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解決土地撂荒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2-23 09:58:00

導語:農機化解決土地撂荒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解決土地撂荒的調查與思考

近期,我局組織農機技術人員深入到關路鄉柏埡村、天池鄉白鶴村、東榆鎮土寨村,就農村土地撂荒和農機化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積極探索農機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措施,加速農機化進程,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一、調查情況

我們對上述三個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通過認真的統計整理和分析,詳細情況歸納為下表。

選定調查村情況統計表

村名項目單位柏埡村白鶴村土寨村備注

人口人10301131752

勞動力個352575391

外出務工人210236239

全家外出戶/人5/2084/22026/92

耕地面積畝479779471

撂荒面積畝384

水稻成本元/畝500466400

小麥成本元/畝--262350

油菜成本元/畝350360340

玉米成本元/畝400365340

薯類成本元/畝300360200

谷子價格元/公斤1.601.601.60

麥子價格元/公斤--1.41.20

菜籽價格元/公斤4.004.003.70

玉米價格元/公斤1.601.601.60

薯類價格元/公斤1.000.800.80

農機動力臺/千瓦75/12959/135178/409

機耕面積畝--30--

機收面積畝------

機脫面積畝150120235

機灌面積畝200150100

機械加工公斤125000250000200000

機脫成本元/畝656870

人工脫粒元/畝120130115

機耕成本元/畝--35--

牛耕成本元/畝9090100均價

二、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調查中發現,土地撂荒現象比較普遍,撂荒面積呈上升趨勢。所調查的三個村,關路鄉柏埡村撂荒3畝,占耕地的0.6%;白鶴村撂荒8畝,占耕地的1%;土寨村撂荒4畝占耕地面積的0.8%。依此比例推算,全縣撂荒面積達3600畝,且撂荒面積還在不斷上升,種田人數急劇減少,糧食產量隨之下降,糧食安全危機增加。很多農民不種田,隨意撂荒土地,依靠務工掙錢,買糧吃飯,農村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1、農業生產效益低,種田不賺錢

一是種田成本高。種子、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據調查,水稻畝生產成本為455元,小麥畝生產成本為306元,玉米畝生產成本為368元,油菜畝生產成本為275元,薯類畝生產成本為286元。

二是農產品價格較低。調查中得知,谷子市場價為1.60元/公斤,麥子市場價為1.30元/公斤,玉米市場價為1.60元/公斤,油菜市場價為3.90元/公斤,薯類市場價為0.86元/公斤。

照這樣計算,農民種1畝水稻,按畝產500公斤計,收入為800元(500公斤×1.60元/公斤),減去生產成本455元,實現利潤345元。但要花掉100多天的時間;種1畝小麥,按畝產275公斤計,其利潤為51.5元;種1畝玉米,按畝產330公斤計,其利潤為160元;種1畝油菜,按畝產200公斤計,其利潤為430元。雖然國家對農民種田有補貼,但補貼基本上被生產資料漲價所擠占。因此,種田的確不劃算、不賺錢。

2、勞動力外出務工,沒人種田

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且外出的大多是青壯年和有一技之長的知識青年。而留守在家的屬典型的“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年人,他(她)們沒有能力耕種,導致土地撂荒。例如,所調查的三個村,共有人口2913人,有勞動力1318人,而外出務工人員就達685人,占勞動力的51.97%,且95%以上是青壯勞動力,留守在家的全部是婦女、兒童、老人及其殘疾人。

3、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種田辛苦

傳統農業生產,全靠原始的肩挑背扛,勞動強度相當大,農民十分辛苦。從耕、耙、起溝、挖窩、回填到灌溉、施肥、田間管理再到收獲、干燥,整個生產過程的勞動強度是相當繁重的,全靠人工勞作,不但辛苦,其生產效益還非常低,實屬“勞民傷財”之舉。

4、自然災害頻繁,種田無保障

我縣自然災害十分嚴重,主要是旱災、洪澇、冰雹、低溫梅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加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脆弱,導致農業生產常年受災,損失嚴重,種田無保障。

三、農機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1、農業機械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農業機械具有明顯的替代效益,農機化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主要途徑。使用農業機械替代人工作業,可以節約大量的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變得簡單而輕松,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肩挑背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耕種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調查中得知,機械化耕作,使用重慶合盛1Z-105微耕機作業,每小時可耕0.8--1.2畝,是牛耕作業的10倍;機械化收獲,使用聯合收割機作業,每小時可收割2--3畝,是人工收割的30倍,還能節約大量的人工。在其它生產環節,如機械提灌、機械植保、機械脫粒等,都能大量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2、農機化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農機化是科技進步的載體,對促進農業豐收、提高土地產出率作用巨大。一是農機化作業,提高了生產質量,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良種良法相配套,實現了科學種田,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技術含量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隨之增加。二是農機化作業,搶季節,不誤農時,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正常進行農機作業。比如水稻栽插季節,不必等天下雨,可利用提灌機械作業,抽水栽秧,可謂“戴起草帽收水”,真正做到“早上一遍黃,下午一榜青”和“上午谷板田,晚上全種完”,實現了適時耕、種、管、收,為農業豐收提供了保障,農產品產量增加了,效益也就增加了。三是農機化作業,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襲擊,取得抗災救災有勝利。比如抗旱抽水、機械植保防治病蟲害、機械干燥防止霉爛等。預防和治理災害,減輕或消除災情,同樣是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3、農機化促進了農民增收

農業機械化具有明顯的節本增效功能:從耕作上看,牛耕成本93元/畝,機耕成本45元/畝,每畝可減少開支48元;從機脫上看,人工脫粒120元/畝,機械脫粒67元/畝,每畝可節約53元,節支就等于增收。同時,農機作業,節約大量的勞動力,可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使農民變市民或工人,外出務工掙錢,增加收入。有條件的農民還可以購買先進、高效的農業機械,開展有償服務,把農機作業當成企業經營,不但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還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4、發展農業械化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現代農業的基礎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由于其功能所在,即極大地保障了農業生產豐收,又促進了農民增收。雖然,土地撂荒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隨著農業機械不斷增長,種田效益逐漸增加,農業綜合開發加速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程,種糧大戶、農機大戶順應形勢應運而生,必將成為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領頭雁,而土地撂荒問題也必將得到遏制。實踐證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農民、農村離不開機械化,建設新農村更離不開機械化。農機化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現實需要。

四、農機化發展思路

面對農村土地撂荒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實踐證明,農機化是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的有效途徑。如何發揮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們必面認真思考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問題擺上了重要位置,今后一個時期,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推進法》,遵循以小型為主,以戶營為主,以效益為主的“三為主”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發展原則,按照政府主導,部門指導,農民主體的辦法,結合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努力推進“興機富農”工程,不斷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1、著力提升農機裝備總量。力爭“十一五”末,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25萬千瓦,每畝農田擁有農機動力0.65千瓦。農機動力年增長5%以上。其中提灌機械達到6000臺套,每臺機具負擔50--100畝的農田灌溉;微耕機等耕作機械每個合作社擁有1--2臺,總量達到3000臺,1臺微耕機負擔80--90畝農田的耕作;高性能聯合收割機每鄉擁有2--3臺,總量達到120臺,插秧機每鄉擁有1臺,總量達到50臺,每臺機具分別負擔300--500畝的可機收面積和100--300畝的可機插面積;機動噴霧機每個合作社擁有2臺以上,總量達到5000臺,每臺機具負擔100畝以上。

2、努力提升農機作業水平。力爭"十一五"末,全縣耕、種、保、收等主要環節的農機化作業綜合水平達60%以上。其中農田耕作農機化水平達到50%以上,機收水平達到40%,機灌水平達80%,機械植保水平達70%,農機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到30%。

3、全力推進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提高縣一級,加強鄉一級,發展村一級,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工作思路,提高和完善縣農機技術推廣站、抗旱服務隊的服務功能,強化鄉鎮農機站建設,培植10個農機化示范村,扶持20個農機專業大戶。形成以縣農機推廣站為龍頭,鄉鎮農機站為骨干,農機專業大戶為主力軍的農機服務體系。

4、大力推進農機示范村建設。全力抓好農機示范村建設。在全縣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村,即代表深山區的關路鄉柏埡村、上兩鄉洋灘村、東榆鎮土寨村,代表淺丘的元潭鄉字庫村、沙河鎮金星村,代表相對平坦區域的長赤鎮龍池村、清泉村、建華村,代表城郊區域的南江鎮黃金村、紅塔村,擬定為農機示范村。通過集中投入、重點建設,示范帶動全縣。

5、認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確保農民直接受益。農機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一項重要惠農政策,是促進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精心組織實施,嚴格操作程序,讓農民得到實惠。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導,市場輔助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新格局。

6、增加農機投入,建立農機化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以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投資為主體,財政資金為導向,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機械投入機制。財政應足額預算安排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經費和農機推廣等經費。農業綜合開發和其他農業發展資金應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農業機械化建設。

7、切實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機使用效益。農機部門要組織農業機械打好春耕、雙搶和三秋生產“三大戰役”,充分發揮農機的威力,使其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同時,要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提高農機利用率,拓展農機服務領域,開展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有償服務,提高農機使用率和經濟效益,增加購機農民的收入。要出臺扶持政策,利用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培育農機經營者高效率地經營使用農業機械。

8、全面開展農機監管,確保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加強農機作業、維修市場管理,規范農機市場行為,維護農機消費者權益;要進一步加強農機安全管理,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強化農機安全監理,嚴格控制農機事故,確保農機發全生產。

9、優化發展環境,確保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農機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各級領導的重視,各相關部門的支持,農機系統自身努力,才能確保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縣一級農機主管部門,一是對上要多爭取支持,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省、市主管部門的支持,爭取上級黨政的支持。二是對外要多聯絡合作,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系,讓這些部門了解農機,支持農機,為農機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對下要多辦實事,圍繞農機化發展規劃,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指導下級農機管理者、經營者、使用者,認真從事農機化工作。四是對內要加強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組織帶領農機職工,統一認識,團結一致,共謀發展。“十一五”是我縣農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農機管理部門要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推動農機化又快又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