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8 04:42:00
導語:環保局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河為鏡正發展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縣環保局局長許和明介紹說,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環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老百姓從靠山吃山到呵護家園,由于一度砍伐失衡,森林蓄積量驟減。1986年,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到1992年,縣內宜林荒山全部披綠。
隨后,進一步加大力度造林,改造次生林,退耕還林,實施天保工程造林,森林面積達到166.5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350萬立方米。
縣在農村大力實施煤代柴、電代柴和氣代柴,60%的農戶用上省柴灶和氣化爐,減少林資源消耗。
近幾年來,全縣沒有發生一起重特大亂砍濫伐林木、亂批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案件。連續20年無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防治率達85%以上。2006年底,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首次在棲息越冬,獼猴、大鯢、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充分利用獨特的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觀,完成金家灣、太平頂、龍潭河等景區旅游規劃,建成鳴鳳山、靈龍峽、金家灣等生態旅游項目,建成金家灣、太平頂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小區和沮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申報了靈龍峽、大堰、鹿苑寺3個省級自然保護小區和沮河、西河、漳河3個濕地公園。
在招商引資時,也設置了綠色門檻“招商選資”,提出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環境保護不優惠原則。近年來,不少外地企業將目光投向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的。對此,的決策者認為:凡污染環境的項目,投資再大、利潤再豐厚、安置下崗人員再多也要忍痛割愛。
用“綠色門檻”選客商,對污染項目說不。通過開發境內磷礦石資源,成功組建和招來東圣、廣原、綠林等磷化工企業,形成產業鏈。引進浙江二建、遼寧盼盼、宏業陶瓷、楚園春酒業等優勢項目,形成磷化工、機械加工、新型建材和農產品加工等四大產業集群。
他們鼓勵引進企業走循環發展之路。目前,磷化工以精細化工和高效復合肥為主攻方向,森工向家具產業發展,水泥向新型干法旋窯工藝發展,陶土向日用陶和建筑陶發展,墻體材料擴大空心磚、矸石磚生產。
東圣化工集團每年3億立方米的廢氣成為磷酸一銨發電廠的寶貝,高爐水渣經制粉變成混凝土增強劑,3套水處理系統使廢水重復利用。公司每年可從“三廢”中摳回800多萬元的收益,循環經濟對企業效益的貢獻率超過14%。
為保護青山綠水,關閉49家污染企業,投入4000余萬元治污,建立生態工業體系。
縣委書記劉學甫說,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更加堅定了我們走生態發展之路的決心,將努力把生態優勢培育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生態為翼促騰飛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全國生態縣創建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奮斗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經濟與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縣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一批環境基礎設施順利實施,城鎮環境功能日臻完善,總體環境質量良性循環。建立了東干渠和各鄉鎮17處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建立了飲用水源保護定期巡查,聯合執法,定期監測和水質公報長效監管機制。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村鎮飲用水源衛生合格率達到86.9%。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贏”局面。
堅持高起點規劃,著力形成生態縣建設鮮明特色,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創建全國生態縣作為全縣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目標,通過各種渠道邀請國家、省、市專家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等進行科學分析論證,編制了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建設藍圖——《省縣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制定相關專業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方案,相繼編制了《縣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縣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等專業規劃。健全實施規劃的責任機制,縣政府與7個鄉鎮簽訂了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書,給6個縣直部門下達了生態環境項目建設任務書,將生態環境項目建設完成情況納入各級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做到了項目建設領導、責任、資金、措施“四落實”。
堅持務實創新,著力形成生態縣建設良好態勢。加強生態治理,建設秀美山川。在生態縣建設中,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連片治理”原則,成功爭取并積極實施了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坡改梯、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使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生態環境指數始終保持良性狀態。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全縣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投工250萬個,植樹造林3.5萬畝,封山育林110萬畝,坡改梯1.27萬畝,對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實現了退耕還林。鹿苑河流域由于陡坡耕作和重力侵蝕,水土流失嚴重,水澇干旱頻發,我們投資592.3萬元,投工45.8萬個,建成經濟林171.2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1平方公里,將這片荒蕪之地建成了茶果飄香的平疇良田,被國家確定為精品小流域治理項目。
建設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理念,以建設小康新村為載體,著力推進農村經濟集約發展,改善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舊縣鎮洪家村家家種桑蠶,戶戶建沼氣,互動發展,立體開發,協同推進,全村連片開發桑園640畝,建設沼氣池200多口,豬糞、蠶糞生產沼氣,沼氣還田種桑,桑葉養蠶,形成了“豬—沼—桑”生態模式。僅桑蠶一項,實現人均收入600余元。大力推進農業產品無公害生產。依托綠色資源優勢,推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開發。全縣共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4個、面積3567公頃,申報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33個。森源香菇等3個品牌已獲綠色食品認證標志,花園碰柑等4個品牌獲無公害食品標志。
塑造生態城鎮,改善人居環境。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生態建設理念,努力把生態建設的成果落實到不斷改善人的生存環境上。在城鎮建設管理上,按照“不求規模、但求特色,不求其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建設園林式小區36個、庭園式單位36個、花園式單位12個。同時,投資8700萬元修建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衛生填埋場,完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鳴鳳城區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并榮獲地區規劃管理“楚天杯”稱號,鳴鳳鎮也被授予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在改善人居環境上,重點提出并深入實施了“五大工程”,即實施以削煙除塵,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主的藍天工程,以治理水污染為主的碧水工程,以礦山生態恢復為主的綠地工程,以降噪為主的寧靜工程,以改善環保執法環境為主的民心工程,實現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減量化、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化、城鎮建設生態化、縣城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環境管理規范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化的“六化”目標。
發展生態工業,實現良性循環。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自然資源的約束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著眼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良性循環,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針對磷礦資源“開采總量嚴重失控”和“采富棄貧”浪費嚴重兩大問題,全面實施磷礦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以采選結合、廠礦一體化為途徑,支持新建較大規模的中低品位磷礦綜合開發利用和深加工項目,做到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雙贏”。同時,積極探索磷石膏、煤矸石、磷渣的開發利用,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認真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嚴格做到企業申報、開工必須落實環保管理制度、配備專門環保人員、嚴格環保審批手續、配套生態恢復措施,杜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堅決關停和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工藝和工礦企業,全面關停了全縣18家“十五小”企業,關停率達到100%。加強礦區生態環境專項治理。提出了“礦山開采法制化、礦區廢水要凈化、礦山廢渣無害化、礦區生態要綠化”的建設目標,全面開展了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共清理整頓磷、煤兩礦200余家,關停生態破壞及污染嚴重的磷、煤礦43家,清除礦區廢渣15000余方,磷、煤礦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好轉。
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近幾年來,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20%以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年均增長在300元以上。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增強競爭力。環保局局長許和明說,今后,將一如既往地以生態縣建設為抓手,加強環境保護,努力建設和諧、綠色、富強的。
- 上一篇:縣委機關黨建指導意見
- 下一篇:財險臺前廉政建設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