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監局在農業作用的感想
時間:2022-07-18 11:32:00
導語:質監局在農業作用的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沒有農業規范化,總書記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指出。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規范化既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又是規范農業生產、保證食品平安的有效措施,也是質監部門服務發展的重要職能。農業規范化工作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必需依靠縣委、縣政府,各鎮、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把大家動員起來,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才干確保工作順利完成。自以來,縣質監局農業規范化工作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工作方針,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全面發揮質監部門在農業規范化工作中的組織、管理、協調、溝通作用,為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一、縣農業發展概況
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農業大縣。十一五”期間,縣地處川南。縣按照“工業強縣,勞畜富民”發展方針,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抓手,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為目標,大力實施以生豬為主體的一體兩翼”戰略和以水稻、再生稻為主導的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十一五”期間,縣生豬規模養殖比例達52%生豬出欄132萬頭,仔豬外銷113萬頭,銷量堅持全省第一。同時,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卓有效果,水稻單產總產、再生稻產量堅持全省第一,糧食總產達54.28萬噸。
二、理順關系。
局把農業規范化作為服務中心,結合縣的實際。服務大局的切入點,圍繞縣委、縣政府“工業強縣,勞畜富民”發展方針和“兩個加快建設,兩個積極推進”發展戰略,將工作進行了合理定位,進一步理順了關系,實現了農業規范化工作的三個上升”即:將農業規范化從部門行為上升為了政府重要工作,將質監從主動實施單位上升為組織牽頭部門,將農業規范化從單兵作戰上升為整體推進。形成了以政府主導、質監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確保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農村結構性調整。
(一)轉變角色。
農業規范化工作都是由農業局等部門牽頭完成,臨時以來。因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缺失,導致質監部門在整個工作的實施過程當中,只扮演了一個“檔案管理員”角色,無法真正介入和主導農業規范化工作。針對這一情況,局在充分調研、詳細論證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向縣政府匯報工作,爭取政策、資金的支持,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農業規范化工作。自以來,局通過強力推進青花椒、龍眼、生豬、再生稻等勝利申報國家和省級規范化示范區項目,進一步建立健全了農業規范化體系,修訂了相關規范。同時,局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著力建立“政府塔臺、部門唱戲、企業受益”新模式,先后與畜牧局、農業局、供銷社等部門在農業規范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中開展協調,牽頭組織召開項目建設工作會5次,并多次深入相關單位和企業指導,幫促企業制訂規范、健全規范體系。
(二)政府主導。
縣政府出臺了全縣農業規范化工作獎勵政策,隨著農業規范化工作的不時深入。對省級項目和國家級項目給予3萬至5萬的獎勵。政府的重視,政策的支撐,為質監部門深入推進農業規范化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縣政府出臺《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質量興縣的工作意見》將農業規范化工作納入“十二五”期間的重要工作,之后出臺的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規范化工作的意見》則進一步明確了十二五”期間農業規范化工作的目標和重點。并形成了以政府主導,質監牽頭,農業、林業、畜牧、水務、工商等相關部門和全縣19個鎮的大
農業規范化工作格局”從而在全縣上下掀起了開展農業規范化工作的熱潮。
三、緊密合作。
要真正介入農業規范化工作,質監作為農業規范化工作的組織牽頭部門。就不只要向地方政府借力,同時也要向地方黨委借勢,通過與地方黨委的合作,將農業規范化工作納入全縣農村經濟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與農村經濟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檢查、一同考核、一同獎懲兌現,共同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局協助縣縣委農工辦出臺了縣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考核獎勵方法》下稱《方法》根據《方法》規定,為此。縣政府將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企業業主推進農業規范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既對當年勝利創建農業規范化、特色產品品牌、商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認證的承擔單位、申報單位予以1萬元至8萬元不等的獎勵。同時,方法》還對獲得農業產業化示范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懲處的給予獎勵。
健全和完善了農業規范化工作的獎勵考核機制,通過《縣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考核獎勵方法》出臺。為農業規范化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了依據,有力確保了農業規范化工作成為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農村結構性調整的關鍵。
實施“以點帶面”戰略四、抓住重點。
實施農業規范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總書記同志曾指出。增強中國農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保證食品平安的基礎條件。工作中,局深刻地認識到農業規范化在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實現以農業規范化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發展,必需立足于地方實際,選擇優勢項目,發
從而增強農業規范化工作的有效性。揮“以點帶面”輻射作用。
(一)立足“三大優先”選擇兩大項目
局根據縣實際,局在選擇農業規范化項目中做到三個優先”一是縣委、縣政府重點發展的項目優先選擇;二是有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的項目優先選擇;三是能迅速帶動農民致富的項目優先選擇。為此。重點建設生豬規范化示范區和再生稻規范化示范區,力求通過兩個示范區的輻射效應,逐步形成集中連片成規模、重點突出顯主導、特色鮮明上檔次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強化協作配合。
積極推廣“6+1合作的運作模式(即種豬場、飼料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專業合作社、養豬業主、肉食加工企業加上平安公司)和“八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管理、品種、防疫、飼料、技術、銷售、資金、安全)大力推進國家級生豬規范化示范區建設,一是局通過會同畜牧部門制定基礎規范、環境條件規范、豬種標準、養殖規范、質量平安規范等13個地方標準。確保出欄生豬及仔豬外銷實現“雙百萬”
大力推進再生稻規范化示范區建設,二是聯合農業局等部門對再生稻項目發展實施“六統”管理模式(即良種統供、旱秧統育、三角形統栽、施肥統配、病蟲統防、促芽肥統施)強化對再生稻規范化示范區的監管和服務。著力打造再生稻生產規范化“百里示范長廊”目前,全縣已建成以縣福集鎮等7個鄉鎮為重點的再生稻規范化示范基地。縣再生稻成功列入了第八批省級農業規范化示范項目,該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規范縣再生稻生產,提高再生稻產品質量,提升縣再生稻的市場競爭力。
四、深入推進。
縣已有生豬、再生稻、優質水果、青花椒、小花吳茱萸等國家和省級規范化示范區目前。
通過創新生豬養殖“161101模式,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生豬、再水稻為主導的農業規范化發展格局。目前。縣生豬規模養殖比例達了52%再生稻規范化示范區達10萬畝,輻射帶動35萬畝再生稻種植面積,再生稻產量堅持全省第一,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逐步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示范目的
- 上一篇:詮釋舞蹈動作的抒情性與形象性
- 下一篇:人民教師師德師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