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企業虧損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18 08:58:00

導語:市工業企業虧損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工業企業虧損調查報告

今年以來,我市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增加,20*年1-5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2.7%,比1-4月累計增幅高24.1個百分點,這種情況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為詳細了解企業虧損原因和生產經營狀況,便于總結經驗,提出對策,*市統計局對20*年1-5月份全市307戶虧損企業中虧損額在100萬元以上的77戶工業企業虧損情況開展了專項調查。

一、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77戶虧損企業中,大型企業5戶,中型企業29戶,小型企業43戶;屬于經營性虧損的61戶,占全部樣本的79.22%,屬于政策性虧損的7戶,屬于其他類型虧損的9戶。從調查的77戶虧損企業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虧損額較大且增幅明顯上升。20*年1-5月份虧損額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個數為77戶,占全部規模以上虧損企業的25.08%,而77戶虧損企業虧損額為48420萬元,占全部規模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的89.42%。77戶虧損企業虧損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三倍,比20*年全年增長12.76%。

二是虧損企業多集中在高耗能行業。77戶虧損企業分布在全市21個行業大類,其中虧損額較大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力、水泥、鋁礦采選、專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鋁冶煉等六個行業,這六個行業的虧損額為37648萬元,占77戶虧損額的77.75%,其中電力由去年同期盈利698萬元轉為虧損17439萬元,占77戶虧損額的36.02%,是全市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行業;水泥虧損額為7610萬元,同比增長13倍。

三是從經濟類型看,虧損企業主要為股份制、與港澳臺商合資、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這四種經濟類型虧損額為41343萬元,占85.38%,其中股份制企業虧損額為1152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倍,與港澳臺商合資經營企業虧損額為1088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倍,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虧損額為1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倍,國有企業虧損額為892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4.47%。

二、導致工業企業虧損的實質性因素

根據調查分析,造成企業虧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宏觀調控引起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也有企業自身內部經營管理存在缺陷的影響,但根據量化分析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導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一步拉大。據對調查的77戶虧損企業計算分析,20*年1-5月份原材料購進的價格指數為121.97%,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6.*%,原材料價格指數高于工業品價格指數15.93個百分點,遠遠超出了原材料價格指數高于工業品價格指數5%的警戒線,導致企業利潤下滑,虧損額大幅增加。

今年以來,由于原油、原煤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相關下游行業生產成本增加,利潤下降。如20*年1-5月份居全市虧損企業虧損額首位的新力電力公司,去年煤炭的平均購進價格為每噸189.*元,而今年的煤價為平均每噸287.14元,每噸高9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1.89%,其主要產品電力今年的平均銷售價格為每萬度2753元,去年為2385元,同比增長15.43%,煤炭購進價格增幅高于電力銷售價格增幅36.46個百分點,因此電力行業成為全市虧損最嚴重的行業,在20*年上半年全市虧損前10名的企業中有4家電力企業。與此同時,那些高耗能的重加工企業由于成本增加導致企業虧損額增加,如龍崗水泥、電纜股份、宇通重工、水工機電設備等企業。

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引起市場需求變化,部分行業銷售收入明顯下降,從而效益下降。在調查的77戶虧損企業中,20*年1-5月份,鋼材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72%,虧損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4.27%。隨著國家控制房地產開發和投資規模調控政策的實施,生產水泥、耐火材料以及平板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銷售收入出現下降。如20*年1-5月份居全市規模企業虧損第四位的龍崗水泥公司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68%,其中銷量同比下降了25.8%。隨著高耗能電價政策和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鋁冶煉行業面臨生產成本增加和需求減緩的雙重壓力,20*年1-5月份,77戶虧損企業中鋁冶煉行業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2.27%,虧損同比增長了1.7倍。

三是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著缺陷。1、企業歷史包袱過重,削弱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調查的77戶虧損企業,有40戶選擇了企業歷史包袱過重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主要難題,占51.95%。由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養老保險、醫療費用等企業負擔過重,已成為企業扭虧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2、產品規模經濟效應過低,也是影響企業盈利的主要原因。在77戶虧損企業中,38戶選擇了“產品規模效應達不到”,占49.35%。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模經濟是指利用大機器生產手段,通過成批大量生產實現單位產品成本降低的一種狀況。很顯然,如果企業產能比過低,企業產品的單位成本就升高,就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3、企業經營機制不順和新產品開發能力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77戶虧損企業有21戶選擇了這兩項,占27.27%。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轉換就是必然的了。但是在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改制不徹底,產權關系不明晰,使得企業管理混亂,經營機制不順。在產權關系不明晰、企業包袱過重以及資金籌集困難的情況下,企業沒有能力進行更大的技術改造和更新,生產設備老化,裝備陳舊,新產品開發和企業創新能力弱,無力參與市場競爭,市場占有率低。

三、加快我市虧損企業脫困步伐的幾點思考

我市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上漲雖然有原材料漲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等客觀原因,但是也存在著企業經營管理者思想意識落后、企業內部管理跟不上、經營機制不健全等主觀因素。

1、逐步樹立市場經濟下新型的企業管理思維方式。

通過對我市77戶虧損企業的調查,五成以上的企業認為“爭取政策支持”是企業盡快扭虧轉盈的主要措施,這反映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思想意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市場來配置資源或調節經濟運行的經濟。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選擇什么、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作為企業的各個經濟主體有獨立自主的決策權。政府只有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政府通過財政的、金融的手段調節經濟,以達到預期的調控目標。因此企業要找準市場求發展,而不應該把扭虧增盈的希望很大程度地寄托在政府對個別企業的政策支持上。

2、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轉換經營機制。

在77戶虧損企業中,有48%的企業認為“強化內部管理”是企業扭虧的主要措施。有28.57%的企業認為“轉換經營機制”是企業扭虧的主要措施,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下,由于企業不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經濟主體,而企業改制力度不夠,造成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都是影響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絆腳石。因此繼續深化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轉換經營機制才是企業扭虧增盈的根本措施。

3、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注重培養和選拔企業經營管理者,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在實現扭虧增盈中,經營管理者隊伍越來越顯示出其特有的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注重培養和造就企業家隊伍,必須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使企業家真正發揮其能量與作用。一是要營造為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建立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者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使企業經營者的收入能真正反映出企業家的才能與付出。

在對77戶虧損企業的問卷調查中,對20*年盈虧情況預測時,回答“年底和目前相比將減虧”的有30戶,占38.96%,“年底前扭虧為盈”的17戶,占22.08%;回答“年底和目前虧損基本持平”的11戶,占14.29%,“到年底虧損將繼續加劇”的19戶,占24.68%。總的來說,有七成以上的企業預測要減虧和扭虧,這說明企業對今年的盈虧預測還是比較樂觀的,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工業戰線廣大職工的努力下,我市虧損企業扭虧增盈的局面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