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學年教學發展總結

時間:2022-12-10 10:14:00

導語:小學教學學年教學發展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學學年教學發展總結

優化隊伍建設加強常規管理提升學生素質

小學現有學生人數538人,平均班生數近45人,是一所規模比較大的農村完小。人數多,教學工作量大,可是我們的老師任勞任怨、扎實肯干,默默奉獻。

一年來,學校圍繞“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施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辦學目標,求實創新,強化管理,促進學校健康持續發展。在學年-學年縣小學生三年級綜合素質競賽、四年級科普知識競賽、六年級綜合素質比賽、五年級作文比賽中,我校參賽總成績均名列全縣農村系列前茅。

一、優化隊伍建設,增強責任意識

在領導班子建設方面,學校提出兩個要求:

一是要求班子成員恪盡職守。領導班子成員一定要比其他教師早到校、晚離校,周一至周五每天由一位校領導帶班值勤并做好相應事務,如,隔天晨會公布校內“三項評比”及其余檢查情況,形成書面材料。還要圍繞學校日常管理工作,學會思考,學會提升管理,打造出管理優秀的校級領導。

二是要求班子成員以身作則。學校正、副校長、教導全部任主科教學,在功課編排上不搞特殊,與其他老師承擔一樣多的節數。學校還要求校領導的教學成績一定要走在教師的前列,打造最優秀的成績。在上學期期末統考中,兩位校長和兩位教導所在教的班科成績均位居中心校第一名。

通過這樣的建設,學校營造出恪盡職守,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推動全體教師在學校教學、日常工作的比、學、趕、超的氛圍。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要求教師應當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要對學生、家長、學校、社會負責。有了責任感,才有了奮斗的壓力和使命感。我校教師25至39歲年齡段有18人,40歲以上有8人,從年齡結構上看,年輕的教師還是占有一定的比例,40歲以上的教師多數為本村人。在教師管理制度上,我們主要是采用量化與激勵相結合。量化項目主要是從教師思想表現、常規工作、教學質量等方面規定每位教師應該完成的常規任務,期末作為評優評先及績效考核的依據。量化操作采用學校領導和教師互評的方式。教師激勵方面,我們主要爭取校外資金補助,對教師的突出性表現給予獎勵。雖然資金額度不高,但它充分體現了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與干少不一樣,干好與干壞不一樣的考核機制。通過這樣的做法,真正讓教師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激勵有效勞動。

二、加強常規管理,創建優秀學校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常規對于提高教學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規范管理,提升質量。

1、加強教案編寫、作業設置及批改管理力度。作業設置與批改作為重點抓,要求教師在作業類型的設置上,1至2年級每天要有完整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業記錄,3至6年級要有每天的日記或閱讀摘抄,教師的批改要求及時,重在矯正輔導,特別是數學科的教師設計的學生作業批改記錄本,記錄下每天學生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知識結構的遺漏,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對癥下藥。每學期安排的學生優秀作業展示涉及到美術、書法、手抄報、作文、語文、數學等科目,學生在作業展示中樹立信心。我們還結合縣課題實驗,辦好校級刊物《佳作有約》,推動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加強隨堂聽課及常規研訓。我們除了每周的常規教研外,平時側重于學校領導和教師之間的隨堂聽課,重視聽課后的二次聽課,以嚴肅的態度關注課堂教學動態,在教師之間形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工作氛圍。常規教研依托縣管兩個課題,側重探索研究分年段的教研主題及對比式教研,平時多爭取機會讓教師到外校聽課、取經,本學年學校共安排近20多人次到廈門、福州、漳州等地聽課、學習,安排資金上萬元,科目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從而讓教師豐富教學視野,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整體教學水平。我們還開辟了教師成長活動室,以案例觀摩、反思交流、沙龍研修、心得互動、主題講座等系列活動為平臺,引進競爭機制,打造書香校園,增強教師業務素質。

3、加強質量監控。我校教師辦公桌面人手一個檔案盒,內裝有教師平時的學習筆記、聽課記錄、家訪記錄、教案及作業批改記錄及積分簿。每周教導處核實登記各項工作情況并在工作會上反饋。特別是每單元的過關考試成績核實及質量分析狀況由教導處跟蹤督促,對于落后班班加強根源及對策商討,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與教師一起聚焦學生的成長。特別是以每學期期末縣統一命題考試的成績作為原始依據,適當擬定新學期的具體達標任務,期末作為教師績效考核內容之一。

三、提升學生素質,營造良好校風

1、加強培優扶困工作。期初我校依據上學期期末考試的優秀生、學困生名單,擬定《優秀生培養計劃》《學困生轉化計劃》,由學校教導處跟蹤考核,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對于培養、轉化的過程管理,我們要求教師對優秀生要有科學的輔導措施,縣級競賽語數英三個科目年段教師分工協作指導,輔導材料、集中考查、打字印刷等工作均由專人負責;對學困生則樹立“從最后一名抓起”的思想意識,要求教師一定要設計獨立的輔導性作業,在輔導時間方面主要是利用早讀及放學后的時間,我們還特意讓食堂工作人員把輔導教師的午餐分開存放,安排整潔舒適的輔導工作室,把工作做細,唯一目標是讓學困生的轉化和優秀生的培養有實際效果。

2、加強早讀與寫字課管理。我們一致認為,要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早讀課與寫字課的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求早上和下午輪到第一節課的教師要在7:40和1:40分上班輔導,值日領導早上7:20及下午1:30之前就要開始各班的巡視工作,督促學校督導隊員做好學生在校一日的禮儀及三項評比工作,做到每天有記錄,隔天有反饋(晨會反饋),隔周有評比公布,在學生在校一日的強化管理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

3、加強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每年的期中考后各班召開家長座談會這已成為我校的一個慣例,各班科主任在學生課桌上放置學生作業、試卷等成長材料供家長參觀瀏覽,家長和老師一起在愉悅的氛圍中一起關注學生的成長,同時向家長傳達學校的工作信息,力求學校工作取得社會的配合及認可。在平時的常規家訪中,我們要求班科老師都要走進每一名學生的家,傾聽家長的心聲,與家長達成共識,齊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