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國形象文化含量體會
時間:2022-10-20 04:37:00
導語:提升中國形象文化含量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世界上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成為經濟迅速發展的大國同時,中國也正以新的國家形象為世人所矚目。
一個國家的形象既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是認知者對于該國家認知的反映。歷史上,中國形象在世界上有著不同的面貌。從哲學家萊布尼茨、伏爾泰等對中國的崇拜和贊美,到19世紀的政客商人對中國形象“墮落的黑暗王國”的丑化;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黃禍論”的流行,到20世紀對紅星照耀下的蘇維埃政權的禮贊;從費正清對于現實中國中傳統的探究,到覺醒的龍、可怕對手的言論,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認知者眼中不斷發生著變化。美國學者哈羅德?伊薩克斯撰寫的《美國的中國形象》一書,就將美國的中國形象細分為6個時期:18世紀的崇敬時期;1840年至1905年的蔑視時期;1905年至1937年的仁慈時期;1937年至1944年的欽佩時期;1944年至1949年的幻滅時期;1949年開始的一段敵視時期。
文化是一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來者認知該國國家形象的體驗對象;它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基本面容,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在努力提升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文化建設與文化形象的塑造。但是目前,從文化建設方面提升中國國家形象還存在著一些困境,如思維與觀念的惰性,我們常常重視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常常重視現代色彩,而忽視文化傳統;常常重視西方文化,而忽視東方文化。同時,我們還在民族文化素質方面存在一些弱點,如國民文化素質有待全面提高、崇洋媚外心態、現代化的物質形態化等。我們的文化理論也十分薄弱,通行的文化理論大多從西方“拿來”,缺乏本民族的東西,缺乏文化理論創造的心態,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比較嚴重。此外,我們仍然存在上下之間的差距,如政府行為與民眾意識的差距、領導意識與群眾觀念的落差等。
黨的十七大強調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于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建筑在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上,國家的發展才是有后勁、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注重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就必須注重推進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中的文化含量。
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建設中,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努力發掘弘揚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著世界性的重要影響。自孔子以來的中國優秀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更為世界所折服。歐洲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風俗志》中就寫道:“讓我們首先注意一個民族,她在我們還沒有發明文字時,就已擁有一部以固定的語言連續記載的歷史了。”“歐洲王公及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和資源。在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關注西方、崇尚西方,而忽略了本國文化優良傳統的發掘與弘揚。我們應當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典籍中,去粗取精、古為今用,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充分發掘弘揚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
二是全球化背景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人們常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又對于發展中國家構成某種威脅,其中包括在世界性的文化趨同中對本民族文化帶來的弱化影響。文化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面容,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積淀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形態。梁漱溟在談到中國文化傳統時認為,“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與各部門各方面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了中國人”。這表明,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在城市改造建設中注重保護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在社會生活中強調傳承民族節慶和民俗傳統,在文化藝術中注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民間手藝的傳承保護。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本色構成了民族的面貌,也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真正提升國家形象,也才不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模糊了民族的身份和認同。
三是在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中建設當代文化。推進文化建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非意味著封閉、排外。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大國的氣度,不斷接受和汲取域外文化精髓。要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經過分析甄別,分清精華與糟粕,在傳承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汲取域外文化精髓,建設中國當代文化,在與時俱進中使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使中國人的文化生活與世界接軌。余英時在《以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意義》中指出,“整體地看,中國的價值系統是經得起現代化以至‘現代以后’的挑戰而不致于失去它的存在根據的。……各大文化當然都經過了多次變遷,但其價值系統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滿著活力。”這一分析,道出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因此,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應充滿信心地汲取域外文化。
四是在加強文化交流中塑造中國的文化形象。文化交流奠定國家形象的基礎,從游記中的中國形象,到門多薩神父《大中華帝國志》中的大中華形象;從伏爾泰《風俗志》中的孔夫子的中國,到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中的中國根據地,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錄寫中,中國形象以不同的面貌得以展現。但總的來說,在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下,域外的人們多憑借想象建構起了被誤讀的中國形象。改革開放以后,在加快與境外國家的文化交流中,世界逐漸了解中國,中國也更加了解世界,中國的國家形象不斷翻新。當前,應更加推動文化交流,其中不僅要將國外的文化藝術團體請進來,還應讓國內的文化藝術團體走出去,在加強文化交流中塑造中國的文化形象,以文化形象的魅力塑造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形象,影響世界的眼光。
五是注重塑造國家文化形象時的文化策略。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形象已成為世界的某種共識,但作為文化大國的形象仍未在世界上確立。因此,在塑造國家的文化形象時,應注重某些文化策略,積極塑造一個親和的國家文化形象。具體應采取以下策略:1、加強與第三世界的文化交流。我們不僅要加強與美英法等世界強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應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2、加強民間團體的文化交流。在以政府角度展開文化交往的過程中,更應注重民間團體間的文化交往,在和諧融洽的民間交往中,擴大文化中國的影響,提升文化中國的國家形象。3、樹立親和的國家形象。利馬竇在《中國札記》中指出,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雄厚,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當前的文化交流中,我們也應主動地樹立這樣一個親和的國家形象,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4、擴大城市之間的國際文化交流。文化的交往不僅在于各國政府和個人之間,也涉及到城市之間的國際交流,無論是建立城市之間的姊妹關系,還是以雙方城市命名的文化交流活動,都對于加強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國家形象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品范文
10提升依法行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