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12-22 03:16:00
導語:貿易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繼續呈現增長的良好勢頭,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改善,附加價值較高的服務產品收入有較大增加。但是,由于歷史及國際經濟格局的現狀短期內還不能有所改變等原因,中國服務出口還缺乏競爭力,服務產品的檔次還較低,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地位及國際競爭力需要不斷努力,還需在要較長時間通過改善各種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利因素才能達到更高發展水平的目的。
1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縱觀全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有令人幸喜的方面,也有較多不足的方面。
1.1令人欣喜的方面:
1.1.1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2006年服務貿易收支總額1928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幅較上年提20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收支總額與GDP之比為7%,與上年基本持平。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位于全球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的3.2%和3.8%。而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1990年為0.7%,0.5%;2000年為1.99%,2.38%;2004年為2.51%3.0%,中國服務貿易的增長與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地位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1.1.2中國服務貿易的結構在進一步改善。2006年,高附加值服務行業在服務貿易總額中占比略有上升,計算機信息服務、咨詢以及廣告和宣傳合計占服務貿易總額的12%,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信息服務順差增長4.6倍,廣告和宣傳項目順差增長25%,咨詢項目逆差6億美元,同比下降33%。
1.2不足方面:
1.2.1服務貿易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比較小,遠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2006年,對外貿易總額為1.9萬億美元(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1.7萬億美元,占89.93%;服務貿易總額為1928.32萬億美元,占10.07%。2006年我國貨物貿易同比增長24%,服務貿易同比增長22%,服務貿易的增長慢于貨物貿易增長速度。貨物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升至第3位,而服務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為第7位。
1.2.2服務貿易結構單一,傳統服務行業仍占主導地位。作為服務貿易收支的主要來源,旅游占服務貿易總額的30.22%、運輸占服務貿易總額的28.72%和保險占服務貿易總額的4.86%,旅游、運輸和保險合計占服務貿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二。而高附加值行業中通訊服務,金融服務僅分別占服務貿易總額的0.78%和0.54%。貿易差額的結構也不合理,旅游項下順差96億美元,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項目,運輸、保險及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的逆差分別為134億美元、83億美元和64.3億美元,位居服務貿易逆差項目的前3位。
服務貿易伙伴高度集中。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前十名伙伴國家(地區)占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3/4。其中,服務貿易收入來源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支出目的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韓國和澳門。
2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2.1中國服務業落后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于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后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于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后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2.2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于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現在的國際分工格局中占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后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后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后進國家則集中于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后是正常的。
2.3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3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
3.1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國服務業比較優勢。
我國服務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征是勞動密集型,這既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但是從長遠發展看勞動密集型服務由于缺乏高附加價值,競爭激烈,缺乏利潤的獲取力。當代世界服務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發揮傳統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培育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較優勢。具體來說,就是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競爭優勢、實現資本積累的同時,應分階段、有重點地通過人力資本投入發展高層次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使服務業產業內部結構逐步優化。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服務業的增長方式實現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以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為手段,解決服務業人員的結構性短缺。服務出口的發展路徑應該是由以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到兩者并舉,最終到以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
3.2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后的國家里,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于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于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3.3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于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興我國服務業并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目前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規則的法律法規。
3.4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并強化競爭機制。
- 上一篇:農貿市場改造調研報告
- 下一篇:能源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