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思考

時間:2022-12-21 04:12:00

導語: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思考

黨的十七大在全面分析農業和農村發展形勢的基礎上,對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確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本文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分析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農村勞動力是發展農業、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資源,是生產力諸要素的決定性因素。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快慢和質量。可以說,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

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推動者,建設新農村必須依靠新型農民,必須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發達國家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與經驗充分證明,促使農業生產產出迅速增加、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已經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或資本的存量增加,而是人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技推廣、產品營銷、農產品的深加工與出口創匯、農業附加值的提高等受農村勞動力素質制約。同時,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和進一步深化,也有待于新農民的加盟和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成效,城鎮化建設推進的速率,農民收入提高的幅度,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也都取決于新農民的培養。

另一方面,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又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它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和要求。農村全面發展之最深刻的內涵,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同時,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不斷地提高其自身素質,才能能創造性地承擔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任。新農村建設如果忽視了新型農民的培養教育,或者其培養教育滯后、斷檔,新農村建設就必然成為無源之水。因此,中央在部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無疑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二、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現狀

(一)“富”“貧”懸殊凸現*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在*,用“富”“貧”二字來概括農村勞動力狀況是十分貼切的。一方面*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2006年底,*市有鄉村人口633.01萬人、農業人口621.06萬人。在鄉村人口中,有農村勞動力374萬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59%。全市現有耕地面積586.6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4畝,勞均占有耕地1.57畝。按照一般耕作規律和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耕作習慣,平均每個勞動力至少可承擔5畝耕地。按此計算,全市耕地僅可容納勞力約117.33萬人,有接近2/3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其他行業。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據農村住戶調查統計,2006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42%(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9.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占5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7%(其中:受過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的僅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左右)。由此顯見,*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其凝聚到農村勞動力身上的人力資本存量比例是非常低的。

(二)農村勞動力開發現狀

近年來,我市把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成立機構,制定規劃,強化措施,力促這一工作的開展,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重視、職能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首先,在對現實資源的開發上,全市統一認識,利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雨露計劃”以及全國城鄉統籌就業再就業工程等項目加大了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素質提高的力度。采取邊培訓邊轉移的方法,至2006年底,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次,勞務總收入達12.66億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勞務收入203.8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2419元的8.4%。其次,在對潛在資源的開發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保證農村貧困家庭的適齡兒童能上學、不輟學,以杜絕在新一代勞動者中再度產生文盲、半文盲。二是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目前我市14個縣區市,有職業中學21所,2006年招生人數1.53萬人,比上年增53%。

總體上看,*市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由于上下努力、齊抓共管,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但與一些先進州市相比,應該說開發仍處于較低層次。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不可小視:一是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留鄉務農的多是老弱病殘,導致從事農林牧漁的勞動力素質低、科技人材匱乏,不利于現代農業推進。二是受勞動力年齡、文化、技能條件限制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夠制約,仍有大批農村勞動力難以實現轉移。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需的職業技能培訓滯后。而職業技能培訓滯后又主要反映在城鄉不同步,網絡不健全,設施不配套,標準不統一,培訓內容、方式與市場不接軌等方面。

三、新農村建設與新型農民培養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讓“主人”名副其實,使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從農民內心深處迸發。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這種主人和主體地位決不能動搖。農民的積極性、自主性發揮出來了,新農村建設才會真實地走進農民的生活。只有農民群眾真正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自己的事,是造福自身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那么,農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挖潛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調動起來,新農村建設也才具有根本的、長久發展的動力。

(二)形成共識,新農村建設與培養新型農民同步謀劃

當前,強調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高低對新農村建設具有決定意義。但并不等于要等到農民素質提高了才來進行新農村建設。相反,當前新農村建設應注意防止的是重轟轟烈烈、重立竿見影、重硬件表象,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新型農民的教育培養。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一定要把提高農民的素質與生產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等見物見形的東西同步考慮,同步謀劃,而決不能抓末舍本,顧此失彼,丟掉了新農村建設中培養新型農民這一最為重要的環節。

(三)整合資源,使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落到實處。

各級黨委政府應從長計議,切實加強領導,組建新農村建設教育培訓協調管理機構,督促相關部門形成合力,防止出現“多龍不治水”的局面,同時整合培訓資源,強化項目監管,保證資金專款專用。對各類培訓機構應梳理登記,考證資質,按照培養新型農民和轉崗二、三產業的技能要求設計科目,優化內容,調整師資。對不同文化基礎、不同年齡層次的培訓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農民的培養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齊頭并進。

(四)典型引路,讓新農村建設的佼佼者聲名遠揚。

在新農村建設中,市、縣(區)、鄉(鎮)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鼓勵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創辦農業示范基地、開展農業科技承包,領辦農村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并注意總結發現典型,以點帶面、點面互動,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要鼓勵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抓好自己的典型。在此基礎上,結合市、縣(區)、鄉(鎮)的實際定期不定期地對在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集體進行表彰和獎勵,讓農民學有榜樣,干有樣板,真正起到獎勵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激勵效應,讓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露臉”、揚名,引導新農村建設積極健康地向前發展。

(五)改革農村教育,保證新一代勞動力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合理的農村教育體制、充裕的農村教育資源和發達的農村教育網絡,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根本條件。在注重對現有農村勞動力進行轉化培訓提高素質的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要前瞻性地把開發農村潛在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認真加以研究。要切實加強農村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改變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嚴重割裂的現象。當前,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導農村教育與市場化接軌,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育方向,修訂教育科目,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2年。在有條件的農村中學還可推行綜合初中班教育模式,即在初三年級,對無望升入高中的學生實行分流,用一年的時間,采取內任和外聘的方式,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種植、養殖、畜牧、花卉以及家電、計算機、機械維修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以保證學生畢業后能很快成為建設家鄉的準新型農民,或者融入城市后成為具有一技之長的二、三產業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