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報告
時間:2022-09-26 05:31:00
導語:農民工返鄉創業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回鄉創業,實際上是農民工外出打工時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理念等創業要素積累到一定水平時的一種理性的創業行為,是農民工外出務工進入的一個新的階段。農民工群體是“人才庫”、“資金庫”,隨著資金的積累和技術經驗的豐富,以往進城打工只為“蓋房子、娶媳婦”的想法已不再是他們的最終追求,一部分有經濟技術實力的農民工具有要當老板的強烈欲望,他們的家鄉自然是最佳選擇。針對農民工回鄉創業現象,按勞動局的要求,我對本鎮農民工回鄉創業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現狀
(一)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基本情況
進城農民工回鄉創業是在中國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盡管目前人數還不算多,但隨著外出民工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回鄉創業人數也必然增加,并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群體。目前,累計有5000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與此同時,有近20個農民工利用在外學到的管理和技術、積累的經驗和資金,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辦工商企業,興辦的企業總數占到全國鄉鎮企業總數的五分之一。實現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的轉變,形成了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格局,為農民提供了容量大、門坎低、易接受的就業渠道,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從昔日的打工仔到今日的創業者,這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一個新現象,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新飛躍。
(二)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主要類型
一是興辦“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農村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大批回鄉創業人員利用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發揮自己的技能、資本或技術優勢,通過合理分工和有效競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了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走出一條靠農村內生力量發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的新路子。
二是興辦配套配件產業。許多回鄉創業人員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過的經驗和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實現了產業發展的合理分工。
二、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重要作用
(一)回鄉創業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
農民工回鄉創業在促進城鎮經濟和城鎮化的同時,又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為農民就業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使農民就地就近進入二三產業。據統計,一名回鄉創業人員每興辦一個企業可以帶動50-60個人就業,全鎮有近20個回鄉創業人員,可以安排1200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每個人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的收入。
(二)回鄉創業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農民工回鄉創業開發了農村的人力資源,培育了一大批企業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產業工人,塑造了一批新型農民,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回鄉創業者來源于農民,又反哺農業。創業者通過吸納農村農業富余勞動力,擴大了農業的規模經營;通過對農業資金支持,提高了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的基礎條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三)回鄉創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鄉創業者通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獨資經營等形式,創辦、領辦企業,促使資金、先進技術等企業資源向農村地區集中。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市場這所“大學”培育出的農民創業者,具備了較強的市場開拓意識和創業能力,為農村提供和儲備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其中的一些人已成長為現實的企業家。以這些人才為核心,以企業為載體,吸引了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就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縣域的資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三、回鄉創業的制約性因素
(一)資金量小,缺乏金融服務
雖然農民工返鄉時積累了一定資金,對于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所需資金額來說,這點積蓄只是杯水車薪。如果政府和銀行不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解決資金問題,多數返鄉民工根本無法實施創業計劃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因為金融機構貸款約束變硬,商業銀行貸款權限上收、“抓大放小”、或只收不貸,使之難以得到金融服務,流動資金短缺,是當前嚴重制約鄉鎮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
(二)負擔太重,創業服務不到位
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沒有足夠的重視,在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和引導。農民工回鄉創辦小企業包括開辦個體工商戶,要輾轉多個部門,辦理包括場地證明,資金證明,環保評估,消防和安全許可,生產許可,衛生許可,建筑規劃、設計,工商登記等多項手續,往往每道手續都要收費,增加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成本。在地方財政普遍緊張的情況下,越是貧困、稅源少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竭澤而漁的現象。
(三)經營不善,職業教育是短腿
“管理落后,經營不善”是農村的個體、私營企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一是受經營者教育程度和知識的限制,思維方式比較傳統,不少人營銷觀念落后,市場開拓能力差,短期行為嚴重,缺乏長遠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決策不民主,機制不合理,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三是技術水平低,產品品種單一,檔次低,缺乏競爭力。
- 上一篇:黨委中心組學習發言
- 下一篇:農村黨員教育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