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11:09:00

導語:金融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區委九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將我區建設成為全省商貿、金融、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中心區,我們特走訪了全區范圍內的省、地(市)級金融機構,以全面了解我區金融行業的發展情況,為我區建設全省“金融中心”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一、*區金融業發展現狀

1、我區金融業發展規模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為止,我區共有省級金融機構17家,占南昌市金融機構總數的59%,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6家,包括商業銀行4家,省級信用聯社1家,政策性銀行1家(省農發行),銀行營業網點共156個,從業人員8600人,工行、中行、建行、農行等四大商業銀行仍占主體地位,其營業網點占全區銀行營業網點的60%(具體見圖一);保險業機構7家,包括管理機構1家,壽險公司4家,財產保險公司2家,他們共有18個營業部,保險從業人員(包括營銷員在內)約有5千人;證券業機構2家,證券營業部10家,證券業從業人員有3百余人。金融信托與管理機構2家。金融機構構成如圖二。

*

2、我區金融運行情況

05年我區金融業發展平穩。全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達20.53億元,比04年增長19.5%,占我區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13.9%,占全區生產總值的10.37%。05年底,全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比年初增長16.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15.3%,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20.4%,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好轉,存款連年大幅增長,信貸投放比以往年度明顯增加,各行社放貸積極性大大提高,改變了過去貸款零增長或負增長的狀況,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顯著加強。

二、我區建設成為全省金融中心區的優勢

1、經濟快速發展,為金融業在*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來,*區的經濟連續快速發展,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98億元,增長19.2%,特別是我區的各類商貿市場更是發展迅速,市場交易活躍,全年八大億元市場交易量近160億元,這種巨大、頻繁的資金流動必然會推動金融業的發展。經濟興,金融興,經濟越發展,金融越發達,這是一條鐵的規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南昌分行開業短短半年來就取得存款29億元,貸款33億元的業績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2、政府重視,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香港成為亞洲中心、上海成為全國金融中心,與政府的發展導向和政策扶持密不可分。我區作為南昌市核心商業區,具有發展金融業的天然優勢,而近年來區政府的發展思路也凸顯了對金融業的重視,一方面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政務環境,同步提升我區“硬、軟”兩個層面的金融發展環境,筑巢引鳳,增強對金融企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著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金融企業來昌、來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條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上海浦東銀行最終落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也是我區成為全省金融中心的一個良好開端。

三、我區金融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存款立行”,搞存款競爭,阻礙自身和經濟正常運行。對各商業銀行來說,“存款立行”幾乎成了一條鐵律,因此擴大存款規模成了各商業銀行的頭等大事。自央行連續七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以來,旨在促進內需的擴大,引導居民減少儲蓄,擴大消費,以帶動經濟的發展。然而在日常監管中一些機構一旦出現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當作一個重要監管內容來看待,這樣貨幣政策效應就被沖減掉了,妨礙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實施,不利經濟運行。

2、資產管理不善,貸款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不少項目貸前調查流于形式,對企業產品、生產經營狀況、經濟效益、發展趨勢等主要因素預測不準,在方法上重定性輕定量,缺乏科學的分析;貸時審查不嚴格、不科學,在放貸時違反規定與操作程序,使“人情貸款”、“關系貸款”等現象時有發生

3、證券市場規模過小及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

4、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過窄。保險資金一般是指保險公司的資本金、保證金、營運資金、各種準備金、公積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險保障基金及國家規定的其他資金。成熟保險業的經營是依靠保險和投資兩個輪子共同驅動和協調發展,通過保險融資,投資創利的方式來實現保險公司總體收益。投資是保險業的核心業務,沒有投資等于是沒有保險行業。保險行業的主要存在目標是風險的轉移。保費是風險轉移的價格,但由于市場的競爭,使得這個價格往往不夠支付轉移的成本,承保虧損己成為保險公司的普遍現象。

四、建設全省“金融中心”區的幾點建議

1、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金融業的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美化、凈化本區自然環境,培育人文環境,努力建立良好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以此來吸引和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來*發展,穩步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輻射全省的金融市場體系。政府要尊重地方金融機構的依法自主經營權,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和對金融活動的干預,為金融機構發展創造良好、寬松的發展環境,同時要正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貸款投放力度,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要加快社會誠信環境建設,努力改善信用狀況。金融信用是城市的名片,是金招牌,政府要協調,特別是對個別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要嚴厲打擊,比如可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不守法、不誠信的企業和個人,實行聯合抵制和制裁。對誠信企業和個人則給予授牌表彰,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信用觀念的宣傳,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切實提高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著力塑造“誠信*人”的良好形象,為*經濟、金融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3、要建立政府、銀行、企業有效溝通機制。要建立銀行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定期溝通制度,互通產業政策、貨幣信貸政策和銀行監管信息,讓銀行了解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現實狀況,讓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了解銀行信貸政策和風險監管措施。政府還應通過項目推介會等多種形式,為銀行和企業牽線搭橋,密切銀行與企業的聯系,為銀企溝通創造更多的機會。金融部門也要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和溝通,及時向政府匯報貨幣政策貫徹落實情況和金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匯報不良貸款的清收情況,爭取政府的支持,為金融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金融環境建設創造條件。企業部門也要經常向銀行報告其運行情況,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通過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合作、溝通、互利互惠的良性機制,促進我區經濟的和諧發展。

4、要采取激勵政策,加大對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證全區金融穩健運行。政府可成立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各金融機構的經營業績進行考評,對規范運行、業績顯著的單位,如可按營業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稅金等進行排名,前三名的由政府給予物質獎勵或授牌表彰,以此來激勵金融機構規范運作,促使金融健康運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