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綱教育個人心得感想
時間:2022-08-03 04:52:00
導語:兩綱教育個人心得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的詩句,描述了春雨的柔和細膩,在不為人覺察,悄無聲息中便將萬物滋潤。它象征了學校與老師對孩子們的培育和熏陶,如同春雨般細致入微、潛移默化。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將“兩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課堂,滲透到美術活動之中,能培養學生寬闊的胸懷、感恩的意識、健康的心理;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潛移默化的升華。
育德教育對學齡階段的孩子至關重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與優秀傳統美德,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兩綱教育”精神;(“兩綱”,是指《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兩綱精神于一體;如何挖掘美術教學中,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與生命教育內容的素材。通過美術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地接受教育,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們研究的目標。
《學記》中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唯有成人,才能成才。“兩綱教育”是與二期課改提出的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簡稱“三維目標”)相呼應的。體現了在學科教學中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質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育人”。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以“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教育;進行以“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生命教育。是把人格教育、文化素養的提升,放到了教育的首位;力求更好地把中華美德和做人的準則,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讓孩子們在思想道德、身心發展的成長道路上“認清方向,踩準步點。”
近年來,結合教研組“兩綱教育”的課題研究,以及自己針對“兩綱教育”進行的探索與深入細致地研究后發現:“兩綱教育”雖然是兩個不同的主題,有兩個不同的教育側重點。但它們之間是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顧及兩面、合二為一;缺一不可,無可分割。以下是自己對“兩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進行研究的過程。
(一)“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是偉大、智慧的民族。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創造、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崇高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通過美術學科教學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自主、自發、自覺地去了解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類文明與偉大成果。培養學生既有審美發展的獨特品質,又具備全面發展的“人”的良好素質。
1、我們的龍
有一首歌曲這樣唱到:“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中華民族的、中國文化的象征。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畫畫、做做龍。讓孩子們感受龍的精神,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夾敘夾議地方式講述龍的故事:龍是一種復合體的動物。它長著駱頭,蛇身,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龍的身體為什么是長長的、彎彎的呢?因為這樣的體形騰躍、盤轉更靈活;姿態變化更漂亮。怎樣將龍的氣勢畫的更威武呢:讓龍“睜大眼、張開嘴、抬起頭、翹起尾,彎曲身體、伸出爪。”孩子們一經點撥興趣可高了,他們畫龍的:有的龍騰云駕霧,有的龍在與小朋友嬉戲玩耍,還有的龍變成了大龍船,……活潑生動、情趣可掬。孩子們還共同創作了一幅題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大型剪貼畫:畫面以北京天安門為背景,巨龍駕著祥云與五十六個民族的娃娃在一起,載歌載舞、歡騰雀躍、熱鬧非凡。整個畫面體現了一派溫馨、祥和的民族大團結景象。此畫參加了區里大型活動的展示,獲得了好評。
我們還結合傳統節日展開了一系列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畫畫民間“舞龍舞獅慶春節”、“元宵節掛龍燈”;“端午節賽龍舟”等等情景。
通過畫龍、做龍的過程:學生不僅了解了龍與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歷史;學會了畫龍,體驗了想象的樂趣;還感受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與向心力。
2、團花與中國傳統
節日團花是中國剪紙歷史中最悠久、運用最廣泛的一種形式;用一張大紅紙,就可以折剪出一幅漂亮的團花紋樣。團花寓意大團圓,尤其在過年的時候:紅窗花、紅燈籠、紅鞭炮,體現了一派紅紅火火的熱鬧喜慶景象。
在美術課上,讓學生通過剪紙,體驗民間藝術的樂趣,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非常有意義的。制作時:讓孩子們用一張紅紙,在對稱剪紙的基礎上,運用“多條對稱軸”折剪的方法,剪出一幅幅花形各異的團花紋樣。通過折剪,他們了解了團花圖案:“團花給人以規整中起變化,散射中又有聚合;遠看花團似錦,近看花中有意,團團相聚,花中有花。”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剪好的團花可以直接貼在門窗上;也可以粘貼在鉛畫紙上,用線描的方法勾勒、點綴一下,就是一幅團花想象畫了。孩子們覺得實在太有趣了!在今年學校藝術節孩子們的畫展上,我們看到了學生以“團花與團畫”為題的作品展示:有團花剪紙、團畫故事;團花剪紙,花中有花;團畫故事,寓意深刻:“杯弓蛇影”、“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創意稚拙,古意盎然,盡顯童趣活力。
通過團花創作活動,激發了孩子們濃郁的中華情結。借此契機引導學生弘揚中國傳統節日,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傳承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延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通過美術活動,我們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
(1)春節:通過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中國人過春節的民俗習慣和喜慶氣氛。
在美術活動中,指導學生畫想象畫,描繪春節的喜慶氣氛。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繪畫場面,我們看到了:“除夕團圓,合家老少一起吃年夜飯”、“大年三十,孩子們燃放鞭炮煙花”、“正月初一,舞龍舞獅”的情景。……
(2)元宵:元宵來臨之際,正是孩子們開學不久:課堂上,讓孩子“學做一只兔子燈”;畫一畫學校“鬧元宵猜謎語”的情景;令學生歡欣鼓舞。
(3)清明:除了祭祀,掃墓,緬懷對祖先與逝去親人的感恩與懷念外,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放風箏等習俗;這些習俗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設計“做個風箏去郊游”的命題畫。讓學生通過風箏展開聯想:有的畫了蜻蜓風箏、有的畫了蝴蝶風箏、還有的畫了大鳥風箏。在畫中,孩子們牽著風箏在曠野的草地上踏青、蕩秋千;在畫中,孩子們駕著風箏在廣袤的天空自由飛翔;在畫中,孩子們在綠草地上嬉戲玩耍,映襯著桃紅柳綠,映襯著鳥語花香。……孩子在畫中展現的內容有趣之極。
(4)端午節:我們對孩子們進行了一系列愛國立德的教育。告訴學生,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課堂上,通過學折一個(串)“粽子”、畫畫賽龍舟。讓孩子們在體驗民俗文化底蘊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先人創造燦爛文明,后人予以傳承弘揚。在美術教學中:一幅幅有趣的畫面,描繪了一個個稚拙的故事;一次次傳統節日,體現了一種種文化認同。在美術活動中,學生們參與了健康向上的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體驗了民俗風情文化、接受了傳統美德的熏陶。
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其高尚的精神和神奇的魅力,鑄就了中華文化的靈魂:獨特的語言文字;精美的藝術文化:京戲臉譜、祥云圖案、瓷瓶、磁盤等。體現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的無窮魅力;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的風范。
(1)“畫個臉譜迎奧運”: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即將在中華民族的國土上舉行。這一值得全世界歡慶的盛會,在走過百年歷史后的今天,終于來到了有著悠久文明史的華夏大地上,炎黃子孫是何等的高興,是何等的自豪。
在迎奧運的日子里,小朋友使出渾身解數。畫出了形態各異的想象畫:“畫個臉譜迎奧運”、“祥云火炬接力傳承”、“與五福娃一起做運動”、“貝貝京京歡迎你”、“未來汽車迎奧運”等,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學校大廳里,制造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其中“畫個臉譜迎奧運”,是二年級的緣緣畫的。畫面以眾多的中國兒童,手持畫有各式京戲臉譜的氣球,翹首期盼著奧運會的即將到來。……本幅畫,在今年五月區櫻花杯繪畫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未來汽車迎奧運”等其他作品在區櫻花杯繪畫大賽中,還分別獲得二、三等獎與櫻花獎。
(2)“青花瓷器”作禮品:
中國瓷器以其精美絕倫的藝術形象,展現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古代青花瓷瓶、瓷盤,畫著各式各樣精彩的花邊和動人的故事。(如:《百子鬧春圖》、《三顧茅廬》、《昭君出塞》等)讓人為之抨然心動。
美術課上,讓孩子們運用對稱剪紙的方法,剪出造型獨特的瓷瓶和瓷盤;取藍色水筆,用線描的方法在瓷瓶、瓷盤上,畫上自己喜歡的故事。孩子們筆下的青花瓷器,以青藍色線描加以渲染:有的精美、細膩;有的古樸、粗獷。瓷器上的故事引人入勝:《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等情趣盎然。活脫脫一件古代青花瓷器出現在眼前!通過制作,孩子們不僅了解了中國瓷器,同時也增加了對傳統瓷文化的認同感。每當國內外客人來學校訪問,孩子們還將自己制作的青花瓷器做成精美禮品送客人。這些可愛的青花瓷器小禮品,具有中國元素,充滿濃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客人喜歡!通過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的民族精神意識。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典,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而且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就是培育學生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源頭
中國有句古話:“天地之大德曰生”。生,首先是生命,有生命才有生活,有生命才有教育。生命的存在,才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于是才有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關于人自己的知識,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生命教育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生命教育是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通過生命教育要對學生進行學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課堂教學上,要求老師不僅僅是傳授課本知識,更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溫暖積極的成長環境。在學習中,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狀況,給孩子更多一些寬容和鼓勵,為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提供幫助。通過生命教育,讓孩子們了解生命的價值,學習在高興與遇挫時能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1、認識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內涵是: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在生命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走進生活,豐富人生經歷。在生活實踐過程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使學生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
比如:有一次,在低年級的美術課上,畫《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學導入時,讓孩子們欣賞了中國經典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幽靜的荷塘里,一群可愛的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誰是我們的媽媽呢?’于是,一場有趣而感人的尋親之旅開始了。在小蝌蚪把大眼睛的金魚、白肚皮的螃蟹、四條腿的烏龜甚至大鲇魚都誤認為媽媽后,它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親媽媽——青蛙。”故事是那么動人,尤其開頭的那句“青蛙媽媽愛他們,就像媽媽愛我們!”單純、溫暖的話語,讓孩子們刻骨銘心。看完動畫片,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可高了,他們畫的“小蝌蚪找媽媽”個個栩栩如生,可愛之極,尤其是令人難忘的故事情節讓他們銘記心頭。……記得,不久后的一天,有個叫成成的孩子遇見了一件事:媽媽買了幾只青蛙回家,說是要給他補營養。成成說什么也不愿意,他對媽媽說:“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呀,小蝌蚪找媽媽好辛苦啊!”“小青蛙還能吃害蟲,保護莊稼呢!”讓它們回家吧。……這是一個動人的“愛”的故事;如此珍愛小動物的孩子,一定會更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人和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是互相依存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
2、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在低年級的美術課上,我們會經常讓孩子們畫一些有益的昆蟲、可愛的小動物。以此讓孩子們走進自然,了解生命。
在這個學期的“生命教育”月里,還出現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一(4)班的東東小朋友,被評為“生命教育”之星。他在自我介紹中這樣說到:“下過雨后,我聞到路邊的小草散發著清香,小蝸牛出來散步,蚯蚓好奇地在小路上爬來爬去,可是它們爬在路上是很危險的,容易被人們踩到,我用小竹棍輕輕挑起它們,把它們送回家。……我熱愛大自然,喜歡小動物,更珍惜生命,老師告訴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使地球更美麗。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多么質樸的話語,多么真摯的感情。這是又一曲“生命教育”的“美的旋律”。
諾貝爾說:“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一個個“愛”的動人故事,是一曲曲優美的“生命教育”旋律,它鑄就了生命教育“美”的贊歌。
3、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生機勃勃的地球王國有著:茂密的森林、奔騰的江河、繽紛的花草,可愛的動物;為人類提供了空氣、水、土壤、礦物等人類所需要的一切。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統一天下后,就教導人們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百谷草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提醒人們要節制使用自然水火資源。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關心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環境。地球無私地為人類做著貢獻,可是現代人類卻不知道珍惜:不加節制地開采,隨意地毀壞,使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1)配合“限塑”,適時對學生進行一些環保知識的教育。
今年的“六一”,除了兒童節,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市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限塑令”。通過讓學生學做一個“環保袋”:宣傳減少使用塑料袋,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籃子,通過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孩子們還將自己制作的“環保袋”放置在學校大廳予以展示,引起了全校師生的關注。
(2)保護和拯救地球,要從我做起。
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己創作的想象畫與四格漫畫告誡人們:地球是人類生存的美麗家園,我們要珍惜它。
益民同學創作的動漫畫“小鳥哭了”:描述了由于人們亂砍亂伐的不文明行為,樹林沒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樁,小鳥失去了“家”。......此畫在區“龍臨杯”動漫大賽上,獲得了二等獎;老師獲得了優秀指導二等獎。
雨薈同學的繪畫作品《沙被治住了,城市更美了》,描繪了人類防沙治沙的動人情景。獲得了聯合國國際荒漠化、沙漠化年的國際級三等獎;飛飛同學的《眾志成城》獲得了國際荒漠化、沙漠化年繪畫大賽的優秀創作獎。
在聯合國保護水環境,以“國際海豚年”為主題的繪畫設計創作大賽上,二年級緣緣同學的繪畫作品《清澈的海水,海豚的家》獲得了聯合國國際海豚年國際級三等獎。一心、凱欣、嘉聞、佳穎等同學創作的環保作品,獲得了聯合國國際海豚年的優秀獎。
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和拯救地球,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4、一切為了生命
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出現了這樣一句口號:“一切為了生命,一切為了受災同胞的生命未來。”中華民族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投入到抗震救災之中。這一偉大壯舉,詮釋了一個關鍵詞,就是“生命”。“一切為了生命,一切為了受災同胞的生命未來。”這是抗震救災的核心價值。為了這至高無上的“一切為了生命和生命的未來”的價值觀,整個中華大地井噴出中華民族群體性的大愛大德:拯救生命、關愛生命、尊重生命。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與當今時代交融的一大特征,是傳統“民族精神”的一次偉大升華。
在美術課上,我們要求孩子們“以畫說話”,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愛。以此培養學生寬闊的胸懷、感恩的意識、健康的心理與倡導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孩子們紛紛舉起畫筆,以畫為媒,表達自己的心聲和對災區人民的關切之情。此時,二年級的飛飛同學,借助學校論壇,發了一篇題為《為抗震救災捐款,義賣我的畫》的帖子。意欲通過這個窗口,義賣自己的獲獎繪畫作品,將所得錢款捐往災區,為災區小伙伴盡一份綿薄之力。義賣得到全校師生的響應,很快這些畫都被義賣出去,飛飛將義賣所得以學校名義匯到了上海紅十字會。“別看人小,我也能行!”孩子以自己的畫作,用自己的愛心,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感動著周圍每個人的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潤物細無聲”。孩子們之所以能在危難之時獻真情,是由于平時潛移默化的教育與熏陶。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增強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現了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生生不息、連綿不絕的強大生命力。
古人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能利物、利人,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通過生命教育,教育學生要保護好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還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珍惜自然界一切生靈的生命。這樣,人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是“道法自然”,才能生活得有智慧、有尊嚴。
美術學科教學是實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徑。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讓每一個中國人繼承和發揚中華美德,振奮民族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兩綱教育”集結“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于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容并蓄,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傳統美德。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齡階段的孩子:年幼純真、心靈純凈、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通過充分利用美術教學的特殊手段,讓他們直接接觸最具智慧和最有價值的中華民族的經典寶藏。讓育德教育的絲絲雨露,滋潤學生的心田,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中華民族的高尚思想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奠定他們一生高雅的人格品質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從而擔負起傳承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歷史重任。讓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扎根、發揚光大,代代傳承。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創先爭優制度與措施
- 下一篇:黨在我心中是一顆最亮的紅星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