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快新農村建設工程報告
時間:2022-04-04 09:34:00
導語:政府加快新農村建設工程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關于“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議案辦理暨本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在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由平谷等4個代表團、7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11件關于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議案,經大會議案審查委員會審查,主席團討論通過合并為一項,交市政府辦理。議案重點分析了鄉村規劃、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長效機制建設、公共財政投入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對加快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代表們的意見。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辦公廳督辦,市農委主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市政管委等32個委辦局以及房山等2個區政府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研究落實代表們的建議。目前,有些意見和建議已經在工作推進中予以落實或正在落實,有些疑難和涉及體制機制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正在抓緊調研和制定改革推進的措施。9月10日,郭金龍市長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聽取并討論了議案辦理情況報告。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意見,要求將本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一并匯報,現將工作分兩個部分報告如下:
一、全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對加強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一系列有力舉措,農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活條件明顯改觀,為實現“新*、新奧運”戰略構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快發展。
一是農業節水成效比較明顯。全市農業節水工作圍繞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定位,堅持“工程節水、水保節水、管理節水”三大措施相結合,政府投入不斷加大,2006年和20*年分別達到3.2億元和2.5億元。截至20*年底,全市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81萬畝,占灌溉面積的83%;農業用清水量由2001年的17.4億方減少到10.18億方,年均減少1億方;累計建設350處雨洪利用工程,建成再生水灌溉面積近50萬畝,年利用再生水達到2.3億方。
二是設施農業呈現較快的上升趨勢。截至20*年底,本市設施農業占地面積27萬畝,其中溫室、大棚、中小棚分別占設施面積的23.1%、38.9%、38.0%。設施農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瓜果類和花卉種植面積比重上升。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區域化特色逐步顯現,形成了一批專業鎮、專業村。
三是綠色養殖得到發展。截至20*年底,建設標準化畜禽舍1000余棟,新增產值2.4億元。大力實施糞污治理工程,全市355家規模養殖場糞污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保護性耕作取得較好生態效益。截至20*年底,全市農機擁有量達到300.5萬千瓦,擁有各類農機具35萬臺套,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戶達到60464個。2006—20*年,兩年共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221萬畝,小麥生產全過程實現機械化,玉米生產除機收環節外也已實現機械化生產。
五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20*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截至目前,市、區縣、鄉鎮三級,種植、畜牧獸醫、漁業、農機化、經營管理五大行業構成的國有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共有654個,在編人員7650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比例為55%,專業技術職稱人員比例為42%,人才配置明顯好于過去。
(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
一是新農村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十一五”以來,市各主管部門已經陸續編制了新農村建設、山區協調發展、農村改廁、農村改水、農村能源、重要地表水源區生態環境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等多個專項規劃。10個遠郊區縣初步完成了村莊體系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編制和正在編制的村莊規劃達1000個,完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村莊地形圖測繪。同時,市各行業主管部門嚴格規范和科學指導不同領域內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制定和完善了包括農村道路養護、街坊路、垃圾、污水、沼氣、廁所、生物質能利用、設施農業、衛生服務站、農村市容環衛、新民居及農村建筑抗震防災等十多個有關鄉村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和建設規范。
二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市委、市政府通過“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匯集于村”的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加快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2005年以來,累計投入10.*億元,連續三年每年實施30萬農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治污工作積極推進,32個鄉鎮建成集中污水處理廠,村級已建和在建污水處理設施達590處,全市農村地區污水處理率達到27%。六環路以內和六環路以外95%的平原地區,基本實現垃圾密閉化收集和清運,郊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6%。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萬戶農戶進行衛生戶廁改造,在鄉鎮政府所在地、民俗旅游專業村、國道沿線,新建、改建衛生公廁1000余座。在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三年又新修了497條、1003公里通自然村的道路。連續三年累計安排3.3億元專項資金,用于五環路以外所有村莊的環境整治。大力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密云、延慶兩縣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43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命名;創建市級環境優美鄉鎮87個、文明生態村560個、衛生村116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成效明顯,按照同規劃、同設計、同建設的要求,2006—20*年,市政府共完成了200個村莊的飲水、街坊路、污水、廁所和垃圾“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綠隔”遺留問題,將第一道綠隔地區的道路系統納入“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等等。
三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加快推廣。2006年,市政府開始在農村實施“讓農村亮起來、讓農民暖起來、讓農業資源循環起來”三項工程。兩年來,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農業局等部門已在郊區農村推廣安裝太陽能路燈8萬余盞,搭建高效衛生節能吊炕32.5萬多鋪,累計建設113個生物質氣化工程和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使3.2萬戶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在房山、延慶、順義、懷柔等5個區縣的14個單位開展了生物質型煤鍋爐供暖試點工作,新發展生物質型煤供熱面積120萬平方米左右。市建委、市科委、市農委等部門通過技術引導、政策扶持等手段,開展了農民既有房屋節能技術示范和農村新民居建設示范工程,截至20*年底,累計安排1484戶進行了節能墻改,建設了740戶節能環保型示范住宅,改造后可使普通農宅冬季室內溫度提高到16—18℃。
四是文教體衛等其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在政府財政直接扶持下,農村的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不斷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在對鄉村兩級衛生機構新、改、擴建的基礎上,累計投入3.5億元,對農村衛生機構的服務裝備進行了全額標準化配置。隨著廣播電視、公共交通、鄉村文化站、農家書屋、體育設施、信息化、鄉村養老福利院、連鎖超市、村郵站、基層組織活動場所、農村警務工作站、消防設施等工程的加快建設與完善,農村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持續提升。
(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以來,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投向郊區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6年、20*年市財政對“三農”分別投入資金78.8億元和96.78億元,20*年預算安排資金117.12億元;市發展改革委分別投向鄉村兩級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6億元和18.9億元,20*年預計投入資金20億元。
長效管護機制建設逐步完善和提高。從2004年起,市里統一組建的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的專業隊伍,為郊區生態林、鄉村道路和安全飲水等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1000多萬畝山區集體生態林、3900多個村莊的安全飲水和1.2萬公里鄉村公路納入管護,解決農民就業6.15萬人。郊區各區縣、鄉鎮政府借鑒生態林補償機制的做法,在農村環衛保潔、垃圾管理等方面,建立鄉村環衛保潔隊伍,共解決了4.4萬人的就業,這些長效機制的建設大大規范和有效提升了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的管理水平。
二、以議案辦理為契機,加快研究解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20*年市委、市政府在1號文件中,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建設,積極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走在全國的前列。結合本市的實際,圍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代表提出的積極建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確和調整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目標、規劃,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
(一)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繼續加強農業節水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20*年,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專門編制了《“十一五”都市型現代農業節水發展規劃(20*—2010)》。20*年,圍繞精準灌溉科技園區建設、京承路產業帶建設,建設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10萬畝;建設農業利用再生水灌區10萬畝,使郊區農業再生水灌溉面積達到近60萬畝。到2010年,郊區節水灌溉面積比例將提高到95%,基本完成灌溉農田的節水工程配套;農田灌溉水利用率由現在的0.67提高到0.70以上,農業灌溉新水總量控制在10億立方米以內。
二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為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在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20*年6月,市政府在大興區召開了全市設施農業工作現場會。同時,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幾年要顯著擴大全市設施農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強設施農業科技水平,強化設施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要以“兩區兩帶多群落”空間格局發展建設,20*—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設施農業4萬畝,到2012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5萬畝。
具體措施是,從20*年起,市財政每年預計投入補助資金6億元,重點實施“五項”推進工程。一是實施“百村萬戶一戶一棚援助型設施農業推進工程”。利用3—5年時間,每年選擇一批適合發展設施農業的低收入村,通過政府提供資金建設日光溫室和大棚,幫助低收入農戶發展設施農業。二是實施“兩區兩帶規模化設施農業推進工程”,建設成方連片的設施農業產業區、產業帶。三是實施“多群落特色產業推進工程”,推動設施花卉、設施果品、設施農業主題公園等發展。四是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程”,進一步完善電、水、溝、路、渠等設施農業綜合配套建設,積極推廣和應用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五是實施“配套服務體系推進工程”。在全市選聘1000名農技推廣員、協調員與農產品經紀人開展推廣服務和營銷扶持,5年內向國內外派出1000名設施農業研修生,發展培養設施農業骨干人才。
三是堅持綠色養殖,繼續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設施建設。按照環境友好、龍頭帶動、協會運作、農民投資、銀政扶持的原則,結合礦山關閉及產業轉型,繼續在房山、門頭溝、密云、延慶、平谷、懷柔等6個區縣大力發展生態健康標準化肉禽養殖。發揮養殖業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20*—2012年,每年扶持農民家庭建設肉禽(肉雞、肉鴨)標準化養殖棚舍1000個,同時對規模養殖場進行糞污無害化治理。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隊伍。20*年,市財政再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農機具補貼。到年底,在全市糧田范圍內全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年內,新開辦農民田間學校200所,累計培養專業新型農民8000名,培養科技示范戶7500多戶,實施21項科技入戶工程,輻射帶動農戶3萬戶。
(二)繼續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群眾生活環境。
一是堅持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安全飲水、街坊路硬化、垃圾處理、廁所改造、污水處理“五項基礎設施”是新農村建設中最基礎、最受群眾歡迎的工程。20*年,在重點安排200個“五項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村的同時,繼續采取普惠制的辦法,年內將再投入10億元,實施最后70萬農民的安全飲水工程,這將比“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提前兩年完成。改造鄉村公路200公里,硬化810多萬平方米的街坊路,開通農村客運線路25條,實現“村村通公交”。繼續推動“戶分類、村收集、鎮(鄉)運輸、區(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年底六環路以外的平原地區全部實現垃圾密閉化管理,山區垃圾管理也將取得突破。繼續安排10萬戶農戶進行衛生戶廁改造,并將山區農戶廁所補助標準提高100元,達到每戶930元(含廁具);新建、改建衛生公廁589座。完成10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站和部分水源保護地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鞏固和提升農村環境,繼續開展生態區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工作。
近期,市新農辦、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09年—2012年)》草案,并通過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同時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進行了討論,待進一步修改后實施。基本的設想是對所有未改造的村莊按“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垃圾處理、廁所改造、街坊路建設等“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填平補齊,總的任務量是建設6000萬平方米的街坊路并同步配套綠化,對8000公里老化供水管網改造,完成50萬農戶的一戶一表節水改造,完成360多個重要水源保護地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戶廁改造19萬戶,建設4500座衛生公廁,全面推廣垃圾戶分類,建立長效的管護機制等等,總的測算投資大約需130多億元。
二是繼續實施“三起來”工程,加快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農村能源建設是代表們關心的重點問題之一。20*年,市新農辦研究出臺了“三起來”工程的建設指導意見并開始編制2009—2012年四年規劃。年內將再安裝太陽能路燈3萬盞,建設農村太陽能浴室50個,建設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系統30個,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系統16個,實施20個整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完成2000戶農民新建節能住宅示范項目,對1500戶農村既有房屋進行墻體保溫改造。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利用和應用在農村雖處于試點示范階段,但只要是受群眾歡迎的、符合發展方向的項目,市里將會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政策,繼續給予一定的扶持和補助,盡可能滿足農民需求。
三是實施“雙輪”驅動,加強和規范小城鎮的發展。20*年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已經明確提出,促進城鄉一體化,要穩妥、協調推進小城鎮與扎實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雙輪”驅動的格局。自2001年市委、市政府確定在郊區重點發展中心鎮建設以來,本市37個重點小城鎮發展快速,經濟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隨著*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和11個新城規劃的編制,原有的10多個中心鎮已納入或部分劃入新城中心區域,這就需要按照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和新城規劃要求,重新調整和整合重點鎮的空間布局。目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國土局等部門正在制定本市小城鎮發展的新思路和支持小城鎮發展的新政策。
基本的設想是,梯次推進規劃重點鎮和一般鎮建設。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重點鎮的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一般鄉鎮的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十一五”期間,計劃集中力量在重點鄉鎮實施“十個一”工程,包括垃圾密閉化收集轉運系統、集中供水廠、污水處理廠、鎮中心區主干道路、集中供熱中心、與高速路或主干道聯絡線、中小學學校操場、鎮中心幼兒園、養老服務設施和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等。到2010年,所有重點鎮爭取實現集中供水,生態涵養區重點鎮都建有污水處理廠,所有重點鎮都能實現與高速公路或主干道的連接,加快提升鄉鎮對產業的集聚能力、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和對農村的輻射能力。
四是切實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從20*年開始,每年計劃治理小流域20條以上,爭取5年時間完成小流域治理2300平方公里,治理后將全部達到生態清潔小流域要求。實施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用五年時間,完成搬遷泥石流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8557戶、20972名,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不斷增加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等專項資金,支持山區生態建設,對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房山等區縣的40萬畝剩余荒山實施綠化造林,完成已關閉的10萬畝廢棄礦山治理。
(三)加快完善制度建設和推進改革創新,實現新農村建設持續穩定發展。
好的政策是新農村建設最大的保障。新農村建設以來,在現代農業、“三起來”工程、鄉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等方面出臺的新政策近百項。20*年,在設施農業、農業節水、生態林補償、農村既有房屋改造、科技支農等方面又陸續出臺了十幾項含金量較高的政策,這些政策的集中出臺將會更加有力地推動新農村的穩定發展。
一是繼續鞏固和完善山區生態林補償、鄉村道路管護、鄉村水務管理三項好的機制,予以長期堅持,并不斷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20*年,市園林綠化局提出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態林補償管理機制,擬定了《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生態林管護員補貼標準,并堅持每三年增長10%,建立新增生態林面積納入補償范圍的長效增長機制,每兩年核定一次生態林管護補償面積和生態林管護員人數。同時,對近兩年新建的農村污水設施、農村可再生能源設備、綠化美化工程等的管護,市各有關部門也在抓緊調研,在總結區縣和鄉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村級建立起“設施有人看、技術有人管、求援有人到”的長效管護機制,在鄉鎮基本實現“專業化服務、物業化管理”,確保新建基礎設施和設備運行好、維護好。
二是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向郊區傾斜、向鎮村傾斜的力度。20*年以來,市發展改革委安排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支持方式有了明顯改變,由過去的補助支持為主改變為現在的直接投資為主,當年安排區縣的直接投資項目占政府投資項目總數的75%。20*年,將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支持力度,繼續堅持以直接投資為主,力爭全年投向郊區的政府投資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同時,根據區縣功能定位,差異化安排政府投資,適當加大對密云、延慶等生態涵養區縣的投入,對于生態涵養區的村鎮公益性建設項目,將逐步減少或取消區縣自籌資金。如實施多年的京津風沙源工程,工程建設總投資將取消區縣自籌資金,由市政府全額投資。市財政局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將進一步完善統一、規范和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切實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三是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繼續完善各項規劃編制。根據國務院的有關精神,20*年,將編制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期為2009—2020年,主要內容是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等四類區域劃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功能區域的發展方向、具體要求、開發原則和階段性重點,以促進四類區域協調發展和整體功能優化。繼續加快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20*—2009年度完成郊區所有村莊的地形圖測繪。做好農村其它專項規劃的編制與銜接工作,目前,市各有關部門正在進行農業基礎設施發展、村鎮集約化供水與排水、鄉村重點鎮道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利用、生態林經營、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規劃編制工作。
四是建立科技專項,推動新農村建設科技創新。加快開展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研發與技術攻關。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面,近兩年,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支持有關區縣開展了被動式太陽能利用建筑、原位低硫沼氣、能源草規模化種植等技術與項目的研究、示范和應用,以點帶面,為農村清潔能源的擴大利用提供了科學實用的方法。從20*年起至2010年,市科委將設立《*都市型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科技專項》和《*農村生活環境改善科技專項》。兩個專項計劃每年安排資金1.9億元。一方面以做大做強籽種產業為突破口,計劃發展35萬畝良種產業化基地,使京郊種業新品種更新換代率達到70—90%,將*建成全國的育種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圍繞農村環境生態化、農村資源利用循環化,建立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工程技術支撐平臺,促進科技資源向郊區轉移。到2010年,使郊區環境綜合治理率達60%,農林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量折合120萬噸標準煤。
五是加強對農村宅基地、集體土地流轉等政策研究。平谷區等代表團提出的探索制定整村拆遷上樓、允許在節約出的土地上規劃部分城市建設用地的建議,充分反映和體現了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本市城鄉結合部地區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近年來,隨著本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郊區舊村改造、農民上樓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2005年以來,市政府在遠郊區選擇了13個舊村進行試點改造,對舊村改造中核心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同時,為有效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定向安置房用地問題,市國土局提出了“三定三限三結合”的用地政策,于20*年先后在順義、朝陽、房山等區縣開展了試點。但由于*作為首都在全國的特殊性和影響性,這方面的探索還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最近,劉淇書記、郭金龍市長對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的試點經驗和做法進行了批示,要求結合本市城市化進展的實際情況,在城鄉結合部地區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常務副市長吉林、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多次召集市有關部門進行研究,目前,市農委、市國土局等部門正在研究具體的措施,下一步準備在調研的基礎上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另外,對新農村建設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和創新也在不斷探索中。如建立符合農村項目“小、散、多”特點的管理審批辦法、進一步整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渠道、加強基層新農村的機構建設、更廣泛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市政府各相關部門都正在積極開展調研。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所包涵的內容十分豐富,議案所涉及的問題也較為廣泛。以上是針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兩年來所做的主要工作進行了說明,對20*年及下一步采取的舉措作了匯報,由于很多的問題還在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中,有些問題的解決和答復可能還不盡如人意,請各位委員和人大代表繼續關注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從總體上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本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農村建設仍處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初始階段,“三農”工作體制上的、機制上的、歷史遺留的、觀念上的等各種矛盾問題交織在一起,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不齊全、管理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解決起來仍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但我們相信,按照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有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有各位委員、人大代表的正確監督,本市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本市的新農村建設將會扎實有序推進。
以上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 上一篇:商品房買賣霸王合同論文
- 下一篇:預售保護買受人合法權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