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教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0 01:11:00
導語:大學生支教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支教在全國范圍內唱響了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時代主旋律,在推動落后地區發展、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支教有利于實現學生高校社會三方共贏
就大學生而言,支教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刻地了解國情、民情,尤其加深對我國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現狀的認識,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他們通過克服支教過程中的困難,錘煉了意志品質,培養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支教中,大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激發了自主學習的興趣,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支教還提升了大學生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強化了團隊合作意識。
尤其是對于師范學生,支教能夠加深他們對教師行業的理解,找到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的不足,從而明確發展方向,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另外,支教對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的形成、教師技能的提升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積累了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為他們將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東北師范大學“心系災區”支教團和“晨鴿”支教團的師范生就表示,支教使他們思想上受到了洗禮、積累了經驗、看到了不足、明確了方向,使他們樂于從教、善于從教,堅定了終身從教的決心。
就高等教育而言,支教能夠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檢驗高校教育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支教還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支教學生帶回的最真實的基礎教育現狀信息,不但有助于高校深化服務基礎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而且有助于高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形成需求拉動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另外,支教密切了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是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職能的紐帶。
就社會發展而言,大學生支教緩解了貧困地區教師隊伍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和數量不足的這一突出問題,是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優化教師資源配置、解決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重要舉措;大學生在落后地區傳播文明的生活方式,帶去新觀念、新科技、國際眼光和開放思路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支教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學生在支教中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責任意識與精神,也影響了當地的群眾,有助于公民意識和責任的提升。另外,大學生支教是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鍛煉成長、建功立業的有效方式,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大學生在支教中錘煉自己要注意三個方面
支教對于大學生來說,既是一項目的明確、意義深遠的使命,也是一次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前期的充分準備、實施中的務實靈活和后期的反思總結都是確保支教工作順利、有效的關鍵環節。
支教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為順利開展打好基礎。大學生在開展支教活動之前,一是要調整自我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正視自己、直面困難,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挫敗感和心理落差,而且有助于更好地開展支教工作。二是要對支教地和支教學校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依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和支教學校的實際需求,制定科學的目標和計劃,并保持與支教地的溝通與協調,及時對支教計劃予以修正和完善。三是要全面提升以教師技能為核心、以綜合能力為保障的“支教技能”,包括努力完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工作相關知識儲備,加強教師技能、適應能力、團隊協作等訓練,對可能遇見的困難和危險作出應急預案,做好身心調整、物質供給、權益維護的準備等。
支教中,注重實效,檢驗自我,積極融入地方教育事業。一是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要注重支教地學生品格的塑造、心理的疏導、學習動機的端正、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養成;注重支教學校教師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普及,并積極為支教學校的科學管理和長遠發展建言獻策。二是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要不斷檢驗、完善自我,虛心、廣泛地汲取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完成由學生到合格教師的角色轉變。例如,大學生應主動了解當地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從而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支教服務水平。三是大學生要明確支教工作是支教者、支教對象和工作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應當不斷加強與支教地學生、支教學校、指導教師、母校及社會團體等的溝通與交流,從而能夠盡快地融入地方教育,搭建起信息溝通與資源共享的橋梁。另外,大學生應該清楚支教是對當地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對當地教育教學實際予以尊重和配合。
支教后,積極總結反思,完善生涯規劃,促進支教工作良性發展。支教結束后及時地總結和反思,對于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支教工作質量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總結和反思能夠使大學生找到自身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對支教中問題的分析、效果的評價、方式和方法的探索等都將為今后的支教工作提供借鑒,而支教工作也正是在實踐---反思總結---創新---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實現滿足社會需求和促進學生成才的“雙贏”。
高校如何在大學生支教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高等院校應找準自身在支教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高校具有科研人才密集、教學資源豐富、研究能力較強等顯著優勢及學生眾多、師資力量強大、對外聯絡便利等潛在優勢,因此充分發揮優勢,找準自身定位,可以進一步務實有效地開展支教工作。歸納來看,高校可以是參與支教學生的支持者,從思想引導、專業學習、技能訓練、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鞏固支教工作的基礎隊伍。高校可以是服務實踐地的協助者,做好支教學生與服務地的對接,為服務地提供師資培訓和教學資源支持,保證支教服務長期、穩定進行。高校更可以是支教工作中的研究者,結合支教實踐研究支教意義與作用,制定支教詳盡規劃與方案,推動支教工作在一定基礎上向著科學化、規范化的縱深方向發展。綜上所述,高校以準確定位為依據,則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支教工作。
高等院校應完善支教學生的人才培養與輸送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好支教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心理輔導,樹立正確的支教觀;做好支教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培養基本從教能力;做好支教學生服務地社會環境教育,培養適應社會能力;鼓勵支教學生深入一線實踐調查,培養課題研究能力。在人才輸送方面,加強輸送管理,確保優秀支教人才出路廣;保證輸送質量,確保社會需求供給足。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是高校重要的責任和義務,高校發揮自身作用,完善對支教學生的培養與輸送體系,可以扎實推進支教工作穩步開展。
高等院校應健全服務基地開發與建設的長效機制。積極開發服務基地,廣泛聯系合作伙伴,建立長期溝通機制,即時掌握服務基地情況,有助于支教信息反饋通暢,保證對支教學生的跟蹤管理;加強對支教地的師資培訓和教學資源支持,定期與服務基地進行有關支教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討,有助于服務基地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對支教服務基地實施開發建設相結合,既滿足學生培養需求,又滿足服務地社會需求,最終可以形成“學生能下去,下面能接受”通暢渠道,實現服務基地與學生“雙贏”的局面。
高等院校應建立支教工作研究與教學的專項體制。在研究工作上,應組織開展支教工作深入研究,為支教學生提供重要指導和必要參考;在課程設置上,將支教助學與課程學習緊密結合,實現支教學分制管理;在教學方法上,建立課內教育與服務地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推動理論與實踐教育的協調發展;在教師和學生管理上,系統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深入支教一線進行有關支教工作的系統研究,將支教工作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專項體制系統推進,有助于支教工作的縱深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