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勞動力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4 04:02:00
導語:鄉村勞動力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轉移,是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定趨向,是加速城鎮化歷程和強大縣域經濟的需要前提,是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小康建立的主要路子。依據我州第二次農業普查和鄉村住戶抽樣查詢等計算材料,現就我州鄉村勞動力近況及轉移問題,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剖析,并提出對策及建議。
一、我州鄉村勞動力近況
(一)鄉村勞動力資本近況
鄉村勞動力資本是指村莊總人口中具有勞動才能的那局部人口,不論其參與勞動與否。即:男16—60周歲,女16—55周歲,還具有勞動才能的人均計算為村莊勞動力。按國家計算局制訂的《勞動力計算方案》規則,在村莊人口中雖然超越勞動年齡,但仍具有勞動才能并常常參與勞動的人,也要計算為勞動力。我州鄉村勞動力資本豐厚,據第二次農業普查材料顯示,2歲終全州村莊總戶數58.24萬戶,鄉村勞動力資本數為147.79萬人,占全州村莊總人口的52.64%。從性別構造上看,男勞動力76.19萬人,占51.55%;女勞動力71.60萬人,占48.45%。從年齡構造上看,20歲以下占14.30%;21—50歲占63.54%;51歲以上占22.16%。從文明構造上看,文盲占15.45%;小學文明水平占47.75%;初中文明水平,占31.54%;高中文明水平,占4.30%;大專及以上文明水平占0.96%。鄉村勞動力從業人員為136.92萬人。按分行業看,鄉村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91.74%,比1996歲終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下降3.81個百分點;從事第二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2.16%,比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上升0.78個百分點;從事第三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6.10%,比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上升3.03個百分點。
(二)鄉村勞動力應用情況
鄉村剩余勞動力是指在現有的生產前提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總量與農業生產實踐需求量之差額。當時,全州鄉村勞動力的應用近況如何?鄉村勞動力究竟剩余幾多?面臨58.24萬戶農戶和農業生產渙散功課的特點,要精確核算出鄉村剩余勞動力的數據,難度很大,只要經過各類查詢加予綜合剖析,找出一個比擬接近實踐的量或比例。
據年對63個村民小組,630戶,2902人的抽樣查詢,共有整半勞動力1934個,占總人口的66.64%。從當前我州的普通狀況看,一個勞動力每年至少可上班250個工日,算計工作日為48.35萬個。查詢農戶從事各業生產實踐投入工日數為:第一財產28.11萬個,二、三財產14.79萬個,總計投入42.90萬個。總投入工日占全年可投入的88.73%,即有11.27%的勞動力剩余未完成轉移。
我州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與社會勞動生產率存在較大差距,從黔西南州的實踐動身,當時我州農業勞動力實踐需求量首要取決于三個要素:一是耕地上積;二是鄉村勞動力本質;三是農業生產硬情況前提。我州是一個耕地少,非耕地多的山區,人均耕地上積0.75畝,勞均耕地上積1.49畝;勞動力本質偏低,小學以下文明水平占63.2%,初中以下文明水平占94.74%,勞動力本質分明低于全省均勻程度;農業生產的交通、水利等硬情況前提分明掉隊于全省均勻程度,均勻每個勞動力只能耕種2.5至2.6畝耕地,比全省低15%。按勞均耕種2.55畝耕地,戶均1頭牛,2頭豬,15只家禽的運營規劃核算,年農業生產勞動力需求量93.92萬人,剩余勞動力達58.54萬人,減除已外出務工和當場轉移到非農財產的勞動力,還有14.54萬鄉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鄉村。
全州剩余勞動力首要存在三個特點:一是積聚性剩余。因為耕地上積的削減、鄉村勞動力本質的逐年提高和農業生產硬情況的改善,勞動力需求量削減,而鄉村勞動力總量逐年添加,所產出的剩余勞動力長期積聚。二是時節性剩余。因為農業生產時節性強,特殊是栽種業各項勞作多集中在“雙搶”和“三秋”大忙時節,農閑時間長,大都勞動力無活干,處于半賦閑形態。三是區域性剩余。我州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服衡,特殊是貧窮縣農業生產掉隊,大局部鄉村農業生產只維持簡略再生產,剩余勞動力較多。因為上述首要特點,我州鄉村勞動力逐年添加,鄉村就業情勢極為嚴肅。
二、鄉村勞動力轉移的意義
我州正處在經濟社會完成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期間,要加速城鎮化、工業化歷程,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構造調整的主要動力,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提高的主要動力,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鄉村不變的大局。
(一)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具體建立小康社會的需求。歲終全州常住總人口316.02萬人,近80%的人口是農民。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貧窮,減少城鄉差距,到達一起敷裕的小康社會,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
(二)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加速城鎮化歷程的需求。鄉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是完成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先決前提。因為鄉村剩余勞動力的多量轉移,提高了全州城鎮化率。全州城鎮化率為23.5%,比2000年提高近6個百分點。
(三)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添加農民收入的需求。據抽樣查詢顯示,年農民勞務性工資人均668.10元,比2000年添加443.71元,增進1.98倍,年均增進16.88%;年農大家均純收入2116.09元,比2000年添加851.78元,增進55.11%,年均增進6.47%。也就是說,7年間,農民勞務性工資收入人均增進速度明顯高于農大家均純收入增進速度,在農大家均純收入添加額中52%以上來自于勞務性工資收入。
(四)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培育人才的需求。鄉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從業,不只能發明收入,積聚資金,學習技能和治理經歷,更能解放思想、改變觀念、增進才干,為回籍創業做好資金、技能和信息保證。
三、我州鄉村勞動力轉移的近況及特點
據第二次農業普查材料顯示,2歲終,全州鄉村外出從業勞動力29.06萬人。按農業普查材料推算,歲終,全州鄉村外出從業勞動力達29.66萬人,占鄉村剩余勞動力的50.66%。鄉村勞動力轉移呈以下特點:
(一)轉移歷程加速,勞務收入疾速增進。年,轉移的鄉村勞動力占悉數鄉村勞動力總量的19.58%,比1996年提高10個百分點;農大家均純收入中勞務性工資人均668.10元,比2000年添加443.71元,增進1.98倍,占農大家均純收入的31.57%,比2000年凌駕15個百分點。
(二)轉移的地域仍以省外東部地域為主。據查詢,年,外出從業的鄉村勞動力轉移到省外的占81.12%;轉移到州外省內的占3.37%;轉移到縣外州內的占3.55%;轉移到鄉外縣內的占11.96%。轉移到省外的鄉村勞動力中89.56%流向東部地域。
(三)二、三財產是轉移的主渠道。年,鄉村外出勞動力從事非農財產占悉數轉移勞動力的比重高達96.12%,個中:轉移到第二財產的比重為57.57%,轉移到第三財產的比重為38.55%。
(四)勞動力文明水平與完成轉移率成正相關。從外出務工的鄉村勞動力文明水平組成看,年,初中以上文明水平的勞動力人數占外出勞動力人數的58.52%,凌駕全州鄉村勞動力均勻文明程度21.7個百分點。闡明了鄉村勞動力轉移的對象首要是鄉村勞動力中文明水平相對較高的人員,文明水平越高,完成轉移率越高。
(五)轉移方法以自覺性為主。在我州當前勞動力市場還不興旺的狀況下,鄉村勞動力首要靠“三緣”(血緣、分緣、地緣)關系向外轉移,依然屬于無序、自覺性的轉移。據抽樣查詢數據顯示,年經過縣政府及有關部分組織的外出務工人數僅占8.63%;親屬引見外出務工人數占31.55%;自覺外出務工人數占59.82%。
(六)轉移的主體是青丁壯和男性勞動力。年,在鄉村外出從業人員中男性勞動力占61.30%,女人勞動力占到38.70%。從各年齡構造看,30歲以下的占70.02%,31-50歲的占28.30%,50歲以上的占1.68%。
(七)轉移具有分明的兼業性或時節性。從外出勞動力從業時間看,年鄉村勞動力兼業轉移人員在外工作時間1-6個月的比重為14.51%,外出勞動力從業累計6個月以上的人數比重為85.49%。
四、制約我州鄉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要素
我州勞動力就業特殊是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對很多堅苦和問題,首要是:
(一)鄉村勞動力總量規劃大,供過于求。年全州人均耕地上積0.75畝,僅為全國、全省的53.6%和94.9%;鄉村剩余勞動力占勞動力總資本的38.65%。農業界部充裕勞動力過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趨突出,農業界部勞動力過剩景象嚴厲,鄉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情勢很嚴肅。
(二)欠興旺、欠開拓,財產構造不合理,就業需求量小。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社會就業需求量,就業問題最終要靠經濟發展的方法來處理。年全州人均GDP5238元,僅為全國、全省的28.1%和76.8%;三次財產構造之比為24.7:40.2:35.1,全國為11.7:49.2:39.1,全省為16.8:42.3:40.9,與全國、全省比擬,第一財產分明過高,第二、三財產,特殊是二財產分明偏低,制約了鄉村勞動力向二、三財產轉移。
(三)城鎮化程度低,對鄉村勞動力的吸納才能弱。年我州城鎮化率為23.5%,辨別比全國、全省低21.4和4.7個百分點。全州僅有興義1個小城市,其他7個縣城鎮建成區規劃較小,且不足支柱財產。近幾來,經過招商引落戶我州的企業絕大大都是本錢技能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少。制約了鄉村勞動力向城鎮、向企業轉移。
(四)鄉村勞動力文明本質低,擇業渠道窄。因為鄉村勞動力本質、技藝的低下,招致農民工在勞務市場上不足競爭力,就業渠道窄,只能憑膂力從事簡略的、粗豪的工作,難找到相對固定的工作。
(五)城鄉切割的治理體系體例障礙鄉村勞動力的轉移。長期以來,在就業問題上存在城市優先的思想定位,招致在戶籍治理和社會保證等準則上不服等的國民待遇。城鄉切割的二元治理體系體例,嚴厲影響了鄉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五、加速鄉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速經濟發展措施,持續加大財產構造調整力度,發明更多就業崗位。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化貫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結合我州欠興旺、欠開拓的州情,必需用加速經濟發展的方法處理就業問題。要大力發展二、三財產,特殊是第三財產。要充分應用我州天然資本、人文資本的優勢,舉全州之力打造“水墨金州”旅行品牌,發展旅行財產,拓寬就業空間,吸納更多的鄉村剩余勞動力。據測算,在第一財產添加值不變的狀況下,全州GDP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供應8000個就業崗位。換言之,在州內轉移1萬個鄉村剩余勞動力,將對GDP奉獻約2億元左右。
(二)加速城鎮化建立措施,拓寬鄉村勞動力轉移空間。城鎮化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上,人口的城鎮化和勞動力就業的城鎮化。城鎮化是堅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完成社會長期發展目的的內涵要求。今后一段期間,應重點抓好興仁縣的撤縣建市和各縣的小城鎮建立工作,扶持勞動密集型財產和中小企業在小城鎮發展,充分發揚其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的作;進一步進深化準則變革,肅清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不合理妨礙,使小城鎮成為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
(三)提高鄉村勞動力的全體本質,加強市場競爭才能。我州鄉村勞動力文明本質低,是影響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要素。因而,各級縣政府必需高度注重鄉村勞動力全體本質的提高。首先應從培育鄉村后備勞動力抓起,教育重點放在“兩基”教育攻堅上,在穩固“兩基”教育效果的還,增強職業教育工作力度,為鄉村勞動力轉移培育高本質的后備力氣。其次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就業技藝和就業率為目標,有針對性地舉行品種培訓班,培育市場需求的農民工,努力提高鄉村剩余勞動力的文明本質和職業技藝,順應市場需求的轉變。
(四)徹底打破城鄉切割的二元治理體系體例,堅持一致、對等調和的勞動力市場。一是要深化變革城鎮戶籍準則,執行開放式戶籍治理,簡化農民工進城落戶順序和手續,完成鄉村人口可向城鎮自在遷徙。二是執行對等的國民待遇,徹底消除農民工進城后在住房、后代受教育、勞動就業保證、醫療保險、勞動力市場治理等方面的卑視性政策。只要徹底消除準則妨礙,才干順暢完成我州鄉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推進經濟社會具體發展。
- 上一篇:農村基層建設現況調研報告
- 下一篇:重點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