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就業工作調研與思考

時間:2022-04-03 10:21:00

導語:農村婦女就業工作調研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婦女就業工作調研與思考

金融危機下,就業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面臨的難題。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有著世界最多的農業人口,據農業部統計,當前我國的農村人口有9.5億,20*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53100萬人,農村從業人員47852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90.1%,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13181萬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落到了農村婦女身上,因此,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不僅事關農村婦女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發展,而且事關新農村建設的全局。對此,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社會共同關注,為農村婦女就業營造氛圍

1.引導全社會關注農村婦女就業,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農村婦女就業難,首先難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沒有切實轉變觀念,還沒有改變在農村婦女管理上的“短視”行為。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城鄉和地區的壁壘。一些城市在自身就業壓力下,習慣于從短期和局部利益考慮,限制農村婦女進城,或對他們實行就業限制甚至歧視,城市就業體系中難以見到農村婦女的身影。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是一項極為艱巨的系統工程,還需要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等宏觀改革的配套實施,任重而道遠。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正視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千方百計地探索解決之策,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才能真正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因此,要強化政府責任,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2.把農村婦女就業率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國發〔20*〕5號《國務院關于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把城鎮新增就業、控制失業率、失業人員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及減少有勞動能力長期失業人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作為就業工作主要目標任務,逐級分解,建立目標責任體系,并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在我國要做好農村婦女就業工作,就要把農村婦女就業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形成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20世紀50年代初,長期戰亂之后的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形成了“先國計后民生,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思路。實際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是采用的這樣一種增長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而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一般都是就業優先,在經濟發展中把擴大就業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當前,只要主政一方的各級官員真正注重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就會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3.發育和規范勞務中介組織與勞動力市場,推進就業工作的市場化。信息渠道不通暢、社會化服務不足,是目前農村婦女就業面臨的主要難題。解決這一難題,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農村婦女意愿,切實把工作著力點放到提供信息化、社會化服務上來。一是發揮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帶頭人的作用,帶動周圍的農村婦女就業,打造當地特色勞務品牌。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掌握用工信息,了解用工動態,做好信息工作,努力實現崗位與勞動力之間的有效對接。三是注重抓好能人、經紀人隊伍建設,實行典型帶動。四是建立一批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不斷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提高勞務輸出質量,走勞務輸出產業化之路。

二、轉變就業觀念,為農村婦女就業插上翅膀

1.切實轉變農村婦女就業觀念。引導農村婦女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大力營造轉移就業的濃厚氛圍,通過宣傳教育、典型示范、輿論引導等方式,幫助農村婦女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引導農村婦女走出封閉保守,自覺增強開放意識,擴大視野,開闊胸襟,主動融入改革發展的洪流,經風雨、見世面。同樣,要利用一切形式廣泛宣傳,加強對農村婦女就業觀念教育,引導農村婦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經常深入婦女,了解廣大農村婦女的所想所盼,通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農村婦女消除顧慮,積極鼓勵、合理引導農村婦女外出務工。總的來說:一是引導農村婦女向農業深度和廣度轉移就業;二是引導農村婦女向農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三是引導農村婦女外出務工和向城鎮轉移就業;四是組織農村婦女向境外轉移就業。

2.做好農村婦女的技能培訓工作。促進農村婦女就業,還需要下大力氣做好農村婦女的培訓工作。開展農村婦女就業技能培訓。培訓是就業的基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組織好對農村婦女的培訓,使他們擁有一技之長,了解城市競爭與生活規則,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增強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他們在城市中穩定就業,和城市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一是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要主動配合,發揮優勢,實施好農村婦女培訓工程,面向農村婦女開展技能素質培訓。二是要整合社會各類培訓資源,加大集中培訓力度,重點做好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能夠多為我們農村婦女考慮,統籌考慮,適當將政策向農村傾斜,進一步擴大培訓對象的范圍,讓農村婦女也能享受優惠政策。

3.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中,不斷擴大就業容量。一是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不斷擴大就業容量。為此,在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努力兼顧提高經濟規模的就業密度,使國民經濟發展在全局上既能保證有足夠的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又能兼顧大量農村婦女就業,維護社會穩定。二是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而提高整體經濟發展的就業彈性,擴大就業容量服務業是勞動密集產業,資本投入的就業彈性系數大。我國現在正面臨著一個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我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將會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同時這也意味著人們將會有更多的錢用于服務購買。所以,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服務業,擴大就業容量。三是注重扶持中小企業。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99.5%以上是中小企業,總勞動力的65%?80%在中小企業就業,每千人中小企業數量一般為45?55個。

三、加強制度建設,為農村婦女就業提供保障

1.改革創新農村婦女社會保障制度。一是明確建立農村婦女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路。要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推進,優先解決農村婦女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問題,加快解決養老保障問題,不斷完善農村婦女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建立適合農村婦女參保的醫療保險制度。要建立適合農村婦女特點的以住院統籌為主、兼顧特殊病種門診報銷的醫療保險制度,將農村婦女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要完善費用結算辦法,為患病后回原籍治療的農村婦女提供醫療費用結算服務。三是推進農村婦女參加工傷保險。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要將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村婦女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督促企業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四是在農村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五在法律范圍內,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培育農村要素市場,把握好土地承包權的轉讓、出租,將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物權化,允許把土地資本量化到農民個人,并以股權的形式歸個人所有,逐步推行“土地換社保”。

2.建立健全維護農村婦女權益的保障機制。一是要提高農村婦女勞動合同簽訂率。勞動保障部門要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備案制度,加快建立就業登記與錄用備案信息網絡,實行用工登記制度和勞動合同備案一同辦理。二是加強對農村婦女工資支付的監督和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制度和應急處理機制制度,在全面監控的基礎上,要采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對拖欠工資的用人單位及其法定負責人的處罰力度,對惡意欠薪情節嚴重的,要依法嚴懲。三是加強對農村婦女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建立農村婦女進城就業前的勞動保障法制培訓制度,在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中增設勞動保障法規內容。四是保障農村婦女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招用農村婦女的單位,職工代表大會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農村婦女代表,保障農村婦女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輸出地要切實保障農村婦女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輸入地政府和農村婦女所在單位要為其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提供方便。依法保障農村婦女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

3.有步驟推進農村婦女市民化進程。實踐證明,目前多渠道解決農村婦女市民化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農村婦女是最有市民化意愿和亟需市民化的群體。目前來看,農村婦女市民化主要可采取兩條途徑:一是對于長期留在城市中的一部分農村婦女,尤其是那些私營企業主和技能型農村婦女,他們收入已經相當穩定,完全適應城市生活,可以讓其率先在所在城市市民化,獲得城市歸屬感。另一條途徑是構建能人回流、要素集聚的體制和機制,讓農村婦女在戶籍所在地縣城(中心城鎮)市民化。為此,要把縣城(中心城鎮)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和農村城鎮化的經濟中心。發展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縣域經濟,發揮縣城在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的作用,緩和農村婦女市民化對大城市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