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5:02:00

導語:科技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工作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浙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浙江省加強自主創新、建設科技強省的思路和舉措,茅臨生副省長分別于3月13日、4月5日和6日,帶領省政府辦公廳、科技廳、財政廳有關同志赴北京、上海和江蘇就科技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交流情況,實地考察高新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和公共科技條件平臺,大家受到了震動,感到了危機,加大了壓力。

一、近幾年來“兩市一省”科技工作基本情況

從**年到**年,北京、上海、江蘇科技進步水平分別始終位居全國第1位、第2位和第5位。近幾年,特別是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后,“兩市一省”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科技進步的力度很大,勢頭很猛,形成了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態勢。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把加強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

北京市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為目標,全力打造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年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實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其中“二”是指建立首都創業孵化體系和經濟創新服務體系;“四”是指建設北京軟件產業基地、北方微電子基地、北京生物醫藥基地和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八”是指實施八個高新技術產業示范項目。去年又啟動實施“三大行動”,即力促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引擎行動”、完善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的“涌泉行動”和用科技手段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科技奧運行動”。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年底市委八屆四次全會通過《上海實施科技興市戰略行動綱要》,把科教興市確定為推進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把依靠科技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華山天險一條路”,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人才高地為支撐的城市創新體系,研發(R&D)費用占GDP比重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成立了由陳良宇書記任組長、韓正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科教興市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了科教興市推進會,提出了“圍繞一條主軸、強化五個環節”的科技工作思路。即圍繞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區域科技進步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軸,重視前瞻布局、強化資源整合、推進部門聯動、加強集成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江蘇省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創新戰略,在**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會議上,省委書記李源潮提出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雙倍增”計劃,到2007年高新技術產值達到10000億元。去年省委、省政府又把組織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結構調整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當前,江蘇正在深入研究實施新一輪科教興省戰略思路和舉措,提出到2010年科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使江蘇成為全國重要的知識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

近兩年來,“兩市一省”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作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促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每年都以較大幅度增長,去年達到20多億元。近兩年,重點實施了數字北京工程、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產業工程、大直徑半導體硅晶片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化工程、能源結構調整及清潔燃燒技術產業化工程、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化工程、綠色食品及良種工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和“無氟”城市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

上海市政府從去年開始,除原有的科技經費穩定增長外,每年新增20億元資金,連續三年集中60億元資金,用于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建立推進科教興市重大項目聯席會議,負責協調項目實施的有關具體工作。去年首批29個項目已正式啟動,涉及現代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生物醫藥與農業、新材料與化工及公共服務平臺等領域,項目總投資79億元,安排財政科技專項資金14.6億元。

江蘇省除原有科技經費穩定增長外,去年把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列為省政府十大重點工作之一,由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成立項目組織協調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省本級財政安排3億元,今年增加到5億元,設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成果轉化。去年完成了永中Office辦公軟件、高性能碳纖維等28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遴選及實施工作,項目總投入50.9億元,安排轉化資金3.33億元。

(三)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打造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近幾年來,“兩市一省”把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基礎性工作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

北京市**年以來已經建立和正在立項建立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有,清華科技園共享分析中心、國家傅立葉質譜儀分析測試中心、“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等3個大型共享平臺,以及軟件、光機電、生物醫藥等13個行業技術創新平臺,總投資達到3億多元。

上海市規劃建設研發、科技創業投資、信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五大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去年投入7000多萬元,完成“一網兩庫”,即大型儀器設備設施協作共用網,科技文獻資源庫和科學數據庫的建設。目前,已有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700余臺(套)、價值18億元的科學儀器設施入網。另外,上海重點建設和完善新藥篩選、新藥安全評價、集成電路設計、信息安全、納米等15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僅集成電路中心財政就投入1億多元。

江蘇省以“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為建設思路,研究制定了《2004-2010年江蘇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總體方案》,加強科技資源集成和共享服務。并計劃累計投入2億元,建設25個科技基礎平臺(中心),首批投入3800多萬元,啟動建設工程技術文獻中心、三藥創制公共服務平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等四大公共科技服務平臺。

(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近幾年來,“兩市一省”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產業升級的重大舉措,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江蘇省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以**年為基礎(2500億元),到2005年翻一番,達到5000億元;到2007年再加一倍,達到7500億元;到2010年翻兩番,達到10000億元。

**年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314.1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9%;上海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389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83%;2004年江蘇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78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86%。

二、浙江科技工作與兩市一省的比較分析

(一)浙江科技工作的成績與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浙江科技事業迅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據科技部《2004年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反映,浙江科技綜合實力(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居全國第7位,比1996年的第9位上升了2位。另據中科院關于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6位。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提出并實施科技強省戰略。

1992年浙江在全國較早地提出了實施科教興省戰略。1996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年省委提出實施科技強省戰略。**年,省委進一步把建設科技強省作為“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省人大先后修訂出臺了《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浙江省技術市場條例》、《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為加強科技工作,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

近幾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實行科研院所體制改革,推行技術入股,允許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兼職創辦領辦科技企業,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大力興辦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為塊狀特色經濟與中小企業服務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加強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建設,深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創辦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高??蒲性核鶠橐劳械膮^域創新體系。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303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97家;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41家,孵化面積超過6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717家,在孵項目2397項,在孵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1.74億元。在全國率先創建立足區域塊狀特色經濟、市場化運作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38家,在服務塊狀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去年全社會科技投入222億元中,企業投入占85%,企業承擔的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的比例達到90%多,省科技獎勵項目中企業占40%以上,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的絕大部分來自于企業,企業已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

**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戰略舉措,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明顯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累計共建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先進制造研究所等創新載體256家,其中與企業共建的232家,總投資30多億元,集聚科技人才6500多人,啟動研發項目648項。

3.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環境資源等重點,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近幾年,浙江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發海洋資源,建設生態省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組織實施了重大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火炬計劃、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興海、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自然科學基金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項目。實施了十大農業科技專項行動,向欠發達鄉鎮選派科技特派員。據對近幾年實施的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省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省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7個科技計劃專項開展了績效考評,涉及科技計劃項目1224個,省財政科技經費投入2.43億元,爭取到國家經費支持9.67億元,引導全社會科技投入139億元。這些項目實施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研發中心4個專項的績效考評,實現銷售收入916.6億元,利稅163.64億元,創節匯13.8億美元;獲專利1584項,其中發明專利357項。省農科院的“應用反義PEP基因技術創制超油油菜新種質”和715所的“水下DGPS高精度定位系統”成果分別入選**年、2004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4.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近幾年來,全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重點抓好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同時,創建了12個省級高新園區、16個國家級和27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基本形成了以杭州國家高新開發區為龍頭、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為重點的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2004年,全省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685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3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360億元,增加值340億元,分別比1999年增加991.45億元和244.82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9.8%和29%。**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絕對額均居全國第5位(2004年全國統計數據尚未出來),列廣東、江蘇、上海、北京之后。

在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塊狀特色經濟上,組織實施了制造業信息化、服務業電子化、納米技術應用、生物技術示范、區域支柱產業科技攻關示范五個專項。解決了紹興紡織、諸暨環保裝備、樂清工業電器、蒼南印刷包裝、舟山水產加工、麗水與安吉竹產業等傳統產業的一些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對全省傳統產業提高品質、節能降耗、增進效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不足和差距

1.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

全省專利申請和授權量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上,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量偏低。**年,浙江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只有2750件和398件,其中授權量居全國第6位;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指數為4.83%,居全國第11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為87.78%、38.02%、5.78%,居全國第1、第2、第9位;獲國家科技成果獎系數為59.99%,居全國第14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為299.01%、140.90%、54.45%,居全國第1、第5、第17位;萬名R&D活動人員科技論文數指數為55.48%,居全國第9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為72.28%、73.25%、43.92%,居全國第6、第5、第20位。

2.科技基礎條件先天不足

由于歷史的原因,浙江缺乏大院大所、大企業,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和服務相對滯后。全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只有5家,居全國第9位;國家級重點學科只有25個,居全國第11位。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社會比重居全國第19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1、第7、第6位??萍既瞬趴偭坎蛔?,特別是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緊缺。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居全國第16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1、第2、第18位;萬人R&D科學家和工程師數居全國第8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1、第2、第5位。到2004年底在浙“兩院”院士23人,北京、上海、江蘇分別擁有587、152、87人。

3.科技投入相對偏低

**年,浙江全社會科技財力投入指數居全國第8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1、第3、第7位。全省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0.8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1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4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1、第3、第9位,比重分別達到7%、2.06%和1.21%。全省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5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8個百分點。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居全國第19位,北京、上海、江蘇分別居第2、第9、第16位,比重分別達到1.48%、0.76%和0.68%。企業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例居全國第18位。

4.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和外向度相對較低

**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39個百分點,北京、上海、江蘇分別為30.9%、28.2%、16.8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的比重為4.9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19個百分點,上海、江蘇分別為39.3%、38.5%。這兩個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了浙江傳統產業的比重偏大。高新技術產業這幾年雖然發展比較快,平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工業增長速度,但由于起步晚,基數小,仍趕不上一些先進省市。浙江只有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廣東有6個,山東有5個,江蘇有4個,另外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外商投資的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大大多于浙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年廣東和江蘇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分別為31.4%、38.5%;上海市外商獨資企業出口額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77.9%。

三、加快浙江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把實施科技強省戰略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

建議省委、省政府今年召開全省科技大會,就組織實施科技強省戰略進行全面部署。以此來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凝聚人心,引導和動員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進一步關心和重視科技進步,營造氛圍,研究采取更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自主創新。

(二)突出重點,組織實施一批能夠提升浙江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經濟實力的重大科技項目

圍繞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制訂科技強省建設綱要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先進制造業、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省建設、科技興海、現代服務業、社會事業發展等“六大科技創新工程”和種子種苗、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生產、生產裝備與工藝現代化、新一代網絡通訊、軟件、MEMS(微電子和微系統)、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海洋開發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在較短時間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升農業和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建設全國一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組織實施“六個一百”區域創新工程,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公共科技條件平臺、科研院所和重點學科、科技孵化器、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和載體建設。研究制訂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做大做強研發機構,進一步確立和形成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進一步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把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兩大主攻方向

進一步辦好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高新園區、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積極鼓勵寧波、紹興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興辦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科技風險創業投資,積極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從高新技術企業上交的所得稅、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中提取一部分,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和產業化項目。要在立項審批、土地、電力供應等方面創造條件,積極吸引內外資到浙江創辦高技術企業。

繼續組織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區域支柱產業攻關等五大科技專項,加快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在傳統產業上的推廣應用,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圍繞浙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繼續從國內知名度大、市場占有率高、影響廣的區域塊狀經濟明顯的地區,創建一批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五)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增強全社會創新動力

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增強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能力。圍繞浙江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著力培育發明專利、馳名(著名)商標、重點軟件版權,開發一批自主知名品牌。進一步加強專利示范企業建設,發揮示范效應。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源頭創新作用,設立“大學生(研究生)創新基金”,推動發明創造。進一步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工作力度,嚴厲打擊侵權違法活動,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協調機制和行業自律機制,營造鼓勵創新、重視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環境。

(六)大幅度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要千方百計增加研發投入,到201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財政要切實增加科技投入,財政科技支出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把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作為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和創建科技強市、強縣的重要指標,把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作為科技計劃立項的重要依據。要大力扶持創業投資和融資事業。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對科技經費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七)堅持引進創新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積極引進大院名校,積聚國內外優質科技資源

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嚴格限制重復引進。積極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鼓勵有條件的市縣以企業為主體,以引進團隊式人才、核心技術、聯合開發產業化項目為關鍵。杭州、寧波、嘉興等市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引進更多的大院大所,形成相對集中的研發基地。鼓勵嘉興、湖州等有條件的地區建立科技城。

(八)加大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要以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引進大院名校為載體,吸引集聚一大批急需的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實用專業人才和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骨干企業引進人才的作用,建設一批人才公寓,在科研條件、住房、子女就學、醫療、社保等方面創造較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吸引更多的兩院院士、高層專家和海外留學人員為全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