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和諧是基石
時間:2022-12-10 02:33:00
導語:社區和諧是基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問您住在哪個樓盤、什么花園、門牌號碼多少,您很清楚;如果問您屬于哪個社區,很多人卻一臉茫然。在越來越多城市人口置業安居的路徑上,只有商業角色的開發商、物業公司,卻難找新鄰里、老街坊,沒有了居委會大媽的社區仿佛消失于無形。可是,行走在廣州鬧市深處的逢源街,卻找到了城市人遺落已久的鄰里溫情,街巷里的居民將這一切歸因于“社區”帶來的歸屬感。
隨著我國城市管理職能走向社區化,社區成為社會必不可少的細胞,甚至有人將其視為“兜底的筐”:它能不能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直接關系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有一位街道辦主任曾給我歷數他所轄社區的服務職能:計劃生育、失業登記、社會救濟、勞動保障、醫療保險、退休人員管理、接轉黨團組織關系、外來人口管理、出租屋管理等等,所有城市管理職能的末端都在此。也因此,社區成為一個城市的社會管理和社會心理交織的最細微處,社區的和諧奠定了社會和諧的基石。
社區和諧關系所及如此繁雜,如何考量和諧指標?這位街道辦主任說:最關鍵的就是看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度,而這種認同滲透在服務的方方面面,更滲透在社區所營造的氛圍中。社區服務的細節與政府職能轉變環環相扣,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加快,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方便就業人士社會保障落戶社區。城市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漏洞、偏差也在推動著社區服務職能的完善。
社區的氛圍建設能營造拾漏補缺的效果。在逢源街的小巷深處,社區氛圍可以“翻譯”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96年,全國第一個街道慈善會就在此開始運作,至今已10年;所在區第一個社區黨委也在這里誕生。無論是孤寡困殘人士,還是單親家庭孩子,都能在社區鄰里織就的互助網中得到關懷,力之所及,各盡所能,不嫌綿薄。從巷口面包店贈給特困家庭的面包券,到鄰居送給孤寡老人的一碗老火湯,都成為逢源街義工的互助內容。在“給予是一種快樂,回報是一種榮耀”的氛圍中,多少人失業的困苦、孤寡的凄涼甚至與青少年成長的困惑都得到撫慰,而社會差距也在這種情感互助中日漸彌合。
社區管理、社區和諧最終達到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社區是我家”,讓每個居民都能從中得到周到的服務和心理的慰藉。因此,堅持黨在社區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在工作中必須以居民的需求為根本,以居民的參與為動力,以居民的滿意度為準則,使居民在社區發展中得到實惠,在參與和諧社區建設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