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有效供給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2 09:32:00
導語:糧食有效供給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藏糧于庫、藏糧于地、藏糧于科技”(以下簡稱“三藏”)都是平衡糧食供求關系、保證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建國以后,由于長期受糧食緊缺和計劃經濟的影響,一直對藏糧于科技和藏糧于地有機結合的問題研究較少,更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理在20*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努力實現藏糧于庫與藏糧于地的結合。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以期探索建立新型的現代糧食儲備體系,提高糧食自給率,降低國際依存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諧,保證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三藏”的內涵釋義
“三藏”是現代糧食儲備的三種形式。“藏糧于庫”是指通過倉庫儲存一定數量的糧食,在市場供求變化或糧價波動時,通過吞吐,增加或減少市場上糧食的供給數量,調節市場糧價,以此來維持市場糧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糧價大體穩定。目前,在我國“藏糧于庫”有三種形式,即政府(中央和地方)儲備、企業儲備和民間儲備。
“藏糧于地”是指在糧食供過于求時,采取休耕或輪耕一部分土地來減少糧食生產數量,在糧食緊缺時又將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產糧食,通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實行土地休耕,雖然不生產糧食,但糧食生產能力還在,并且土地休耕后還可提高地力,實際上就等于把糧食生產能力儲存在土地中。
“藏糧于科技”是指通過研究開發糧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維持糧食供求平衡,堅持應用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的戰略,根據糧食市場的平衡狀態,適時地采用相應的技術’,始終保持科學技術的接續能力。
由于糧食產品生產周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導致豐歉年之間糧食產量波動較大,供給彈性大;而糧食產品消費又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品,剛性強、彈性小、需求剛性與供給彈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要保持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就必須要進行糧食儲備。而“藏糧于庫”、“藏糧于地”、‘‘藏糧于科技”則是糧食儲備的三種不同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及其適用范圍。
“藏糧于庫”是手段,是短期的應對措施。現階段我國糧食生產還沒有擺脫自然條件的影響,年度間豐歉不均;豐收年度糧食供大于求,歉收年度糧食供不應求,而糧食產品生產周期長,多了不能立即消費掉,少了也不能馬上生產出來,因此糧庫就像一個“蓄水池”,糧多了儲起來,糧少了放出去,通過吞吐調節,使年度間的糧食供給得以均衡。
“藏糧于地”是根本,是階段性調節措施。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本物質保障,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糧食消費大國,如果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耕地做依托和后備,一旦糧食供給不足,要想增加糧食生產也無計可施。
“藏糧于科技”是保證,是長遠的戰略措施。耕地是有限的,而技術進步是無限的,我國人多耕地少,要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要,保證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必須有不斷創新的糧食增產技術來保證。
“三藏”之間雖然各有其不同特點,但也相互聯系,三者作為糧食儲備的具體形式,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高效完整的糧食安全保證體系。
二、“三藏”有機結合的現實意義
糧食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糧食安全面臨的壓力加大,糧食流通現代化任務加重,糧食企業和產業面臨的國內國際競爭加劇,這對建立糧食儲備體系提出了新要求。同時,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給建立新型的現代糧食儲備體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我國建立新型的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帶來了歷史機遇。我們要正確把握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新形勢,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和糧食工作的全局角度,充分認識積極推行與之相適應的“三藏”有機結合現代糧食儲備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三藏”的有機結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我國人口多,土地少,農業基礎條件差,糧食供給豐欠不均,必須要有一定的糧食儲備來進行調節,而儲備調節屬于市場調節基礎上的事后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市場調節作用的正常發揮,這就要求儲備數量應有合理規模、合理布局及合理的品種結構,以使儲備糧對市場的調節發揮靈活的有效作用;在糧食供大于求和國際市場糧食供給充裕時,需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土地進行休耕輪耕,涵養肥力,增大土地效力,以避免“谷賤傷農”或糧食嚴重積壓;我國人口在增加,耕地在減少,要保證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僅靠耕地來增產糧食是辦不到的,必須要有不斷創新的農業技術來支撐糧食單產持續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為標志的一系列糧食生產科技的突破和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物質保證。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以來,一批先進實用的糧食儲藏、流通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力提高了糧食流通和供給保障能力。今后,隨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而農業資源、生態和環境嚴重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增大。要突破農業資源約束,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必須把“藏糧于庫、藏糧于地、藏糧于科技”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三藏”的有機結合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建設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糧食流通已由過去的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也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主要依靠儲備糧食吞吐、休耕補貼、科技投人和進出口來調節國內糧食市場供求,使價格在預期的范圍內波動,“三藏”成了國家調控糧食市場的最主要手段和物質基礎。面對目前“藏糧于庫”的儲備規模偏高、“藏糧于地”的耕地過度利用、“藏糧于科技”的高新技術接續能力低的局面,必須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由“藏糧于庫”和“藏糧于民”向“藏糧于地”,“藏糧于庫”與“藏糧于科技”的有機結合轉變,把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作為重點;二是由抓糧食生產向突出重點抓糧食主產區和優勢區轉變,提高主產區生產水平。同時,要正確處理好糧食用地和經濟用地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好結構調整與糧食生產的關系;三是由單一組織糧食生產向全面提高糧食生產競爭力轉變,落實好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充分調動種糧農民和糧食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四是糧食結轉庫存應當為當年消費量的17%一18%;五是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在18.3億畝的“警戒線”上。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產業發展的規律,大力發展糧食轉化和加工,推進糧食產業化,建立競爭力強的糧食產業體系和新興的現代糧食儲備體系來調節糧食市場。
(三)“三藏”的有機結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已成為嶄新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糧食產后減損技術的開發,大力推廣新型適用的農戶儲糧、農村干燥處理技術和設備,加強對農民科學儲糧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堅持資源節約利用與合理儲備相結合的可持續增長方式,通過強化耕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使糧食生產的各種投入要素在不斷增長過程中得到涵養、儲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時能夠及時釋放出來。這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糧食發展方式,能夠實現從“藏糧于庫”向“藏糧于地”、“藏糧于水”和“藏糧于科技”有機結合的轉變,實現糧食的安全與和諧,從源頭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三藏”的有機結合是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工業用糧的增長速度加快,2005年我國飼料用糧已達1585億公斤,工業用糧610億公斤。根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10年,我國飼料用糧將達到1767億公斤,工業用糧達704億公斤,到2020年,飼料用糧2117.5億公斤,工業用糧將達到963億公斤,增長率分別為1.83%、3.18%。針對這種不容樂觀的趨勢,轉變糧食產業的增長方式,是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糧食產業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成本高、消耗高、產業鏈較短、效益不高,不適應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比如,玉米通過深加工可開發多種用途的產品,大大增加附加值,美國的玉米深加工產品達到3000多種,我們目前只有700多種,增值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米糠、稻殼、麥麩、油腳等糧油加工副產品和廢棄物利用率也很低,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主要原因還在于科技創新不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工利用技術、工藝和設備相對落后。先進科技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糧食產業要在激烈的國內國際競爭中,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關鍵在于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帶動糧食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出一條糧食資源利用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糧食經濟發展新路子。必須在糧食儲藏、物流、加工等環節,積極開發和采用環保、安全、節約、高效的新技術,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引入糧食流通領域,適應市場需求,發展集約化、資源節約型現代糧油加工和精深加工,發展綠色、營養、安全、健康的糧油食品,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促進糧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促進糧食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綜上不難看出:把“藏糧于庫、藏糧于地、藏糧于科技”有機結合起來,是提高糧食有效供給的唯一途徑,是提高糧食自給率,降低國際依存度,維持工業用糧穩定增長,保證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實現“三藏”結合的措施
根據“三藏”各自不同的特點,不難看出“藏糧于庫”調節及時,“藏糧于地”與“藏糧于科技”調節時間長,“三藏”的有機結合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調控機制。根據新時期糧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進糧食宏觀調控辦法和手段,由過去的以行政命令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由過去的總量平衡轉向數量、品種、品質的綜合平衡;由過去的靜態儲備轉向動態儲備,把儲備實物與儲存糧食生產能力結合起來。在糧食供大于求時主動調整種植結構和實行休耕,在糧食不足時恢復生產,變藏糧于庫為藏糧于地,充分利用各種經濟杠桿,搞好糧食市場調節和價格調節,提高調控效率和效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建立和完善國家專項糧食儲備為主的三級糧食庫存體系,豐時吞,歉時吐;糧價低時吞,高時吐;通過儲備糧食吞吐來調節年度間、地區間的糧食供求波動和平抑市場糧價。要進一步探索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垂直管理與委托代存相結合的辦法,減少重復建設和儲存費用。
第三;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要認真落實國家最近推出的一系列耕地保護措施,加大依法管理土地的力度,建立健全完備的土地管理體系和制度。要堅決守住基本農田這條紅線,嚴禁嚴重破壞良田的行為,極力保護耕地面積,確保糧食生產能力。
第四,重視農業科技開發和應用,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長遠看,要穩定糧食生產水平,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要從實際出發,整合農業科研推廣力量,建立和完善農技服務組織,加大科技開發和應用,重視科技貯備,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到位率。重點抓好以下五項技術推廣工程:一是“種子工程”。要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根據食用、飼用、加工用的不同品質要求,確定良種推廣方向,落實良種繁育、推廣措施,確保良種覆蓋率95%以上;二是“輕型栽培’32程。進一步在技術完善、深化上尋求新突破,重視旱糧、春糧省工節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高糧食生產效益;三是“增產增收’32程。以選育、引進、推廣超高產品種為重點,加強綜合配套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四是“沃土工程”。以秸稈還田、冬種綠肥、稻田養禽、增施有機肥為基礎,大力推廣平衡施肥、專用肥和生物肥;五是病蟲草“無害化治理’35程。加強病蟲預測預報,建立預警體系,推廣高效低殘留農藥、禁用高毒農藥,保證糧食產品安全。
第五,建立糧食安全預警體系。首先要調查摸清城鄉居民、城鄉企業消費糧食的準確數量、產品結構,實行抽樣與普查相結合的調查戶日記賬制度和單位用糧月報制度,設立臺帳,確保調查摸底匯總.數據的真實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交流力度,將一個地區與全省、全國的糧食供求狀況納入整體的宏觀計劃內進行研究和考慮,從科學理論上達到糧食供求平衡,包括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再次是建立糧食宏觀調控預警制度,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地域環境所帶來的糧食供求狀況,波及地范圍,價格水平和危害程度,搞好糧油市場動態和各類信息的收集、監督、分析與預測,及早發現和預測糧食市場的非正常波動和供求失衡,為宏觀調控奠定基礎。
- 上一篇:糧食局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
- 下一篇:基層糧食企業的構建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