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措施

時間:2022-11-22 02:47:00

導語:農村改革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改革措施

一、關于當前農村改革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

全會《決定》系統回顧了3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全面總結了農村改革發展取得的“五大成就”、對全局的“四大貢獻”和積累的“五條經驗”,冷靜剖析了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四個問題”,明確作出了我國總體上“三個進入”的基本判斷。

(一)農村改革發展的“五大成就”。一是農村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二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三是農村經濟全面繁榮,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四是農村社會事業加速發展,顯著提高了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五是農村黨的建設不斷加強,有效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二)農村改革發展對全局的“四大貢獻”。一是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二是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三是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農村改革發展積累的“五條經驗”。一是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我們黨指導“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二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這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這是激發農民積極性、搞活農村經濟的動力源泉。四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基本方向。五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這是農村工作必須始終遵循的基本準則。

(四)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四個問題”。一是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求緊迫。二是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三是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任務艱巨。四是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全會《決定》鮮明地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這充分表明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艱巨性和繁重性,再次警示我們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毫不松懈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五)我國總體上“三個進入”的基本判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三個進入”的基本判斷,是對我國當前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準確把握,是我們今后制定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基點、建立健全統籌城鄉制度的基本依據。

二、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

全會《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全面闡述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會《決定》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個指導思想,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三者有機聯系在一起,并上升到“戰略任務”、“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高度,完整闡述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以什么為指導、圍繞什么任務、沿著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達到什么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構成了今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

(二)目標任務。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部署,全會《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農村體制改革、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繁榮農村文化、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既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又符合實際、切實可行。其中,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要求今后12年年均增長5.95%(按不變價計算),從近年實際情況看是積極穩妥的。當然,這是一個預期性、指導性指標,我們要力爭在實踐中超過這個指標。

(三)重大原則。全會《決定》提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遵循5項重大原則,即“五個必須、五個始終”:一是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二是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四是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五是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三、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

全會《決定》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這些部署和舉措,注重制度建設,力求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突破;注重抓住關鍵,力求解決帶方向性、戰略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注重突出重點,力求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

(一)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全會《決定》首次系統提出加強“六大制度”建設,為加快農村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充分強調“毫不動搖”的基礎上,鮮明提出了“一個長久不變”、“兩個轉變”。“毫不動搖”,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長久不變”,就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是一大政策亮點,目的是給農民吃長效“定心丸”。“兩個轉變”,就是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這是對今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出的一個方向性概括。

健全嚴格規范的土地管理制度。重點提出實行“兩個最嚴格制度”、建立“兩個市場”和保障“兩個權益”。“兩個最嚴格制度”,就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兩個市場”,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鮮明提出“一個允許”、“三個不得”,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對改革征地制度,強調征地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兩個權益”,就是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和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明確了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保障農戶宅基地權益的政策指向。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明確農業投入保障、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四項制度”。提出“三個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明確國家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是一項長期政策,要求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強調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理順比價關系,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從加大支持和放寬準入兩方面,在強調加強監管前提下,對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作出了政策安排;從統籌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和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兩方面,對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出了政策安排,特別強調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允許有條件的地方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從加快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和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兩方面,對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作出了政策安排,提出2012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

(二)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全會《決定》要求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從7個方面進行了部署。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突出強調各地區都要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向主產區傾斜,加快落實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對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除重申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又有很多突破和新的要求。比如,強化主要農產品生產大縣財政獎勵政策;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突出加強農田、水利、農機3大關鍵環節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強調要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力爭3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健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建立外資并購境內涉農企業安全審查機制。

(三)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全會《決定》從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社會管理等8個方面作出了部署。這里面有很多政策亮點,比如:首次提出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醫療保障;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明確提出5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鄉鎮通油(水泥)路,進而普遍實現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強調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

四、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圍繞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全會《決定》從工作體制、基層組織、黨風廉政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要求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重點完善5項體制機制:一是健全領導體制;二是完善管理機制;三是完善責任制;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五是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機制。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基層干部隊伍、黨員隊伍建設。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基層干部隊伍、黨員隊伍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拓寬農村基層干部來源;二是創新農村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形式;三是改善村干部待遇;四是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

(三)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治相結合,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理解、全面貫徹全會《決定》精神,切實把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落到實處,把統籌城鄉的重大戰略落到實處,把強農惠農的政策舉措落到實處,努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為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