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城鎮化發展調查匯報
時間:2022-04-18 12:44:00
導語:全區城鎮化發展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區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現狀
(一)及文化印刷產業開發區迅速崛起。2012年,及文化印刷產業開發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8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6.4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3億元。在加大文開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相繼實施了老街改造、農村公路改建以及供水、二次變電、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工程,啟動了教育中心樓、寄宿制學校建設,免費將幼兒園兒童和敬老院老人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體系,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98%,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隨著投資30億元的中冶京誠裝備制造產業園及投資超10億元的大學旅游學院、建工裝飾裝潢學院等重大項目的落地,既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民轉移就業,更推動了市區高素質人口的集聚,加快了人口置換步伐,目前城鎮人口已發展到5萬人,鎮區人口接近2萬人,建城區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實現了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進步。
(二)經濟開發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12年,經濟開發區新建續建項目19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億元,工業總產值實現17.4億元,財政收入實現1億元。一心藥業、金冠電氣、兄弟木業、長雙鹿業等一大批落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今年投資10億元的鑄誠集團整體搬遷項目順利落地開工,以高新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通過幾年來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經濟開發區已經實現“七通一平”,綜合承載能力、配套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吸納企業、項目、資金、人口的平臺作用逐步凸顯,目前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發展到近6000人,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
(三)中心城區發展魅力初步顯現。近幾年,重點在城區基礎設施上加大了投入與建設力度,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連續幾年保持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著力改善了路橋、供水、供氣、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城區面積已由1995年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已接近13萬人,建成區規模進一步擴張。近兩年堅持以每年20萬平方米左右的力度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2012年改造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既保障了民生,也提升了城區形象,更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城區綠化美化上,建設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僅2012年城區綠化面積就達到12萬平方米,相當于過去10年的總和,具有標志性的石溪河生態景觀帶工程竣工后,城區綠化面積還將增加18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將接近50%。成功承辦了第十屆中國()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共展出來自五大洲的18個國家和地區的24件雕塑作品,并以迎接雕塑展為契機,健全完善了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使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得到同步提升。
(四)山河街道城鎮發展特色凸顯。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000萬元。依托亞泰水泥集團,在已建成四條生產線的基礎上,又投資13億元新上了五、六線項目,目前亞泰五線項目順利達產見效,六線實現主體封閉,2012年,水泥建材業實現產值11億元,稅收達到120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幾千個,有力促進了環保建材產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本地農民向職業工人的過渡,加快了工業化、城鎮化的建設進程。依托真山真水自然風光,吊水壺國家級森林公園接待游人能力不斷增強,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鎮區街路實現基本全硬化,排水、路燈、農貿集市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小城鎮建設格局逐步拉開框架,目前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達到4000人。
(五)其他城鎮競相發展。結合特色小城鎮建設,不斷增強鹿鄉、太平、齊家等重點鎮的輻射帶動作用。鹿鄉鎮借助“中國梅花鹿第一鄉”的品牌優勢,注重發展以鹿、礦、菜為主的特色經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鎮區人口接近7000人,建成區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是全省首批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之一;太平鎮依托半山區的區位優勢與生態優勢,按照“生態立鎮”的發展理念,注重發展以山野菜、山藥材、林下養殖等為主的生態經濟,深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32%,鎮區人口接近5000人,今年被列入全省百鎮建設工程之中;齊家鎮充分發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地理優勢,注重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促進農業機械化耕作、土地規模化流轉、農民合作化經營,不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鎮區人口超過6000人。
二、區城鎮化發展的比較優勢
(一)地理區位優越,交通設施較為完善。區位于市東南部,北部區域已經進入主城區控制線,屬半小時經濟圈以內,是市“雙心、兩翼、多組團”城市規劃空間格局的重要分團,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交通十分便利,長清、雙蔣兩條公路與市區相連,龍雙公路連接龍嘉國際機場,長雙煙鐵路成為縱貫南北、連接沈吉和京哈的鐵路干線。長白旅游高速、長雙高速公路及遼源至(段)鐵路即將啟動,凈月―輕軌工程已納入規劃。在空間距離上,城區所在地距市中心區37公里,到龍嘉國際機場38公里,且公路通行條件較好。在區位條件上,處在凈月潭與吊水壺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之間,東、南鄰近地區,西與四平地區接壤,靠近二道、四家子省級旅游試驗區,未來發展不僅成為中心城市拉動經濟的牽引,更可為中心城市遠景發展留有廣闊的建設空間。
(二)礦產資源豐富,經濟戰略地位愈顯重要。從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前景看,不僅具有良好的農業條件可以成為中心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利用空間。迄今已發現各類礦藏34種,礦床、礦點143處,石灰石、石油、煤炭、礦泉水、膨潤土等資源儲量大、品質高,開采利用前景也十分廣闊。石灰石總儲量達30億噸,碳酸鈣含量在54%以上,儲量和品質位居全省乃至東北前列。按年產1500萬噸生產規模計算,境內石灰石有效開采年限將達到200年以上。亞泰水泥座落在境內,新上四、五、六三條生產線,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石油儲量為2.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4億立方米,目前中石油已經委托中國地球物探公司進駐我區,進行深度勘測、開發。煤炭資源總儲量為8902萬噸,占市煤炭總儲量的64%。礦泉水總儲量為1.1億立方米。膨潤土總儲量為380萬噸。隨著各種資源的合理有序開采,其經濟戰略地位愈顯重要。
(三)生態環境優良,風景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處于市東南-西北生態軸線的南端,是市最大的綠色屏障,森林覆蓋率達24.7%。境內有大小河流17條,其中較大河流2條(飲馬河、河)。地下水總儲量12億立方米,水環境質量達到III類水體標準,是省城水源地保護區,能夠完全滿足未來市南部新城發展的用水需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5%,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11.5平方米,全區大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一級標準,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譽,非常適宜人們居住。同時,旅游景觀獨特。開發建設了吊水壺國家級森林公園、湖風景區、御龍溫泉、航空俱樂部等四個超億元旅游景區。最高峰坐落于吊水壺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景區內有東北海拔最高、落差最大、面積最廣的巖溶景觀以及最新開發的世界罕見、國內首現的冰瀑布景觀。宗教文化歷史久遠,在清代靈巖閣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圓通寺座落在北山之上,是東北地區著名的廟宇。另外,朝鮮民俗村、曙光民俗村、采摘園等一大批農家樂示范點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擁抱自然,休閑”旅游品牌效應開始顯現,以觀光游覽、會議商務、休閑度假為支撐的生態旅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國家政策支撐,產業發展特色鮮明。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的區位條件從發展的邊緣向前沿逐步推進,在空間距離、區位條件、發展基礎和前景方面都有較大優勢,受和的輻射作用正不斷加強。有300多年的養鹿歷史,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梅花鹿之鄉”。梅花鹿育種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梅花鹿”已經獲得國家注冊的地理標識。區鹿只存欄、鹿茸總量、鹿茸單產、鹿茸優質品率和出口創匯額居全國各縣(區)首位,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鹿產品集散地。全區耕地土質肥沃,有資質認定的無公害生產基地為2660公頃,綠色有機食品業、園藝特產業逐漸興起,有5個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省級無公害認證,云山牌綠色稻米、圣田牌綠色大米等15個品種通過國家無公害認證。加之中冶京誠、大學城等項目的開工建設,將極大推動的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更利于提升城鎮承載能力促進城鎮化發展。
三、區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借鑒外地城鎮化發展經驗,結合區情實際,今后一個時期在城鎮化發展方面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圍繞“宜居、宜游、宜興業”目標,高起點規劃。立足于兼具城區與縣域雙重特點的區情實際,圍繞建設“宜居、宜游、宜興業”現代化山水型新城區的發展目標,堅持規劃先行,嚴格按照市總體要求,從實際出發,聘請天津大學規劃設計院對全區的城市總體規劃進行整體提升,使區域發展布局更加合理。“宜居”,就是把建設成為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產業發展更加綠色節能、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空氣質量更加潔凈、老百姓生活更加方便的最適宜居住的新城區;“宜游”,就是依托真山真水的自然風光,把建設成最適宜休閑度假旅游的新城區;“宜興業”,就是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環境等比較優勢,把建設成為最適合商家投資興業的樂土。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積極做好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建設發展需要。
(二)堅持組團式發展,逐步擴展城鎮規模。堅持“全面發展、分步實施”的原則,切實采取組團式非均衡發展戰略,加快發展重心由北向南依次推進,逐步拉開以北部新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城區、山河建材城等為重點的四大組團發展框架,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為將來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組團重點依托文化印刷產業開發區優勢,全力打造大學城、文化印刷、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天然氣、康體休閑和生態居住六大園區,建設成為集居住、旅游、商貿為一體的北部新城。經濟開發區組團按照區鄉一體發展的理念,依托大企業、大集團,全力打造高新技術園、潔凈工業園、鹿特色產業開發園、文化休閑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平臺“四園一平臺”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步推進。中心城區組團充分利用真山真水的生態條件,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提高城市景觀藝術水準,建成以承擔會議、旅游、休閑、商住為主要功能,以“三山、兩湖、四河”為依托的青山環城、水系繞城,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園林生態城。山河組團依托區域生態和礦產資源優勢,圍繞水泥“物流”和旅游“人流”,重點打造以環保建材業為主的建材城和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旅游重鎮,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在四大組團外,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思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提高特色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水平,依托全省百鎮工程、全市經濟強鎮、全區典型村屯建設,扎實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
(三)堅持強二、興三、優一原則,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產業支撐。重點圍繞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的轉型,實現“一、二、三”產業格局向“二、三、一”產業格局、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提升和優化現有工業,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開發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潔凈工業發展道路。不斷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城鎮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農家樂休閑游等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業發展。針對各類城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產業基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產業發展中,緊跟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深挖產業潛力為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切實將城鎮產業與市場經濟有機融合。著力發展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圍繞服務,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以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為方向,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旅游農業和精品畜牧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增產工程,擴大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有效整合現有農產品品牌,爭創一批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商標。實施“三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組團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一分離”(社會事業兩業分離)戰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
(四)深化機制體制創新,不斷激發城鎮發展活力。切實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城鎮化發展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投融資力度。鼓勵企業籌資建設城鎮的各類基礎設施,建成后,可出租、出賣,也可以自己經營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資。不管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可以參與投資,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真正把市場機制引入到城鎮化發展上來,形成開放的多元化投資體制。政府資金則可以集中用于確實無法實施商業化投資和經營的純公共設施項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場所照明、環境治理等等。只有這樣,城鎮建設的投資才能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在明確城鎮基礎建設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向城鎮建設提供中長期貸款。具體可以參考城市建設開發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礎設施為抵押物向企業借貸,發揮國家商業化投資對城鎮建設發展的拉動作用,使企業性的投資主體更有活力,商業性的投資方式更有基礎。不斷加快城鎮管理體制改革。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于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管理機構,充實管理隊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總之,要按照城鎮化的標準,積極探索城鎮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強城鎮的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
- 上一篇:全區聯調聯動模式調研報告
- 下一篇:村鎮規劃管理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