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評研究報告
時間:2022-09-23 03:54:00
導語:自我批評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形成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這一優良作風,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逐漸形成,通過整風運動完全成熟的。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內“左”傾路線占統治地位時,提倡“批評”,但沒有提倡“自我批評”,而批評,成為攻擊個人,成為“斗爭”,實即“殘酷斗爭”的代名詞。遵義會議上的領導地位得到恢復,黨的思想路線開始端正,“左”傾組織路線的錯誤及其危害性也被全黨所認識,開始糾正之。抗日戰爭開始以后,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面臨了新形勢,需要解決一些新問題。特別是整風運動,需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在新形勢下,為首的黨中央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在全黨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在**年8月寫成的《矛盾論》中已經提出了要糾正組織路線中的錯誤。指出:“黨一方面必須對于錯誤思想進行嚴肅的斗爭,另方面又必須充分地給犯錯誤的同志留有自己覺悟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過火的斗爭,顯然是不適當的”①。提出:“共產黨內的矛盾,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②。**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提出了要有正確的政治路線,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干部路線。在這次會議上,實際上已不僅從組織路線、干部路線方面提出了在黨內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也從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建設方面提出了要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與相配合,會上作的《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黨的組織問題》的報告也提出了“發展黨內民主”,“發展黨內的自我批評”,“反對黨內壓制民主,壓制自我批評的傾向”③。以后多次反復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于共產黨的建設來說特別重要。“我們必須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使黨員更提高更進步”④。**年2月1日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提出了整風的基本原則一是“懲前毖后”,二是“治病救人”。**年4月20日作了《關于整頓三風》的報告,強調了要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是批評別人,自我批評是批評自己。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但作為領導者,對自己的批評是主要的”⑤。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整風運動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關于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在**年9月寫的《反對自由主義》就指出:“明知不對,也不同他們作原則上的爭論,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親熱。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頓,不作徹底解決,保持一團和氣”。“不負責任的背后批評,不是積極地向組織建議。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開會不說,會后亂說。心目中沒有集體生活的原則,只有自由放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不是為了團結,為了進步,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確的意見斗爭和爭論,而是個人攻擊,鬧意氣,泄私憤,圖報復”。以上這些都是自由主義,都應該反對⑥。以后又指出:“批評與自我批評應該是嚴正的、尖銳的,但又應該是誠懇的、坦白的、與人為善的。只有這種態度,才對團結有利。冷嘲暗箭,則是一種銷蝕劑,是對團結不利的”⑦。
與此同時,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報告中提出了共產黨員要有多方面的修養,其中包括“要有堅持黨內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遵守紀律的修養”
⑧。劉少奇在《論黨內斗爭》中對于如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⑨。在眾多共產黨人的倡導和身體力行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開始在處理黨內關系中,在黨的各項工作中確立起來,也開始在處理黨外關系中確立起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新的優良作風。在中共七大的政治報告中肯定而又自豪地說:“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⑩。在中共七大上,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優良作風的內容第一次被寫進了中共七大通過的新黨章中。新黨章中寫道:“中國共產黨應該不掩蓋自己工作中的錯誤與缺點。中國共產黨應該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經常檢討自己工作中的錯誤與缺點,來教育自己的黨員和干部,并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中國共產黨反對那種自高自大、害怕承認自己錯誤、害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情緒”(11)。這標志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已用黨內法規的形式在中國共產黨內確立起來。
二、培育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經驗與啟示1、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戰勝自我、戰勝敵人的強大武器。事物是在矛盾斗爭中發展的,是在不斷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中發展的。在矛盾斗爭中,暫時戰勝對手,戰勝敵人是容易的,因為對手、敵人的弱點是可以被發現的。而戰勝自我是不容易的,因為自我的弱點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即便發現了,具有敢于承認、揭露、改正的勇氣,也是不容易的。只有戰勝自我,才能最終戰勝敵人。沒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作風,就不可能戰勝自我,也就不可能最終戰勝敵人,而會被敵人打敗。能執行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又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贏得黨心軍心民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袖,成為人民軍隊的英明領袖,成為中國人民的英明領袖,是必然的。王明執行錯誤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又沒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被中國共產黨否定,被人民軍隊否定,也是必然的。中國共產黨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中,克服了自身的錯誤、弱點,不僅實現了黨內的大團結,也實現了與友黨、友人的大團結,實現了與人民群眾的大團結,贏得眾人心,不僅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并在此基礎上贏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為首的國民黨不僅自己不作自我批評,聽不進黨內批評意見,聽不進黨外批評意見,聽不進人民群眾批評意見,還不準對國民黨進行批評,搞、領袖獨裁,搞封建法西斯專制統治,鎮壓人民群眾革命運動,鎮壓學生運動,限制、取締各黨各派的活動,招來的是怨聲載道,全國人民共棄之,最終被打倒、推翻。中國共產黨要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就必須不斷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2、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民主政治的試金石。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實行民主政治、維護民主政治的有效手段,與專制政治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政治生活中是否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有沒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氛圍,往往是是否實行民主政治的標志之一,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這樣,對于一個政黨來說也是如此。劉少奇在《論黨》中就指出:“擴大黨內民主的中心一環,在于啟發黨員和干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12)。封建專制皇帝是不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袁世凱北洋軍閥是不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國民黨也是不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他們搞的都是專制政治。專制政治是剝奪人權的政治,是剝奪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是“非人”政治,是不得人心的,遲早總是要垮臺的。中國共產黨被錯誤路線統治的時期,特別是王明路線統治時期,沒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氛圍可言,可以說搞的也是專制政治,最終也垮臺了。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提倡造就一個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提倡政治民主化,大得人心,并在中國共產黨內取得成功,在中國取得成功。歷史的經驗證明,哪個時代、哪個政黨、哪個部門、哪個地方不搞批評與自我批評,就不會有民主政治,就會搞專制政治,最終會垮臺。哪個政黨、哪個時期、哪個部門、哪個地方能搞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有民主政治,就會興旺發達、蒸蒸日上。民主、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民主政治、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不斷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
從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來說,要發展黨內民主,要實現黨內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要建立健全黨內的監督機制、權力制約機制以及民主集中制,那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化。否則,批評與自我批評都得不到保障,其他民主建設就無法進行,即便進行,也只能流于形式。如果黨員、干部不能從怕字當頭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不能開展真正、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那么監督、制約、民主都會是空話。
3、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培育,重點難點在培育自我批評的精神、作風。時期培育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重點,就是培育自我批評的作風。當時譚政《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中談到:“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都是有用的,不可偏廢。但是批評是為著啟發自我批評,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以批評的手段,達到自我批評的目的”(13)。在中共七大上,說中國共產黨形成的新作風是“自我批評”的作風,也說明中國共產黨當時重點培育的是自我批評的作風。這一方面是整風運動是自我教育運動的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在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中,自我批評相對于批評來說是難點,特別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更是如此。從人性來說,有一個弱點,就是有虛榮心,這是培養自我批評精神的大敵。
從社會來說,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中所形成的官僚意識、官僚作風,諸如官本位觀念、長官意志、權力(權術)意識、地位意識、身份意識、等級意識、威信意識、名譽意識、勢力意識、治人(臣人)意識、一言堂作風、衙門作風,等等,在社會上有影響,在共產黨內也有影響,這更是培養自我批評精神、作風的大敵。再加上具有科學世界觀的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一般來說總是少數。這些決定了培育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不容易的。運動中,培育自我批評的作風并非一帆風順,也說明培育自我批評作風是不容易的。
批評與自我批評兩者不可偏廢。但一般來說,自我批評的作風不培育起來,對自己的錯誤、弱點不承認、想方設法回避之,不愿接受批評、甚至抵制批評的人,顯然不能很好培育批評作風。那些只善于及熱衷于批評別人,而不會、不善于批評自己的人,他的批評作風肯定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在某種意義可以說,自我批評的作風培育起來,正確的批評作風才能培育起來,在培育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中,應把培育自我批評的作風放在首位。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說,培育良好的批評作風也是有難度的,這主要是對普通黨員、普通群眾而言,對下級而言。即要敢于批評領導、批評上級的錯誤、缺點,要去掉“怕”字,也是不容易的。而這又需要領導有自我批評的作風。
4、從中國國情出發,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政黨建設、政治制度建設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和機制。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培育起來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并非是中國共產黨的創造,而是吸收和借鑒了當時蘇聯共產黨的經驗,是把外國政黨的經驗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共產黨政治生活的產物。從當時延安關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宣傳的講話、文章中可以看到,大多提到了列寧、斯大林的一些思想理論,提到了要“布爾什維克化”,提到了要學習蘇聯共產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經驗。比如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整風運動學習的重要文獻之一)說的話:"公開地承認錯誤,揭露產生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這就是鄭重的黨的標志“(14)。這是**年出版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結束語》中引用的。**年11月21、23日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也引用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是運動期間學習的重要文獻,并且強調學習書中的《結束語》,而《結束語》中第五條就是:”黨史又教導我們說,如果黨竟因迷戀于勝利而驕傲起來,如果黨竟已看不見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如果黨竟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害怕及時來公開誠懇改正這些錯誤,那它就不能實現其為工人階級領導者的使命。如果黨不害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如果黨不去掩蓋自己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如果黨能根據黨工作中錯誤的實例來教育和訓練干部,如果黨善于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那它就會是不可戰勝的。如果黨竟隱瞞自己的錯誤……不能容忍批評和自我批評,浸透自滿情緒,一味自高自大,高枕而臥,那它就會遭滅亡“(15)。這里的一些精神,在1942年11月21、23日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也說了。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還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情況逐一講斯大林《論布爾什維克化十二條》。其中談到:”斯大林的第八條講必須使黨不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怕批評,要善于在自己的錯誤中改進和教育自己的干部“。還說:”這個十二條,很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一下。這是我們全黨的‘圣經’,是‘圣經’,而不是教條,是可以變化的“(16)。1945年2月15日,在中央黨校作報告談到:”斯大林寫了一本書叫《列寧主義概論》,講列寧主義的方法論有四條,其中有一條就是自我批評……團結、批評、團結,第二個步驟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中國革命要勝利,我們就要采取這種態度“(17)。以上足以說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作風,是借鑒了蘇聯共產黨的經驗,吸收了列寧、斯大林的思想理論。
中國要發展,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要善于吸取各國文明、社會制度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中國共產黨要發展,要保持先進性,要永固執政之基,就要善于吸取各國文明、各國政黨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國與國之間,中國黨與外國黨之間,實際上也有一個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問題。對于中國,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有虛心向外國、外國黨學習,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的精神。如果認為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好,別人什么都不如自己;如果認為自己可以批評別人,別人不能批評自己;如果聽不得別人的批評,把別人的批評都視為誹謗、污蔑,這就丟掉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最終要吃虧,要倒霉,甚至會亡黨亡國。在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之一,就應該是在處理國與國、中國黨與外國黨的關系上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這將有利于取長補短,有利于發展,而不致于落伍。
5、與時俱進,創新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在抗日戰爭的新形勢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遇到新問題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培育的新作風。實踐的腳步永不停息,社會的車輪滾滾向前,思想理論必須不斷創新,觀念作風也必須不斷創新。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成功經驗,作風創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成功經驗。要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創新,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實現作風創新。作風創新,一是將傳統的優良作風賦予新內涵,開拓新境界,邁上新臺階。即針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圍繞新思想、新理論、新路線方針政策,來發揚光大傳統的優良作風,讓傳統的優良作風發揮新的威力。二是培育新的作風。在不斷總結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索作風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培育必不可少的、有普遍意義的新作風。比如“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經驗之一,它不能僅僅作為經驗推廣,也不能僅僅作為一種意識來提倡,而可以作為一種作風來培育。
三、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必須注意的問題1、改進思維方式。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的思想也應隨之發展,而人的思想要發展,往往需要首先改進思維方式。要跟隨時代、社會前進,使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要及時、不斷接受新事物,就需要有創造型(創新型)、開放型的思維方式,要有跳躍式的、前瞻性的思維方式,而要拋棄經驗型、靜態型、封閉式、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否則就無法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改變因循守舊、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狀態,思想也就無法更新。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主題、標準、內容等也要隨之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就必須圍繞經濟建設,圍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于共產黨來說,也要圍繞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圍繞改進思維方式等,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要以“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的標準、要按照新的實踐檢驗過的新的是非標準,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能還拘泥于“姓資姓社”、“興無滅資”、“斗私批修”。這就必須改進思維方式。
以“三個代表”的思想,學習群眾中、派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好經驗,借鑒國外相互批評、監督的好經驗,以發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這也必須改進思維方式。批評與自我批評必須為新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為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創造新業績服務,為把思想認識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服務,這也必須改進思維方式。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改進思維方式是思想上工作上永遠保持蓬勃生機與活力的法寶,也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永遠保持蓬勃生機、發揮巨大威力的法寶。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進一步推動與時俱進、解放思想。而批評與自我批評要做到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就必須改進思維方式。
2、加強制度建設。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需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需要靠人的思想覺悟的提高。但思想覺悟的提高有一個過程,并且不是所有的黨員、干部都能提高思想覺悟。所以更重要的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具有規范性、穩定性、長期性、普遍性,可以在抑制長官意志、減少主觀隨意性、制約思想覺悟不高的黨員、干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制度建設,首先是建立健全民主生活會制度。定期、定時、定人召開民主生活會。提高民主生活會的質量。改變民主生活會似有似無、名存實亡的狀況。其次建立健全黨員、干部民主評議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干部,至少每年一次。要自評、互評相結合;黨內評、群眾評相結合;面對面評與背靠背評相結合;口頭評與書面評相結合。其三“三講”教育制度化。“三講”教育是新形勢下整風形式的新創造。不能作為權宜之舉,要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使其制度化。其四建立健全黨風評議制度。近年來全國各地展開的行風評議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歡迎。可以借鑒行風評議的制度、方法,開展專題的黨風評議。可以每年評二、三個單位、部門(一個地區評二、三個部門、單位。一個單位評二、三個部門)。評議黨風一次,下一年回頭看一次。其五拓寬批評、反映意見的渠道,保持其暢通,建立相關制度。可由紀檢部門出面建立批評日、批評月,開展批評活動,開展對抵制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現象、人員的打擊活動。可越級反映批評意見。批評人、批評意見受黨的紀律、組織保護。
制度建設在共產黨的各級各部門都要建立,并要落實。不能認為建立健全制度只是基層單位的事,領導機關更要建立健全。不能認為只是一二個單位、部門的事,各個單位、各個部門都要建立健全,特別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比較薄弱的地方,如組織部門、宣傳部門等更要建立健全。
制度建設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盡善盡全、萬無一失。制度建設、制度的運行,仍離不開人。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建設的同時,也要按照“三個代表”、“三講”的要求,加強對黨員、干部思想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否則,好的制度有可能建立不起來,即便建立起來,也會被束之高閣,被鉆空子,甚至會被篡改、破壞。
3、批評與自我批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培育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以培育自我批評的作風為主,這是當時整風運動的需要決定的。在21世紀的今天,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必須批評與自我批評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如果只抓一手,另一手不抓,那么一手也抓不好。如果一手軟,那么另一手也硬不起來。當然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有重點地抓一手。通過抓一手,促一手,達到兩手都抓,兩手都硬。一般來說,在批評開展得不好或相對薄弱的地方、單位、部門,應重點抓批評。在自我批評開展得不好或相對薄弱的地方、單位、部門,應重點抓自我批評。在黨內和黨外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強調共產黨員作自我批評,鼓勵、支持黨外人士批評共產黨。在黨員與群眾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強調黨員作自我批評,鼓勵、支持群眾批評共產黨員。在黨員與干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強調干部作自我批評,鼓勵、支持黨員批評干部。在黨員、干部與領導干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強調領導干部作自我批評,鼓勵、支持黨員、干部批評領導干部。這樣就較有利于兩手一起抓,兩手都硬。
4、宏觀、微觀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一起抓。宏觀問題是大是大非問題、高層次問題、影響全局的問題、帶普遍性一般性的問題、要害問題。微觀問題是小是小非問題、低層次問題、小范圍問題、個別性問題、皮毛問題。批評與自我批評首先要圍繞宏觀問題、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等大問題展開,把它放在首位。把傾聽群眾、黨員、干部、黨外人士在宏觀問題上的批評意見放在首位。把領導干部、干部在宏觀問題上的自我批評放在首位。這可以使批評與自我批評起大作用,收到大效果。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微觀問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比如個人的生活作風問題、道德品質問題,比如工作中的小錯誤、小缺點,這些看似小問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不能忽視,也要及時抓、狠抓。小問題與大問題,小錯誤與大錯誤總是有聯系的,并會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原諒小錯誤,就會犯大錯誤。不改正小問題上的錯誤,就會在大問題上犯錯誤。“一針不縫,十針難補”,“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實在是至理名言。而且有些人眼中的小問題,實際上對黨的組織來說是大問題。比如領導干部的生活作風問題就決不是小問題,而是影響黨的形象和威信的大問題。微觀問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在防微杜漸方面起大作用,收到大效果。微觀問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往往有群眾性、廣泛性的特點,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來重視它、抓好它,而不要小看了它。
5、反對自由主義。反對形式主義。反對新八股。自由主義是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大敵。在《反對自由主義》批評的自由主義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又有新自由主義出現。比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時,不是以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為原則,以黨、人民的事業為重,而是以“不傷人”、不傷和氣為原則,以小團體、小圈子“利益”為重;不是真刀真槍動真格,敢于碰硬,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是知而不言,言而不盡;不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而是言者倒霉,聞者記恨;不是希望別人多提意見、多指出缺點,以便改進工作,而是擔心“引火燒身”,讓人抓住把柄,影響“前途”等等。
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的自由主義必然產生形式主義。口號喊得震天響,文章做得四面光,做出的決定、制定的制度,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只是為了對外宣傳、應付檢查,表面上、臺面上熱熱鬧鬧,一片贊揚,實際上、臺面下冷冷清清,意見紛紛。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花架子”,無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真效果。
批評與自我批評中還出現了“新八股”(18)。這是形式主義的一種新表現。即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時只說一些套話、空話、廢話、滑頭話,什么“理論學習不夠”,“黨性修養不夠”,“離三個代表的要求相差很遠”,等等,具體問題一點也不談。甚至檢查作風霸道,必說因為原則性強;承認錯失機遇,必說出于穩定需要。借批評與自我批評之名行表揚與自我表揚之實。
形式主義、新八股,實質上是自由主義,是弄虛作假,是作風腐敗。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盛行的地方、單位,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被糟踏、扭曲,那些地方、單位,往往思想混亂、是非混淆,存在的問題,今年如此,明年還是這樣,后年更嚴重。走到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目的、任務的反面。沈陽等地、等部門領導班子的庸俗化、腐化,就是這方面的反面教訓。
要以求真務實的新作風來反對、掃除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糾正批評與自我批評中的不正之風,以良好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來根除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如果以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來反對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那結果就是自由主義、形式主義、新八股變本加厲的發展,以至泛濫成災,重蹈領導下水、班子爛掉的復轍。
6、領導干部做表率。方針政策、思想理論確定以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往往決定黨的各項工作的走向、成敗。延安時期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的確立,與等領導人率先垂范分不開。在中共七大上多次講到“我也有過錯誤”。"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無論在軍事、政治各方面。或在黨務工作方面,我都犯了許多錯誤。這些東西都沒寫上去,不寫并不是否定它。因為按照真實歷史,真實情形,我是有錯誤的“(19)。
帶頭做自我批評。劉少奇在中共七大上總結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經驗時指出:“經驗證明:凡是那個地方的負責人在黨員群眾和人民群眾中認真地進行了誠懇的與必要的自我批評,那里黨員和人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會開展”,反之就開展不起來(20)。領導垂范,不令而行;領導不垂范,雖令不行。發揚光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仍然首先必須領導垂范。領導既能垂范,又加強對作風建設的領導,優良作風就一定能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領導如果作風不正,那就不只是壞了一個人的作風,而會以幾何級數影響一大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