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播技術推廣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2 04:03:00

導語:溝播技術推廣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溝播技術推廣工作調查報告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針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氣候特點,在克服傳統地膜栽培技術不足的基礎上,創新研發的一項集膜面集雨、覆蓋抑蒸、溝壟種植為一體的一項旱作農業突破性技術。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對于增強旱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現狀及成效

區位于涇河上游的隴東黃土高原腹地,屬黃土殘塬丘陵溝壑區。全區總土地面積1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1.015萬畝,其中旱地面積96.00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6.5%,現有農業人口73207戶316384人,區內平均海拔1540米,年均氣溫9.6℃,年日照時數2423小時,無霜期138--182天,年均降雨量466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降雨集中期與農作物需水關鍵期錯位,易形成冬旱、春旱和伏旱甚至三季連旱,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養農業區。

近年來,區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糧食安全生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無害生態農業,狠抓春播、秋播等關鍵時期,認真安排部署,切實落實各項助農增收措施,全區糧食生產和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首次在草峰鎮引進玉米試驗種植4.2畝,平均畝產630公斤,較半膜覆蓋玉米增產21.5%,較露地玉米增產40.2%。2007年完成示范面積10115畝,平均畝產673.7公斤,較半膜覆蓋玉米增產137.6公斤,增幅25.7%,較露地玉米增產250.7公斤,增幅59.6%。2008年,全區開始大面積推廣,共落實推廣面積8.018萬畝,占全區玉米播種面積的44%,分布在12個鄉鎮155個村735個社20535戶農戶,占鄉鎮總數的63%。2009年我區引進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技術,經過兩年的試驗推廣,全膜覆土穴播小麥較露地小麥畝產均增產100公斤以上。2010年全區推廣面積12萬畝(秋覆膜5.5萬畝),其中全膜玉米10.36萬畝,全膜馬鈴薯1.64萬畝,涉及17個鄉鎮,確定千畝以上示范點12個,五百畝以上示范點28個。今年省、市將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技術推廣工作列為重點農業發展目標之一,下達我區計劃1萬畝。區上確定在草峰、索羅、西陽、寨河、大秦、白廟、香蓮、峽門、上楊和大寨10個鄉鎮示范推廣,新建千畝示范點3個,500畝示范點7個,共完成覆膜面積12.25萬畝(上半年完成秋覆膜5.25萬畝,今春完成頂凌覆膜7萬畝),占任務的102.1%,其中:完成覆膜玉米11.13萬畝,完成馬鈴薯1.12萬畝.

二、我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1.群眾認識還不夠到位。目前,我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主要以行政推動為主,群眾普遍存在依賴思想,認為其人力、物力投入多,勞動強度大,管理麻煩,自覺性和極性不高,部分群眾擔心秋覆膜在冬季和早春難以管護,人畜踐踏造成破膜揭膜,所以消極觀望甚至拒絕接受,給推廣工作造成了一定難度。有很多農戶對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的集雨、抑蒸作用認識不夠,在播種期覆膜,很大程度地影響了覆膜效果。

2.實際操作能力較低。主要是抗旱新材料、新技術、新品種、新農具集成與組裝配套率低,適應性高的全膜起壟、覆膜、播種、收獲機械數量少,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勞動強度較大,導致覆膜質量不高。特別是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起壟、覆膜、播種、收獲等環節勞動強度大,頂凌覆膜與勞動力調劑矛盾日益凸現。

3.資金投入還不夠充足。據調查,全膜雙龍溝播玉米改地膜投入平均達到1000元/hm2,加上種子、化肥、農藥等其他農資投入,總的投入超過3000元/hm2,雖然各級政府對全膜生產給予了一定的補償,但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山區農民收益較低,致使農業生產投入資金能力有限,從而嚴重制約了全膜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4.整地覆膜質量不夠高。全膜雙壟溝播要求選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較好、保肥保水能力較強且無大土塊的地塊。而部分農戶耙耱整地不細、地面不平整,致使覆膜質量不高。由于地膜松弛,地膜與壟面、壟溝不能緊貼,大風揭膜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農戶整地起壟不按照技術規程操作,大、小壟不符合規程要求,造成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有的起壟后不整壟,往往在大壟壟面中間形成槽,而不是隆起,覆膜后影響了雨水集流;有的覆膜后沒有及時打滲水孔,降雨無法入滲。

5.對殘膜污染不夠重視。隨著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推廣面積的逐年擴大,殘膜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2010年我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的地膜用量達484.02噸,即使進行人工清理焚燒后,仍有約15%殘留在土壤中,長此以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會十分嚴重。

三、對我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議

1.切實加強宣傳,進一步深化認識。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科技增量的一項有力舉措,積極利用現場會、陽光工程、“三下鄉”等有利時機,采取現場演示、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手冊和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培訓。同時,狠抓示范點建設,充分發揮其典型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讓廣大農戶通過看長勢、對產出、算效益切實體會到全膜在增糧增效方面的好處,從而堅定信心,實現推廣方式由政府引導型向農戶主動型轉變。

2.注重科技創新,大力完善推廣體系。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水平和氣候特點,尤其是充分考慮降水、土壤、溫度等自然條件和當地勞動調供等社會因素以及不同覆膜方式的生產效果,來確定不同的覆膜方式和覆膜面積的大小,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推技術,對現有的抗旱新材料、新技術、新品種、新農具進行組裝集成,建立和完善現代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旱作農業科技含量。大力開展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配套農機具的研究開發利用,切實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益。

3.突出重點區域,切實加強示范引導。從我區近年來的推廣情況看,北部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旱塬區集雨、抗旱和增產效果明顯。因此,要把推廣的重點繼續放在北部旱塬區,合理規劃,積極穩妥地實行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對南部冷涼山塬區積極進行分區域試驗,確定適宜的種植區域和品種,逐步擴大。同時,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適宜區內重點扶持一批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示范點,以點帶面,穩步全面推進。

4.大膽探索嘗試,積極拓寬推廣領域。把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探索旱作農業—草食畜牧業—綠色農業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快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由玉米向小麥、馬鈴薯及蔬菜、瓜類、小雜糧等高效農作物延伸,形成增產、增效、增收三為一體,糧食生產與產業開發互為關聯、良性互動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5.增強服務意識,不斷強化技術培訓。在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過程中,除了項目帶動、政府扶持以外,農技推廣部門應充分利用農閑季節逐鄉逐村舉辦培訓班,分批分次對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做算帳對比、思想引導和技術培訓工作;在覆膜時間集中的秋季和早春,農技人員應及時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實地操作,讓農民群眾掌握技術要領,進行規范操作,切實提高質量和效益。

6.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強田間管理。在積極動員群眾自籌的基礎上,政府應適當給予機械、地膜、化肥等物資補貼,加大投入。要加強田間管理和地膜管護,防止大風揭膜和人畜踐踏。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程要求做好破土放苗、查苗補苗、間苗定苗、追肥和病蟲防治等工作。同時,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建立地膜回收機制,扶持發展地膜回收和再利用企業,通過以舊換新、提高回收價格等措施,鼓勵農民回收廢舊地膜,保護農業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