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建設與發展規劃的報告

時間:2022-06-04 05:12:00

導語:科技局建設與發展規劃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局建設與發展規劃的報告

*湖區地處*之濱,*湖畔,呈花瓣狀環繞江西省南昌市,轄五鎮(湖坊鎮、塘山鎮、桃花鎮、京東鎮、羅家鎮)一鄉(揚子洲鄉),國土面積180平方公里,人口28.32萬人。20*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4.*%;財政總收入3.31億元,比上年增長22.8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7億元,比上年增長24.98%;農民人均純收入3733元,比上年增長150元。

——示范區基本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評價

近年來,*湖區緊緊圍繞打造“四區”(工業強區、市場大區、旅游新區、文化名區)的奮斗目標,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全面進步。

(一)、工業強區

工業經濟是我區經濟支柱和主要稅收來源,全區形成了針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藥化工、印刷及紙制品、冶金建材等近30個行業、130個種類、400多個小類的工業體系。20*年,完成工業產值126.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78%,完成利稅12.43億元,比上年增長13.71%。全區擁有民營科技園(省級開發區)、昌東工業園(市級開發區)、湖坊工業園等工業園區23個,統一集團、娃哈哈集團、上海銀志等大企業紛紛落戶,金腎寶、六味地黃丸、萬氏家俱、順心瓜子、“鮮來客”等一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都具有較強競爭力。

(二)、市場大區

全區共有洪城大市場、香江家具大市場、京東家具城等較大規模專業市場17個,年交易額150億元,為全國、全省貨物集散地。

(三)、旅游新區

我區以城市休閑旅游為主線,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建成并運營*湖文化廣場、鄱陽湖大酒店、京東水上樂園、鑫旺閣國際大酒店、艾溪湖度假村、灌城度假村、南昌世界湖濱公園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

(四)、文化名區

我區充分挖掘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燈花之鄉”、“國家級書畫之鄉”、“全省率先進入小康區”、“全省雙擁模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鄉鎮企業示范區”。

——示范區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分析

一、*湖區建設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主要有以下六大優勢:

(一)、區位優勢

(1)*湖區已和城市融為一體,并且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能夠就近依托城市科技、管理、人才、市場、信息、資金相對集中的資源優勢。(2)在基礎設施上同城市融為一體,與城市共享供水、供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區域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道路交通十分便利,通訊發達,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北連昌九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西接南昌大橋,320和1*國道貫穿東西和南北,京九鐵路穿區而過,與浙贛鐵路交匯成“金十字架”;流經轄區的主要水系——*直通長江;昌北機場是全省最大的對外空港。(3)區域內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優美。避免了老城區的擁擠喧鬧和嘈雜。

(二)、空間優勢

我區所處的位置既同老城區緊密相連,又是未來的新城區,境內地勢平坦,有較大的城市化發展空間,有較開闊的土地供投資者開發建設。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區把建設重點放在城東片區,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要求,我區主動與全市總體規劃銜接呼應,按照“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城市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思路,在面積約116.7平方公里的城東片區形成以南昌京東旅游經濟開發區居中,南區北園(即南為昌東工業區、北為民營科技園和高新區)一體兩翼的帶狀城市格局。目前,京東旅游經濟開發區有2平方公里可供投資者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我們將采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籌資方式,重點搞好京東大道、*湖大道商業街、景觀街等規劃建設,大力發展集旅游、休閑、購物為一體,為南北兩端工業區實行大配套的第三產業,集聚人氣,繁榮經濟,加速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艾溪湖文化廣場建設,提升區域環境優勢,努力把城東片區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科技優勢明顯、生活情趣健康的城市次中心。

(三)、載體優勢

工業是我區的經濟支柱,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區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已經形成以南昌民營科技園、昌東工業區為主,21個鄉鎮村工業小區為輔的園區經濟發展格局。20*年全區工業園區占地面積達67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為8.5億元,進區企業318個,總產值達到24.5億元,創造利潤19.5億元,實現稅金6600萬元,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一是現已在區內投產企業可為新企業入駐配套,二是園區設施完善,園區內有廣闊的空間可供開發建設,南昌民營科技園有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昌東工業區有21.5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

(四)、人才優勢

(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可為當地發展提供人才、技術等。區域內科研院校云集,一大批中央、省、市所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和國家級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均分布在轄區以內,現有南昌大學等高校10余所,中小學校76所。(2)10余所中等專業學校、職校為當地提供技術人才,眾多的中等學校、職校構成了我區經濟發展的技術依托。(3)中學九年義務制教育的普及,提供較高素質的勞動力。

(五)、成本優勢

我區現有青壯年勞動力8萬余人,全市每年有大中專畢業生和職業技工學校畢業生共4.3名需要安排就業。由于我區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區域內人員素質較高,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力成本較低,據統計全市勞動力月平均工資為500余元。同時,我區建立人才資源庫,常年開設各類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就業供需信息,為駐區企業進行人才及用工調查統計,為各類企業召開招聘人才及用工的洽談會。此外,我區水電資源充足,自來水日供水能力近30萬噸;用電來自華中電網,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有35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用電每度價格通常在0.53元左右,用水每噸通常價格在0.9元左右,用氣每立方通常價格在1元左右。

(六)、環境優勢

我區切實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真正在全區上下樹立起“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一切為了投資者”以及“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投資環境,投資者成功就是最好的投資信譽,抓好每個具體項目就是加快發展”等理念。凡是來我區的投資者,其辦理登記手續、土地證、經營許可證等證件均由區外企服務中心實行“一條龍”服務。各鄉鎮都成立了基建工程領導小組,區公安分局設立了優化經濟環境“110”舉報電話,成立了打惡隊,每天派專人24小時值班,對侵害投資者權益的不法行為,毫不留情地予以堅決打擊。真正在辦事效率、服務態度、管理機制等方面形成親商、安商、富商、樂商的良好氛圍,使我區成為外商投資成本最低、信譽最好、環境最優、效率最高、回報最快的地區。

二、建設科技進步示范區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兩個方面:

(一)、“城中村”改造有一個過程。由于我區地處南昌市周邊地區,鄉鎮村占主要地位,盡管我區現已納入城市的規劃和改造,但農民就業以及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還有一個過程,這將對示范區的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科技經費還需進一步充實。盡管本級政府對全區科技經費十分重視,上級部門也多次在科技經費上予以我區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區科技園區項目眾多,其中有許多還屬于高科技研究項目,導致科技經費支出較大,制約了一些項目的發展。

——建立示范區對當地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建設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對我區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能進一步促進*湖區的對外開放與合作

我區正在向打造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目標邁進,特別是近幾年,全區對外開放形勢良好,招商引資成績斐然,眾多外商紛紛看好我區,有力地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建設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將極大地提高*湖區的對外交流形象和合作地位,吸引更多的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和跨國公司來我區投資發展,促進全區經濟實現新的突破。

(二)、能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

我區各工業園區有較好的科技基礎,園區科技含量較高,南昌民營科技園正在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設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將有力地推動工業園區內科技項目的轉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設,切實提高園區內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從而帶動全區工業企業的發展,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三)、能進一步推動我區城市化進程

當前,我區正在建設城東新區,該區建設成功后,將成為南昌市的城市次中心。建設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我區能在市政建設上享受與城區同等甚至更為優惠的政策,這將極大地加快城東新區建設步伐,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做好新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這不僅推動全區城市化進程,也將促進南昌市的整體發展。

——示范區建設與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科技進步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南昌率先做大做強的歷史機遇,大力實施建設現代制造業基礎板塊、核心板塊和特色板塊的核心戰略,始終突出招商引資、現代制造業發展和城東建設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由城郊經濟向城市經濟和由邊緣城區向中心城區的根本轉變,努力實現“三年邁出三大步,三年三個邁大步”,盡快把我區建設成為現代經濟強區和現代都市新區。

二、基本原則是:

(一)、堅持開發式致富原則。要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推廣和技術應用開發資源,發展生產,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二)、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素質的原則。要堅持不斷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他們接受和應用現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批具有科技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新一代技術人員。

(三)、堅持以調整結構,提高收入為核心的原則。要依靠科技開發資源,合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注重經濟效益,增強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盡快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質量。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在依靠科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科技開發。

(五)、支持機制創新的原則。科技部門要與有關部門以及其他力量相互合作,創新科技機制,將科技、人才、資金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科技支持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三、奮斗目標是:

(一)、2003年,全區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省、全市縣(市區)前三名,有的繼續保持或擠進第一名。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利用外資、利用內資全省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52美元;利用外資突破1.2億美元;利用內資達到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市第一、全省第二,達到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市第二、全省第二,達到3933元;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制造業總產值、增加值全市第二、全省第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5.6億元以上;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45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1.9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4.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億元;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10億元;全區建成區面積達到91平方公里,人口城市化率達到28.1%。

(二)、20*年,全區多數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全市縣(市區)之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外資、利用內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99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億元;利用外資突破1.6億美元;利用內資達到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5元;財政總收入全市第一、全省第二,達到5.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制造業總產值、增加值全市第二、全省第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8億元以上;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75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8.5億元;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12.5億元;全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人口城市化率達到29.8%。

(三)、20*年,全區絕大多數主要經濟指標排在全省、全市縣(市區)第一,向全國百強縣區靠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外資、利用內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723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0億元;利用外資突破2億美元;利用內資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50元;財政總收入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財政總收入達到7.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6億元;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制造業總產值、增加值全市第二、全省第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億元以上;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18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達到48.1億元;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15億元;全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10平方公里,人口城市化率達到31.6%。

——示范區建設保障措施

為真正建設好科技進步示范區,我區將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真正形成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局面,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責任,實行黨政一把手抓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

(二)、全面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吸引人才技術、資金、項目、企業進入南昌民營科技園和昌東工業區。

(三)、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投資體系。政府財政安排科技三項經費應達到財政預算支出的1%以上,用于充實和發展各級科技資金。星火基金采取地方財政支持一部分,科技三項費用拿出一部分,免稅部門提出一部分的辦法。工業企業要從企業銷售收入中提取1—3%的技術開發費,用于新技術開發應用。堅持自籌為主,貸款為輔的原則,面向社會,廣開財源,多形式渠道籌措資金。科技計劃項目要盡可能與利用外資相結合,加強資金管理,集中資金,保證重點,確保各類科技計劃順利實施。

(四)、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運行機制,引入競爭機制做好科技計劃的管理,重大科技項目實行公開招標,允許并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機構,建立有利于企業科技進步的國有民營科技運行機制,促進企業主動依靠科技進步求發展,建立起大中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

(五)、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在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和其他種類培育科技人才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密集區內培訓中心、培訓站的設施和師資,大力開展適用技術科學管理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素質和管理水平,增強當地農村容納和消化外來技術的能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技術帶頭人和企業家的世紀科技隊伍,建立跨世紀人才培養基金,選撥5—12名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重點培養,使之成為我區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六)、切實加強科技發展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技術市場,流通技術商品流通渠道,重視科技情報信息服務工作,積極完善科技信息咨詢服務體系,特別是要加強區科技情報站建設,改善科技情報手段和設施,為全區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提供最新、及時、準確的科技信息。

(七)、高度重視重大技術項目引進的研究。對全區性引進的重大技術項目應事先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技術論證、可行性研究及市場調查和實地考察,強化重大技術引進的宏觀控制和統一管理,克服盲目引進、重復引進。

(八)、廣泛開展人才、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我區區位優勢,加強同省內外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廣泛聯系和合作,積極開辟與國外技術、經濟交流和合作渠道,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我區開展學術交流與聯合開發。

——示范區五年工作思路和進度安排

今后五年我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以“優化結構、提升質量、融入城市、爭創一流”為主線,繼續鞏固完善“工業強區、市場大區、旅游新區、文化名區”建設,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湖區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現代經濟強區”和“現代都市新區”。

(一)、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升經濟實力

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加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區域性支柱產業,不斷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具有一定優勢的“塊狀”經濟。南昌民營科技園要著力打造科技品牌,五年內實現再造一個全區現有經濟總量的目標。昌東工業區要努力建成我區最大的經濟增長板塊,并與羅家組團連成一體,形成未來發展極具潛力的現代工業城。五年內全區工業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要達到3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產品要達到3個。

以建設大市場為重點,提升強化第三產業。五年內建成10家在全省和中部地區有影響的市場“航母”,市場年銷售總額突破60億元,基本建成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區域性商貿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發展旅游業,構筑*湖、艾溪湖、象湖風景區和揚子洲現代農業生態科技園以及天香園旅游圈,并著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旅游產業和會展經濟品牌。

積極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實施“雙帶”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形成現代都市農業的基本框架,努力建成區域性高效農業示范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農產品集散基地。

到2008年,全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大致為1.4∶48.9∶49.7,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遞增12%左右的速度,突破100億元;財政總收入保持年均遞增25%左右的速度,突破1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保持年均遞增22.5%左右的速度,達到3.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50元以上,超過4483元;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全省前茅,擠進前三名。

(二)、加快城市建設和發展步伐,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

按照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全面提高區級中心的現代化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新城區。規劃建設區級中心,以*湖文化廣場為核心,通過加快湖坊、塘山、京東、桃花全面融入城區的步伐和京東經濟旅游開發區的發展,推動城東片區城市發展。在城東片區形成以高起點規劃為引導,產業經濟發展為支撐,高標準建筑精品為形象,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特色,網絡化城市道路為基礎,現代化居住小區為載體,發達的商業體系為依托,功能劃分、空間布局較為合理的開放式城區中心。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著力在“城中村”改造上取得突破,進一步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將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和城市發展相結合,使其成為吸引外資、吸納就業、擴大城市建成區的重要載體。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市政公用設施的供給和保障能力,提高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

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內湖泊眾多的優勢,將湖泊和生態環境結合,展示湖濱城區、生態城區的獨特魅力。羅家組團要按照生態工業城的要求加快建設,揚子洲要努力建成生態農業和旅游休閑農業園,并逐步發展成為未來城市居民住宅新區格局。

適應城區建設和管理的需要,五年內爭取完成城市建成區內村民委員會改為社區居委會任務,學習社區管理經驗,探索社區管理的新路子。

(三)、堅持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全面提高綜合競爭力

積極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不斷深化企業改革,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放手發展個私民營經濟,鼓勵個私民營經濟做強做大。

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湖區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能力。力求招商引資的規模每年都有大的增長,招大引大每年都有新的進展,利用外資領域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利用外資的水平每年都有新的提高,爭取有更多的全國100強在我區落戶,并實現引進世界500強的零的突破。

大力推進科技普及和進步,創建一批科普村,開展群眾性科學普及活動,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爭取引進全國名牌大學來我區工業園區創辦科技園建設,引導和鼓勵科技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努力促進駐區大專院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與我區社會資源優勢的結合,把人才和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

(四)、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不斷提高全區人民的受教育水平。積極推進具有時代精神和區域特色的文化建設,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進一步發展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爭取跨入全國文化先進縣區行列。建立和完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全面提高醫療質量和防疫保健服務水平。堅持不懈地抓好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力爭達到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區目標。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爭取創建一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使城鄉人民收入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增長水平,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今后五年全區科技工作的思路是:

以園區經濟為主要依托,以加快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為主體,大力發展生物技術、食品工程、新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農業高新技術,積極開發高新技術和產品,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努力實現產業化目標,建設和完善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合作,推動我區高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

(一)、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與食品工程

結合我省建設食品工業大省的發展戰略我區把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實際,重點發展生物技術與食品工程,主要發展生物技術進行農副產品加工和食用菌生產等,提高我區食品工業的技術水平和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二)、大力發展新醫藥技術

主要發展中藥加工、動植物藥物提煉和保健品生產技術,用以改造我區傳統的醫藥產業,提高我區醫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增強我區醫藥企業競爭力,促使我區醫藥企業煥發生機,再上新臺階。

(三)、大力發展新材料技術

適應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的要求,主要加強有機硅材料、綠色食品包裝材料、稀土材料和新型民用建材等高技術的開發和研究。

(四)、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

圍繞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主要發展豐產模式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生產無公害蔬菜,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推廣無病毒苗生產,采用生防技術,嚴格控制蔬菜生產上有害化學農藥用量,加強開發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蔬菜、畜牧和水產品的生產技術和品種。

(五)、大力發展紡織服裝工業

利用現有優勢,加大外引內聯的力度,擴大生產規模,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設備,保證產品質量,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創名牌、創外匯,發揮現有骨干企業輻射作用,主要發展針織布、文化衫等產品,使紡織服裝工業成為我區重要的創匯產業。

(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抓住大京九鐵路通車和南昌建設新區的機遇,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成果和技術手段,大力發展商品流通業和商品市場、飲食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倉儲運輸業、興建和經營好各類專業市場,切實改變第三產業相對滯后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