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12 03:03:00

導語: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史觀是觀察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基本矛盾和歷史主體的理論,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為轉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的實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有一定的社會有機體產生、生存、發展和滅亡,從而為另一更高的有機體所代替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人的解放兩個視角,揭示了社會形態的沿革迄今為止經歷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社會,以及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不同形態。這些科學論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在當代中國的表現形態。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早期對勞動異化的批判,提出克服勞動異化的根本出路是消滅私有制和實現共產主義。后期對資本的批判,提出了剝奪剝奪者的歷史任務,結論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這就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巴黎公社失敗后,馬克思經過長時間的反思后,作出革命東移和俄國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正確預見。這與后來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構成后發國家獲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和進行建設的路線圖??梢哉f,這是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和多樣性的體現。社會主義規律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實現不但受到普遍規律的支配,還要受到特殊規律的制約。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是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也是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當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表現形態。

由于文明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和諧社會與人類社會一樣是在曲折中前進。歷史上人們在與不和諧抗爭中把追求和諧作為理想,在中國有“大同”、“小康”,在國外有“理想國”、“烏托邦”,這些都因脫離現實無法或真正實現。盡管歷史上在中國有文景、開元及康乾等時代出現的繁榮,在國外有雅典城邦和近現代西方國家出現的繁榮,但終因矛盾的對抗性而無法成為真正的和諧社會。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構思中,提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社會構想,這既是對人類歷史上社會和諧理想的繼承,更是基于對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規律的把握與科學預見。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城鄉、工農、腦體差別的消失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的形成,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進,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堅持社會發展規律、實現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的應有之義。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既推進了中國和諧社會的發展,也為現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如今,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出的長期發展戰略,是對“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中華文明理念的弘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與發展唯物史觀、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根本表現。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決定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展開的,而社會形態的更替是通過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實現的。當一種社會形態剛建立時,社會基本矛盾處于潛在的未激化狀態,各個子系統處在協調、和諧的狀態。而當社會系統漸進過程中斷,各個子系統進入不協調、不和諧的狀態時,就會發生質變或者說革命,可見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構建一定的社會形態的根本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根本上是對立的,因此要在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一個持久的和諧社會是根本不可能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但它是非對抗性的;這種矛盾的非對抗性使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可能。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非對抗性矛盾基礎上的,廣大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們黨則是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是協調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可以通過非對抗性的手段來解決的。

當然,承認總體上的協調,并不是說沒有矛盾,并不是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沒有差異和矛盾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它反映了矛盾統一體在發展過程中對立面表現出來的協調性、整體性、有序性和合乎規律性,是與不協調性、不完整性、無序性和不合乎規律性相對應的一種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發展中的和諧,多樣性的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我們的任務不是否定矛盾和不和諧的存在,而是要在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中建立新的和諧。改革與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征具有內在一致性,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人與自身的和諧。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是改革和建設的應有之義,把社會建設從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中突出出來,是我們黨對改革和建設認識的新發展。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狹義的和諧社會建設是與其他三個建設并列的社會建設,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它們之間都是緊密相聯的。社會建設同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四位一體”,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可能,它告訴人們:人對價值的實現程度不但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社會其他人的共同活動,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個人發展不可缺失的條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思想,這些重要論述標志著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化與系統化。構建和諧社會與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是統一的,說到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三個矛盾的解決。馬克思把它們當作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三個前提,并指出它們不是社會活動的三個階段,而是同一活動的三個方面或三個不同因素,因而要把它貫徹到人類社會活動的過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80頁)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經濟建設的一致性,折射出來的是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與政治建設的一致性則告訴人們:人與人、社會群體與社會群體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根本;激發精神活力與文化建設的一致性,則促進了人與自身的協調,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歷史主體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唯物史觀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就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規律。歷史上,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時需要工農大眾,一旦獲得政權就反過來壓迫民眾。人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產生過重大作用,盡管人權最初是按照資產階級需要設計出來的,但是戰后人們對人權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我國,盡管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先后有“民為邦本”、“民貴君輕”、“載舟覆舟”等思想,但它們與唯物史觀的人民為本有著原則性的區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依然處于“為民父母”、“為民做主”的地位,人民大眾難以擺脫“子民”、“臣民”的地位。無產階級政黨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堅持歷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事業,堅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公開聲明除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外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我們黨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作制定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的根本表現,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集中體現,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本質體現,是區別其他性質的政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根本的政治保證。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以人為本是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的根本要求,是觀察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是推進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以人為本,歸根結底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不斷推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調動與發揮好人民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第二,整合和調節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多元化是當前的一個重要特點。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嚴重,不僅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而且最終會敗壞社會主義聲譽,危及社會主義的大業,所以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節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主要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關系。要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擴大就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擴大公共產品的供給,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貴、看病難、住房貴、上學貴等問題;要重視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不是靠“天賦人權”,也不是靠“人賦人權”,而是要靠民主和法律制度。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民主法治制度,進一步健全權力運行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真正做到權力運行到哪里,制約與監督就跟到哪里;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監督、對司法的監督作用。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監督司法機構,政府才不敢懈怠,司法才能公正。

第四,建設和諧文化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和道德支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獲得廣大人民普遍認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不斷為構建和諧社會增添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