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運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1 04:12:00
導語:國民經濟運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民經濟運行分析工作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運行的主要經濟指標進行測算,二是對經濟運行態勢進行分析預測。二者相互相承,本文結合我委經濟運行工作實際,就國民經濟核算和經濟運行分析作粗淺的探討。
一、全市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方法介紹
國民經濟核算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對象的宏觀經濟核算,它對社會再生產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計算、測定和描述,從數量上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及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使用各個環節之間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指國家或國際組織為國民經濟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標準和規范,是全面、系統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數據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為更好地進行宏觀經濟監測,評價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而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主要指標:
一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總量和結構狀態的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以及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收入分配結構、財政收支、就業狀況、價格總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包括行業利潤、資金能源利用效益、勞動生產率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資金狀況的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資本市場交易狀況、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狀況、外匯市場運行狀況等。
四是反映國際經濟環境的指標,包括世界經濟增長狀況、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狀況,以及主要商品市場運行狀況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國民收入帳戶、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政府財政收支平衡表和貨幣概覽等。
1、生產總值核算介紹
社會生產總值(也稱社會總產出)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價值總和。由于生產過程中存在生產要素的相互投入,社會生產總值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社會生產總值的計算:全社會生產n種商品,第i種商品的產量為Qi,商品價格為Pi,那么第i種商品的產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產值的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值。在實際統計中,往往按產業部門計算社會總產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是世界各國核算的主要內容。國內生產總值可以按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種產品的產值扣除原材料(也稱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就是產品的增加值。所有產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在實際統計中,按產業部門計算增加值。如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門: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合計為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按生產投入的資源、固定資產、勞動等要素貢獻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稅收+營業盈余+資源租金。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投資+消費+凈出口。消費按消費主體區分為城鎮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政府消費。
2、我委測算中主要考慮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統計部門計算當年價是在固定統計指標框架、指標體系范圍內,根據相應的產值、增加值統計辦法匯總而成。速度是根據可比價格(在90價基礎上調整)計算總量后對比測算得來。我委因無相應的統計指標來源,對GDP及其構成的測算只能抓住工業、農業、投資、消費等關鍵指標進行。首先考慮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統計公布或部門預測的各行業產值以增加值率計算相應的增加值,如:一產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內;二產中,工業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業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第三產業中除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用增加值率參照計算外,其余主要根據行業發展狀況用增長速度測算。貿易餐飲業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縣的情況可能有所差異,具體的增加值率要根據本地的統計資料進行計算。如:第一產業增加值率=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率=建筑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行業發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測算外,行業發展態勢及其產值發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測量指標,以保證產值與增加值增減相一致,正確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方式為一產、二產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別計算出增加值后,對照農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調整平衡;三產當前更多是以速度測算。
物價指數:我委對GDP的測算大多數是測預期數、當年價格數,其測算必須考慮物價指數。計算公式為:現價生產總值=基期生產總值×(1+增長速度)×物價指數。反過來,可測算增長速度。
其他考慮的幾個比例關系:規模工業增加值約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7~70%;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0%~72%。各縣的實際情況也有差別,要通過歷史統計數據進行計算。
進行必要的預測結果校驗:經濟指標間存在一定的恒定關系。如國內生產總值、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增長率之間存在以下關系: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基期第一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增速+基期第二產業的比重×第二產業增速+基期第三產業的比重×第三產業增速;同樣三次產業的預測數據也可通過類似關系進行校驗。
貢獻率的測算:投資貢獻率=投資增量/GDP增量;消費貢獻率=消費增量/GDP增量;三次產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率也可根據上述計算方法類推。
二、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及實踐運用
1、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對所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常用的一些具體分析方法有: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實證分析不帶有價值判斷,主要是陳述事實,討論經濟運行怎么樣;而規范分析則帶有價值判斷,主要討論經濟運行應該怎么樣,可能與經濟現實本身無關。經濟分析更大程度上傾向于實證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規范分析的內容。例如,在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第一、二、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本身是實證分析,但是在評價這種增長速度是快還是慢的時候,則帶有了價值判斷的色彩,而在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時候,則更多帶有價值判斷的傾向。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所謂靜態分析,也稱為均衡分析。所謂均衡,是所分析的經濟系統內各個變量經過彼此之間的調整后,在外部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維持穩定。而靜態分析或均衡分析則是指不考慮時間變動,僅對各變量之間的穩定關系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動態分析,則是探索經濟變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這在經濟監測中,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往往不是處于均衡狀態,而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的程度和趨勢,則是經濟監測中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的增長率分析,就包含了動態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的給出性質變化的判斷。如對投資狀況,給出的判斷是平穩增長,或者是加快增長。定量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給出具體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資為223億元,這就是從數量上說明了投資的規模,或者說投資增長15%,這也從數量上界定了投資的增長率。
2、經濟運行分析實踐
如何分析好經濟形勢,寫好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材料,是發改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F結合我委工作實際,將一些經濟運行分析的體會總結如下。
第一,總供給方面,從三次產業分析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
首先對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要有一個初步了解。三次產業的劃分就是根據人類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作出的,是人類對社會發展認識不斷提高的產物。因此,對應的發展階段也有三個。一是農業經濟時代。人類從依靠陽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到種植狩獵,以自己的體力從事簡單的勞動,最后到馴養家禽家畜來繁衍后代,來發展自然經濟。農業時代的生產比較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十分的緩慢,主要是依靠農業勞動以及其他的手工勞動發展生產。二是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經濟的產業革命,人類進入了工業經濟的時代(從英國工業革命起始到現在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時間)。主要表現在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占有絕對優勢,生產力快速發展,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為改觀,人們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決溫飽向中后期的發展型邁進。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即處于這一階段。三是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數勞動力從事第一、二產業就可以創造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大量的勞動力從一、二產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各種各樣的服務行業,服務業作為一大產業逐步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社會中的主導產業,人們的生活也由發展型向享受型邁進。如今的發達國家基本處于這一階段。
如何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一產業,一是要把握氣候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二要看結構調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的增加,畜牧業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產業化推進情況等。三要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其對農業生產所發揮的作用。
第二產業,主要分析工業運行的情況,一要看規模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可分輕重工業或行業進行分析;二要看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產銷率來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產能力、市場狀況是否有利于擴大生產以及煤電油運資金等生產要素供需情況。
第三產業,主要分析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商貿流通等行業的發展形勢,近年來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快,可對其詳細分析。
第二,總需求方面,從投資、消費分析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消費、投資、進出口相協調,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表明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協調和相互促進,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投資、消費是內需,凈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經濟學界稱之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按照三大需求口徑來看,我國近十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資打頭、消費殿后”的特征。這種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必然帶動投資增長,具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投資增長不是無限制和無止境的,同時,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也容易產生盲目擴張,投資過快增長,將帶來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在分析三大需求時,應當積極地去關注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本輪國家宏觀調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其特點又是結構性的調控,不搞“一刀切”。對于農村、西部和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要加大投資力度;對于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和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投資,要保持一定的規模,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而對產能過剩行業和盲目低水平的擴張則要嚴格控制,以期達到平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因為投資需求不是最終需求,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新的供給能力,如不適當予以調控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運行。
從我市來看,主要是分析投資和消費兩大需求,具體講:投資主要監測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是從投資性質看,分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三類。二是從投資來源看,分財政資金、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三是從重點項目實施情況來分析。
消費主要監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費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費預期如何,三要看消費環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沒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
第三,效益方面,從三大收入分析經濟效益。
三大收入是指財政收入,企業利潤收入和居民收入。財政收入是從宏觀層面體現一國或一地區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指標,它是國家機器得以正常運轉的根本保證,是政府實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企業利潤收入和居民收入則是反映微觀經濟主體發展活力的一項主要指標,體現其擴大再生產能力的大小。宏觀、微觀主體收入的同步增長可以表明經濟運行效益是比較好的。
總之,由于經濟主體、利益關系和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當前又處于“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與尚不完善交織在一起的體制環境,都增加了經濟形勢分析的復雜性。因此,我們要多做一些深入分析,切忌簡單化、表面化。一是不僅要看統計數字,更要深入了解實情。二是不僅要看總量,更要分析結構。三是不僅要看現象,更要揭示原因。四是不僅要看現狀,更要把握趨勢。五是不僅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六是不僅要看市內、縣內,更要放眼周邊區域、全省和全國。
- 上一篇:清腦降壓片質量標準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