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時間:2022-07-11 03:46:00

導語: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為進一步掌握我市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的有關情況,引導農村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健康發展,最近,我們對全市建立和發展農村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工作進行了調研。通過采取深入各個產業基地走訪農戶、組織座談等方式先后深入了11個縣區400多個村組,走訪和調查了1200多戶約2000余人?,F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組建的基本情況

撫州市轄10縣1區1開發區,共151個鄉鎮黨委,1792個村黨組織(其中村黨總支11個,村黨支部1781個),農民黨員66923名。近年來,全市共建立各類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1507個,在聯合體上組建黨支部84個,黨小組505個,共有黨員5941名,占農村黨員的8.9%,聯合體成員戶均年收入達1.3萬元,高出全市農民戶均收入3600多元,帶動了22萬戶農民走上了致富路。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我市黨群聯合體的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依托聯合體組建黨組織。對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聯合體都引導他們建立黨組織,并及時派駐黨建聯絡員;對暫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聯合體都派駐了黨建工作指導員。目前,我市的物流、大棚蔬菜、果業生產、水產養殖等聯合體都已建立了黨組織。臨川區嵩湖鄉金銀花專業合作社在區委村建辦的指導下成立金銀花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積極發動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目前,全鄉共落實金銀花種植面積2萬畝,合作社成員戶均年收入在1.7萬元左右。

2、依托行業組建專業黨小組。改變過去單純以村民小組和黨員居住區設置黨小組的固定模式,以村為單位,按照農村需要與黨員從事行業相結合、黨員自愿選擇與黨支部指定相結合、黨小組具體職責與個性職責相結合的辦法,靈活地設置了運輸、黃梔子、蠶桑、生豬、蜜桔、水稻種植等各類專業黨小組,并進一步健全了黨小組活動、黨員聯系群眾等制度。目前,全市已設立了505個專業黨小組。

3、依托產業鏈組建黨組織。在經濟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使黨建工作始終站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促使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經濟建設,增強了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促進了干部作風的轉變,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廣昌縣物流協會分別建立了蓮子、香菇、澤瀉、煙葉等黨小組,通過協會黨小組進行規范管理,不斷發揮出他們貨運網絡優勢,積極拓寬經營范圍,著力介紹廣昌,宣傳廣昌,把廣昌的白蓮、香菇、澤瀉、煙葉等土特產帶出廣昌,販運到各大城市銷售,不斷拉動了本地貨運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致富路。

二、近年來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取得的成效

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的成立與發展,較好地發揮了農村黨員在經濟建設中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找到了一種實現“三培兩帶”的有效載體,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地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雙贏。

1、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考驗了支部,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我市建立和發展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后,村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和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其核心作用也得到進一步發揮,大多數聯合體都是由黨支部或黨員牽頭組建起來的,有效帶動了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走產業化的路子,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金溪縣何源鎮孔坊村委會主任、黨員江書勝在鎮、村黨組織的支持下,領辦了水晶玻璃工藝經濟聯合體,成員發展到160多戶,戶均年收入達8000多元,并帶動了全鎮640余戶農民致富,目前何源鎮這一做法已在金溪全縣推廣,并成為“何源模式”;東鄉縣孝崗鎮各村黨支部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紅嶺村、河山村,長林村利用就近縣城的地域優勢,形成大棚蔬菜產業群;何坊村、南邊村利用山地山坡種植花卉1000多畝,形成花卉苗木產業群,村黨支部在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產業”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

2、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檢驗了隊伍,黨員的先進性得到較好的體現。在聯合體這個舞臺上,黨員的“雙帶”作用越來越明顯。在黨員的幫扶下,一批批窮戶、窮村被帶上富裕之路;一大批先富起來的黨員成為引領農民致富的帶頭人。金溪縣合市鎮葡萄協會支部書記付金清,無償傳授葡萄種植技術,上門提供技術幫助,帶動周邊26個村小組110戶農民積極加入協會,葡萄產業蓬勃發展,種植超千畝,畝產值達4000元是種植水稻的3-5倍,使之成為該縣的一個特色產業。廣昌縣甘竹鎮扇業協會黨支部書記劉先忠自辦了檀香扇廠,年產值3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全鎮采取戶辦、聯辦的方式,興辦檀香扇廠50多家,產值1000多萬元,從業人員達1200多人,從事檀香扇生產的農戶均收入在萬元以上。

3、黨員經濟聯合體整合了農民,農業產業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以大戶帶小戶,把分散的農戶經營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金溪縣“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依托當地主導產業,集中進行連片、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推進了產業化格局的進程,如該縣黃梔子種植面積達13萬畝,比兩年前增加一倍,成為江南黃梔子種植面積最大的生產基地縣,被列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縣種植黃梔子專業村達32個,專業聯合體83個,黃梔子年產值1.6億元。目前,全市“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的農業特色產業已基本形成:廣昌白蓮、東鄉生豬、崇仁麻雞、黎川食用菌、南豐蜜桔、南城淮山、金溪黃梔子等一批主導產業產值已超過糧食產值;南豐蜜桔、廣昌白蓮、崇仁麻雞、烤煙、蠶桑、池蝶蚌等特色農產品種養規模逐步擴大,據調查全市有600多個行政村實現“一村一品”規模化經營,撫州已成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市。

4、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共享了資源,“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決。黨群經濟聯合體是由有較強經濟實力的黨員經濟能人牽頭,非黨員經濟能人為骨干,農民群眾為主體,以經濟互惠為目的,以共富共進為目標的一種新型經濟組織。它具有技術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勞力共享、市場共享、項目共享、生產物資共享等特點。我市通過做大做強經濟聯合體,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農民增收。燈芯草是臨川區榮山鎮的傳統產業,過去300多家銷售戶各自為戰,哪里賺錢就往哪里跑,蜂擁而至造成相互“殺價”,形成不正當競爭,每公斤燈芯草只賣30元。2005年11月,鎮里成立“燈芯草黨員經濟合作社”,使銷售戶與種植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鎮黨委派出16名黨員干部分駐廣東、廣西、河南等幾個主要市場,傳遞信息,監督交易,保護農民利益。如今,燈芯草經初加工和包裝,每公斤價格為60元。農民種燈芯草畝收入達4000多元,比過去增加近1000元。

5、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培養了能人,鄉土人才和村組后備干部得到充分的儲備。在黨群聯合致富過程中,農民接受針對性的專門培訓和技能指導增多了,黨員干部直接幫帶的機會增加了,農民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批批懂技術、能協調、善經營的復合型農村能人不斷涌現。一批批政治素質高,幫帶能力強的能人加入了黨組織,使黨組織隊伍得到了不段的擴大。廣昌縣盱江鎮青桐村黨員謝克強創辦了黨員創業園區,帶頭種植大棚蔬菜12畝,并多次自費外出學習,利用自己的技術和信息優勢,帶領村民建起了400畝蔬菜大棚,菜農每年收入1萬多元,揚起了黨員創業的一面旗幟。目前,全市各聯合體中已有317名致富能手被列為縣(區)管鄉土人才,其中32人被列為市管鄉土人才;2452名致富能手加入了黨組織,642人列入村組后備干部,其中159人走上了村組干部崗位。

三、關于今后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發展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我市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雖然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起步較晚,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產業規模小,客觀上影響了黨員群眾經濟聯合的擴大;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的總量不大,發展不平衡;聯合體、合作經濟組織自身嚴重缺乏經濟實力,制約了發展壯大;聯合體中黨員數量不多,造成開展黨組織活動受影響。針對農村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存在的情況,必須加大組織引導力度,強化項目帶動,提高隊伍素質,豐富幫帶方式,使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在新的起點上不斷發展壯大。

1、強化組織引導,為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發展壯大提供組織保障。黨員群眾聯合體的發展壯大除了黨員、群眾自身有積極性和組建要求外,還離不開各級組織的引導幫扶。各級黨組織特別是黨委主要領導要進一步加強對聯合體的引導,要把支持幫扶聯合體的發展擺上黨委組織工作的重要議程,要制定發展規劃,幫扶制度,為聯合體的健康發展提供組織制度保障。

2、選好項目帶動,為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發展壯大搭建發展平臺。各地在研究確定組建聯合體時要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緊緊依托當地的優勢產業項目進行組建,使聯合體的發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實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3、選好領辦人,為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發展壯大提供人才支撐?!耙牖疖嚺艿目?,全靠車頭帶”,一個領辦人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的發展前景。各地組建聯合體時要著眼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做到黨組織引導,黨員經濟能人創辦、領辦。各地在建立“黨員干部能人庫”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在產業發展的影響力、群眾號召力及幫帶能力的大小,從中遴選除聯合體的領辦人。

4、豐富幫帶形式,為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發展壯大注入發展活力。黨群經濟聯合體要充分發揮其成員的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優勢,通過各種幫帶形式,引導聯合體黨員領辦致富項目,創辦示范基地,通過項目、基地輻射周邊群眾,帶動群眾共同致富。一是鼓勵有銷售渠道、懂生產加工技術和有一定市場拓展能力的鄉、村兩級干部和黨員能人牽頭組建聯合體;二是依托龍頭企業組建聯合體,逐步實現“公司+聯合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從而帶動農民致富;三是依托專業村組創辦聯合體,充分發揮產業的地域集中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和種植傳統,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聯合體,逐步向周邊村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