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基層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8 02:03:00
導語:國稅基層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建設是國稅事業發展的基礎。基層建設的強與弱,關系到國稅事業的興與衰。通過這幾年的基層建設所積累的經驗體會,我們感到,基層建設需由一個完整的基層建設理論支撐,從而形成相對穩固的理論基礎和建設方向;而同時基層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變數,在不同的時點上因勢不同而需因時而變,轉化成不同的具體的建設內容。因此基層建設中因時點不同派生出現的方向性、傾向性的情況也就值得提出來并加以重視。
一、關于年齡結構問題。自國、地稅分設成立之后進人問題得到嚴格控制,經過近10年的時間,干部的年齡結構趨于老化。以我們句容市局為例,現有在編干部平均年齡40.14歲,其中45歲以上的占有比例已達26%,30歲以下僅占10.5%。而同時因國家公務員在編指標因素影響短期內不會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狀況將更加明顯。按照人生價值軌跡規律,一個普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在接受新生事物的程度和工作精力及完成工作的熱情等方面,將因年齡限制受到影響,因而就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一些同志業務上不是不想學,但學不進去;工作上不是不肯干,但力不從心;能力上不是不愿提高,但適應不了;一些工作年輕同志干得多,年紀大的同志只能干得少;一些業務培訓考試,老同志就很難適應年輕同志的起跑線。等等方面給我們在基層建設中提出了新的課題。
國稅事業的發展關鍵靠人、靠干部。干部年齡結構老化問題作為干部隊伍建設中的根本性問題,需要長遠規劃,近期建設,以避免再過10年隊伍出現年齡層級明顯、青黃不接的狀況。一方面應積極在現有的基礎上盤活隊伍存量,通過優化人力配置資源來達到隊伍增量;另一方面要適度增加新的血液,以增強隊伍活力。一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將不同年齡結構的干部按照人的能力不同,予以優中搭配,并根據崗位重要程度和崗位工作量因崗設人,達到優化組合。年齡大的同志可以少工作量,但不降工作質量。二是通過個體優化推動群體優化。按照“木桶”理論,木桶最大的容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最短的那塊。干部素質總是參差不齊。這就需要以創建學習型機關為重點,以多元化的組織手段、多層面的教育方式、多形式的激勵措施來提高干部素質。首先讓年輕同志和一部份老同志在業務上先“富”起來,以此帶動和促動其他同志的提高,進而推動整個隊伍素質的提高。三是大力倡導崗上競爭。競爭上崗固然是選人用人的好機制,但要消除“船到橋頭車到站”的誤區,必然提倡崗上競爭,在其位就要謀其職。不能謀其職的,就可能會在下輪競爭中失敗。從而使干部始終處在滿負符運轉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為國稅事業出力流汗。四是適度增加新的血液。在進人有限的前提下,首選一些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以此調節年齡結構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迅速融入國稅群體之中,滿足國稅事業發展的要求。
二、關于業務培訓問題。近幾年來,因形勢要求,國稅系統自上而下組織相關業務考試,其目的是提高干部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增強適應形勢要求的能力,這無疑是件好事,基層也非常歡迎。從業務培訓角度來說,業務培訓考試的效果在于其計劃性、目的性和周期性,最初的實施和最終的結果兌現應是一致的;同時在一個周期內不同的時點上側重于不同的重點。一方面若最初的實施和最終的結果兌現不一致,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層同志學習業務的動力和參于考試的熱情,會產生認識上的誤區:學習和結果不一樣。重視程度也將在下次考試中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若考試的頻率和密度過大,則可能會出現窮于應付考試的現象,又勢必影響工作精力。再有,若周期內的重點更迭較多,勢必要為考試讓路,騰出時間和精力培訓,又會使基層的業務培訓計劃受到影響。一些國家公務員所必須的輪崗培訓、任職培訓和業務更新培訓也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筆者認為,在培訓上,一是要有計劃性。從目前形勢發展變化來看,培訓以三年一周期較為適宜。以省局為主導制訂培訓大綱,提出具體的培訓要求和目標任務。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一般情況下不得更改。各地據此制訂實施細則,三年后通過考試實施大檢驗。二是要有針對性。應對目前干部普通存在的業務薄弱環節和迫切需要或即將需要的業務知識大力度實施培訓。三是要有分層性。按處級、科級和一般干部分層突出培訓實施主體和應達到的業務水平實施培訓。四是要有嚴肅性。培訓是一項重要的前期國稅工作,所以培訓效果值得重視,只有培訓目標和考試結果相一致,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培訓效果。
三、關于政治思想工作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國稅部門置于社會大環境中,干部必然接觸市場同時又受市場影響。市場首先是一個物質的市場,因而干部在群體中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和追求物質的增量作為一種正當需求,將與國稅與時俱進成正比攀升;市場運作是公開的、透明的,因而一切國稅工作都將在一定范圍內具備規范性、程序化的特征;市場發展也是多變的、具有風險的,因而干部的思想意識也具有層次性,一種事物都會派生出多種觀點和看法。加之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治稅進程的不斷推進,干部職位上的減少、經費使用上的困難、任務完成壓力上的加大和執法責任承載限度上的增強,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干部,這就給政治思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賦以新的內容。簡單空洞的說教和灌輸式、指令式的方式不僅難以奏效,而且還會有相反作用。當前的政治思想工作一要強調物質化,即保證干部的正當利益,同時重視干部需求,優化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立以奮斗目標、價值觀、使命感為核心的共同價值取向,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注重精神化,即要注重為干部創造更多享有社會公共資源的機會,加強基層投入,改善辦公、生活環境,解決干部實際問題,使干部以健康人格和篷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投入工作。三要人性化,即能夠民主的平等對話,凡事多集思廣益,多傾聽底層呼聲,以組織上的真誠換得支持。四要多樣化,針對干部不同的文化、性格、氣質和所處的環境,有的放矢的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用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關于征管改革的目標定位問題。國地稅分設之后,國稅部門即進入了一個改革高潮期。無論管戶到管事改革、機構扁平化改革、執法權上收改革、信息技術應用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改革初衷,達到了改革目的。改革使國稅系統受益,國稅事業發展。從微觀上,改革解決了發展中的問題,也衍生出新的問題,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宏觀上,改革的目標定位應只有一個,即系統內最終的征管模式只有一種,工作標準只有一個,執法程序只有一套,信息應用只有一個平臺。這是由國稅部門的執法性質決定的。若征管改革沒有最終的目標定位,一方面基層勢必百花齊放,作為一個時點上創新固然增強了活力,但放置于一個時段上也可能會增加改革的成本。另一方面,會導致基層中存在職責不清、權限不明的情況,產生改革何去何從的疑惑和對改革等待觀望的態度。這是因為改革需要投入,基層總想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益。要解決征管改革的目標定位問題,應當在全省范圍內做到四統一,一是統一征管模式和改革目標;二是統一制定機構設置和崗位職責;三是統一制定工作規程和業務流程;四是統一制定工作標準和考核辦法,以達到征管改革預期效果和目的。
五、關于信息技術應用的社會化問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層次是其重要標準。可以說,國稅信息化建設方興未艾,并且已成為稅收工作的主流,無論金稅工程的推廣,稅企銀庫的聯網,軟件平臺的升級,征管數據的集中共享,都是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國稅作為執法征收部門,其對象是廣大納稅人,因而國稅信息化建設在日新月異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廣大納稅人能否同步適應的問題,即單個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一致性問題。事實上國稅建設步伐快于納稅人的適應步伐,在促進納稅人提高的同時也受到納稅人水平的制約。從納稅人來說,一方面本身沒有內在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可能自主學習。如基礎信息錄入中因納稅人素質不高而導致信息失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給國稅干部核對增加了相當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影響今后數據的綜合分析質量。另一方面,信息需要集中,在廣大農村交通不是十分便利的條件下,將增加納稅人的途中時間,無疑也將增加社會納稅成本。因而,在信息化建設中應做到三個注重,一是在注重提高干部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同時注重提高納稅人的適應能力。內部強化信息化基本理論、操作知識系統培訓,造就一批既懂微機又精業務的技術支撐型、雙重業務型和層級管理型干部隊伍。外部則要加強納稅人的培訓,使納稅人掌握國稅信息化的基礎知識,內外互動促進國稅系統稅收信息化建設邁向更高層次。二是在注重提高信息網絡覆蓋寬度的同時注重方便納稅人辦稅。內部加快稅企銀庫聯網步伐,全面推行電子申報和稅企銀聯網工作。外部則要以納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簡化、優化辦稅流程,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最優化。三是在注重提高信息增值利用的同時注重信息對納稅人的利用。一方面加強對稅源、稅款征收、重點稅源等信息的增值利用,提高決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納稅申報、開票征收、劃轉稅款的監控、結帳入庫等連續環節的過程監控,達到在運用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在監控中提醒納稅人并實施稅收服務,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