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消費品零售工作匯報

時間:2022-09-24 08:20:38

導語:社會消費品零售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消費品零售工作匯報

今年一季度,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局的精心指導下,全縣商務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社消零總額實現了階段性目標,現匯報如下:

一、一季度商務經濟形勢

從總體看,社消零總額任務完成好,增幅低。一季度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8億元(上報數為10.88億元,增速達17.7%),占目標任務39.6億元的25.7%,高于全市3.5個百分點,超時序進度0.7%,完成進度居全市第一;累比增長10.2%,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低于全省2.5個百分點。

從區域看,城鎮好于農村。1-3月,城鎮實現8.01億元,占比78.7%,累比增長7.6%,鄉村實現2.17億元,僅占21.3%。

從行業看,零售增幅放緩。1-3月,全縣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四大行業分別實現0.73億元、8.51億元、0.0053億元、0.89億元,與去年同期比較,分別增長10%、9.5%、60.1%、15.2%。零售總量大,增速放緩僅為9.5%,直接影響了社消零整體增速。

從企業看,限上好于限下。本月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12億元,占比45.2%,累比增長61.9%,其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四大行業分別增長127.5%、59.5%、18.9%、86.8%;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1.36億元,累比增長0.4%。,其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四大行業分別增長10.0%、-22.6%、20.0%、14.4%。

二、一季度商務經濟運行特點

(一)限上部分增速實現重大突破。一季度,限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77億元,去年同期1.87億元(由于4家企業退出,自然減少5902.4萬元)增長48.1%,增速迅速飆升。

(二)鄉村限上銷售額增幅明顯。4家鄉村企業新加入統計聯網直報(凈增578萬元),使得鄉村銷售總額大幅增加,增速明顯提升(達192.6%)。

(三)、限上餐飲業轉型見成效。今年,下調經營策略,面向大眾消費,擴大餐飲經營規模,取得了明顯效果,加之,兩家餐飲企業新加入聯網直報,大力提高了餐飲銷售額,助推了餐飲增長速度(達53%),扭轉了限上餐飲業負增長的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是企業規模小,支撐乏力。全縣共41家限額以上企業,銷售額上億元的企業只有3家,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少增長點,對社消零總額的貢獻低。同時,部分企業實力弱,經營效益參差不齊,其中2013年3月以后新增限上非批發企業19家(占34家的56%),營業額超過限額標準幅度不大,今年1-3月銷售收入僅8567.9萬元(占限上總額的30%),對社消零貢獻不足,形成了社消零總額偏低的局面。限額以上企業銷售總額僅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7.2%。

二是受政策影響大,轉型困難。部分限上企業因不同原因導致經營規模萎縮,甚至歇業、關閉(已在3月退出了限上企業序列),導致總額直接減少6497.4萬元。同時,受政策影響,大部分零售、住餐企業經營不景氣,營業收入不同程度地下降。

三是缺乏扶持,企業認識不足。由于缺乏專項資金的扶持,很多企業業主不愿納入限上企業,對社消零統計工作認識不足,主人翁意識缺乏,統計報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同時企業顧慮多,大部分企業業主不愿被納入規模企業管理,擔心與稅務掛鉤、怕“秋后算賬”,導致報表質量不高。

四是目標任務高,完成難度大。今年目標任務同比增長15%,高于全國和全省水平,盡管上報數據能夠完成,但是省、市統計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修正。本季度我縣上報數據調減9500萬元,導致增速下降。

四、促進消費保增長措施

1、加大限上企業培育力度。一是積極培育限上企業,力爭數量達到50家。二是切實摸清家底。按限上企業標準分類,挖掘出能培育成規模企業的個數。三是抓好統計業務培訓。協調配合縣統計局,按照市上要求,對已納入限上企業的統計員開展一次集中培訓。

2、大力發展會展引導消費。通過縣域內展會促銷活動,刺激消費、活躍市場、拉動經濟增長。主要動員和協調超市、家電企業和餐飲企業舉辦促銷活動;鼓勵其他零售企業參加縣域外的展會、博覽會等大型活動,以提升企業形象、樹立品牌效益、擴大銷售收入。

3、進一步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以萬村千鄉為載體,擴大農村銷售,切實解決老百姓的買難和賣難問題,發揮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雙向流通功能;加快重點流通設施建設,增加再就業渠道,努力擴大銷售,提高企業效益,促進經濟增長。

4、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當今企業發展的趨勢,將企業帶來無限商機和活力。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電商業務,完善物流設施,多渠道、全方位擴大企業銷售,不斷做大做強企業,提高企業經濟社會效益。

5、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通過商務執法,開展治亂、打假,穩定市場物價,提高監管水平,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優化消費品市場,確保市場健康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