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的申論標準表述

時間:2022-03-17 02:18:00

導語:提高自主創新的申論標準表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自主創新的申論標準表述

我國“技術創新”問題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但我國的經濟增長依然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的問題,產業技術水準低,自主創新嚴重不足,很多企業都以來料加工為主。從這個意義來說,目前的中國還只能說是“世界加工廠”,具體體現在:

一、中國在產業分工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中國制造”自身并不具有高效益性質。目前,我國單位資源產出平均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10至1/20;從業人員生產率只相當于1/30至1/40;制造業的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中國電子工業規模排在世界前列,但芯片制造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了二至三代。

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優勢、品牌優勢、規模優勢成為所在產業鏈的集成者和操控者,分享了更多的利益。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占有明顯的優勢。從我國情況看,在汽車、飛機、儀器儀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術領域中,授予的專利也多為跨國公司所擁有,其份額約占到80%—90%。如果不在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為,不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企業的發展將難以擺脫跨國公司專利壁壘的制約。

三、我國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據統計,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只有0.76%,遠低于發達國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發活動的企業僅為38.7%,設立研發機構的僅為23.7%。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

我國“技術創新”問題的原因:

一、國內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國內企業在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下過于追求速度,不愿意下苦功走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現有高管人員任用制度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經營團隊迫切追求近期利益,幾乎誰也不愿意“我這一屆投入自主研發,下一屆或再下一屆贏得收獲”;以及一些企業盲目多元化經營,主業已經模糊不清,技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而當這些企業面對技術需求時,普遍采用的卻是引進-落后-再引進的不斷循環法,向國外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由于沒有完成技術學習的過程,使我們的技術能力始終落后于引進來的、正在應用的技術。當這些正在應用的技術需要更新的時候,只能再引進,本國的技術人員實際被邊緣化了。

二、地方政府利用外資的方法存在誤差,導致技術創新阻礙重重。外資愿意進入中國市場進行投資行為,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潛力大、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比較低廉、各種政策十分優惠,但這種低成本優勢是不可能永存的,當前我國沿海地區便面臨著地價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壓力,甚至一度出現“民工荒”,以往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或消失,產業隨同資本的再次轉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一些地方沒有深刻理解國家“以外促內”的戰略意圖,把本地發展的希望過多地寄托于外資,寧愿給外資無限制的“超國民待遇”,而不愿下苦功推進本地企業改革、提高本地企業競爭力。

三、我國政府對研究開發的投入不足。我國政府對研究開發的投入占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的比重僅為30%左右,遠低于世界多數國家相應發展階段時政府投入占50%的水平,更低于印度、巴西60%~70%的水平。

四、技術創新的投融資體制不夠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急需大量資金,但我國缺乏對技術創新方面的投資機制,導致企業的這部分資金無法及時便利地從金融機構獲取。創新力較強的民營科技企業更受到金融政策限制貸款的困難,而支持創新的風險投資基金尚未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形成。

五、許多技術創新人才或被埋沒,或大量流失。由于企業創新氛圍的匱乏,技術創新人才在企業內缺乏施展才華的舞臺和開發創新的動力,一些技術創新人才在國內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選擇外企或出國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巨大損失。

六、產、學、研缺乏有效結合,技術創新速度不快。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科技原始性創新的重要源泉,對技術創新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而我國缺乏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機制,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其他技術創新要素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從而使技術創新的速度和國外相比受到影響。

我國“技術創新”問題的對策:

一、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要加快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引導更多的企業關注更加長遠的技術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推進知識、技術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讓技術創新者享受技術創新帶來的成果,使技術創新得到真正的尊重,激發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力。

二、引進外資的同時,利用好外資,實現技術創新。引進外資不僅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要注重消化吸收外資的先進技術,重在創新,通過消化-吸收-創新的步驟,培育出本地資本為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同時,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鍛煉出高素質員工隊伍、使本地產業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在參與全球競爭中造就世界級的企業家。

三、整合資源,加大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應當加大政府以及企業、社會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實施有利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激勵政策。同時在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政府應當支持和鼓勵國內企業更多地承擔科技任務,通過國家訂貨或準國家訂貨等形式,給國內企業創新提供重大工程實踐機會;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產業化基地等創新基地;投融資方面,政府應當配合企業,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調和溝通,為企業技術創新疏通和開辟投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機制,形成鼓勵創新的良性投資機制;

四、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完善知識產權法規制度建設,著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要依法促進知識產權流動,支持各類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依法保護通過技術創新獲得的知識財產和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的許可權益。同時,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有效化解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阻礙我國自主創新的問題,提高我國企業運用知識產權戰略,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

五、引進和培養創新技術人才,為他們提供便利條件。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應當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天地,為他們提供開發創新的環境,使他們享有優厚的待遇和回報。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高新技術企業,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鼓勵科技人員以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等為資本,參與企業投資和收益分配。

六、努力加強產學研合作。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科技創新體系都是以企業為主導力量,而企業自主創新關鍵在人才,如果高校和產業聯動,對企業來說,可縮短創新的流程,降低創新的成本,讓創新產品更快地推向市場。對高校來說,這也是學生實驗的基地,其形成的知識產權受到保護,人盡其才,防止創新成果流失。

總之,中國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大市場機會。如2020年前數千萬千瓦的核電;一萬多公里的高速鐵路、眾多城市的軌道交通;三網合一的新一代無線電訊網和各種數字化、智能化終端設備;數量龐大、品種繁多的加工設備、環保設備,冶金、化工、采礦裝備和大型工程機械;每年數以百計的民用飛機和百萬至千萬計的汽車等。中國企業要在這種環境下取得跨越式的發展,而不是外國企業享用了巨大市場的大部分利益,關鍵在于加快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