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0 08:5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藥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藥實訓總結

篇1

中藥鑒定技術主要包括基原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以及理化鑒定四大鑒定方法。在實訓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開設性狀、顯微鑒定實訓教學,其中性狀鑒別實訓主要對常用的400多種中藥材的性狀進行鑒別,而對常見中藥材的偽品、中藥材的商品規格與等級等內容實訓較少,在期末考試主要選取50種重點中藥材的性狀進行考核;而顯微鑒定實訓則選取不同器官的中藥材粉末進行鑒定,每次課2學時,實訓2味藥材,占用了較多的課時。目前的實訓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實訓內容比較單一,即主要以性狀鑒別與顯微鑒定實訓兩個項目為主開展相關的實訓;②未開設綜合性較強的實訓內容,學生的綜合能力未得到應有的提高,難以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因此,針對《中藥鑒定技術》實訓教學現狀,有必要對藥學崗位群的工作任務進行調查,分析并總結不同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所要求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素質,有針對性地根據工作崗位制定《中藥鑒定技術》的實訓項目與內容。 

2中藥鑒定技術崗位能力要求分析 

近年來,對我校藥學系實習生所在實習單位進行了調查,實習單位包括制藥企業、飲片公司、醫院藥劑科、連鎖藥店、藥物研究所及藥品檢驗所等多家藥品生產、經營、新藥研發及質檢企業。調查結果表明,與《中藥鑒定技術》密切相關的崗位工作任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①以中藥飲片企業、醫院藥房及藥店為代表的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工作人員掌握常用中藥材、飲片的性狀特征為主,在采購與銷售過程中,通過對常用中藥學論文進行性狀鑒別來判斷中藥的真偽與質量優劣,因此,對中藥材的正品與偽品鑒別、中藥材的商品規格與等級有較高的要求,而對中藥材的顯微鑒定等技術的要求較低。②以制藥企業的新藥研發部、質量檢測部,藥物研究所以及藥品檢驗所為代表的企業,其工作崗位以新藥研發與藥品檢驗為主,工作崗位要求能對中藥材及中成藥進行鑒別與質量評價,并能熟練地對中藥材、飲片進行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含水量、水分、灰分、揮發油、重金屬、農藥殘留、薄層鑒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進行測定等,要求工作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調查中發現,我校的實習生到單位后,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才能適應與熟悉相應工作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針對上述的崗位工作任務,在《中藥鑒定技術》的實訓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實訓教學,以幫助學生盡快地了解與適宜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中藥鑒定技術實訓教學的改革建議 

3.1性狀鑒別實訓教學中藥材的性狀鑒別實訓為《中藥鑒定技術》實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實訓教學主要針對常用400多種中藥材的性狀進行實訓。在性狀鑒定實訓方面,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革:①精簡中藥材標本實訓品種。性狀鑒別主要對重點、常用且偽品較多、易混淆的中藥材品種進行鑒別。而對實際應用較少的中藥材品種,容易鑒別的中藥材品種在實訓過程中可采用刪除或壓縮實訓課時;②增加中藥材偽品鑒別品種。目前,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偽品數量較少,理論教學的偽品鑒別多采用《中國中藥材真偽鑒別圖典》中收載的品種,該圖典收載的偽品種類多且均附有彩圖。在教學與實訓過程中,宜針對當前中藥材市場上新出現的偽品進行收集與鑒別,幫助學生了解中藥偽品的現狀并增強鑒別水平;③補充中藥材的商品規格與等級知識要點。中藥材的商品規格與等級是中藥材在生產、加工與銷售中評價商品內在價值的重要依據。因此,應根據《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中的要求,選取貴重、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藥材品種,并結合藥材市場上現有的中藥材商品規格與等級進行實訓教學。 

3.2顯微鑒定實訓教學顯微鑒定為中藥鑒定的重要方法,但隨著現代分析技術與鑒別手段的不斷提高,顯微鑒定的應用范圍在改變,為了適應實際工作崗位,應對顯微鑒別實訓項目進行改革[3]。顯微鑒定項目應選取具有典型顯微特征的中藥材(如大黃、蒲黃等)、不同器官類型的中藥材(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類中藥材)進行實訓,通過代表性的中藥材顯微鑒定,幫助學生熟悉顯微鑒定的方法、掌握顯微鑒定的基本技術,以滿足不同工作崗位的任務要求。 

3.3綜合性項目實訓教學在綜合性項目的實訓內容上,可選取1~2味代表性中藥材(如人參、丹參等),依照《中國藥典》的中藥材項下的要求,分組開展性狀、鑒別、檢查(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以及含量測定等項目的實訓。通過綜合性實訓,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與掌握《中國藥典》的中藥材檢查項目的具體要求,熟悉藥典附錄中的具體檢驗方法與技術要求。盡管《中藥鑒定技術》綜合性實訓項目的中藥材品種較少,但通過綜合實訓,可以將中藥鑒定技術、中藥化學、中藥制劑分析等課程內容進行融合,而不會出現知識銜接斷檔的現象。因此,開展綜合性實訓教學,有助于解決實訓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問題,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4結論 

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且與其它學科聯系密切的應用學科,實訓教學環節是中藥鑒定技術從理論教學走向實踐的關鍵環節。因此,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即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又要與具體的工作崗位任務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訓教學。課題組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關于中藥鑒定崗位的技能要求進行調查與分析,總結出兩種類型的崗位工作任務,圍繞不同工作任務要求掌握的技能,有針對性地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革。通過實訓教學的改革,使學生在實訓教學階段了解與熟悉不同工作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與要求掌握的技能,進一步增強相關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及早適應并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高職中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中藥專業人才,特別是具有中藥種植、加工、炮制、質量控制、調劑、市場推廣等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對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培養新型的中藥人才。

一、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專門組織人員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調整相關課程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制訂統一的教學大綱,構建“能力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制訂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注重核心課程的建設。著重建設中藥鑒定技術、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中藥炮制技術等核心課程,使之達到省級精品課程的要求。第二,優化學科課程體系。為了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了“核心課程―限選課程―任選課程”相互聯系、相互對應、相互協調的學科課程體系。第三,課程內容的修訂。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結合,理實一體化,實訓、實習設計合理。

二、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應制訂相關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進入中藥種植和生產企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雙師型”素質教師。高職院校還要廣泛開展校企合作項目,聘請中藥企業一線的技術能手或知名專家為兼職教師,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特別是技能訓練指導。學校教師也要到行業企業一線工作和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及內容,組成專兼職結合的教師團隊。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高職院校應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探索。一是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教學模式。二是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使用分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三是教學手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購買仿真軟件,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四、搭建實踐與產業融合的實習實訓基地

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必須增加中藥專業實訓設備的投資,優化實驗教學的資源。除了要建立藥用植物園、標本館,中藥制劑、中藥炮制實訓室等,還應與周邊規模大、實力強的中藥種植、中藥生產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現實踐與產業相融合。

五、構建科學的考核方式

目前,考試包括過程性考試和總結性考試。過程性考試包括平時成績和項目完成情況。平時成績占10%,包括個人課堂提問的主動性、討論發言的積極性等;項目完成情況占20%,包括實驗室表現、實踐動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實驗報告書寫、小組合作能力等。這種考核方案不僅能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還能考查學生實際操作及動手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總結性考試占70%,主要以考查分析、理解綜合能力的問答題和事例分析為主。這種考核方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中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轉變思想,培養能滿足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中藥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馬鳳余,彭代銀,金傳山,等.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藥學教育,2005,20(5):1-3.

[2]任漢陽,李根林,黃信真.21世紀高級中藥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J].藥學教育,2006,16(4)1-3.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actical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proje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drugs production enterprise preparations pre-production processing post and preparations forming processing post, designs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way of the two courses in experiment and real training to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organic contact of scattered knowledge points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ed career capacity. The research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關鍵詞: 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項目銜接

Key words: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practical techniques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experimental project cohesion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0-0302-03

0 引言

我校屬于醫藥類職業院校,在培養目標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且醫藥類的專業課程均是實踐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在醫藥學類職業院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踐性教學在促學生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醫藥類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醫藥學類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具有從事醫藥類相關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目標,根據行業發展與行業崗位的需求來進行人才培養,如藥學類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服務等方面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能應用型人才。這決定了實踐教學是藥學類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藥學類高職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

實踐教學是醫藥類職業類院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形式,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職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時間上看,從校內學習開始到企業頂崗實習結束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經歷從分散的知識學習、單項基礎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到各課程知識和各項技能的綜合應用,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實踐教學在學生職業技能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方面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制劑實踐教學現狀矛盾淺析

2.1 制劑生產實際崗位群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與學校同一專業教學過程中與制劑生產相關性大的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的教學形成矛盾 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崗位,藥品生產具有延續性、過程性,質量的全程監控性,決定了制藥等相關專業所開設的核心專業課之間雖獨立開課有自己各自的課程體系,但必須要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就以中藥專業來說所開設的以下課程可以說都是為藥物制劑生產奠定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如,中藥化學實用技術、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制劑分析技術、GMP實施技術等。這些課程共同服務于制藥崗位,互為對方提供相應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學生在校學習的前期階段,涉及到某一崗位群不同崗位中的單項基本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分別是以課程的形式獨立開課,各課程在教學上往往因分屬于不同教研室,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教學中常常以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勢開展各自的實訓、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同一專業不同課程之間在教學中相互的聯系和滲透較少。鑒于各崗位的關聯性,知識、技術的相互滲透性決定的在實踐教學中要始終關注這種崗位之間的聯系,在技能訓練中,在可能的環節,去體現這種聯系,共同為同一專業服務的各課程之間要在日常教學,實訓中盡可能的找到可聯系,滲透的關鍵點,使學生在校學習、實踐期間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就體會、認識到他們所學的各課程之間的聯系,進而認識到不同工作崗位之間的聯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職業能力。

2.2 學生制劑實驗提取凈化工藝過于簡單與企業實際生產中前處理工藝相對復雜的矛盾 對于中藥制劑技術課程實驗、實訓教學中涉及到從原藥材的提取、凈化工藝,因考慮到實驗教學時間問題,在有限的四節課實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體驗、掌握相對完整的制劑制備工藝過程,多數情況把原藥材前處理工藝設計的相對簡單,多數是用水提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設計水提醇沉工藝;隨著制劑品種的不斷增多,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應用,以及藥物要滿足“三小、三效”的原則指導下,藥品生產企業,對于中藥制劑品種的生產,在前處理工藝上,遵循提取與凈化處理盡可能的保留有效成分,去除無效成分的原則,企業在制劑制備前處理工藝現狀恰恰與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教學中強調的,分析有效成分的性質,設計合理的提取、凈化工藝,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效成分,去除無效成分相一致。因此,開展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實訓項目相互銜接的研究非常必要。

3 中藥制劑技術與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項目相互銜接必要性

3.1 促進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形成有機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中藥化學實用技術與中藥制劑技術課程在中藥專業及中藥制劑技術專業開課順序上均是分前后學期分別開課,在開課時間上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屬前期課程,在后續課程中藥制劑技術實驗、實訓教學中注重兩門課程的有效銜接,一方面課體現藥品生產企業制劑生產的過程性,延續性;另一方面,促使、激勵學生把這兩門課的知識與技能知識很好的連貫起來,學生能充分的體會到不同崗位群各崗位之間的有機聯系。進而激發學生形成把在校期間所學的各課程相對零散的知識與技能,很好的連貫起來的意識,體驗不同工作崗位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擴展學生就業的彈性空間。在思想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2 為制劑綜合性實驗、實訓的順利有效開展打好了前期基礎 以具體制劑生產崗位為指導,圍繞制劑生產崗位任務,著重針對制劑提取、凈化崗位等前處理崗位與制劑成型加工崗位之間的關系,找出中藥制劑技術與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在理論和實踐上合適的結合點,為開展制劑綜合性實驗、實訓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藥制劑生產各崗位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知識與技能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中藥制劑生產的職業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綜合職業能力,更好的服務于制藥崗位。

4 中藥制劑技術與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項目相互銜接的開展步驟

4.1 整理含各類成分代表中藥的典型制劑 為了使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實訓項目相互銜接的更合理,首先對企業制劑生產崗位進行了調研,聯系現市面上銷售的制劑具體品種,以中藥化學實用技術為出發點,以各大類化學成分分類為分類依據,從每一類成分中選擇代表性中藥,查閱、調研現藥店銷售及醫院臨床使用的制劑品種,選擇典型的制劑品種,查閱制備工藝流程。設計兩門課銜接的模塊。如表1。

4.2 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項目相互銜接開展程序及效果 選擇我校08高職中藥專業1、2、3班,在中藥制劑技術實驗教學中設計聯系中藥化學實用技術的實驗項目,該教學設計分三個環節:實驗前問題的設置,實驗中跟蹤討論,實驗后及時評估。

為了使學生在思想上把獨立開設的兩門課程之間形成聯系,樹立相關專業課之間有機聯系的意識,在中藥制劑技術理論課教學中,在合適的教學環節上選擇某些聯系這兩門課的內容,在理論教學中從典型制劑的舉例到某制劑工藝流程中一些環節操作注意事項,注重兩門課的有機聯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主要專業課有關聯性的意識,為開展聯系兩門課的整合實驗,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整合實驗前,發放了實驗、實訓開展情況問卷調查表,表明學生對于實驗、實訓課有一定熱情,在問題“若開展一項能聯系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有關內容的實訓(比如:用中藥化學實用技術提取槐米中的蘆丁,用制劑技術中制備滴丸劑),你對這種實訓的評價是的”,選擇“很有必要”的同學占了總數的74%,在實驗開展中,選擇我校08高職中藥專業1、2、3班,每班人數均在40人以上,每班分8組,平均每組5-6人。在實驗前,選擇代表性中藥成分如黃連中的小檗堿,以小檗堿為主藥,讓學生自行查閱已學過的藥化課本,制劑課本相關內容,結合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查閱,首先復習回顧已學過的有關含生物堿類的代表藥物黃連中鹽酸小檗堿的提取工藝,復習鹽酸小檗堿理化性質,如:溶解性、穩定性等,根據藥化中學習的鹽酸小檗堿的性質,結合中藥制劑技術中,已學過的劑型,選擇合適的劑型,設計制備工藝流程。師生共同探討。實驗課實施中,選擇學生設計經教師修改的一些可行方案,進行實驗。在實驗開展中,鹽酸小檗堿由中藥化學實驗室提供,是學生在藥化實驗中提取的產品,在中藥制劑技術實驗教學中拿來當做中間體,繼續加工成制劑成品,這樣既有利于實驗材料的再次利用,有一定節能減排的作用,節約了實驗原料,又有利于學生把前、后期課程聯系起來,使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此外在制劑實驗開展中再設計一些聯系兩門課的有關問題,實驗中跟蹤討論。

實驗后及時評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學生發放問卷,了解此具有整合性的實驗教學項目的應用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反映用前期已開展過實驗、實訓的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產品,來開發、加工成制劑成品,有利于對前期課程(中藥化學實用技術)知識的回顧及對后期課程(中藥制劑技術)進一步加深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促學生實現使前后期所學課程形成有機聯系。此整合性實驗受學生的歡迎。

5 問題分析

5.1 教師方面 中藥化學實用技術與中藥制劑技術實驗、實訓項目相互銜接的研究,及相關項目整合的研究文獻報道的較少,無現成的模式可供參考,兩門課程的相關教師要多交流、實驗開展的時間、項目等方面溝通協調好。因實驗模塊設計到兩門課程,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熟悉中藥化學實用技術與中藥制劑技術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探索中,要不斷學習,查閱資料,拓寬知識面。

5.2 學生方面 根據校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性的課程,大多數都在6、7學期開設,到第七學期,學生面臨實習,心中有一定的就業壓力,怎樣兼顧好在校學習、實驗、實訓與很好的擇實習、就業單位,要調整安排好,此外學生能很好的聯系其他有關專業課相關知識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處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3 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產品量的方面 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在實驗室進行,屬于小試規模,每一小組投料一般在200克左右,成分產品得率有限,故實驗后整個產品量不是很多,不足以能滿足2個班以上的制劑實驗,針對一些得率低的產品,只能有選擇性的選擇某個班級開展。如何使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所得產品的量,滿足中藥制劑技術某些項目實驗、實訓教學,還需進一步交流、探討。

5.4 教學效果評估方面 高職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學生學習的好壞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學習態度如何;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了多少知識與技能;知識面得寬窄;自學的能力;實踐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有獨立見解。因此,不能單靠一張試卷,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教學效果的評價應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因素。把學生的個人創造性思維、實踐動手能力、分析總結問題能力等非試卷因素進行綜合評分,可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作出全面的評價。本課題在教學效果評價方面,因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采用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6 意義及進一步拓展研究

研究中藥制劑技術、中藥化學實用技術實驗項目相互銜接,體現制劑生產的延續性、過程性、質量的全程監控性,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促學生對課程形成整體認識,本項研究有進一步拓展研究的價值,為制劑綜合性實訓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楊春梅.醫藥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改革探微,衛生職業教育,2008,(21):92-93.

篇4

1.1豐富實際案例,模擬實訓在中藥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有限資源,開展好模擬實訓課。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后討論、研究具體問題,完成知識學習。教師可利用一些常見疾病,如頭疼、咳嗽、感冒等設置好案例,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患者及醫生,扮演患者的學生要體現疾病的臨床癥狀,扮演醫生的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病檢、分析、小組討論,并從藥架上搭配好處方藥物的整個過程,最后由老師組織學生進行案例總結,使學生掌握所用中藥的性能、功效、配伍等系列知識。

1.2將實踐課堂延伸到野外學生在學校中見到的中藥絕大部分是成品或半成品,對野生草藥的了解并不多。若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是醫療設施相對落后的地方時,其所學的理論知識便無用武之地,因此在中藥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區山林的中草藥資源,將實踐課堂搬到野外,如此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能鍛煉學生野外采藥的技能。

1.3開展中藥興趣小組活動中藥學課程知識點豐富,如單靠教師的力量,學生學習的內容將十分有限。教師應鼓勵學生建立中藥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研究中藥知識。由學校提供中草藥栽培場地,學生自行栽培種植中藥,彌補野外實踐認識中草藥品種不全的缺陷,使學生通過實踐豐富中藥知識。

2靈活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2.1改變方式,提升教學質量中藥使用歷史悠久,目前記載的能作藥用的資源已超過12000種,本科目教材在經過高度概括、濃縮后,所涉及的藥物也僅有400種左右。教師上課時若將精力平均分布在400多種中藥材的講授上,授課任務將十分繁重,學生聽課也會感到煩悶、無趣乏味,學過便忘,毫無效果可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重新梳理教學內容,突出每節課的重點,如此能大大提升教學效率,理清主線,學生理解記憶也會變得有章可循。筆者在教學中,先將第一章中的中藥理論及每章節對藥物的概述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后將同藥效的中藥歸納后集體講授,從中選取一到兩種代表藥物重點講授,其他藥物略講。如講到活血行氣藥物時,選取川芎、歸尾等詳細講解,其余藥物先讓學生嘗試自行歸納,后由教師用圖表的形式進行補充說明。

2.2強調方法,提升學習效率中藥學內容記憶點較多,怎樣快速高效地記憶知識點是老師、學生都頭痛的問題。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將形態、功效等類似的中藥歸納記憶,在“同”的基礎上掌握其“不同”,可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1)藥源相同藥物歸納比較。中藥知識博大精深,相同藥源的藥物因入藥部分、采藥時間不同,其性能都會有所不同。如桂枝和桂圓,桂枝為肉桂樹的嫩枝,而桂圓則為肉桂樹的果實。兩者藥性均干、平溫,但桂枝多用于風寒表癥的治療,而桂圓多用于脾虛、血虧、病產后體虛的治療。藥源相同,采集時間不同的藥物藥性也有所不同,如青皮和陳皮,青皮為幼橘果皮,具有消滯積食之功效,陳皮為成熟橘果皮,具有健脾、化痰、理氣之功效。(2)藥名相近藥物歸納比較。許多中藥藥名相似,容易混淆使用。如澤蘭和佩蘭,澤蘭為唇形科植物,而佩蘭為菊科植物,兩種藥物雖外形相似,但功能卻有很大差別,澤蘭有行水消腫、活血化瘀之功效,而佩蘭卻主要用于醒脾開胃。再如破故紙和故紙、石決明和草決明等。

3結語

篇5

[關鍵詞] 基于工作過程;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 R283.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7(b)-0128-03

“工作過程導向”是現代職業教育進行課程開發與建設的基本原理。采用工作過程導向進行課程建設與開發,其目的在于克服學科體系結構化內容的學習,有利于與工作過程相關內容的學習[1]。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2]。中藥專業針對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之一——中藥調劑崗位,開展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的“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工作,完成了職業崗位能力的系統分析、崗位流程與任務分析、課程結構分析與校本教材建設、課程評價體系建設等工作,利用模擬藥房的實訓設備,按照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套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的成果指導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工作的基本情況

從就業崗位分析,目前中藥專業的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崗位有中藥調劑崗,而中藥調劑技術是培養中藥調劑崗位工作能力的主要專業課程之一,是一門技術課[3]。中藥調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一項技術性很強而又嚴謹的工作。如何培養更符合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結合中藥調劑得工作性質,本研究啟動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工作。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協助精神,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社會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養成,增強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4-5]。

本研究按照課程建設的需要重點做了做了三個分析、三個建設。見圖1。三個分析即:職業崗位能力的系統分析、崗位流程任務分析、課程結構分析。三個建設即:教材建設、教學多媒體建設、課程評價體系建設。

2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主要內容是圍繞工作過程導向的基本理念,進行的三方面工作,即課程建設指導性文件的制定、“一個中心三個配套”校本教材建設、課程評價體系(整體評價體系、各工作過程的評價體)的制定。見圖2。

2.1 教學指導性文件的形成

2.1.1 《中藥調劑崗位能力分析報告》

2.1.1.1 內容 結合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以能力為切入點對從事中藥調劑人員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進行明確,對于后兩個文件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1.1.2 形成過程 通過教師參加中藥調劑一線崗位實踐,以中藥調劑技術課程主講教師為主的3名專業教師到北京同仁堂、北京德壽堂藥店親自參加中藥調劑崗位實踐,累計時間共6個月。教師在崗位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職業崗位工作與教學規律與教學實際結合,完成了《中藥調劑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報告》,該報告總結分析了從事中藥調劑崗位工作所必須的崗位技能和知識要求,得到專業委員的充分論證與肯定。

2.1.2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標準》

以完成一張處方的中藥調劑任務工作流程為框架,系統分析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要求,并對知識與技能按照工作流程順序進行整合,充分體現工作過程的導向意義。同時在文件中對于課程的工作過程導向性的主體框架進行明確。

2.1.3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標準》

《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標準》的制訂對于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制訂的依據,一方面是《中藥調劑崗位能力分析報告》,緊密結合崗位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重點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目前社會上進行中藥調劑人員職業資格認定的指導性依據“中藥調劑員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藥飲片調劑部分的標準要求,將二者分析整合,更加貼近崗位的實際。課程標準對于課程具體的實施進度、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進行了明確,使得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有所依據。

2.2 “一個中心、三個配套”的教材建設

“一個中心”指主體教材,師生共用;“三個配套”指教學中輔助的實訓教材、規范化的教學錄像資料、系列處方資料。

“一個中心、三個配套”的校本教材是中藥調劑技術全面課程建設的重點工程。整個的校本教材建設同樣圍繞著“工作過程導向”這一核心理念。“一個中心”即為《中藥調劑技術》課程主體教材,“三個配套”即為實訓課程配套教材、中藥調劑教學系列視頻片、系列實訓處方資料。

2.2.1 “一個中心”——《中藥調劑技術》主體教材

主體教材的編寫,綜合考慮了工作過程知識、技能與教學實際的應用,突出工作過程對知識與技能的整合,設計教材的編寫章節體例[6]。

教材按模塊編寫,共分為五個模塊。模塊一為中藥調劑相關知識篇,包括中藥調劑職業崗位工作簡介、中藥調劑崗位的職業道德,必須的專業知識等內容;模塊二為中藥調劑技術篇,本部分以中藥調劑的工作過程為參照,分別對審方、計價、調配、復核、包裝發藥等五個工作程序所需的相關技術進行編寫;模塊三為中藥房中成藥調配技術;模塊四為常見處方的調劑實例;模塊五為中藥調劑工作必須參考的法律法規。

教材的主要特點:①體現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學內容與崗位結合更密切,更具有實用性。②體現崗位的德育要求,教材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中藥調劑崗位的職業要求,并指出了32字職業守則。根據教材涉及到的學知識,穿插了一些相關的德育滲透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③為了便于學生的學習,凡是需要掌握的內容,均用淺藍色底色將文字進行突出顯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在每一章節的后面,都有相應的復習題,便于學生課后進行重點復習。④在教材的風格上注意適應當前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教材所選用的插圖絕大部分為彩色,立體感強,數量共計443張。使教材具有了教材和圖譜的雙重功效,突出了形態學教學的特點。⑤注意突出職業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使理論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使理論學習的重點更加突出,加快了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速度降低了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彰顯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7]。⑥在書的科學性方面力求內容嚴謹,規范,隨著當前解剖生理學不斷的發展,對有些知識進行了更新,使教材內容體現出新理論、新進展、新觀念。改變以往“以教定學”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創造“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新型學習模式[8]。

2.2.2 “三個配套”的建設

實訓課程配套教材:《中藥調劑技術實訓指導手冊》是與主體教材相配套的實訓配套教材,按照工作崗位必須的技能要求,筆者將教學內容,分解為10個技能項目,分別是職業形象訓練、戥子的操作訓練、銅缸子操作訓練、翻斗裝斗訓練、審方訓練、計價訓練、單劑處方訓練、多劑處方訓練、打包訓練、捆扎訓練,10個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均有針對技能與知識的評價體系,對于指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和考核提供了技術指導。

中藥調劑系列教學視頻片:中藥調劑技術是一操作技能為主的一門綜合課程,操作的規范化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為了便于教學,筆者制作了《中藥調劑規范化操作教學視頻片》,共包含四個子教學片。

①規范化視頻:用于指導學生操作技術的規范化。制作時注重操作的規范要求,將動作分解為關鍵步驟,并加以講解,突出規范要求。②醫院調劑視頻:展示醫院中藥房調劑的工作實際情況,直觀地把中藥房調劑搬到教室,教學中學生如同親臨中藥房,深入到中藥房的情境中,拓展了學習的視野。③傳統技術視頻:由中藥泰斗金世元教授錄制,目的在于介紹傳統的操作,針對學生今后從事精品飲片調劑崗位工作。④藥店調劑視頻(含煎藥):展示藥店中藥調劑的工作實際情況。中藥店調劑工作與中藥調劑員的技術要求比較接近,強調的是技術的標準與嫻熟,因此,該錄像在教學中既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標準操作的標準,又能體現操作人員技術的精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系列處方資料:針對教學的實際需要,收集整理了真實的中藥處方資料,并根據實訓項目的需要進行分類,例如識別中醫師的手寫文字處方、識別別名并開藥名、審核配伍禁忌、審核妊娠禁忌等。

3 課程的實施效果

基于工作過程的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教師教學過程更加順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顯著提高。教學中,主要采用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合作性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參加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中藥調劑員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級工考核,通過率連續達到100%。

每學年學校均組織技能大賽,考核人員除了北京衛生職業學院教師外,均從校外聘請由勞動部認定的中藥調劑員高級考評員資格的老師,如邀請北京積水潭醫院主任翟老師、北京德壽堂藥店經理趙老師、北京同仁堂藥店多年從事中藥調劑工作的崔老師、北京曾獲得全國調劑員大賽第二名的趙老師及等行業專家參與進行,一方面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公平的評價,同時對教師的教學進行指導,他們對學生比賽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近年來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學生參加全國性的中藥調劑職業技能大賽均獲得優異成績。2010年,北京衛生職業學院中藥專業兩名選手在 “全國醫藥職業技術學校2010年技能大賽(中職組)中藥調劑員比賽”中均獲一等獎。2012年,北京衛生職業學院中藥專業6名學生,在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同仁堂杯’北京市職業院校2012年中藥傳統技能大賽”中,取得包攬前6名的好成績;參加行業學會組織的全國技能比賽,京衛生職業學院中藥專業學生獲得中藥調劑技術全國評比二、三等獎,參加由教育部主辦的“‘同仁堂杯’全國職業院校中藥傳統技能大賽”,京衛生職業學院中藥專業兩名選手分獲一、二等獎。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中藥調劑技術》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中藥調劑崗位所必須的各項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并且取得相關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從側面反映出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有良好效果。

4 小結

課程建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根據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功能定位,選擇一個適合于職業實際、課程實際的核心理念,并圍繞這一核心理念,開展系統的課程建設工作。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建設的核心是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

課程建設的內容要緊緊圍繞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的總目標進行。要從需要入手,向著實用、好用的目標來發展。校本教材以及配套教材的編寫要以課程研究為指導,要著重考慮崗位的需求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特別需要注意教材中應體現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崗位職責、法律觀念服務意識的培養,體現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體現職業教育思想的應用。

課程建設的成果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檢驗、修正和改進。使建設成果成為教師教學的舵手,學生學習的助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課程建設的思路將進一步拓寬。

[參考文獻]

[1] 沈莉,康傳亮,祝麗娣,等.工作過程導向《藥物制劑技術》課程的開發[J].中國醫藥導報,2009,34(7):104-105.

[2] 祁秀玲,陳俊榮,于永軍,等.高職藥學專業藥物制劑技術精品課程建設與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1,23(8):108-110.

[3] 王伽伯,劉斐斐,夏新華,等.中藥調劑規范化研究(Ⅰ):大黃不同調劑處理的化學同質性及條件優選[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2):1587-1590.

[4] 洪巧瑜,王克榮,樊,等.基于工作過程運用錄像觀察反饋法的中藥制劑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5):149-150.

[5] 李曉陽.醫學專科教育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的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2):67-68.

[6] 馬春,蔣愛品,附鳳榮,等.傳統中藥調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0,29(10):802-804.

[7] 王司,楊冬云,葉樹江,等.基于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與管理,2011,13(1):130-132.

篇6

1明確目的,培養興趣

從大的方面講,學好《中藥鑒定技術》能夠保證中藥的質量,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從個人自身的角度說,尤其中藥專業的畢業生必須掌握好這項專業技能,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堅定的基礎。關于學習《中藥鑒定技術》的興趣培養應該講究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在明確目的基礎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踐,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提高。

2掌握技巧,科學記憶

2.1形象記憶法

充分利用學習者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認識,發揮想象,把生疏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熟悉化[1]。一些老藥工總結的中藥鑒定的術語,都是多年經驗的總結和濃縮,一般都很形象鮮活,要作為重點記憶,有時往往1個簡明的術語就可以輕松地將1種藥材的真偽鑒別出來,這需要對常用的術語充分地理解和認識。例如:中藥防風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鑒定的術語稱為“蚯蚓頭”,有的在環紋上還具有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術語稱為“掃帚頭”,非常形象。如:天麻(冬麻)的“鸚哥嘴”;蘄蛇尾端1個長三角形側扁的鱗片,習稱“佛指甲”;中藥黨參蘆頭膨大,具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形如石獅子的頭,習稱“獅子盤頭”;還比如山參的“雁脖蘆”、“棗核”、“鐵線紋”、“珍珠疙瘩”等都非常形象,記住了這些術語,這些中藥的性狀特點也就鮮活地呈現在腦海里。

2.2諧音記憶法

對于一些數據等需要硬性記憶的內容可以利用諧音法來幫助記憶,如:據《中華本草》記載,全國中藥資源(包括民族藥和民間藥)共12 807種,其中植物類藥11 146種,動物藥有1 581種,礦物藥有80種,可以這樣記憶這些數字,比如植物類藥11 146種,可以記“妖要藥死了”,意思是“妖(1)怪要(1)被藥(1)死(4)了(6)”,動物類藥1 581種,可以記為“要(1)我(5)發(8)喲(1)”,礦物類中藥80種,可以配合“八”和“十”的手勢(攥起一個拳頭,然后伸出拇指和食指做“八”的手勢,再雙手十指展開做“十”的手勢),這樣配合肢體動作80也就記住了。這樣記住了11 146、1 581、80這3個數,將三者相加就是總數12 807種。

2.3口訣記憶法

把中藥的性狀通過自編一些學生能理解的歌訣或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記憶。比如西紅花的性狀鑒別描述為“本品呈線形,三分枝,長約3 cm。暗紅色,上部較寬而略扁平,頂端邊緣顯不整齊的齒狀,內側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時殘留一小段黃色花柱。體輕,質松軟,無油潤光澤,高燥后質脆易斷。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為了方便學習和記憶,特用4句自編的“詩”給概括為“柱頭入藥三分枝,顏色暗紅頂不齊。內側裂隙黃花柱,體輕質軟氣微異”。

2.4邏輯記憶法

按照一定的順序,通過中藥鑒定技術知識理解,把一些概念、定義和描述,按照內在聯系來記憶。比如性狀鑒別所描述的氣香,聯系到顯微鑒別中的油細胞或油管或樹脂道。油細胞等物質或構造的存在是因,氣香或異味是果。

2.5關鍵字提示記憶法

從1段話的每1句中提出1個能代表該句的關鍵字,再把這些關鍵字組合成1句順口壓韻或諧音有一定意思的句子來進行提醒記憶。例如:有的教材中引用《藥品管理法》第48條對假藥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假藥:①藥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的。”把“規定”中的重點詞挑出來,如“成分不符的”、“非藥品”、“他種藥品”,再進一步把重點字“不”、“非”、“他”提出來,調整順序后連在一起記為“非他不(可)”,為了方便自己記憶故加上了個“可”字,“非”指的是“非藥品”,“他”是指規定中“他種藥品”的縮略,“不”是“成分不符”的縮略。這樣再聯系具體規定的內容,記憶起來就更加方便。

3手腦并用,繪制簡圖

簡單說就是通過綜合運用自己的身體器官,以加深對中藥識別的記憶效果。具體的來說:一是理論學習時,根據教材中的描述以及看到的圖片或圖像,繪出每種中藥的性狀或構造簡圖,并在簡圖旁進行標注,比如標注上外觀有沒有突起、絨毛、殘留的根或莖、紋理以及皮部或木部的顏色等[2]。二是在實訓中,邊觀察具體的中藥個子貨和飲片,邊進行繪圖,同時對比書中的描述繪出的該種中藥的圖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以便糾正不正確的理解。在實際應用中,有的初學者反映以“我畫得不像”或“我畫得不好看”為理由,就不畫圖了,其實繪圖的目的是手腦并用,加深記憶,圖像畫得好看與否本身意義不大,關鍵是自己能看懂,加深自己對中藥特點的形象記憶,為實踐中識別中藥服務。經過實踐驗證,通過手繪簡圖的方法進行記憶的效果非常好。

4課外閱讀,開闊眼界

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發展完善的技術。很多知識內容都是我國中醫藥歷史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由于受當時歷史的局限性,很多方法和經驗還有待于后人用科學技術來驗證[3]。目前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有的驗證了傳統經驗,有的了原有經驗和結論,國家藥品標準也在不斷更新提高。課本知識總是落后于現實的發展,因此不要滿足于課堂和課本上的知識,要在課外多閱覽一些有關的專業報刊雜志和書籍,了解最前沿的技術,開闊眼界,啟發思維,跟上時展的步伐[4]。

5參考文獻

[1] 劉國權,趙光輝.高等教育心理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9.

[2] 王滿恩,張繼.中藥鑒定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19.

篇7

關鍵詞: 觀察能力 院內條件 院外實訓基地 實訓能力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觀察現象開始的,所以觀察是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基礎學科是一門以事實為基礎的學科,而實踐是觀察和證實理論知識的方法,同樣也是創造發明的基礎,故觀察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點,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現代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材,使其能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技能操作,適應社會的需求,并不斷地觀察、研究、創造,為人類科學技能的發展作貢獻。如何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探索。

1.充分利用院內條件

我院是一所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學院,在教學中可根據各專業特點,學生自身素質的不同而分別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1實驗觀察

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中所產生的現象、得到的數據和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以激發學生對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興趣。一般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能把觀察到的現象和過程用科學語言正確描述出來再進行概括。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講解,使學生易于理解,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觀察,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實踐中創造發明。

1.2實驗操作

在儀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一些內容可采用教師邊講,學生邊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按步驟進行操作,以觀察實驗的現象,記錄實驗的數據,分析實驗的結果,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最易接受,都能積極操作,認真記錄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一批善于觀察和分析的優秀學生。

1.3現代教學方法

隨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多媒體教學、電視教學已成為教學中的主要方法,它可直接地展現各種教學內容中有形可觀的部分,以取得語言達不到的良好的效果。在實驗課前先觀看電視教學片或多媒體教學軟件,可讓學生發散思維,明晰操作過程及連貫程序,彌補教師示教操作時學生未能看清的細節內容的不足,從而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創建院外實訓基地

在當前的職業技術教學中,只在學院內進行理論和實驗教學是不夠的,因為職教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實用性人材,所以必須走出去,到實踐中去,將所學的理論和技能知識應用于社會。

2.1建立固定而完善的院外實訓基地

職業教育要求有固定而設備完善的院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院外的實訓過程中,得到親自參與各種技能操作的機會,如醫衛系護理專業的學生必須到醫院進行各項護理技能的訓練,才能從模型操作轉換為實際人體操作,才有機會被各級醫院錄用,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材。在院外的實訓中學生會得到更多更好的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從而強化學習興趣,培養自我實現能力。同時實踐的內容廣泛,不拘泥于教材,使學生廣開思路,學以致用,在掌握技能的同時,發散思維,積極創新。

2.2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

為了使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必須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專業實踐。如中醫專業的學生應到鄉村去,廣泛向祖傳中醫和祖傳民醫請教。學習和觀察他們對疾病的用藥、治療方法、民間特色療法,以收集資料,用中醫理論和唯物觀對其進行指導和整理,將有效而臨床副作用小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整編。學生參加這一過程對提高他們對中醫中藥、民族醫藥的認識和應用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們會感到課堂外的醫藥知識也很豐富。也可組織學生參觀民族醫藥研究所、民族中醫院,邀請知名的民族醫藥家講民族醫藥的研究進展,民族醫藥和中醫藥的結合應用情況、發展方向。同時,還可到一些中藥基地觀察中藥的形態特點,藥用部分,請專業人員講解栽培的技術,采收的方法及時間。更可到野外認識和采集民間常用的中草藥,觀察這些藥物的生長環境、生長地帶、藥物形態結構、入藥部分、采收的時間,炮炙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篇8

關鍵詞:中藥鑒定技術 信息化建設

中藥鑒定技術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藥及相關專業中是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中藥調劑員”職業資格考核課程,又是執業藥師(中藥師)資格考試的考試課程。在該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是“課時少而需要識別鑒定的藥材多”、“課堂教學中很難呈現職業真實工作場景”和“貴重、稀缺藥材標本難獲得”三大難題。為解決以上難題,教學團隊拍攝、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藥材(飲片)圖片,攝制了中藥鑒定相關工作崗位的職業環境和操作程序,創建了該課程的學習網站。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了解中藥鑒定的職業環境,認識常用及貴重、稀缺藥材。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以上難題迎刃而解,不但降低了教學成本,還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說明了課程信息化建設既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教學的迫切要求及發展趨勢。

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信息化建設是在該課程建設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逐步進行的,并不斷地進行補充和完善。總結該課程的信息化建設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搭建“中藥博物館”網站專欄

中藥的鑒定首先要建立在對藥材(飲片)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談課程之前并未接觸過中藥。由于該課程需要掌握的藥材數量較多但課程相對學時較少,學生對學習過的中藥無法產生相應的實物識別映像,學習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難,導致學生對藥材的識別技術難以加強和鞏固,對藥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為了加深學生對藥材的感性認識,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藥材真實彩色圖片分類制作成精美的PPT課件在授課中進行展示。一方面,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藥材的整體、細微特征和鑒別要點,避免了單一教材黑白插圖的單調性和枯燥性,在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藥材圖片講解鑒定要點,解決了貴重、稀缺藥材標本因價格昂貴、資源有限而難以獲得的困難。

課程組教師充分利用現有“藥用植物園”中的藥材資源,結合昆崳山野外采藥實訓的機會拍攝了大量藥用植物的視頻和圖片資料,通過多年的積累,多途徑搜集資料,分類整理出藥用植物、中藥材(飲片)圖片三千余幅,視頻資料百余個。

基于此,在學院網站上開設了“中醫藥博物館”欄目(網站地址見文末)。欄目共包括“中醫藥名家”、“藥用植物圖集”、“中藥材圖集”和“中藥飲片圖集”四個學習板塊,除上述視頻、圖片資料外,還包括兩萬多字的相關文字材料。通過搭建此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共享教學資源;不僅充實了課余生活,更彌補了課時相對不足的缺陷。

二、構建項目化課程學習網站

項目化教學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實踐性和職業性,這既是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課程組結合自身條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中藥鑒定技術課程進行了項目化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嘗試,重新制定了課程標準,完成了課程整體方案和單元方案的設計。為了在課程教學中更好地體現職業性,校企雙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學團隊人員多次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充分利用假期進行頂崗實踐鍛煉,錄制了大量中藥鑒定崗位工作相關的視頻,并應用于課程教學,將課堂知識與企業崗位無縫對接,使學生更清楚將來從事的崗位,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結合中藥鑒定技術課程項目化改革過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學素材,構建了該課程的學習網站(網站地址見文末)。網站共有“課程簡介”、“教學方案”、“學習任務”、“教學資源”、“習題庫”和“在線交流”六大學習板塊,包括課程標準、授課計劃、項目設計方案、任務實施方案、參考教案、多媒體課件、中藥圖片集、習題集、在線答疑等內容。該學習網站是對課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時也是對現有教學資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課程網站的建設過程中,教學團隊成員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編輯、PPT課件制作、圖片編輯處理以及視頻錄制、編輯、剪輯工作,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運用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三、集成省級精品課程

中藥鑒定技術課程學習網站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充實和完善。為了更好地展示課程項目化設計的理念和具體實施情況,充實課下教學資源,課程組攝制了教改后的課程錄像,并上傳至學習網站。

中藥鑒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來源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藥用植物、中藥材(飲片)圖片為中藥的來源鑒定和性狀鑒定提供了直觀地學習資源,相比之下中藥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的學習內容更抽象,學生很難理解。為了直觀地展示中藥的顯微特征和理化鑒別現象,課程組利用顯微攝像技術拍攝了50余種中藥的顯微結構圖片,以及典型藥物的水試、火試現象視頻及典型中藥理化鑒別實際操作和鑒別結果的視頻,一并上傳至學習網站。另外,考慮到畢業生和社會上本行業從業人員進修或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的需要,在學習網站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拓展資源”和“職業資格”兩個學習欄目,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課程學習網站,經過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為了更全面地闡述項目化教學課程設計方案,說明項目化教學實施條件,為兄弟院校提供借鑒,課程組按照省級精品課程的標準,完成了精品課程申報網站(網站地址見文末)的建設。申報網站全面闡述了課程定位、課程設計理念、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課程考核和課程評價等內容。經過專家評審,該課程最終被評為2013年度山東省精品課程。

綜上所述,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信息化建設行之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實際的教學難題,促使校企之間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師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豐富了教學資源,促進了課程的全面建設。課程的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源源不斷、永無止境的過程,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的信息化建設也需要不斷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嘗試利用Flas、三維動畫等技術,更生動、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蔡中齊.中藥鑒定技術實訓項目化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

篇9

[摘要] 探討中藥學教學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方案。第一方案為小組討論、互評加自評方案;第二方案采用自學總結的形式;第三方案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方案;第二、三方案由教師評價。評價方案主要從不同角度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相互協同、團結友愛的精神,自學能力及探索未知知識的能力。為《中藥學》教學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提供借鑒,為其他學科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提供思路。

[關鍵詞] 高校;中藥學;教學改革;形成性成績;評價方案

[中圖分類號] G80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17-03

Exploration on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JIA Yumei, GAO Xinlian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ogram. The first panel uses group discussion with peer assessment and self-assessment method; the second panel uses self-study and summary method; the third panel uses question asking and problems-solving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panel are evaluated by teach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rogram is to make students think independently, enhance their problem-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 coordination and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exploring the unknown knowledge.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ative assessment results and other disciplines.

[Key words]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Formative results; Evaluation program

近年來,全國高校均在進行教學改革,其中,考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我院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參考全國其他高校教學考試改革的思路,教務處對全學院課程考試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考試由形成性成績與期終卷面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的方案,其中形成性成績為30%,期終卷面考試為70%。筆者結合《中藥學》長期的教學經驗,將《中藥學》形成性成績評價體會,探討如下,以期對《中藥學》及其他學科形成性成績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有所幫助。

1 形成性成績的評價

1.1 方案

《中藥學》教學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筆者總結、歸納了以下3個可操作性評價方案。

第一次評價方案安排在第八章解表藥結束后,由學生自己選擇外感病案(提前1周告訴學生),以PBL的教學模式,由班委會將全班同學分若干小組進行討論[1]。通過病案討論,使學生加深對中藥解表藥功效及應用的記憶、理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次評價方案安排在第十五章理氣藥中間進行。首先由教師把理氣藥概述部分講述一下,理氣藥主要入脾、肝、肺經,具有調理脾氣、疏理肝氣、理氣寬胸的功效,根據老師的思路,把理氣藥分類,哪些偏理脾,哪些偏疏肝,哪些偏理胸,以自學的形式把藥物寫出來,當堂完成作業。此時學生對中藥學的體例已經非常熟悉,也是整個《中藥學》教學的中間階段,該評價側重于訓練學生歸納藥物功效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及判斷能力(因這一章節藥物較多,在規定的時間內既要正確的分出藥物屬于哪一類,又要做出選擇)。

第三次評價方案是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側重于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能力。在《中藥學》課程結束時進行,由學生談論自己對有毒中藥毒性的認識。

1.2 要求

第一個方案以PBL教學模式進行,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10人左右),以問題的形式進行討論,可以充分交流,發表意見,得出結論,形成性成績由小組成員自評加互評。第二次方案以自學形式完成,當堂交出作業。形成性成績由老師評出。第三次形成性成績的評價,由于需要查找資料在課下完成,由老師評判分數[2]。按規定形成性成績30分,又分為考勤4分,實訓6分,平時作業20分。20分平時作業評價分值按3次分配,前2次評價滿分按6分計算,第3次評價滿分按8分計算,(6×2+8=20)。然后再加上考勤4分,實訓6分,總共中藥學教學形成性成績考試30分。

2 形成性成績的具體評價過程

2.1 評價過程

第一次評價過程先由教師對解表藥進行串講,小結歸納,列出治療各種感冒癥狀的不同用藥,治療感冒頭痛的藥物有:羌活、防風、荊芥、白芷、細辛、、薄荷、蔓荊子等;可治感冒鼻塞的藥物有: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等;可治感冒咳嗽的藥物有:麻黃、紫蘇、細辛、生姜、桑葉、薄荷、牛蒡子、蟬蛻,前四味藥為風寒咳嗽多用,后三味藥為風熱咳嗽多用;可治感冒咽痛的藥物有: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等;可治感冒身痛的藥物有:羌活、防風、細辛、蔓荊子等。串講結束后進行病例講解,如:王某,女,20歲,因感冒前來就醫。主訴:頭痛,鼻塞1 d。現癥狀:惡寒、身痛、不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診斷:風寒感冒。治法:解表散寒止痛,宣通鼻竅。方藥:麻黃9 g、桂枝6 g、白芷9 g、防風9 g、羌活9 g、細辛3 g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講解的病例,按圖索驥。

第二次評價過程在理氣藥中間進行。理氣藥概述講解結束,再將重點藥物陳皮、枳實、木香、香附、烏藥。這些藥物各有不同的理氣范圍,如陳皮偏調理上焦之氣,也可調理脾胃之氣,兼有燥濕化痰作用;枳實可調理三焦之氣,在上理胸,在中調胃,在下通大腸,且作用猛烈;木香偏于調理中焦,香附偏于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且作用平和;烏藥善調理下元,且溫性突出。根據這樣的方法,要求學生將理氣藥的所有藥物(理氣藥共24味藥,附藥5味)進行分類[6],并寫出藥物所兼有的功效、應用。另外,藥物歸類可以重復列出。

第三次評價過程是在整個《中藥學》教學結束時進行。讓學生談論對中藥毒性的認識。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中藥學的基本知識,回顧所學內容,該如何理解、應用毒性藥,毒性藥的特點,中藥學中的毒性藥。作業在課下進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中藥毒性藥物的應用、使用注意事項等問題。并側重于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綜合寫作能力。

2.2 具體方法

第一方案評價方法:①每個小組寫出一個病例,必須是患者患病的真實情況,寫出臨床表現癥狀,診斷及治法,開出藥方及用量。②用PBL的教學模式,小組成員提出問題,充分討論,翻閱教材,學生自由發表見解。③每個小組由小組長組織討論并記錄。④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開出處方,由小組組長代表本小組在全班發言。評分標準:根據發言次數,發言的內容準確度,同學之間是否有交流,是否團結。討論結束后,小組成員進行交叉互評。每位學生先自評,再對小組每位成員進行評分,然后小組成員的分數相加,再進行平均,最后就是這一位同學的最終得分。代表本小組在全班發言的同學可以再加0.5分,本方案評價標準,滿分為6分。以某小組自評和他評為例說明具體操作方法。見表1。

表1 第一方案評價結果(分)

最后,小組成員丁某代表本小組同學在全班發言,該同學再加0.5分,丁某最終得5.9分。以上分數基本符合正態分布的規律,說明該評價方法是可行的。

通過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可評定學生對中藥應用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老師可參與其中某一組的活動,也可在各小組之間進行巡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第二次評價方法:學生當堂完成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列出藥物分類。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班級的情況而確定時間,不同層次的班級(本科班、專科班)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有差別的。最后作業由教師評價。通過該練習,可以鍛煉學生對中藥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因為作業是獨立完成,基本能真實地反應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情況。

第三次評價方法:重點是評判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中藥學》學習是否有熱情。對于一年級學生,不要求其對中藥毒性有多高深認識,學生只要能認真對待作業,查找資料或其他途徑獲得知識,就應該給予鼓勵。這次作業完全由老師掌握評分標準,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

3 形成性成績評價方案調查

從對學生形成性成績的調查來看,學生是認同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方法的,而且對形成性成績開放式的考試方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筆者對2009級中藥學專業本科班、2009級針推專業專升本2班、2009級中醫專業仲景班、2009級中西醫結合專業全科醫師5班共計290名學生分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形成性成績評價的認可度高于傳統考試成績評價。見表2。

表2 形成性考試評價形式與傳統考試評價形式調查問卷(%)

另外有很多學生認為,在教學考試改革實施之前的考試模式是一錘定音,較注重學生的臨考狀態,由于考試所涵蓋的知識點有限,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模式,不僅增加了知識點的涵蓋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由原先的被動接受,變為現在的主動思考,主動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這種評價模式又可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有很大幫助[3];學習后及時測評,還有助于鞏固所學專業知識,有助于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可及時改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并可提高學生歸納和總結知識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通過學生的認真思考和討論,增強了記憶,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 結語

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是高校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4]。通過對學生形成性成績的考核,可以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反饋學習信息,改進課程考試方式方法,同時,又是科學測評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選擇。

通過對《中藥學》形成性成績3個方案的實施和反饋,該評價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第一評價方案是解表藥用于治療感冒,也可以是清熱藥用于治療熱毒證評價方案。第二次評價方案可以是理氣藥分類,也可以在理氣藥結束后,開展一次PBL教學活動,進行病案分析討論。第三次評價方案是毒性問題,也可是對中藥任何一個問題進行探討的方案。

總之,《中藥學》形成性成績的3次評價方案,從不同角度逐步深入,3個方案用來進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中藥學》積極性的;并能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知識掌握情況,并對以前的考試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形式。該形成性成績的評價方案,今后可在本學科教學中逐步完善,使分數的計算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5],并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推廣實施,希望能對提高《中藥學》教學考試改革有所幫助,為其他學科形成性成績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鑒[6]。

[參考文獻]

[1]姜余梅,谷超.遺傳學實驗課程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9):55-56.

[2]朱大喬,周蘭姝.非全程課程中對護生實施多元評價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28.

[3]薛峰.形成性測評在遠程學習中的作用[J].教育評論,2008,(6):57-59

[4]徐層珍.形成性評估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7(3):39-40.

[5]孫愛峰.應用Jackknife估計確定形成性評價成績的百分位值[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3,1(4):235-236.

[6]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49-269.

篇10

關鍵詞: 中藥制劑分析 教學改革 案例教學法 PBL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

中藥制劑分析是高職高專藥學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是研究和發展藥品全面質量控制的“方法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保證人民群眾使用安全、高品質、有效和質量穩定的藥品有重要意義。此門課程是以基礎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中藥提取與分離技術、中藥鑒定技術、中藥制劑技術等課程的知識為基礎,注重其在現代中藥制劑質量控制中的應用,著重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學生理論基礎、實訓場地及實訓條件的時間和空間上的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其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中藥制劑分析學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傳統式教學,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的方式,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造成學習效率低、動手能力弱,束縛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因此,筆者在2013級和2014級中藥制藥專業的學生的中藥制劑分析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學和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的模式,對中藥制劑分析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改革。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1-2]主要是指首先學生掌握了相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之上,在教師的精心指導和策劃安排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標準,應用典型案例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和分析,再通過學生的自我獨立思考和團體協作繼續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案例或問題的能力。因為中藥制劑分析的綜合性強,知識體系龐雜,知識點繁多、瑣碎,涉及多學科及各學科知識的相互關聯性,所以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應用案例教學法[3-4],采用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討論并實踐,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協作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討論明目地黃丸的含量測定方法,該處方中含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等12味藥材,根據功能主治,可選擇熟地黃中地黃素作為質量控制指標,也可選擇山茱萸中熊果酸作質量控制指標,可選擇山藥中薯蕷皂苷作為質量控制指標,還可選擇多指標成分來控制質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答與辯,師生共同討論,逐一糾錯并加以總結,這種開放式互動討論式教學往往比教師單純口授更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因此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具有針對性,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強教學效果。

2.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法[5-6](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依托、以探究問題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PBL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主動思考和協作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并掌握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

中藥制劑分析學是中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差、學習效果不理想。通過PBL教學法使學生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實際操作過程的理解[7]。比如,在講授《中藥制劑質量標準研究》這一內容時,首先為學生列舉在我國發生的中藥制劑不良反應事件[8]:第一,有生產廠家將川木通誤用成具有腎毒性作用的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從而導致臨床上發生腎損傷和腎衰竭的現象;其次,魚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7種中藥注射劑引法的嚴重不良反應,在臨床上產生了嚴重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剝脫性皮炎等,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有死亡病例,由于這些中藥注射劑的嚴重不良反應而被國家藥監局叫停,而受到影響的藥品生產企業達200家左右。最后,“復方蘆薈膠囊”事件,據報道“復方蘆薈膠囊”中重金屬汞含量超過英國國家藥品標準11.7萬倍而被禁止出售。由此,將問題逐一引出:是什么原因導致以上不良反應的發生?如何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現在的藥品是如何進行生產的?還存在哪些不足?應該如何規避問題的發生?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將班級同學分成五六人一組,先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提出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制訂出完善的藥品質量標準方案,再組織教師參與組內討論,各小組同學和指導教師共同討論本組的方案。討論結束時,由指導教師對每組匯報的方案進行點評,做到及時指出錯誤、提出正確的觀點并加以總結。

3.多媒體教學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適當地融合文字、圖像、動畫及聲音等相關素材,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多媒體課程的靈活性、交互性、全方位性等優勢體現到教學過程中[9-10]。

中藥質量檢驗是中藥學中的一項核心技能,對于實驗操作的標準和規范有著嚴格的要求,但由于中藥分析實驗內容較多而課時有限,本教研室積極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11-12],將中藥制劑分析中的各種實驗操作制作成微課上傳至我校網絡教學平臺,便于學生線上或線下下載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課前觀看微課視頻,對上課的內容加以預習,從而增加實驗教學時間并加深實驗規范操作的印象。

除此以外,還可以配合分析儀器實物教學,通過多媒體展示分析儀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在講到第五章《中藥制劑的含量測定》這一內容時,需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對樣品進行檢測,那么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工作原理以Flas的形式給同學展示,模擬儀器由自檢到樣品檢測的全過程,然后調節色譜條件,在工作站上顯示高效液相色譜峰。同理,在中藥制劑分析課程上涉及的其他儀器,例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紅外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儀、質譜儀等都可以用Flas進行仿真操作,在上課時一邊講解一邊放映,使抽象、復雜、枯燥的內容變得簡單、直觀,這樣更直接地了解了分析儀器的工作過程,加深了記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使用和掌握儀器,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4.結語

中藥制劑分析學是一門應用性及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通過采用傳統教學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方式,對中藥制劑分析這門課程進行改革,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創新思維,進一步掌握中藥制劑質量研究的現代科學方法和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分工和合作,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促使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中藥制劑分析學的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通過學生的課后反饋及和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考核結果相比較表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能全面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中藥制劑分析教學中,通過傳統教學與多種教學相結合的實踐可以推動教學改革,同時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強化。多種教學法作為傳統教學法的改革,可以培養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該教學模式應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習平.案例教學法在“應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10):2510-2511.

[2]陳虹.案例教學法在衛生法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6):73.

[3]舒勝.高職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職論叢,2011(03):52.

[4]張俊河,董衛華,王芳,等.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2):139.

[5]秦冬梅,陳韓英,王新兵,等.PBL教學法在中藥藥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4,15(32):57-59.

[6]賈永艷,祝俠麗,黃海英,等.PBL教學法在《中藥藥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2,3(33):81-82.

[7]李學濤,程嵐,呂佳,等.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4):106-107.

[8]張梅,宋芳芳,雷曉莉,等.PBL和傳統教育相結合在中藥制劑分析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4(1):19-20.

[9]查道成.多媒體技術在《中藥藥劑學》教學中的利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9):74-93.

[10]楊小虎.多媒體教學若干問題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