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市場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8 04:54:00
導語:中藥材市場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行業是一個高科技含量和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行業,建立合理的中藥材市場結構,培育新的中藥材加工市場是實現醫藥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有效路徑,但由于種種原因,我縣中藥材市場卻遲遲沒有“靚”起來。本文分析了我縣中藥材市場的現狀,并就中藥材資源與分布、中藥材市場、中藥生產與專業市場、資源的利用與前景等方面論述如何讓我縣中藥材市場得到培育、完善和發展。
一、中藥材資源與分布
(一)中藥材資源概述
我縣位于北山區,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各種生物生長的良好環境,藥用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傳統家栽的藥用植物有茯苓、山茱萸、天麻等十余種,大宗野生藥材281種,年產量約1200噸,總產值可達1900萬元。為了挖掘地方中藥材資源狀況,早在1986年,我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中藥資源普查,整理編寫了《縣中藥資源名錄》。本名錄中收載了148個科屬,藥用資源402種,品規472種,其中植物362種,動物35種,礦物2種,其他3種。每一品種按品名、地方名、來源、分布地區、生長環境、花果期、采收期、藥用部位、性味、功能等分別作了記載,基本摸清了我縣中藥材資源情況。資料和部分標本現存瑞福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80年代到9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部分中藥材儲存量過百噸,如野生百部根和蒲公英2個品種、種植茯苓1個品種;儲存量上噸的中藥品種有野生的柴胡、虎杖、仙鶴草、連錢草、天花粉、何首烏、魚腥草、益母草、大血藤、銀花、骨碎補、天南星、五味子、石韋、白及、地膚子、合歡皮、墨旱蓮、山梔子、鉤藤、海金沙、野菊花、續斷、僵蠶等24個品種;種植的山茱萸、天麻、丹參、白術、白芷、玄參、黃柏、杜仲、荊芥、枳殼、枳實、陳皮等13個品種。政府對發展中藥材產業高度重視,農民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同時原縣中藥材公司在80年代初90年代末,建立有地產藥材接收倉庫,收購藥材(各鄉鎮由供銷社代收購)總量達20多萬公斤。我縣中藥材遠銷三省,讓農民增收80多萬元,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中藥資源成為我縣農民經濟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曾經成為一個鄉鎮乃至一些農戶的主導產業和主要收入。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的變化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近于萎縮。目前,我縣原有的藥材種植基地全部荒廢,藥農基本轉產他業。
(二)特色(地道)中藥材資源分布狀況
我縣特色(地道)藥材資源豐富。主要產品有百部根、茯苓、杜仲、天麻、山茱萸,年產量分別為100噸、100噸、10噸、2噸、1噸。分布狀況:百部根和茯苓全縣主產,杜仲主產于茅坪場鎮青竹村(原為基地,約500畝),天麻主產于原望家鄉、原曉坪鄉和河口鄉,山茱萸主產于花林寺鎮、舊縣鎮、原望家鄉。其中茯苓、天麻曾被原省財貿工作隊確認為生產基地。
二、中藥材市場分析
(一)批發環節的分析(含收購環節)
目前,我縣有兩家中藥材批發企業即瑞福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宜昌恒瑞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瑞福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中藥材品種達106種,本地品種為16種,年銷售量20000公斤;宜昌恒瑞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僅17種,本地品種1種,年銷售量3719公斤。
我縣藥店共有43家,其中有35家經營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醫療機構達216家。我們將中藥材用量較大的8家醫療機構2008年部分中藥材價格進行了比較。以下是8家醫療機構采購部分中藥材的價格.
從數據可以看出我縣的中藥材批發產業并未帶動全縣的中藥材生產。
(二)零售環節分析
我縣共有35家藥店經營中藥材,占全縣總藥店77.7%。部分藥店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銷售收入占全店盈利的50%以上。
但因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屬于處方藥,大都需要醫師進行配伍才能發揮作用,所以零售環節沒有醫療機構使用中藥材多。
(三)醫療機構環節分析
上表是我縣2007年2家縣級醫院和6家鄉鎮衛生院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銷售情況。
受SARS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刺激,藥材銷售趨旺。在狙擊疫情的戰斗中,傳統中醫中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度出現了哄搶中藥材的浪潮,給疲軟的藥材交易注入了活力,拉動了中藥材市場發展。但因近期的魚腥草注射劑、刺五加、茵梔黃注射液事件和近日的雙黃連注射液事件,中藥產業現出備受質疑的局面。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特別是通過“非典”疫情,人們更多關注增強免疫力,補益類保健品需求旺盛,呈穩步上升之勢。
三、中藥材企業加工能力分析
(一)中藥飲片加工企業能力分析
我縣原中藥材公司于1988年創辦中藥飲片加工廠,廠房面積500平方米,主要設備有切藥機兩臺、干燥箱一臺、炒藥機一臺、煅爐一臺、粉藥機一臺、磨刀機一臺、電動篩一臺。從事中藥飲片加工12年。年加工飲片量約20噸。在行業內連續三年獲省優質飲片加工廠(89年—91年),飲片質量連續五年獲宜昌市中藥飲片質量評比第一名(89年—93年)。受市場影響和《中藥飲片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政策約束,致使我縣中藥飲片廠于2000年停產。
四、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了解,我縣目前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多方面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四無”:種植無秩序,產品無標準,流通無市場,加工無龍頭。主要表現在:
1、政府引導不夠。從調查情況來看,目前,全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狀況基本處于自生自滅、自我發展的狀態。從理論的角度考慮,市場調節盡管有市場調節的好處和優勢,但其發展節奏卻難以與全縣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協調一致。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其主導調節的威力,但總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政府的調節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在各地都為挖掘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們再采取任其自生自滅、自我發展的態度對待我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勢必坐失良機。
2、種植技術水平不高。
在調查影響藥農種植藥材的問題中,技術問題在六成以上,尤其在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上,調查農戶表現出強烈的欲望。超過四成的農戶認為生產條件改善對擴大種植中藥材至關重要。市場風險對擴大種植中藥材的影響在四成左右。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藥農集中反映的技術、生產條件改善、市場風險這三大類問題是影響中藥材種植業發展集約化、規?;耐怀鰡栴}。
詳細分析藥農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我們看到,無良種、無標準、對GAP茫然,憑感覺盲目種植,結果是產量上去了,價格下來了,市場反而縮小,形成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模型,這是我縣中藥材產業發展不能上水平的內在原因。
3、沒有有規模的市場。雖然各中藥材收購站、點的中藥材交易相對活躍,但沒有一個相對集中、有規模的、在全省有一定影響的中藥材市場,導致信息滯后、受制于人,沒有價格話語權、不能帶動農民種植和中藥材加工等諸多問題。因此,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一般農戶,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公務員,一致地指向需要建立專門的中藥材交易市場。
4、中藥材加工企業缺乏帶動作用。我縣原中藥材公司因種種原因,已于2000年停產。大部分藥材仍以原料出售。多數中藥材收購戶,多以家庭作坊式組織生產,加工場所不合格,手段原始,工藝落后,有的還在超量使用硫磺熏蒸,產品質量難控制,給市場銷售埋下了隱患。
當然,我們特別列出突出的問題類型,并不是說其他類型的問題可以視而不見,如交通運輸不便、缺少專業技術型的自助組織、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資金不足、專業大戶影響力不夠、種植基地沒有形成氣候等等,都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上升為突出矛盾。
五、中藥及中藥產業的利用與前景
年10月10日,國務院了由科技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衛生部、藥品監管局、知識產權局、中醫藥局、中科院聯合起草的《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年至2010年)》,使我國中藥材現代化建立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決定》。特別提出“重點支持等地建成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現代中藥研究、生產、商貿、信息交流為一體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培育若干個產值過10億元的現代中藥產業集群”。明確提出“中醫藥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加”,并要求“逐步建成中醫藥強省”。
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的實施和各地爭先恐后的態度和發展態勢,無疑都說明中醫藥產業將是生物技術應用最廣闊的領域,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成為各地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亮點,而且將成為各地產業升級的一個方向。
六、推進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結合我縣地產藥材的現狀和實際,建議:
1、中藥材收購由瑞福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實際,合理布局收購網點,指導農民按季節種植、采挖和粗加工。同時建立一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或協會。
2、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全縣不具備資質的22家藥材收購站點加強監督檢查,規范市場。
3、建設幾個或一批符合GAP規范的且在全國具有突出地位的中藥材生產基地。
按照中藥材種植(養殖)標準規范,突出抓好山茱萸、茯苓、天麻省級和國家級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進而發揮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積極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產地地道的丹參、白術、白芷、玄參、黃柏、杜仲、荊芥、枳殼、枳實、陳皮等,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縣在全省中藥材生產中的地位。
相關部門出臺系列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戶種植相關中藥材。
4、加強全縣中藥現代營銷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以現有營銷網絡為依托,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建設中藥材市場及中藥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和配送中心,以現有信息平臺為依托,建設中藥材生產技術信息服務中心。
- 上一篇:宗教事務黨風廉政建設制度
- 下一篇:規范農村土地管理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