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創新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44:00
導語:建設科技創新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圍繞實施“一號工程”,建設“天堂硅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這一中心任務,以“創新、服務”為導向,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夯實科技合作平臺,增強科技支撐能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農業和社會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年,**市實施國家、省高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251項,實施重大科技合作項目85項,爭取國家、省科技資金9796萬元;引進“大院大所”創新載體40家,累計建成市級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134家,高新技術企業664家;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24家,孵化面積34.4萬平方米,全市高技術產業實現銷售產值673.52億元,同比增長了41.7%。**市先后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城市,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評為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城市。**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中,**市科技進步指標及綜合科技實力在全省地市中保持第一位。
**期間,是**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實施“五大戰略”,引領“和諧創業”,加快科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科技創系體系建設的基礎與問題
(一)發展基礎和特征
1.“五大戰略”明確了科技創新體系的方向和重點
**市積極實施“五大戰略”,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明確了方向。開放帶動戰略要求科技創新體系必須大氣開放海納百川;工業興市戰略要求科技創新體系要服務于環**灣產業帶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城市化發展戰略要求科技創新體系必須為建設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鮮動力;環境立市戰略要求科技創新體系必須服務于生態市建設;旅游西進戰略要求科技創新體系為1小時半交通圈、旅游圈、經濟圈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體系的產業發展重點是建設“兩港五區”(新藥港、信息港、**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教園區、臨平工業區、江東工業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特色傳統產業為基礎,以發展信息產業、醫藥產業以及環保產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打造環**灣產業帶中心區。
2.“和諧創業”突出了科技創新體系的氣質和內涵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以具有時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點的人文精神為內核的文化力,是決定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市九屆黨代會提出的“大氣開放、精致和諧”的**人文精神,**年又適時地提出“和諧創業”的新概念,反映了新世紀**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發展模式和價值取向。“大氣開放、精致和諧”概括了**的人文精神,“和諧創業”體現了**的發展環境,這就決定了**科技創新體系的氣質風格。即**市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是一個開放、兼容的系統,是一個立足于長三角區域互動合作的系統,是一個與**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系統,是一個設計精巧、內涵豐富的系統。
3.集成創新資源夯實了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
**是浙江省技術創新的研發、擴散中心,具有較好的知識生產基礎和技術創新資源,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組成的創新體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有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產業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屬科研機構;幾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兩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員,重點實驗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裝備集中在**;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完成。根據**年R&D調查的數據,在杭的科研機構數量(包括企業辦科研機構)、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以及科技經費支出和R&D經費支出分別占全省的29%、42%、46%和47%。
4.科技合作交流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平臺
**市積極推進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年以來,**市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織實施學校與企業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轉化工程;開展市屬高校市級重點技術創新實驗室建設,鼓勵各區、縣(市)引進大院、大所共建創新載體;名院、名校、名城聯手舉辦“**科技合作周”,精心組織“西湖論壇”;浙江大學引進美國科研機構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納米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來杭建立了**華大基因研究發展中心暨中國科學院基因組信息學南方基地、中科院電子輔助設計(EDA)**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在余杭區建立浙江先進制造研究所;諾基亞、三星、西門子等著名跨國公司在杭建立研發中心。**市高標準建設“大學城”,支持浙江大學在杭建設浙江大學科技園區,支持在杭省屬高校建設浙江省大學科技園等,進一步壯大了**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技術經濟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在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5.自主研發開創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可喜局面
**市企業非常重視R&D投入,加大力度建設企業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在機構內部形成了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充分尊重人才發揮其積極性,形成了技術創新的良好局面。同時,**市科技、經濟部門和各區、縣(市)聯手,大力推進企業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建設國家、省、市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培育企業主創新能力,實施國家、省重大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批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如萬向國家技術中心的綜合研發能力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第2名。**年,**市企業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建立市級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134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84家。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進入新世紀,**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存在問題和不足包括: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貯備不足。**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新產品產值率僅4.63%,在省內倒數第二;發明專利總80%集中在高校。企業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年我市企業技術開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僅為1.15%,落后于金華、嘉興。**年規模以上企業擁有研發機構的比例僅5.4%,低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人才資源增幅偏低。**年人才資源增長比例為16.07%,僅列全省第8。
二、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這條主線,充分挖掘**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創新集成,提高創新能力,建設以創新管理、創新研發、創新產業化、創新服務和創新保障等5個系統為架構,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與浙江省和長三角相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二)奮斗目標
至**期末2010年,**市科技創新體系將達到以下具體奮斗目標:
1.科技創新研發實力有顯著的增強。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從664家發展到1000家以上,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從318家增加到600家以上,引進大院名校的創新載體和研發中心達10家以上。
2.科技創新產業化示范取得明顯實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從676億元增長到1600億元以上,占工業比重從16.6%提升到20%以上。
3.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網絡日益完善。科技孵化器形成網絡化,孵化總面積從34.4萬平方米發展到1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創新研發平臺和服務平臺30個以上。
4.科技創新保障體系形成有力支撐。全社會科技投入顯著增加,科技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從3.14%提高到4%;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從4%提高到5%;科技人才資源總量從56萬人增加到100萬人以上。
5.科技創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國家級和省級科技立項項目和獲獎項目大幅度增加。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從**年的5932件和2831件,發展到10000件和5000件以上。全市的綜合科技實力繼續保持國內先進水平和省內領先水平。
三、**科技創新體系的框架
**市的科技創新體系是在國際化、信息化、知識化背景下,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依托,地區歷史文化為紐帶,以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為主導,以經濟發展為主線、創新創業為主題,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資、介、外等創新要素資源正確定位、有效集聚、互動、開放的網絡體系。
**市科技創新體系將包括五大子系統:⑴創新管理系統——指揮和協調創新系統的發展,為創新系統提供規劃、管理、績效評估等服務;⑵創新研發系統——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成果的研發生產系統,這是創新鏈中的供給源;⑶創新產業化系統——創新成果的示范及產業化,這是創新鏈中的終端部分;⑷創新服務系統——為創新主體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這是創新鏈的中間環節和聯動樞紐;⑸創新保障系統——包括創新的投入、創新的人才、創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市科技創新體系應是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力爭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的加盟,力爭國內外著名企業集團在**設立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力爭與長三角及國內其他省市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有機聯系,形成生機勃勃的科技創新系統。
圖**市科技創新體系框架圖
四、十一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
1.科技創新管理系統
加強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創新工作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領導,建立從市、區(縣市)到街道(鄉鎮)三級科技管理網絡。以黨政科技進步目標考核和科技進步監測為抓手,建立科學的決策與績效評估體系。
積極調整**市科技計劃管理思路,強調計劃的公共財政性質和科技創新的目的,著重投向“兩大創新、兩大建設”,即支持**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共性、關鍵性、先導型技術的創新,破解**“七大難題”的公益性技術創新;支持技術創新、鼓勵科技創業的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引導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加快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建設。重點扶持依靠市場行為無法自行解決,而需要政府主導和引導的創新項目,在計劃設置中突出創新創業環境平臺建設、科技初創企業和孵化器發展、共性關鍵性技術攻關、社會公益性研究等重點領域。整合資源,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2.科技創新研發系統
以提升**的基礎研究和源頭性知識生產為目的,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作用,重點支持與**發展密切相關的支柱產業的知識創新。鼓勵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申報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積極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知識和技術。深化**與浙江大學的合作內容和層次,將支持浙江大學培育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和世界級的學科帶頭人,作為深化合作的長期戰略目標。
重點支持關系未來發展方向的重點產業的研發機構建設,對重點領域進行研究攻關,增強研發實力,如當前**重點推動發展的數字電視、3G等。引進一批高校、大院大所來**設立分支機構,共建科技園、重點實驗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試基地和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從而提升**產業科研體系的層次和水平。立足區域互動和長三角科技創新一盤棋的思路,借助上海這個國際大舞臺,力爭在都市農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態城市建設、社會信息化和公共衛生事業等方面建立起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產業科研體系。
以建設企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技術中心為抓手,繼續分期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組建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實施企業技術跨越戰略,構筑產業發展優勢。同時,應充分發揮社會和個人在科技創新中的積極性,扶持民辦科研所的發展,鼓勵社會和個人的專利申請和創造發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各類創新活動。
3.科技創新產業化系統
“兩港五區”是**工業發展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創新體系初顯成效后,將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產業化基地。“兩港五區”是科技創新體系的載體和依托,對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通過高附加值、滲透性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傳統工業高新技術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積極促成通訊設備制造、軟件、汽配產業等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制造業品牌、集聚國際知名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與研發基地,使“兩港五區”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地,高附加值產品的發源地,為**產業升級提供示范。
4.科技創新服務系統
積極抓好科技創新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專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科技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作用,提高科技創新服務能力。通過發揮政府資源的引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整合集成**市各類科技資源,構筑一個為全社會科技創新創業服務的公共科技平臺。加強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特別是要重點加強對有機硅、紡織、鋼構、光通信等區域特色產業服務的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努力抓好國家孵化器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工作,加強政策引導和技術服務,引導和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結合產業發展創辦各類專業孵化器。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源,加強孵化器的公共服務和孵化平臺建設,提升孵化能力,推動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初創企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大力引進一批骨干科技的中介機構如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創業在**”科技活動月和**科技合作周作為**科技工作平臺的作用,將科技創新服務的功能納入到其中,使其成為**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中一個具有**特點和特色的載體。
5.科技創新保障系統
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優化科技政策環境,加強科技創新保障建設。繼續加大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業,鼓勵民間資本投向科技事業,建成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改善城市創業創新環境,吸引行業的優秀人才和學科帶頭人來**生活創業。貫徹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并舉的方針,加快緊缺急需人才的培養。滾動實施新世紀“131”優秀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宣傳、貫徹《**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和市委、市政府現行科技政策法規,加強科技法制法規建設。落實現有創新支持政策、人才優惠政策等科技政策,真正發展政策支持作用。
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加強領導,轉變職能,創新機制,推進“和諧創業”
充分發揮科教興市領導小組和高新技術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強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科技部門要積極轉變職能,突出“創新、服務”的要求,堅持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相結合,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相結合,優化科技發展環境,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和諧創業”。
2.鼓勵知識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專利試點城市建設步伐
大力鼓勵知識創新和發明創造。鼓勵企業實施專利和品牌戰略,進行自主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力度。大力推進專利試點城市步伐。以創建國家專利工作試點城市為載體,以法制政策環境、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信息和服務平臺、各級專項資金支撐體系建設為重點,健全市、區、產業、企業四級專利工作領導體系、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創新。
3.組織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攻關,激活創新體系的創新活動
大力實施“兩港”重大、關鍵技術研發攻關,選擇通訊、集成電路、數字電視等高技術領域,扶持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創新,開展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的攻關,支持一批上規模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關注對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培育,做大做強“兩港”優勢企業。深入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化技術對傳統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力度,推進制造業的技術改造。
4.實施初創型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尋找經濟增長新亮點
將實施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作為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業的重要舉措,作為市委市政府打造“創業在**”城市品牌的重要載體。實施培育工程要注重資源集成,突出培育成效,做好與孵化器建設、科技計劃管理、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相結合。市科技局每年安排科技型初創企業扶植和培育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成長性好的科技型初創企業。拓展科技型初創企業拓寬風險投資渠道,通過投融資洽談、項目推薦、產權交易、包裝上市等途徑,促進科技型初創企業與風險資本的對接。
5.積極促進高新區和各類科技園區的發展,發揮其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產業化示范作用
高新區及各類科技園區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要繼續推動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新區和科技園區的“二次創業”。一是要不斷創新和完善園區管理體制,防止體制的復歸;二是要結合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推進高新區創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完善創業服務體系;三是推進高新區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增強輻射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6.深化產學研合作水平,提升地區科技創新的原動力
推進產學研合作是提升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繼續落實**與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大中型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技術研發機構和博士后工作站,聯合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同時,充分發揮**城市優勢,吸引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企業來杭設立研發中心,積極引進填補本地空白的重大科技項目,提高**的科技品位和科研實力,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