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6:31: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代建筑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中式建筑設計探討
摘要:中式建筑是我國建筑的主要類型,中式建筑有著自身的特色,代表著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但是就目前我國現代化的中式建筑來說,其在設計中并沒有高度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中式建筑欠缺時展的特色,所以就需要加強設計,將中國傳統的文化高效的融合到現代中式建筑中,以實現現代中式建筑的長遠發展。本文主要就針對現代中式建筑設計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僅供同行交流和參考。
關鍵詞:現代化;中式建筑;設計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無論是在設計形式上還是在文化內涵上,其都有著自身的格調。但是在歐式建筑風格以及現代化建筑風格的影響和沖擊下,現代中式建筑出現了設計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風味被大大縮減,使得中式建筑變得面目全非。而為了使得現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復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強設計力度,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針對現代中式建筑設計進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建筑行業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漸提高。就現代的中式建筑來說,其已經成為了建筑行業發展的新方向。建筑行業引進各種新技術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設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建筑,但是社會的發展變遷瞬息萬變,人們對于現代建筑的要求也與日俱增,人們不僅需要現代建筑具備現代化的氣息,同時也要繼承和傳播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現代中式建筑在發展的進程中,對四方文化有著一定的排斥性,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很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藝術園林等建筑均有著很高的成就。而發展到近代,由于戰亂等多種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現代建筑無法與世界建筑相接軌,在設計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這就使得我國的建筑文化逐漸的喪失。而在最近幾年,由于建筑設計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國的古代建筑與現代建筑出現了嚴重分離的情況,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響和沖擊作用下,我國建筑設計人員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進行設計思想的轉化,從而為我國的現代中式建筑發展開辟了一個陽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其體現出了中國從古至今的精神追求變遷。在針對中式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將樸素的觀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應用其中,開展設計的新形勢,使得中式建筑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高效的體現,現階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如園林、家具等的設計,均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同時也發揚了中國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國的民族文化實現了長久保存。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審美的不斷轉變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與古代人有著較大的區別,當前人們已經習慣了現代生活方法,無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環境中,而當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傳統建筑在中國發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為現代中式建筑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力優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國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宮殿、園林、民宅等等,在當前的現代建筑設計中,古代建筑不僅是其設計靈感、構造等的借鑒,對世界建筑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在當前的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古代建筑設計的元素,進行現代中式建筑設計,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2現代中式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建筑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一、傳統建筑工程技術
傳統的建筑工程技術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古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二是近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從古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到近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技術越變越好。
1.古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
在古代建筑工程技術是比較單一和簡單的,對技術含量要求很低。房子一般由樹木、石頭等材料構成,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由材料搭建起來,一個可以遮風擋雨和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主要是實用性很強,觀賞性以及藝術性幾乎沒有。
2.近代建筑工程技術時期
在近代建筑工程技術就比古代的建筑工程技術有了明顯的發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原始的材料(比如石頭、樹木等)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這個時候,混泥土技術就被用于建筑中。這種技術相比于古代建筑工程技術好了很多,但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人工操作磚塊和水泥就可以建筑成功,這種技術對環境破壞很大,在目前的建筑中也依舊在使用。
我國古代建筑特征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明顯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烙印。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筑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鍵詞:古代建筑傳統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綜觀中國的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他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杏故侵袊说幕揪裰?。“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薄爸杏埂奔催m用而經久不渝。它后來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古人論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離“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必須以“中”為標準,即做到所謂“天人合一”。
“中庸”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中軸線對稱的建筑觀念雖然早在商周時代就開始,但最典型地代表這種中軸文化的當數明清的北京城和宮殿了。整個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著一條長達7.5公里長的中軸線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該中軸線以最南端的永定門為起點,以地安門北面的鐘鼓樓為終點,其間建筑空間序列重重疊疊、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宮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這種關于中軸線的建筑空間意識,也體現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工程特點探討
中國古代建筑享譽世界,和古埃及、古代西亞、古印度、古愛琴海、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六大風格古建筑。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特的結構工程特點支撐,同時也構成了傳統建筑獨特的文化特色。這種獨樹一幟的建筑結構特點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河姆渡文化,高超技藝的工匠們在搭建房屋的時候不斷探索創新,找到了材料和結構的結合點,其樺鉚結構已經完全適應了當時人們對建筑的基本需求,在接下來的漫長積累中逐漸從實用性的特點開始向追求美觀和藝術觀賞性過度。
一、傳統建筑結構工程中的獨特梁架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類主要包括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形式。每一個鉤件都在力學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建筑功能問題也在這種美學和力學的完美結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木結構的功能仍然在建筑設計中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這種巧妙的木構工程產生于對力學和木材料的深入的獨特理解。每個部件的形狀、結構和功能都需要從整體布局的思維定位,不斷分解,最后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位置和功能部件,因此在這種基礎的分解下也成為影響和提升傳統建筑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單體一平面以‘間”為單元,采用這種單位劃分有利于建筑結構中的柱網結構劃分,而且在這種功能布局下也是的我們的建筑結構域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小部件的受力程度,極大的增強了主體的穩固程度。古埃及建筑中也有的采用了這種的建筑結構形式,一平面為單位,不斷的擴大整個建筑的受力范圍,但是從根本上古埃及建筑和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二者有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建筑材料的特點。不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師手里發揮不同的作用,材料不同,必然會導致建筑思維產生巨大差異。在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工程中比較有特點的還有一梁架,這種建筑形式最早出現在建筑空間寬敞的房屋內,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存在很大關系,極大的拓展了建筑空間,是古代廳堂建筑中比較常見的建筑形式。替力梁架是一種層層遞減的關系,從最下一道梁到最上一道梁,每一層都成遞減趨勢,這樣不僅空間和材料能最大程度的節省出來,而且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
二、材份制—智慧的模數制
模數制是現代主義建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尤其在工業大革命時期的建筑,模數制被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批量生產住宅和建筑構件,是的一些建筑原件的標準化生產開始盛行,建筑按標準行事。其實這種建筑思維早在中國古代的匠人們就開始探索嘗試,材份制就是和模數制比較接近的一種建筑思維。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按照標準生產一些經常用到的部件和一些基礎材料,這樣工匠們在設計和建筑的過程中就能很好的利用好標準節省單獨施工和設計的步驟,而且在這種形式下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建筑主體的標準化生產需求。這種建筑形式思維在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工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梁的長度和重量在建筑行業內都有統一的標準。這種標準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經歷了醞釀到盛行的階段,唐宋時期的材份制度已經相當盛行,而且在這種建筑結構工程特點中也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影響和提升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結構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材份制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包括大木作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的內容,并且將這種體系按照簡約化處理,標準化、規格化是確保整個體系能夠按照流程操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和方面,同時這些方面也在不斷的優化和組織中形成了比較常見的古建筑結構工程特點,這樣才能確保整個木質材料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開放性與生長性
古代傳統建筑文化芻議
摘要:在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傳統建筑文化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不僅僅是用來居住的場所,更是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體現,而隨著不同朝代的更替,中國傳統建筑也蓄積了厚重的人文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獨特的建筑文化。所有這些在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成型期、成熟期、高峰期、漸進期得到生動體現。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中庸;天人合一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有不同發展過程及特點,國家的文化蘊含、統治者的思想觀念都體現在傳統建筑中。
一、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文化概述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而其中的“住”則是在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人固有的傳統思維中相對重要的也是最為看重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有房子是一個家庭形成的必備條件,這樣的傳統思維當然也延續到了今天。大約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那時候還沒有一定規律的建筑,人們只是把天然的洞穴當作他們的棲身之處。而經過一定的實踐,人們逐漸發現了怎樣去建造房屋,雖然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但也體現了社會一定的進步性。而且越來越集中的建筑,越來越多樣化的建筑,也充分體現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封閉的國家,是一個帶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國家,這一點在明清兩個朝代顯得尤為突出。而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好多種類,在早期是只供人們居住,躲避猛獸的襲擊以及一些惡劣的天氣。但是,中國古代建筑也涌現出供人觀賞的建筑,例如寺廟、石窟等等。而且還有用作軍事戰爭及保衛國土的建筑,秦朝秦始皇領導修建的萬里長城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的建筑,也讓中國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瑰麗的一筆,它們像是一部部石刻的史書,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而且中國古代建筑里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因為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人文發展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建筑風格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通過當時建筑的風格來透視社會的發展狀況及人們的精神追求。基于此,我們可以把截止到明清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與特點分為一定的時期來闡述。
二、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書籍空間設計與建筑空間研究
摘要:書籍空間設計和建筑空間設計存在一定的聯系,兩者之間的聯系性表現在設計觀念、表現形式以及設計目標等方面。本文主要針對書籍空間設計和建筑空間設計的內在契合性進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使建筑設計靈感更好地服務書籍空間設計。
關鍵詞:書籍空間設計;建筑空間設計;契合;探索;研究
人類文化主要通過書籍和建筑的形式來展現,書籍和建筑作為兩種不同形式的精神載體,在某些方面存在必要的聯系,此種聯系可稱為內在契合,兩者具備這種聯系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書籍和建筑的構建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構建特殊時空;另一方面,書籍空間設計和建筑空間設計都是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1]因此,兩者內在是相通的,它們在某個特殊位置存在空間內在契合關系。
1統一的設計觀念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建筑遵循的設計思想,建筑在設計中需要將“禮教”的中庸思想體現出來。建筑工程發展到現代,“天人合一”思想還能在設計中得以體現。比如,在園林設計、單體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等方面,都可以探尋此種設計思想的含義。古代建筑結構使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為主,此種類型的結構設計重視邏輯性的表達和傳遞。選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可以將輪回和陰陽互補的內容體現出來。建筑遵循的設計觀念是集群的組合。對書籍空間設計內容進行分析,書籍作為人類智慧和文化的傳播載體,在書籍設計中也將整體性作為主要考慮的問題,整體性既包含在系列性書籍里,也包含在書籍不同局部之間。我國現代的書籍在設計時需要遵循一定的規范、標準和法度。評價書籍是否優秀需要從功能與審美、時間與空間、平面與立體、藝術與技術等方面的融合性來分析。[2]建筑和書籍在設計理念上都追求整體性,這正是兩者內在契合的表現之一。此外,從藝術精神角度分析,伴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流動變換,永恒性和無限性正是中國建筑藝術精神的體現。此種藝術精神與古代中國追求的“道”存在必然的聯系。書籍和建筑一樣,具有生命。書籍的生命體現在時空的交錯和融合。承載多種信息、具備多種實用性功能是書籍主要的優勢,此外,在書籍中還可以體會審美的含義,即賦予在書籍上的精神價值。正如著名作家彭程所說,“人選擇書的同時,本身也在為書所侵占”,侵占人體的正是書籍中具備的氣息、精神、趣味以及美學方面的內容。[3]因此,不少熱愛書籍的學者認為:“通過書籍可以滿足人類在心理上的需求和心靈上的慰藉?!?/p>
2對應的設計形式
古建筑文化的缺失與建筑文化斷層分析
摘要:傳統的古代建筑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無法滿足人們對住房舒適度和美觀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為其結構復雜,且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很難達到現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現代人的拋棄,而人們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風格。獨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國正慢慢消逝,但現代人也無法創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導致中國建筑文化出現斷層。
關鍵詞:缺失;斷層;分析
1中國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種文化,是隨著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習慣而演變的一種文化遺產。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各朝代金碧輝煌的宮殿、綿延萬里的長城、曲折多變的各式園林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宮彰顯了權利與信仰,長城見證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園林則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優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的一類藝術,它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框架式結構
由于中國古代建筑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結構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結構。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在古代,對木材的選擇也很有講究,不同地區選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數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宮廷等顯赫府邸多用金絲楠木。金絲楠木也成為權力和富裕的象征。
探討傳統建筑土木營造本源
中國建筑體系,同其文明一樣久遠,所有的資料來源———文字、圖像、實例———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一直采用著一種土生土長的構造體系,這體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證明中國古代人那時己經建造榫卯構筑木架房屋。世界其他諸系建筑,雖在或長或短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圍,使用過木材作為建筑材料,但后來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國木構建筑,統一貫享了六、七千年的壽命。就單體建筑的體量而言,中國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偉,但若以其結構歷來所本的原則,及其所取的途徑來考察和研究,則這統系建筑的內容,的確是最經得起嚴酷的分析而無慚愧的。中國傳統建筑的木結構體系的歷史選擇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在多山的中國大地并不缺乏石頭,然而“土木營造”的千年決擇更是源遠流長,文脈所系,一脈相承。究其原因,應是自然、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綜合選擇的結果。1因地制宜的自然選擇任何時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質材料為載體,在一定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按照相應的規則建造起來的空間結構。在許多情況下,建筑的技術和藝術是可以超越和改變的,但建筑材料是離不開產生它的自然環境的。
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先民還沒有能力擺脫自然環境的制約,建筑的選材也自然是依賴自身生存的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為他們最初也是最為重要的選擇。古代文獻對原始建筑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文獻表明中國古代原始建筑存在著“構木為巢”的“巢居”和“穴而處”的“穴居”兩種主要構筑方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江蘇丹陽香草河遺址都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干欄基址。穴居房址更容易遺存,特別是在黃河流域更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密縣北崗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等,都有新石器時代穴居房址發現。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深厚土層,具有良好的隔熱、防寒功能。黃河流域為半干燥氣候,空氣濕度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較深,地表土層經常保持較干燥狀態。因此穴居是黃土地帶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構筑方式。干欄和穴居分別代表著中國古代南方沼澤地帶和北方黃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們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就地取材的現實性,體現了適合本地區的環境適應性,體現了原始農業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
先秦典籍中的古代建筑文化論文
一、中國古代建筑及建筑文化概述
中國建筑一直以來以土和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后來又伴隨加工石料、燒制的磚瓦等材料構建而成,故中國又把建筑工程稱為土木工程。建筑藝術則是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應運而生的。在階級社會,建筑藝術無疑打上了統治階級審美的烙印,而眾多民居則更多表現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藝術的產生首先來源于實用,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加上匠師們的美化處理,產生了建筑藝術。比如中國建筑的坡形大屋頂就是為了排水和遮陽的實際用途。被稱作“飛檐翹角”的屋蓋也是由于使排水拋遠、多納陽光的需要而創造的優美形象。在這技術與藝術構成的文化綜合體中,建筑是由人創造的,作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當我們認識中國建筑文化的本質時,必然要考慮處于一定建筑環境中的人的意識、觀念、思想、情感和行為。因此,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典籍,不僅能幫助我們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藝,同時發掘形式后面的哲學現象,還能使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國建筑的主體價值,從而在現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質。
二、中國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現象
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化脈絡的漸進歷程,構成了中國建筑偉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長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作為東方文化與哲學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絲毫不亞于歷經許多世紀業已發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結構技術與迷人的藝術風韻中,中國建筑文化,鑄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與深奧的哲思境界,這一切毫無疑問全部折射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國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時空觀
中國人最早提出了道德這樣的東西,用來約束人類的獸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這就是“天人合一”哲學觀的開始。古代中國人在文化觀念中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的,即所謂“天人合一”。這在中國先秦典籍《周易》與老莊的著述中表現很突出,《周易》關于“天地人”三才之說與老莊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歸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而程明道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語錄》二上)。因而,中國建筑文化,令人深為感動地體現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時空意識。從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護人類生存的“大房子”,所謂“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為宙”。從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廬”也。中國建筑文化的時空意識,是一種自古就有的、人與自然合一的有機論。
古代建筑對現代首飾設計的啟示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創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獨特的木結構建筑體系?,F代首飾設計中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故從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色彩、裝飾、材料、設計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巧妙的運用在現代首飾設計中。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斗拱;首飾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國際首飾潮流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由原先的貴族化、高檔化轉向平民化、個性化。這為現代首飾設計拓展了可喜的空間?,F今的珠寶首飾發展趨勢,亦要求珠寶首飾設計不斷推陳出新,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并蓄,對民族元素的再認識和再利用。中國古代建筑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和風格,滲透出中國的民族氣質和美學思想。將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元素應用到現代首飾設計中,讓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成為我們進行設計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途徑。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征
1.1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學家把建筑列入藝術部類的首位,建筑和繪畫、雕塑合稱為三大造型藝術。建筑使用者在實用過程中獲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它本身的復雜與精微是磚石結構建筑所無法比擬的,而這也決定了其在幾千年的歷史演化中獨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壇祈年殿為例,其建筑整體形式采用圓形,層層收縮的漢白玉圓形臺基與層層收進的青藍色琉璃瓦三重攢尖頂相對呼應,金色的寶頂與天相接,體現出象征“天圓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莊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