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建情況報告

時間:2022-09-18 04:18:00

導語:農村基層黨建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黨建情況報告

為了適應新形勢,積極探索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近期,縣委辦會同組織部組織人員到葛源、蓮荷、港邊、司鋪、新篁等鄉鎮,就新形勢下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如何加強與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近年來,鄉鎮黨委在積極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模式,構建起一個個基層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新平臺,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路子。

——黨員隊伍的結構。截止**年一季度,全縣共有中共黨員8172名,其中農村黨員4935名,占60.38%;黨的基層組織1086個,其中農村基層黨委10個、占43.5%,黨總支5個、占27.78%,黨支部159個、占39.3%,黨小組472個、占73.6%;**年發展預備黨員187名,其中農村預備黨員125名,占66.8%。從農村黨員隊伍構成來看,全縣農村共有女黨員495名,占農村黨員總數的10%;少數民族黨員39名,占0.08%;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黨員1477名,占29.9%,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黨員占22%;35歲以下的黨員838名,占17%;36歲至59歲的黨員2881名,占58.4%;在農村黨員中,建國前入黨的有8名,建國后至“”前入黨的814名,“”期間入黨的1464名,粉碎“”至黨的十四大入黨的1253名,黨的十四大以來入黨的1396名。

——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模式。近年來,農村基層黨組織,立足實際,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緊扣第一要務,認真開展“三民”好班子和“三培兩帶”活動,把加強和改進農村黨建工作中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同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較好地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保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第一,葛源鎮力創“三民”好班子。一是鎮黨委將新形勢下黨員教育與革命時期的黨紀教育結合起來,組織黨員干部學習時期的《支部大綱》和《紅軍紀律歌》,讓全體黨員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動力。二是在全鎮推行每周工作六天、在單位住宿不少于五天、學習一個晚上的“六五一”工作機制,充分利用鎮黨校、村黨員活動室和電教室等教育陣地,開展理論、業務學習;三是在開展“察民心、記民情、幫民困、解民優”為主題的“四民”活動中,要求黨員干部做到常登百姓門、常坐百姓凳、常記百姓苦和勤解百姓愁、勤辦百姓事的“三常兩勤”一線情感工作法;在經濟發展上,葛源鎮黨委班子立足于紅色旅游和葛根開發,抓住岑葛公路改造之機,下大力氣改善全鎮交通狀況,硬化了楓林、黃溪、考坑等三條村級之絡,修建了港背、清湖兩座大橋,改造擴建了農貿市場。同時,大力扶持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僅清湖村就種植了300余畝大棚反季節蔬菜,預計戶平收入7000余元;在開發葛根種植上,幫助種葛大戶蔣木生聯系好葛根種苗郵寄業務,上半年,向四川、河南、湖北等地郵寄優質葛苗2萬多株,獲純收入2.7萬余元。四是把建立一支穩定、高素質的村級后備黨員隊伍建設作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重要一環抓實抓好。積極把有一定素質的務工返鄉青年、退伍軍人、高中畢業生培養成黨員或村級后備干部,通過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黨委確定、培養教育、建檔管理等環節,每個村都確定了3-5名后備黨員干部對象,明確培養聯系人,定期對后備黨員干部進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及獨擋一面開展工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培訓,有重點地進行培養。通過有計劃的培養教育,使之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提高政治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目前,通過層層篩選,嚴格考察,鎮里確定村級黨員后備干部20余名,已有10余名農村致富能手和外出務工能人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優化了基層黨員隊伍結構,活力大增。

第二,蓮荷鄉實施雙“百、十、千、萬”工程贏民心。〖HTF〗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蓮荷鄉黨委組織全鄉黨員干部成立了12支支農服務隊,采取掛點幫扶、聯戶服務等措施來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為把工作落到實處,該鄉向每位黨員干部發放民情日記本,向掛鉤聯系戶發放干群連心卡。春耕夏收時節,廣大鄉村黨員干部紛紛下田頭,深入農戶攀“窮親”,上門送技術、送資金、送信息,及時解決群眾的燃媚之急,比如,黃柏墩村民張水仔今年返鄉承租了13畝農田種植蔬菜,卻一直為種苗無著落而發愁,鄉黨委得知這一情況,當即與縣農業局、扶貧辦聯系并取得支持,第2天,鄉村黨員就免費為他送去了黃瓜苗。像張水仔一樣,自雙“百、十、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全鄉共有57名黨員干部與570余戶貧困群眾結成“親戚”,幫助解決實際困難610余次,新上致富項目50個,聯系發放小額支農貸款3萬余元。

第三,新篁鄉創新行業黨小組設置模式。新篁鄉位于縣域北部山區,人口近萬人,由于村莊零星分布,農戶居住分散,黨小組無法正常開展活動,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基本處于癱瘓狀態。近年來,鄉黨委根據這一實際,破除了“條件論”,針對全鄉大多數黨員都以油茶、藥材、毛竹生產經營的現狀,按行業把全鄉黨員劃分為油茶、毛竹、藥材、外出務工黨小組,一舉改變了原來按行政地域劃分黨小組的傳統模式。如今黨員過組織生活時,黨員參與的積極高了,不僅學文件、學理論,還一起討論各行業實用技術和經營方面的門道,相互傳經送寶。行業黨小組的設置,促進了農村民間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該鄉先后成立油茶、毛竹、藥材協會,加入行業協會的農戶達50%。去年,鄉里油茶協會成立后,全鄉油茶生產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并在包裝與深加工、創品牌上下功夫,進一步開拓了市場,僅此一項,為油農增收120萬元,戶平增收千余元。去年,縣里積極推廣新篁鄉設立行業黨小組的做法,先后在全縣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建立了葛根、油茶、毛竹、蔬菜、生豬等23個農產品位域120個行業黨小組,促進了農村黨員“雙帶”作用發揮和地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司鋪鄉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強服務,“雙向選擇”明責任。〖HTF〗鄉黨委采取行業黨小組領辦、招商引資創辦、種養大戶和無職黨員幫扶聯辦等形式建立了黃瓜、花卉、紅芽芋、果樹等農業示范基地。全鄉共設4大類31個崗位,選派了116名無職黨員崗,占具備上崗條件黨員的84%。通過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既增強了上崗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又讓一些暫時沒有上崗的黨員受到極大的觸動,無職黨員由無位、無責變為有位、有責、有為,讓群眾看到了黨員的先進性,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比如,劉家村黃瓜種植黨小組有黨員11名,黨小組看到本地農民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因缺乏科學技術和銷售市場,一直沒有形成地方特色,黨小組11名黨員主動承擔職責,由黨小組組長童譚發牽頭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與峰饒食品公司簽訂了銷售黃瓜訂單,統一購買黃瓜良種,無償提供給農戶種植,實行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今年,該村種植黃瓜訂單面積達600余畝,收獲黃瓜近500萬公斤,獲利達80萬元,每戶種植黃瓜農戶平均增收3000余元;宋村黨支部從浙江、寧波引進客商鄭善岳投資170萬元,租賃80余畝土地建立了花卉種植基地,產品遠銷上饒、南昌等地,去年獲利120余萬元,并帶動了30余戶村民加入了種植花卉致富行列。司鋪鄉黨員中有30余名種養大戶,鄉黨委積極發揮他們有文化、有技術、有經濟頭腦的優勢,通過集中辦班、分類施教、現場示范等方式,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司鋪村無職黨員張小平,有大專文化和養殖技術,鄉黨委、村支部得知他有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主動為他提供場地和資金扶助,張小平在養兔、養豬的基礎上,建立了水產、家禽、果業為一體的綜合養殖基地,去年產值達210萬元,獲利30萬元,輻射帶動50余戶農民發展綜合養殖業。同時,鄉黨委突出“變”字轉作風,針對部分黨員干部存在作風不實、宗旨意識不強等實際問題,在黨政干部包村、領導分工、崗位定員工作中實行了“雙向選擇”措施規定,每年年初召集由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和全體鄉干部開會,由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根據群眾意愿挑選包村的鄉黨政領導和崗位黨員的人選,并每年對全鄉干部的工作情況進行民主測評兩次,在測評中,得分倒數第一、第二名的實行待崗半年,發70%的工資。這樣,極大地調動了領導和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使全鄉形成了一種勤政高效的工作氛圍,進一步增強了領導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港邊鄉構筑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HTF〗去年來,鄉黨委把發展壯大勞務輸出產業作為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重頭戲”來唱,實施流動黨員持證式管理和定時向所在支部匯報聯系制度,使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有效地破解了人員流動性大給黨員管理難帶來的新課題。一是根據鄉里外出務工人員中流動黨員多的特點,在外出務工和流動黨員相對密集的浙江慈溪逍林鎮成立了全縣第一個駐外黨支部——港邊鄉駐慈溪流動黨員黨支部。截止目前,駐外黨支部共為鄉親解決勞資糾紛3起,接受和解答法律咨詢100余人次,為外出務工人員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萬元,流動黨支部被外出務工人員親昵地稱為“駐外大使館”。二是進一步規劃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鄉黨委健全了以“一證一卡一冊”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機制,向外出黨員發放了《流動黨員活動證》、《流動黨員聯系卡》、《港邊鄉外出務工人員手冊》,記載了流動黨員目標管理、黨員基本情況、黨組織及其負責人聯系方式等內容,方便了黨組織和與流動黨員的思想溝通。三是充分利用外出黨員分布廣、信息靈、組織紀律性比較強的優勢,選賢任能、設崗定責,建立流動黨員“創業五員”,即創業指導員、特產促銷員、形象推介員、致富信息員、就業聯絡員。去年以來,流動黨員在慈溪等地開展創業宣傳、商品推介等活動8場次,幫助聯系247名本鄉務工人員就業,引導了11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第一,村級支部班子難穩定,影響了村級組織向心力的形成。一是待遇低,辛辛苦苦在村里干一年,不如外出務工人員兩個月的工資,有的甚至一年到頭領不到一分錢,致使部分班子成員工作不安心;二是鄉鎮換屆,鄉鎮主要領導變動頻繁,各自用人現象不一,很難避免出現“一朝君子、一朝臣”的現象;三是工作壓力大,干群關系不穩定,“好人怕壞人”的現象依然存在,致使少數黨性不強的干部出現“墻頭草,兩邊倒”。第二,黨員作用難發揮,支部缺乏號召力。農村黨員隊伍年齡偏大,素質偏低,集中表現為“三多”和“三少”,即年齡偏大的黨員多,60歲以上的農村黨員占24.6%;文化偏低的黨員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黨員占69.4%;市場意識薄弱的黨員多,有近50%的農村老黨員思想守舊、小農生產意識很濃;能在生產中起示范作用的黨員少;能帶頭致富的黨員少;能帶動群眾致富的黨員更少。第三,基層組織活動難開展,支部缺乏凝聚力。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相當薄弱,召開黨員會,組織黨員活動,90%以上的村則要發放務工補貼,否則參加黨組織活動的黨員不多。二是少數農村黨員黨性觀念淡薄,存在村里一開會,就會有任務,任務要完成,黨員須帶頭,帶頭就吃虧的思想意識仍然存在,農村中少數黨員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三是流動黨員難管理,外出務工黨員增多,大部分流動黨員沒有固定單位,加上村支部管理機制上滯后,大部分外出黨員一年到頭只是回家交點黨費,致使群眾思想意識中產生“黨員不黨員,只差兩角錢”的思想,影響了黨組織和黨員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四是大部分年青人受市場經濟不良方面的誘導,一切向“錢”看的意識很強,申請入黨的積極性不高,黨性知識相當缺乏,致使農村支部發展壯大黨員隊伍困難。第四,黨群關系難融洽,支部缺乏戰斗力。由于以往工作中向農民身上要的多、給的少,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辦實事的時間少,加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黨群關系難融洽,影響了支部戰斗力的發揮。

——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建議。一是換腦筋,進一步加強灌輸教育法,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入戶、灌輸到人,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由正派守舊型向改革創新型轉變。二是加強培訓,充分發揮基層黨校、黨員電教室等教育陣地的作用,除加強農村黨員群眾的理論學習培訓外,注重強化向實踐學習,以“流動黨校”、“基地教室”的形式,讓農村黨員群眾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學會本領、提高技能,使村級干部工作方法由田間地頭型向市場碼頭型轉變。三是治軟,重點抓好村級一把手選配,實行書記、村長一身兼,形成合力,避免村級“兩委”工作中存在“兩張皮”的局面。同時,在選配其他班子成員時,注重把那些能辦事、肯辦事、辦好事的經濟能人充實到村級班子,提高村級班子帶動農民致富的能力。四是治散,注重引導村級黨組織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帶領群眾開拓市場經濟的本領,完善各種制度建設,突出抓好支部定期向黨員和群眾代表匯報工作情況制度、黨員議事優先制度,農村黨員戶定期走訪制度等,促使村級黨支部不斷提高總攬經濟和社會全局的能力,不斷提高黨員的政治責任和參政議事的積極性,使全體農村黨員在市場經濟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和新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