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5 03:11:00
導語:潛規則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潛規則”,就像一只摸不著、抓不住、看不見的無形大手,支配著一些人的行為,壟斷和指揮著不少行業和領域的交往,而且大有愈演愈烈,逐漸變成“顯規則”,成為“硬規則”之勢。這種“潛規則”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不會說在口頭,寫在紙面,更不能擺在桌面,登上大雅之堂,但大家卻都心知肚明,心領神會,心照不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誰都不說也不能說,誰都這樣,誰也別說誰,因此,自然而然、自覺不自覺的養成習慣,而且習慣成自然,最后竟變成了一成不變的“法則”,人人都要按照這樣的“潛規則”辦事、從事、行事。無論這件事有多么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也都這么干也不得不干。這張“窗戶紙”千萬不能捅破,這塊“遮羞布”千萬不能撕開,這幅“假面具”千萬不能扯下。就是說這項“潛規則”千萬不能打破、違反、背離,更不能倒行逆施,背道而馳。如果有人在一個群體、集體、單位、部門不遵守“潛規則”,不按“潛規則”辦事,一旦說了出去,捅了“婁子”,往往就會被周圍人視為“另類”、“異類”,很可能陷入困境,四面楚歌,孤立無援,而且還要遭到周圍人的冷若冰霜,冷言冷語,冷嘲熱諷,敬而遠之,躲而避之,離而棄之。“潛規則”害死人?!皾撘巹t”是生長在經濟社會肌體上的毒瘤,是經濟社會的一大公害,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敵,是誘發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情交易、滋生腐敗的溫床。
在行業中存在的“潛規則”,習俗成規矩,習慣成自然,這些潛規則雖然沒寫在紙上、掛在墻上,但人人心知肚明,誰違反了就會遭到群起而攻之,甚至受到莫名其妙、各種各樣的懲罰,讓你有苦說不出,有冤無處訴,告狀無門,還要落個無理取鬧的不安穩人員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不僅在本單位呆不下去,就是在社會上也倍遭歧視。
特別是商業賄賂“潛規則”更是無孔不入,無所不在,涉及面廣,涉案人員眾多,情況和原因非常復雜,帶有一定普遍性、頑固性和嚴重性。這種“潛規則”,違背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導致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妨礙資源的合理配置,有的甚至引發了突發公共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還導致國際輿論對我國的市場環境作出不利評價,影響到國際投資環境和國際形象,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例如前一段媒體接連報道說,四川省開江縣人民醫院原外科醫生肖啟偉實名舉報當地醫療腐敗問題。遼寧省鞍山市國稅局原公務員李文娟舉報國稅局違法違規行為。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小學副校長顧汝漢堅持八年舉報貪官場長,今年從檢察機關領到1.5萬元有功舉報獎金。但他已家底精光,一家人流離四方,一度甚至靠乞討維持生計。在有些人看來,這個贏局對他來說談不上劃算,更與他的切身利益毫無關系。但這卻是普通公民與腐敗的掌權者之間一場漫長的較量。上海市廣中醫院原理療科醫生陳曉蘭,從1997年至今舉報的8種假冒偽劣醫療器械被證實查處,因此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年度“3·15質量先鋒”,但她也因舉報而丟了工作。如今只能依靠親友接濟艱難度日,9年打假使她成為一名悲情英雄。他們敢于自曝內幕、挑戰權貴、沖擊“潛規則”的“壯舉”有目共睹,得到輿論廣泛贊譽和政府肯定,但他們的遭遇也讓人感到憤懣以至悲哀。即使是“反腐斗士”、“舉報英雄”也難逃脫行業“潛規則”的懲罰,同時還要面對有關部門的冷遇和刁難,足見行業腐敗“潛規則”是何等的頑固不化、堅不可破,并達到了何種嚴重和普遍的程度。其實,受“潛規則”損害、侵害和傷害的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有些人選擇了與“潛規則”合作,或同流合污,試圖用這種陰暗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利益,得到好處;有些人選擇了不與“潛規則”合作,甚至進行公開反對和堅決抵制,但結果只能是默默承受痛苦和折磨。
在官場上存在的“潛規則”和“逆淘汰”現象,真言壓不住謊言,君子斗不過小人,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榜樣難樹,先進難當,好人受氣,小人得勢,正氣樹不起來,邪氣不斷上升,“清官廉吏”難做、難行、失寵,甚至被“逆淘汰”,重用“能人”,“帶病提拔”,“上崗生病”?!皟瀯倭犹弊兂闪恕傲觿賰炋保芭芄僖佟薄ⅰ百I官賣官”成風,使用人選人任人德才兼備原則和“四化“標準在個別地方完全喪失。
現在官場上有一種“逆淘汰”現象:即在一些存在比較嚴重腐敗問題的地方、部門和單位中,一些有責任心、正義感、忠誠老實、堅持黨性原則、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干部被“淘汰”出局,這些人往往被周圍人當成“不和諧”之音、“不協調”因素、“不合群”的害群之馬、不識“時務”和“抬舉”的“刺頭”,為了這個地方和部門的“安寧”,特別是班子的“團結”,決不能讓一條魚攪了一鍋腥,只能也必須將“這種人”異地安排、轉移出去,甚至“逆向淘汰”,排擠出局。相反的,另一些能說會道、虛報浮夸的,善于投機鉆營、能跑能送的,甚至作風不正、有違紀行為的人得到提拔重用,飛黃騰達。德才兼備、口碑很好的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這種不正?,F象卻顯得很“正常”,因為這些人“沒后臺、又不會來事、再有能力也只好慢慢等著吧”;領導干部真心拒賄,有人認為“太呆板”、“假正經”、“不合群”,甚至不敢公開自己是清官,不愿意當廉政典型,怕受到孤立排擠;有些能力、品行一般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官位、私利,被認為是“有靠山”、“有手段”、“有本事”、“有門路”;對那些被查處的貪官,卻為之感嘆“后臺不硬”、“運氣不好”、“撞到槍口上了”、“自認倒霉吧”!使一些俗人、庸人,特別是腐敗分子走上重要崗位,使這些部門、單位的領導權力喪失,落到了腐敗分子的手中。黨風正、作風硬、能干實事的人與“人情風”、“送禮風”、“浮夸風”等諸多丑惡現象攪拌在一起,巨大慣力把許多好人、正派的人也迫不得已地卷進去,有可能產生官場腐敗的“漩渦效應”。必然會帶壞了黨風、政風及社會風氣,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腐敗在這里被認同,腐敗在這里被放縱。在這樣的環境下,誰不進貢誰就是“另類”,肯定要被打入“另冊”。好的干部倒霉受氣,壞的干部卻得意忘形。
“逆淘汰”造成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最終給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有些所謂的“能人”平時就毛病常犯,錯誤不斷,甚至名聲不好,劣跡斑斑,對其群眾早就議論紛紛,領導也有耳聞目睹,但借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有毛病、有問題甚至有違法亂紀行為的“能人”,網開一面,大開綠燈,只要此人有關系、有后臺、有撐腰的、有為之說話的或遞條子的,就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而且如日中天,一發不可收拾。沒有幾年,三下五除二,一升再升,擋都擋不住。這種人終究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早晚都會“露餡”。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對這些人,群眾有個形象說法,這種人本來就“有病”,卻讓他們“帶病上崗”,怎么能不“在崗生病”?當初是誰讓這些人“上的崗”?誰推薦的,誰考察的,誰決定的,又是誰拍板的?為什么不深究細查,追究責任?“帶病上崗”———“在崗生病”———“生病在任”惡性循環,造成腐敗分子查了一個又一個,抓了一批又一批,殺了一個又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領導干部“入口”、“進門”的第一關沒有從嚴把握、嚴格把住,讓這些人濫竽充數,魚目混珠,有機可乘,鉆了空子。
社會上存在的“潛規則”,使人與人之間在公開場合都不敢說實話,講真話,談心里話,互相之間不誠實、不信任、不放心,都留“一手”、“后手”,睜眼說套話、官話、大話、空話、假話,這是當前學風、文風、作風和黨風、政風、民風的一大癥結。
最關鍵的是說謊獻媚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好處,誠信篤實卻常常吃虧受氣?!胺耆酥徽f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識扭曲著人們的誠信意識。如果讓這種人忘乎所以,為所欲為,讓這種歪風邪氣占了上風,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可信性和誠信度?足以摧毀社會公眾和廣大群眾對黨組織和政府的公信力,對領導干部的真實性、公正性產生懷疑。河北省委20**年1月16日會議上描述一些官員的作風是“打官腔、慢半拍,喊得兇、抓得松”,到了具體落實問題時,則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由此帶來的危害則是“應當解決的事情久拖不決,能夠避免的問題反復發生”。會議甚至專門形成一份決議“要狠抓落實之風”,重述“官話”危害性。另據報道,目睹了農民工死在同仁醫院全過程的保安祁利剛,出于良心的不安和起碼的良知,為痛苦死在醫院而無人問津的農民工出庭作證而被辭退。選擇生存還是選擇良心?僅僅是說了一句真話,就必須面臨如此的選擇。試問:我們的社會空間為“真情實話”到底預留了多大的生存空間?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同志曾指出:“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于人民事業有利,于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编囆∑酵久鞔_提出:“要敢講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蓖痉磸蛷娬{,“共產黨員在政治上要光明磊落,講真話,辦實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對當面一套、背面一套?!秉h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里話”。但不可否認,在少數地方和部門,不愿或不敢講真話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還比較嚴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損害黨員干部形象,削弱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如果黨風、學風出了問題,文風就會顯示出某種病態,同時思想作風和社會風氣也會出現不良傾向。表現形式有:臺上講官話,臺下說鬼話,謊話連篇;“臺上他講人,臺下人講他”,形成強烈反差。言善行惡,說得好聽、非常動聽,做得不怎么樣。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官場一套,私下一套,空話、大話、假話,沒有一句真話、實話,謊言連著謊言,一謊到底,以言欺人,以謊騙人。“雙重人格”、“兩面性”、“變臉快”,善于“作秀”,作“廉政秀”,搞“形象工程”,“偽裝”、“外廉內貪”,以假亂真幾乎成了貪官的慣用伎倆。他們為了降低腐敗風險,除了“廉不離口”地“講廉”外,還“不惜血本”地“買廉”,以換取“廉名”聲譽。這些人儼然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形象,在言語上作秀,在行頭上作秀,在行為上作秀,在工作與生活上作秀。雖然這樣的典型事例為數不多,但這種人很吃香,也吃得開,非常得意,得意忘形。當前在社會上還有一種普遍現象,即對“頂頭上司”、上級領導,善于“語言賄賂”,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善于吹捧。
據報道,聞名海內外的“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之父”陳翰笙活了108歲。有一位學者寫了一篇懷念文章,講了陳翰笙生前的一段往事,讓人感慨不已。北大100周年校慶時,人們請陳老為校慶講幾句話,陳老半天沒有言語,身邊的工作人員對他說:“您就說,祝北大越辦越好?!闭l知,陳老卻大聲說道:“祝北大辦得像過去那樣好!”陳老為人處世與眾不同,襟懷坦白,作風樸實,為人正直不阿,一身正氣,最反對官僚作風。對于不正之風,當面批評,毫不留情。學界上下無不公認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豐碑。
想一想,從老祖宗時起,“批評”便作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千年古訓而口口相傳;在革命戰爭和建設時代,“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人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之一?!芭u”這個詞匯原本就沒有錯,然而,時下的風氣,如今的時尚,過多的強調是寬容、包容、溝通、學會夸獎和贊美、善于表揚和自我表揚、敢于吹噓和自我吹噓……而“批評”,特別公開直言批評,這個詞匯似乎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語境。在社會生活中,通常我們聽到的大都是溢美之詞,若是有批評之聲,便會引起軒然大波。當“批評”與寬容、與溝通、與夸獎、與贊美的關系被人為地悄然無聲地變換為勢不兩立的兩極時,則變得荒唐了,我們幾乎喪失了批評的空間。
由此可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各行各業幾乎都存在著不成文的、擺不上桌面的、難登大雅之堂的“潛規則”,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同、途徑不同、手段不同,即使不公開這么說,不敢公開承認,但實際也存在著,并且反映突出,表現盡至,暴露無遺。如果這種“潛規則”不打破、不解決、不消除,我敢說,反腐敗肯定難反,不會真反,也反不了。只有徹底根除人們早已習以為常、通常照辦、照常遵守的“潛規則”,黨風廉政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深入下去,取得實效,取信于民。
- 上一篇:轉變機關作風調研報告
- 下一篇:黨委換屆制度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