒認知上的根源,在認知上糾正他們的錯誤認知,幫助他們克服非理性的自損觀念和行為,幫助他們去追求長久的、真實的幸福,回歸正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