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6-27 05:57:00
導語:民主政治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黨領導建設有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安徽省*縣積極探索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形式,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較好維護了廣大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力,頗有成效,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受到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廣泛關注。本文試圖以*縣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實踐中的制度創新為視角,較為系統地回顧和總結近十多年來*縣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協調發展的實踐歷程。通過研究,著重對該縣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制度創新經驗加以總結和概括,進而為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深入發展提出一些對策性的意見和建議。
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是黨領導億萬農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創造,是社會主義民主在當代中國最廣泛的實踐。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民主實踐中,以“屈臺模式”為代表的安徽省*縣在改革和完善農村基層選舉制度、決策機制、監督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富有成效。同志1998年9月在*縣調研時曾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并明確要求這樣的好典型應該加以總結推廣。*縣繼連續兩次被命名為“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后,20*年初又被命名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
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重在精心組織、加強引導,貴在規范化、具體化。通過基層民主制度的實施,黨員群眾的要求成為鄉村干部做決策、干工作的重要依據,黨員群眾滿意與否是評價干部的主要標準。
近年來,安徽省*縣針對農村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已推行的黨務、村務公開的基礎上,按照“規范、實效、拓展、創新、滿意”的原則,逐步深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走出了一條由村民自治到村民減負、再到村民致富的路子。其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組織引導,保障黨員群眾選舉權。民主選舉是廣大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集中體現,也最為廣大群眾所關注。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不管黨也好,政也好,根本的問題是選舉?!苯陙恚?縣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要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由村民進行直接選舉,真正把那些群眾擁護的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有本領、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的人選進村委會。在村黨組織換屆中,采取了“兩推一選”的模式,經過“群眾推薦、黨員推薦”的兩輪推薦,黨員大會“直選”,較好地實現了人民民主與黨內民主的有機結合,使選出的班子既有較好的黨員基礎,又有了較深的群眾基礎;也促進了一批年紀輕、素質高的優秀黨員脫穎而出,擔任了村黨組織書記和委員等職務,為村級領導班子增添了活力,提高了村黨組織的“雙帶”能力。
(二)細化議事規則,保障黨員群眾決策權。農村議事決策制度,是深化基層黨務、村務公開的重要內容,也是發揮黨員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作用的重要保障。以前村級所有村務大事都由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拍板,一些重大事項盡管形成了決議,但由于沒有黨員群眾的廣泛參與,難以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決策的事項也很難實施下去。針對這一問題,該縣細化了村級民主議事決策的內容、范圍和組織形式:對村里的一般性事項,由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重要事項,按照“先黨內、后黨外”的原則,召開黨員議事會討論研究,再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特別重大事項,由村兩委形成初步方案,讓全體村民進行表決。在具體操作中,注意把議事、定事、做事結合起來,做到議而決、決而果,辦一件成一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縣所有村莊規劃、“村村通”水泥路的籌資和建設,始終按照民主決策程序,讓黨員群眾去拍板,極大地調動了黨員群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如該縣小溪鎮小溪村采取“民議、民籌、民管、民用、民建”的方式,加大舊街改造的力度,僅用半年時間就鋪設了四條總長近5千米的水泥路街面,并架設了路燈,實現了小溪村人多年的夢想,在全縣引起很大的震動。
(三)緊抓關鍵環節,保障黨員群眾管理權。要真正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標,必須在民主管理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為此,*縣主要抓好村級民主管財、民主管事、民主管人這三個關鍵環節。民主管財,重點是建立村會計委派制,村級只設代辦員,實行村賬鄉管、鄉做村用。村級的每筆開支都由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把關,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根據民主理財小組的審核意見共同簽批,每月2日鄉鎮集中做賬,村財務代辦員將票據送委派會計處核報。民主管事,重點是實行以“定事、查事、評事”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理事群眾評議制度?!岸ㄊ隆保创妩h支部年初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將經濟發展、社會事業、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重要內容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變為一件件實事確定下來;“查事”,即年中采取組織督查、黨員群眾督辦的形式,督促目標任務的落實;“評事”,即年終依據“定事”完成情況,評議村干部、農村黨員,并將評議結果與干部的報酬、獎懲與使用掛鉤。這項制度切合實際,操作性強,不僅為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設探索了新的路子,而且為農村干部如何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探索了好的做法。民主管人,重點是組織村民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規范和約束村干部、村民的行為。在民主評議村干部的基礎上,對村民遵紀守法、執行政策等方面的情況也進行評議,并記入個人檔案,作為入黨、參軍、組織勞務輸出的參考依據。
(四)拓展公開范圍,保障黨員群眾監督權。在鞏固村務公開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拓展公開范圍,相繼推行了黨務、政務、事(廠)務公開等制度,初步形成了以村組公開為基礎、縣直機關黨務政務公開為龍頭、鄉鎮公開為紐帶、基層站所公開為補充的縣、鄉、村、組四級公開網絡。
在公開內容上,由側重財務公開向工作動態和經濟發展公開延伸。按照“抓公開,促工作,促發展”的基本思路,各單位公開欄設置了“工作動態”欄目,定期公開中心工作任務的完成和職責履行情況,對重點工作,還將責任人、工作標準、完成時限公開。特別要求縣、鄉機關將黨政領導干部深入基層的時間和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有效地促進機關工作作風的轉變。
在公開形式上,由常規性公開向群眾點題公開延伸。全縣所有公開欄都專門設立群眾點題板塊,每期公開的前10天,各單位通過廣播、電視、公告、會議、訪談等多種形式發動黨員、群眾對公開內容進行點題,根據點題要求確定公開內容,變原來公開什么群眾就看什么為群眾想看什么就公開什么。特別是2002年以來,在全縣實行了村級民主聽證質詢會制度,即村兩委每半年或一年向自愿參會的年滿18周歲以上的村民報告工作,接受村民質詢并當場解答。
在公開環節上,由事后公開向事前、事中公開延伸。把公開的“關口”前移,在全縣全面推行預公開制度,即在決定或辦理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事項時,預先將方案公布,在聽取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修正后,再予以正式公布。在鄉村兩級,推行了集體資產公開發包制度,如對村組集體所有的機動地、林地、各類建筑物、各類工程項目的處置,一律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進行,嚴禁暗箱操作。
在公開監督上,聘請部分離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群眾代表為監督員,成立公開監督組織,采取問卷調查、民主聽證質詢會、群眾座談會等形式,對黨務、政務、村務、事務公開進行評議,對公開的內容和效果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充分發揮舉報電話和人民來信等的監督作用,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辦理群眾對公開工作的意見、建議和群眾對違規、違法行為舉報的查處。
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極大地調動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和釋放了黨員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形成了黨員干部群眾同心、改革發展穩定相長的新局面。
*縣的實踐證明,深入扎實的基層民主建設,是親民為民之舉、安民富民之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一)廣大黨員群眾的積極參與,使政治文明建設有了穩固的基礎。在我國,沒有農民的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只有當億萬農民積極投身于民主實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才能順利推進。*縣的黨員群眾依法民主選舉村兩委會、村里重要的事情必須由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建設縣鄉村組四級公開網絡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增強了黨員群眾的民主意識,黨員群眾參與民主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使廣大村民在這種生動的民主實踐中受到了鍛煉和洗禮,民主的素質在提高,民主的要求在增長,民主的實踐在深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在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
(二)黨員群眾自主性的充分發揮,使新農村建設獲得了不竭動力。*縣健全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全方位公開辦事機制,把黨員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落到了實處,體現了民意,集中了民智,激發了民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最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縣的經驗表明:民主有助于安定,更能鼓勁;民主能出凝聚力,更出生產力。
(三)農村工作方式的轉變,使黨群干群關系得到了根本改善。*縣實行基層民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群眾從村務事務的旁觀者、上訪者變成了決策者、管理者和監督者,有效地改變了基層干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增強了基層干部的工作責任感和村民對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基層組織的誠信度,使各種矛盾和問題迎刃而解,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根本改善,全縣呈現一片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氣象。
(四)農村干部作風的轉變,使同心協力謀發展正在成為自覺行動。實行基層民主,推行黨務村務公開等制度,擴大了廣大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使他們了解到村干部在干什么、將要怎么干。村干部由黨員群眾選舉產生、必須向選民負責的制度,也強化了村干部的服務意識,促進了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村干部積極為村民服務的多了,不思進取、混日子的少了;作風民主、辦事公道的多了,獨斷專行、欺負群眾的少了;清正廉潔、遵紀守法的多了,利用公款吃喝的少了。基層民主不僅架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連心橋,而且激發了同心協力謀發展的干勁。
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實踐過程,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鞏固中提高,在創新中前進
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是一時一地的即興之作,不是淺嘗輒止的應景之舉,而是我們黨順應時展的要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的必然選擇。在實踐中,應當正確處理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黨的領導地位、性質、宗旨和黨員的整體素質,決定了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現實要求。因此,從根本上說,發展黨內民主,是推進人民民主的途徑和條件。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中。*縣的探索和實踐證明,發展黨內民主對推進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而人民民主的發展,又可以促進黨內民主建設。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探索和實踐,正是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動,必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蓬勃發展。
(二)正確處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一方面,加快發展生產力是農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改革都要有利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堅持用經濟發展的實績來檢驗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成效。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民主政治建設就會流為“空頭政治”。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證,能夠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應當把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作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三)正確處理好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關系。人民民主、黨內民主建設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以現有的民主制度為基礎,以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前提,力求有新的突破,促進黨內民主、人民民主發展水平可持續提升。要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的經?;?、制度化、規范化,探索擴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對來自基層的豐富實踐進行總結、提升和規范,特別是要正確處理改革創新與繼承傳統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創新與借鑒吸收的關系,既要發揚光大民主建設的優良傳統,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其他黨、政于我有用的經驗、做法,又必須堅決抵制照搬西方式民主、搞“精英民主”等錯誤思潮的影響,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緊密結合國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模式。
(四)正確處理尊重黨員群眾意愿與注重提升素質的關系。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基層干部是關鍵,黨員群眾是主體。目前,不少基層干部民主法制觀念還不夠強,黨員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還不夠高,這直接影響著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質量和效果。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踐中,既要注重規范干部行為,又要注重提高黨員群眾整體素質,善于在廣泛動員中加強引導,在親身參與中加強教育。要采取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基層民主建設方面的法規和有關政策,幫助農村干部、黨員、群眾學會正確運用法律賦予的民主權利,履行好自己應盡的義務,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
- 上一篇:紀檢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
- 下一篇:黨員道德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