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調研
時間:2022-02-05 06:49:00
導語:農村建設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一次將中國的目光聚集農村改革發展。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大量男性外出務工,婦女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就東海縣而言,農村女勞動力占在家勞動力的65%,如何把這些婦女組織起來,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成為當前基層婦聯組織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我們為了更加深入細致了解我縣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現狀,專門組織人員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查、走訪等形式,對當前婦女及婦女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總結,對新形勢下婦女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再思考、再認識”,有關調研情況如下:
一、東海縣農村婦女的現狀
我縣共有23個鄉鎮(場)、346個行政村,農戶總數296000戶,總人口11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53.65萬,占48.26%。現有農村勞動力52.3萬人,其中女性勞動力23.8萬人,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尚有富余勞動力30萬左右,目前婦女勞動力已占剩余勞動力的65%,成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她們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我縣農村婦女在農村發展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特別是我縣畜牧、蔬菜、果品等優勢產業的不斷壯大,給婦女提供了增收致富,施展才華的平臺。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優農惠農政策的出臺,也為農村婦女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和保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婦女是農村改革和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農村,婦女正逐漸從家庭角色向社會角色轉變,特別是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改革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縣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批男勞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突顯了婦女在農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農村婦女在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日漸突出,“農業女性化”的趁勢日漸明顯。東海縣是一個農業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9.2%,隨著農業女性化趨勢的加劇,婦女已經占到了農村一線勞動力的65%以上。據調查,隨著越來越多的男勞力外出務工而引起的勞動力的重新分配,使婦女在種植、養殖、加工中承擔著更多的工作量,婦女已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地位,70%的婦女逐步擁有了家庭消費支配權、生產經營的主動決策權和社會參與的自主選擇權。婦女在農村所創造的價值超過農業生產總值的50%,全縣有1萬多名婦女從事種、養、加工業。廣大婦女積極參與“雙學雙比”活動,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調整和農村經濟建設,為全縣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了一批種植能手、養殖能手和綠化荒山的帶頭人。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省勞動模范王銀霞用“愚公移山”精神開荒植樹,用所學園林綠化知識規劃磨山,帶動婦女姐妹們做好綠化造林工作,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已完成成片造林1212畝,新建農田林網1500畝,完善農田林網2000畝,四旁植樹5.7萬株,育林苗130畝。目前,全縣有近萬名婦女接受了實用技術培訓,建立婦字號示范基地17個,每年輸出2萬農村婦女外出務工,勞務收入3億元。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婦女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更是偉大的人力資源。實踐充分證明,廣大婦女已成為推動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主力軍。
2、婦女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直接推動者。全縣廣大婦女身體力行,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帶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爭做“四有”、“四自”新女性,追求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勇于奉獻,積極參加扶貧幫困活動和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主動參與“五好文明家庭”創建、“美德在農家”、“法律知識進萬家”、“婚育新風進萬家”、“知榮辱、倡新風、促和諧”等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婦女健身活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小公民道德建設計劃,自覺抵制社會丑惡現象,積極營造團結友愛、和諧進步的良好氛圍,為弘揚時代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出了一大批事跡感人、富有時代意義的先進婦女典型以及文明家庭角色典范。全縣樹立縣級以上“五好文明家庭”420戶,先后有43名婦女獲縣級以上“三八紅旗手”、“雙學雙比”女能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激勵廣大婦女以滿腔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實踐證明,廣大婦女已逐漸成為農村良好社會風尚的主要倡導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3、婦女是農村民主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廣大婦女認真學法、普法、用法,參政議政意識明顯增強,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的積極性有了進一步提高,主動參與民主政治生活和社會事務管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女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目前,東海縣處、科級女干部占到同級干部總數的10%以上,全縣23個鄉鎮(場)346個行政村中全部配備了女性干部。女代表、女政協委員認真履行參政議政的權利,利用人大、政協兩會契機,積極建言獻策,認真提案,通過合理、合法、民主的形式與渠道,充分反映婦女意愿,切實表達婦女利益。還通過投身基層民主政權建設和村民理事會等參與管理、反映婦女訴求。這充分表明,廣大婦女是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二、基層婦女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二、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
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婦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婦女發展的腳步在放開,但阻礙婦女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同樣也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婦女整體素質偏低。目前,農村婦女的素質、思想和技能狀況還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具體表現在:一是思想觀念封閉落后。由于農村婦女長期處于粗放的小農生產方式中,思想觀念落后,市場競爭意識淡薄,保守的小生產意識和因循守舊的封閉落后觀念、小富即安思想凸現,成為制約農村婦女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數農村婦女“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意識根深蒂固,對丈夫的依附性仍然較強,對自身價值的認知度較低,缺乏自立、自強意識,滿足于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的小視野,主動性較低,缺乏自主創業精神,嚴重制約婦女作用的發揮。二是文化科技素質偏低。據對安峰鎮580名18-50歲婦女調查顯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2名,僅占8.9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4名,占36.9%,小學文化程度的有269名,占46.03%,中老年女性中還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這就導致農村婦女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差。三是缺乏農業科學技術和技能。由于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有效地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能,對一些政策措施、經營信息等,更是知之甚少。
2、侵犯婦女權益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通過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有效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但在政治、土地、婚姻等方面仍存在歧視婦女、侵害婦女現象。一是婦女的政治民主權利實現得不夠充分。在部分村,村民代表中女性的比例較低,農村婦女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等財產權利不能保障。一些出嫁女、離婚婦女及其子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繼承權受到侵害。三是部分農村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保護不力。有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移情別戀,導致事實上的婚姻解體,婦女獨自在家務農,照顧老人孩子,生活艱難。同時,家庭暴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視虐待生女孩的婦女的現象時有發生,不贍養老年婦女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農村留守女童、外出打工妹勞動權益等問題比較突出。四是部分青年女性的受教育權利得不到保障。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及貧困原因,農村女童失輟學現象在一定程度存在,有的女童過早挑起家庭經濟、家務勞動的重擔。
3、婦女的生存環境較差。新農村建設需要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但沉重的家庭負擔成為牽制農村婦女走出家門創新業的絆腳石。隨著農村男勞力更多地流入城市打工,家庭的重擔壓在了婦女的肩上,她們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身的發展。從影響農村婦女的社會環境來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和“女主內”的分工、社會上存在著對女性的偏見仍在制約著農村婦女發展,農村婦女仍然缺少教育培訓、資金、技術、信息等發展資源,農村婦女增收緩慢。有些村由于交通不便,致使婦女獲取信息渠道閉塞。基層衛生院醫療條件差,為婦女提供的衛生保健服務不夠,婦科病發病率較高、健康狀況較差,因病返貧現象較為嚴重。
4、婦女工作的形式相對滯后。由于農村情況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開會布置、發文件、集體活動等方式已很難適應現在婦女群眾的需要,有些基層婦女組織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抓不準讓婦女群眾樂于參與的活動途徑和形式,從而減弱了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加了婦女工作程度
5、基層婦女組織建設薄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婦女群體和婦女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和農村婦女的新變化,對基層婦女組織和婦聯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縣基層婦女組織建設狀況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引領婦女發揮作用受到一定的阻礙。一是村婦代會組織機構單一。隨著經濟結構多元化的日趨明顯,新的經濟組織日益增多,農村基層婦女組織的傳統設置形式已不能適應這種狀況。二是基層婦聯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村婦女的思想觀念和就業方式、經營活動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改善自身經濟社會地位和發展環境的要求以及求美、求富、求樂的愿望日趨強烈。而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基層婦聯干部特別是村婦代會主任知識單一,缺乏帶領婦女致富的本領,宣傳發動婦女能力和幫助婦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三是基層婦聯組織的工作條件相對落后。不少鄉鎮婦聯、村婦代會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活動的正常開展,難以充分調動婦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對基層婦女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的思考及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征程的開始,也為婦聯組織和農村婦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和更為有利的發展機遇,面對農村婦女和婦女工作現狀,各級婦聯組織要找準工作定位,強化服務功能,團結帶領廣大婦女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廣大農村婦女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結合我區實際,我們認為可以從科技培訓、典型選樹、權益維護、民主參與、促進和諧五個方面去探索。
1、圍繞農村婦女全面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及婦女的教育培訓力度。加強教育盆,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增收致富本領,使農村婦女最迫切的發展需求。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結合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深化“雙學雙比”活動,結合“十萬婦女培訓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分級別,分層次中做到三個面向:一是面向廣大女農民,大力開展文化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農業現代化的本領;面向女能手、龍頭企業的婦女骨干,開展農業新技術、法律政策、經濟管理的培訓,真正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三是面向農村富裕勞動力,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家政服務、法律知識的培訓,為她們開辟新的就業渠道。
2、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創爭”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一要通過大力開展星級文明家庭創建活動,開展“創三化庭院,爭十星之家”等活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勤勞致富、勤儉持家、最老愛幼的典型人物引領農村婦女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新型的家庭環保理念,樹立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創新星級文明家庭創建載體,豐富活動內容。二要不斷繁榮農村婦女的文化生活,協調多方力量,建立健身活動站、圖書閱覽站,用充實的文化生活占領她們的精神世界,提高農村婦女的身心健康素質。三要選樹一批和諧家庭、平安家庭、環保家庭等,進一步弘揚傳統美德,促進全區文明和諧。
3、圍繞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實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管理民主是激發農村婦女創新活力的重要保障要提高農村婦女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識、能力和水平,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維護好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在今后的工作中重點做到:一是結合《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加大維權知識、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進一步提高農村婦女法律意識。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服務機構,年內與司法局聯合建立一所婦女兒童法律服務中心。
4、圍繞兒童健康成長的要求,著力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農村未成年人士是新農村建設的后備力量,為此,我們將建立健全農村婦女學校和家長學校,并依托各類學校這一陣地,加強對家長進行家教指導舉辦家庭教育骨干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家教工作理念提高農村家庭教育水平。大力實施“春蕾計劃”,為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5、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的要求,切實增強婦聯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婦聯基層婦聯組織是婦聯參與新農村建設全部基礎和保障。在工作中重點堅持“黨建帶婦建,婦建服務于黨建”的原則,把那些政治思想覺悟高、文化程度、組織帶動能力強的婦女干部選入班子中,進一步增強組織的戰斗力,進一步鞏固規范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其次,注重壯大婦聯干部隊伍,加強能力建設,著力提高婦聯干部的帶頭致富、帶領婦女增收致富的本領,充分發揮廣大婦女在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巨大能量,推動婦女工作和婦女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