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0 08:31:00

導語: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核心問題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我鎮是農業大鎮,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只有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以農業產業布局特色化,提升農村區域競爭力,以農業特色品牌,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推動我鎮新農村建設。如何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實現新發展?對此問題,現就結合本鎮實際進行一些粗淺分析和探討。

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1、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是加快實施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點,近年來,我鎮堅持用現念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因地制宜、優勢開發、示范帶動、擴大規模”的思路,主動對接縣里確定的四大產業集群,加快煙葉、木薯、紅豆杉、林竹和綠色食品等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煙葉、林竹、紅豆杉為重點的產業特色。20*年,全鎮落實糧食播種面積7萬畝,糧食總產預計可達2.6萬噸;種植煙葉10050畝,種植木薯1505畝;種植紅豆杉719畝;新植、墾復毛竹和小徑竹1500畝,種植芳香樟1380畝。

2、特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全鎮有1個農業服務中心、3個技術推廣站,在編在崗專業技術人員44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穩定。并成立了農業“155”和沼氣服務中心,隨時接受農民來電來訪。配齊配強村級農技員、獸醫員、林業員,煙技員等,與新農村建設其他“五員”合屬成立“六大員”辦公室,共同為“三農”服務。形成縣、鎮、村三級推廣網絡。

3、特色農業發展前景看好。一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鎮里制定了發展特色產業有關優惠政策和補助辦法,特別是對種養大戶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解決資金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好。近年來,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實施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土地整理建設項目、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等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受益耕地面積近2萬畝,有效提高了蓋洋鎮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有差距。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有的干部職工認為農業生產各級組織不必多管,任農戶自由種植,自由調整,在產業發展上缺少正確的引導和統一的規劃,在落實產業結構調整中,怕擔責任,有畏難情緒,致使辦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帶頭作用發揮不好,影響了特色產業發展。農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組織程度、傳統觀念等自身條件的局限和資金、技術、流通、市場等外部條件的約束,廣大農民對發展特色產業還有許多的擔憂,對特色產業種植有后顧之憂,對此信心不足,大多是“憑著自我感覺抓生產,跟在別人后面搞調整”,致使市場波動帶來的負效應時有出現。

2、產業化經營程度低。特色產業種養規模小而分散,集約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明顯,比較效益不突出。特別是特色產業缺乏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的支撐,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產、供、銷嚴重脫節,致使許多特色農產品有優無勢,資源優勢未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

3、農業新技術應用程度不高。在新品種、優良品種的引進上力度不大,品種不多,新技術推廣應用比較慢,在特色產業發展上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種養技術,仍處于粗放型生產技術層面上。加之缺少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監督機制,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整體不高,使用新技術的能力還比較弱,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力,市場占有份額小。即使有一些實用技術,也是覆蓋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經營,帶來的只能是高成本運行,使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4、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于鎮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招商引資難度大且進展慢,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的項目比較缺乏,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的對策建議

1、以生態為引領,形成發展特色農業的整體合力。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必須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走生態農業之路。因此,各基層組織及廣大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把加快發展生態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長期任務來抓。要樹立以產業抓農業、以龍頭帶產業的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發展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結合蓋洋實際,制定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導向作用,鼓勵企業、協會、互助合作社、大戶參與農產品基地建設。在此基礎上,結合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把縣委制定的有關發展持色產業的各項政策,學習好,宣傳好,并認真抓好落實。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放開手腳,積極投身到產業結構調整中來,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整體合力。

2、以生態為引領,發展規模農業。一是建立萬畝優質稻基地。蓋洋是我縣糧食的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縣1/3,當地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米質優良,“溫莊大米”名楊在外。因此,一方面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基礎上,建立一批面積和地點相對穩定、農田設施完備、管理操作規范、投入機制健全、穩產高產的優質米生產基地,加快水稻良種及新技術推廣,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型農機具,開展“化肥、農藥雙減增效”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單季晚稻優質高產示范,20*年建立超級稻示范片1000畝、試種臺灣香米100畝。另一方面以現有優質米加工企業為龍頭,逐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糧食產業模式,做好產、收、貯、加、銷等環節有機結合,提高糧食加工的附加值。爭取到2010年,在包括溫莊、楊地、灣內、湖上等村在內的優質稻種植示范區內建立優質稻基地20000畝,年產優質稻谷10000噸,優質稻精加工率90%。二是建立萬畝烤煙基地。煙葉生產,是蓋洋鎮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全鎮煙葉產量約占全縣煙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農村種植業產業結構的重要項目,因此,繼續統籌規劃好煙葉生產有重要的意義,要積極推行“科技興煙”戰略,加快煙田改造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服務質量,建立高產示范片,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使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0畝左右,并且煙農的收入有明顯增加。

3、以生態為引領,發展“四大支柱”產業。按照“縣辦龍頭,鎮村建基地”的發展思路,主動對接縣里四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紅豆杉、木薯、林竹、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依托福建南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種植大戶,并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后、路邊、竹林套種、荒坡地等“四旁”種植紅豆杉,力爭通過五年左右時間的努力,建成萬畝紅豆杉基地。依托百事達變性淀粉廠,在地理條件較優越公路沿線的幾個村大力發展木薯種植,鼓勵規模連片種植,種植面積爭取達3000畝以上。依托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天然藥用原料種植,盡快建成鎮域內中藥材基地,力爭通過五年左右時間的努力,芳香樟、石蒜、山蒼籽等藥用植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0畝。大力發展林竹產業,搞好林竹種植是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鎮域農業經濟的主體,因此,一手抓好資源培育保護,擴大種植面積、加強竹山管理、建立示范片、推廣竹山噴灌和深翻施肥,形成支柱產業。一手抓好集約經營,創新經營模式,實現竹筍和毛竹雙豐收,提高單位面積產品收益率,為木材、竹材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原材料。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以茶葉、食用菌、瓜果、蔬菜等作為綠色有機食品為主。蓋洋鎮海拔多在400-800米之間,空氣清新,云霧繚繞,山地坡度大部分在15度以下,生態條件十分優越,非常適宜茶葉生長的基礎條件和自然優勢。蓋洋可以依托縣里已有的茶葉生產各個平臺,在改造老茶園的基礎上,選擇地勢較好的幾個村重點發展,爭取到2015年,建設高標準生態有機茶園2000畝。

4、以生態為引領,發展科技農業。一要廣引進。加大科技應用推廣力度,按照發展“三品”農業的目標,積極推進品種更新,品質提升,品牌創新。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的聯系合作,積極引進適合本鎮生態環境的農作物和畜牧業優質新品種,同時引進先進的高新種養技術,培育優勢產業,打響做亮品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價值和市場占有率。二要強優勢。從我鎮有特色、有優勢、有潛力的產業抓起,以水果類、蔬菜瓜果類、茶葉類、畜禽養殖類、筍竹類、水產類為重點,通過科學種(養),科技示范推廣,逐步把優勢做大、做強。重點抓好葫蘆形洋地際蛋鴨養殖基地、林桂水密桃種植基地、溫莊蔬菜基地、灣內茶葉基地建設,形成“一片一品”或“一村一品”產業格局。三要巧布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環境、氣候、傳統名品等區域比較優勢,以“特色+規模+優質”為取向,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蓋洋形成產業布局明晰、比較優勢明顯的農業區域化生產新格局。四要抓示范。實施“科技入戶”、“星火計劃”、“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依托龍頭企業、農村各類中介組織、農村基層組織等平臺,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開型農機具的普及應用。大力推廣“煙-稻-菜”等生產模式,開展“糧-錢”豐收競賽活動,建立超級稻示范片等,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五要樹品牌,著力解決目前有商品無品牌和有品牌無企業的問題,鼓勵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申報、認證,進一步扶持“溪禾香“綠色品牌的創建力度,發揮品牌效應作用,實現規模化經營。

5、以生態為引領,發展外向農業。實施農產品“走出去”戰略,千方百計消滅市場空白點,先期搶占周邊縣市市場,然后逐步擴大,最終打入大中城市市場,擴大對外貿易,扭轉主攻本地市場的局限;不斷拓展閩臺農業合作領域,進一步深化與農友、嘉農等臺資企的合作,積級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和管理經驗、經營模式,繼續扶持嘉信果蔬發展,該公司2006年3月份開始動工建設,在桂林村試種日本甜柿150畝,經過三年努力種植日本甜柿達到450畝,新植臺灣高山茶30畝。引進三明嘉農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推廣種植臺灣香米和黃金瓜等優質蔬菜品種6個。引進福建安野(明溪)高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蓋洋動工建設茶葉種植和加工項目,計劃投資600萬美元,建立以茶葉開發、生豬養殖、生物有機肥生產為主,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立體農業綜合開發企業,并與省茶科所簽訂了優質鐵觀音、臺灣高山茶繁育基地成果對接合同。目前已在灣內村開始動工建設,通過灣內茶葉加工基地,帶動周邊村發展茶葉種植,逐步形成產業特色。

6、以生態為引領,完善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合理安排專項培訓資金,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為建立穩固的優勢農產品基地、保障優質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良種、技術和人才支撐。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定期對鎮、村技術人員、種養大戶進行各種生產技術及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掌握先進實用的種養技術,以便更好服務于“三農”。建立科技人員聯系基地和結對幫扶制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企業、農民進行技術幫扶。二是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爭取五年內組建煙葉、木薯、茶葉、林竹、紅豆杉、水果、食用菌等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現已組建好的溫莊貢米、蔬菜2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繼續抓好擴面工作,提高農戶加入組織的比例,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優勢產業和基地農戶的覆蓋面。同時,要要進一步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范化建設,建立健全制度和運行機制,促使其增強服務能力和走上良性運作和健康發展的軌道。三是暢通融資渠道,為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要落實財政扶持政策,縣、鎮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的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專項經費,加大對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并根據財政收支情況和經濟的發展情況適度增加。要強化招商引資,借助外力加快發展。圍繞特色生態農業的培育發展,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優化招商引資環境,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強化龍頭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繼續篩選一批真正吸引客商的特色產業招商項目,全方位向外推介。20*年,蓋洋鎮引進農業項目2個(立體農業開發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閩臺農業合作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要努力增強龍頭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在積極爭取銀行貸款的同時,克服“等、靠、要”等消極思想,多方籌集資金,鼓勵多種成份的經濟實體和個人參與特色生態農業的開發。加強宣傳,做好引導,采取有效措施,把民間資金調動起來,為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四是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發展,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產后保障。在農產品保鮮、貯藏、加工方面尋求突破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

7、以生態為引領,發展生態旅游業。積極利用君子峰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機,以白葉、白嵐村為主軸,定位“生態休閑游”模式,將生態旅游納入泰寧和將樂旅游經濟圈,努力發掘當地人文歷史,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增強知名度。開發白嵐龍井三級瀑布,以及白嵐至白葉水域水產品養殖。努力開發農業主題公園,以林地、畫橋、桂林、村頭等村果蔬和林竹基地為基礎,逐步建立具有園林藝術景觀欣賞、農業景觀觀賞、農業科普、旅游休閑功能為一體的特殊農業主題公園。結合柳里河河堤改造工程,加大對蓋洋本點“柳里三溪”的治理。可建立一些水上樂園設施和亭臺垂釣點,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閑旅游。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調節生活節奏、寄托閑情逸致、提高生活質量的休閑觀光空間,認真借鑒各地的成功經驗,通過基地改建、文化挖掘、設施改造等途徑,大力拓展農業生態功能,使之成為集觀光、體驗生活、休閑和娛樂于一體的好去處,成為促進自身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