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互聯網作用 建設和諧社會
時間:2022-04-22 05:30:00
導語:發揮互聯網作用 建設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使人們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構建和諧社會,網絡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網絡發展的兩面性
當今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1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網民,“生活在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BBS、QQ、MSN已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博客、播客、閃客、維客等不斷涌現;3G、NGN、IPV6等發展迅猛;google新聞、百度新聞、RSS聚合新聞等多種新的新聞獲取方式層出不窮;網絡新聞以幾何級的增長方式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網絡新聞日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為構建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誠信、更加安定的和諧社會發揮出獨特作用。
網絡正在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的平臺,并為建設政治文明、發展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途徑。網絡新聞的全時性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聞信息,為和諧社會建設搭建更加完善的信息環境。網絡新聞的全球性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網絡新聞的交互性,為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個開放互動的平臺。網絡新聞的復合性,融多種傳播手段于一體,能夠有效增強宣傳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動性和感染力。網絡新聞的拓展性不斷推動新媒體的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豐富多樣的傳播渠道。
網絡媒體是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作為新聞傳播媒體和民意表達渠道的網絡,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新高度,認識媒體“提高輿論引導水平”的重要性,遵循網絡規律,掌握網上輿論的主動權,進一步提高駕馭復雜情況的能力和水平,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不斷添磚加瓦。
互聯網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互聯網的交互性,是其在社會溝通的橋梁,舉足輕重。這種民意,由于網民的構成不同,有可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見,也有可能代表小部分人,也有可能只是代表某個人的發泄。所以這種場所,完全有可能發揮兩種作用。
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具體性,和便捷性,使其在突發事件的傳播上,擔負起了重要使命。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看到,網絡媒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將不可避免的擔負非常重要的責任。這個責任是天生存在的,不是你愿意不愿意承擔的問題。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網絡媒體不是成為建設性的力量,就會成為非建設性的力量,甚至破壞性的力量,這是難以回避的事實。
另一方面,互聯網是一個信息的海洋,她向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財富,在促進社會進步、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這個海洋還不太純凈,雜質很多,毒素不少,也給人們帶來了危害。
互聯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是一個什么情況呢,從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接到的舉報中可見一斑。僅自2004年6月10日到2005年5月24日,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共接到公眾舉報139101件次,接到公眾來信31000多封。舉報情況大致是:違反憲法原則(2.4%):3373件次;攻擊黨和政府(6.8%):9480件次;淫穢色情(67.5%):93952件次;宣揚邪教(4.4%):6067件次;迷信暴力(0.6%):899件次;侵權(1.6%):2184件次;違背社會公德(3.1%):4375件次;賭博(1.9%):2682件次;詐騙(3.4%):4693件次;其他違法和不良信息(8.2%):11396件次等。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中國共產黨綿陽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是在我市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提出:全面實施“三大要務”,一心為人民,全力謀發展,奮力推進綿陽發展新跨越。
三大要務中提出:“構建和諧綿陽。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積極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綿陽。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著力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深入推進依法治市,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打好扶貧攻堅戰,加快建立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依法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機和自然災害的預警處置機制。”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中央重點網站和地方政府網站、新聞網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舞臺。網絡新聞提供給受眾豐富多彩的信息,表現方式目不暇接、信息獲取日益便捷,影響力日益擴大。新聞網站要在不斷創新中,抓住機遇,努力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健康良好的輿論環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三、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認識網絡
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網絡,發展網絡,管理網絡。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國策,只有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才能保證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夠實現。和諧社會是自古以來人類共同向往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內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標,應該說在現階段各種各樣和諧社會的理念里面,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也是最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所以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這樣一個基本的國策是符合我們國情的,符合廣大人民意愿的,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舉措。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為之努力,對網絡來說更負有重要使命,因為網絡媒體是傳播新聞信息的一個新媒體,也是增強社會方方面面溝通的一個新渠道,更是我們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新陣地。它有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已經受到政府、社會方方面面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領域。網絡媒體如果能夠趨利避害,加強科學管理,一定能夠為社會的進步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不能夠正確認識、積極使用、科學管理的話,對社會將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所以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工具,的確具有雙重效應,特別是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更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網絡搞得好可以統一思想、凝聚人心,能夠推進社會的健康發展、進步;網絡搞得不好就會引發矛盾,產生分歧,渙散人心,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不能起到積極作用,相反會起到負面效應。特別是網絡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所接受、所使用,它的受眾越廣,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應也會越強烈,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網絡的雙重效應問題。
從下一步的發展態勢來看,網絡的雙重效應將會越來越大,比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效果更強烈。這種情況說明,網絡的管理者、主辦者和使用者責任重大。網絡對社會進步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其它媒體不可比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網絡的工作人員,的確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直接關系到社會的進步,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發展網絡
網絡的雙重作用大,一是因為網絡的受眾多,二是因為,目前我們對網絡的認識、管理的的確確處于初級階段,很多認識還不夠深刻、很多管理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怎樣對網絡的使用和管理形成一個社會共識,在這方面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一部分人對網絡能夠有正確的認識,一部分人對網絡認識不是很正確。表現在:一部分人害怕網絡,視網絡為洪水猛獸,看它負面的東西多;還有一種認識,也是不正確的,在網上隨心所欲,不規矩、不合公德,這樣一種認識也對網絡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這兩方面的看法都不利于網絡的發展,也不利于網絡的管理。
首先,要正確地認識。網絡是傳播新聞信息的新媒體,是增強社會相互溝通的新渠道,也是我們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新的陣地,網絡有雙重效應,關鍵是怎么用它,正確的用之,就會發揮正確的作用,錯誤的用之就會產生錯誤的效應,只有客觀的認識網絡,才能夠很好地使用它,也能夠很好地管理它,所以首要的還是要正確地認識。
其次,要積極地利用。網絡作為一個新興媒體,作為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我們不能拒絕它,應該歡迎它,利用它,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它的積極效應,減少和避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網絡的出現,不僅是我們媒體的一個革命,也是社會的一個進步,所以各級黨委、政府應該高度重視網絡工作,要以積極的態度來謀劃網絡的發展,要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占領這個陣地,要正確有效地想辦法發揮網絡在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民族素質、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這無論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來說都是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地利用它,充分地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在綿陽建設中國科技城的過程中,網絡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還是重視的,也進行了一些投入來發展綿陽的網絡事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200*年四月順利完成投入使用,電子政務培訓,政府網站建設及應用項目穩步推進,網絡信息新聞管理進一步加強,在利用中加強管理,通過管理來更好地利用。
五、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管理網絡
要科學地管理網絡。科學管理首先要科學,科學的主要含義,還是要準確地把握網絡作為一個新傳媒、新載體、新陣地的客觀規律,用管理傳統媒體的辦法來管理新興媒體,不完全適應,所以要探索出一套符合網絡客觀規律的運行辦法和管理辦法,這才是科學的,從實際出發的。
從管理的角度,管理一個是管,一個是理。管就是要管住、管好,首先要管住主要是在大的方面,要興利除害,不能使網絡可能對社會產生的負面效應任意發生、任意擴散,要減少到最低限度,充分發揮它的積極效應。再一個是管好,管住并不是要管死,不讓它發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和發展網絡。
理,一個是要理清,一個是要理順。理清,就是一個把網絡自身獨特的規律理清楚,它與傳統媒體的共性、個性,同其它媒介有哪些區別;再一個要理清責任,網絡管理者有責任,主辦者有責任,使用者也有責任,這三個方面的責任要弄清。理清楚這些責任之后,才能夠根據不同情況提出要求、規范行為,這三個方面都是責任主體,對網絡對社會能夠產生積極作用或負面作用負有共同責任。
再一個是要理順,理順管理者與主辦者的關系、主辦者與使用者的關系,管理者與使用者的關系。管理者的責任主要是要為網絡的生存、運行和發展制定政策,規范行為,創造環境;主辦者的責任就是要根據我們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根據管理者的有關要求和使用者需要,為傳播先進文化,提供一個新的陣地,也為廣大受眾提供有效服務;使用者的責任就是依法、依德使用網絡,滿足自己對網絡的需求。把這三者形成一個責任共同體,在思想上要形成共識,在責任上要形成一體,在發展上要形成合力。
六、凈化網絡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媒體工作者要生產積極向上的精神產品和建設健康的文化產業。我們要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自己的己任,那么互聯網事業,就可以更健康的發展。
實踐證明,凈化網絡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即法律約束、政府監管、行業自律。
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地方重點網站率先垂范,規范自己的內容制作標準;商業門戶網站建立嚴格的內部監管機制,主要電信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的自律意識明顯增強。一個重視凈化網絡環境,創造健康向上網絡環境的氛圍正在形成。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對網絡環境進行凈化,要想凈化網絡環境,需要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
十、加強我市互聯網內容管理的具體措施建議
從建設和諧綿陽的實際需要出發,應該把網絡的管理納入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網絡管理依法運行的軌道,區市縣及各部門黨委應該高度重視網絡事業,善于利用網絡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服務,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各相關部門有責任從政策的制定、法規的制定到宏觀的調控,發揮自身的作用。
(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32號)和《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盡快制定《加強我市互聯網管理工作意見》,明確操作規則,確實把互聯網的管理納入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范圍之內。
(二)加強我市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的監管力度,健全網絡監管隊伍,樹立網絡信息新聞宣傳無小事的理念,確保網上的輿論導向符合黨的宣傳政策方針,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符合三大要務的基本要求。根據網絡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和人才資源,發揮政府的協調優勢,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互聯網新聞信息監管隊伍,把我市互聯網上的輿論導向統一到市委的決策上來。
(三)成立綿陽市互聯網協會,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制定行業章程,完善行業規范,受理社會投訴,普及網絡知識,推廣安全技術,倡導網絡文明。要引導網站從業人員和網民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講求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積極傳播健康信息,擴大主流輿論,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從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出發,引導網站和信息服務提供者遵守行業自律公約,不制作、不傳播有害信息,不鏈接反動、色情網站或網頁。統一思想,規范行為,進行行業自律,政府應該從行業協會的職能中撤出。
(四)、建立和完善互聯網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并列的突出位置,號召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追求,是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一建設過程中,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互聯網管理工作,也要適應這個過程,必將伴隨這個過程,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落實責任,落實部門,加強統一協調,建立和完善工作協調機制。落實屬地化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格局。完善法規,依法加強管理。加快技術研發,推進防控體系建設。掌握網上輿情,引導網上輿論。發揮網絡優勢,凝聚人心,團結鼓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五)、認真搞好網絡新聞信息管理、宣傳培訓工作
為搞好網絡新聞宣傳工作和網絡新聞內容監管工作,用先進的文化占領這塊陣地,規范網絡內容和從業人員的上網行為,應該加強相關法規、有關規范、基本道德要求的培訓工作。要求網絡記者能夠對新聞價值進行判斷,保證新聞具有時效性、顯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網絡新聞更要有全時化、全球化、全能化、全程化、全元化、全動化的特點,更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網絡是一種新生事物,網絡社會的倫理規則處于建設過程之中,應加強對網絡倫理規范的研究、探討和培訓,讓網絡主體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責任以及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形成網絡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構建和規范網絡倫理,使我市網絡新聞信息管理和宣傳培訓工作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