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04:3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餅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月餅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食品質量檢驗 綜合實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C-0185-03

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按照某一具體食品出廠檢驗的要求進行強化訓練,是一門技術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內容涉及食品感官要求、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等,為食品的品質控制、出廠銷售等提供必要的依據,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不僅是對課程知識的強化和拓展,同時加強了重點教學內容與實際檢驗工作崗位的緊密結合,增強了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發展的實效性。

為了更好地體現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在工作過程中突出職業特色,以實際檢驗工作崗位為依據,從知識、能力、素質多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綜合實訓的學習中感到充實,而且與實際工作崗位緊密相連,操作技能得到強化。通過總結近年在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教學過程中的不同問題,對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教學中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及考核等內容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一、教學改革

(一)內容改革

結合中職教育的要求,我們改變了綜合實訓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學科導向的內容模式(如圖1),將綜合實訓課與食品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實施以職業活動內容為基礎的職業導向內容模式(如圖2),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酸堿滴定法的應用,按傳統的學科導向內容模式,就要重點闡述其酸堿平衡的原理、滴定終點的原理等,但在實際的檢驗工作中,如食醋總酸的測定、牛乳酸度的測定、食用植物油酸價的測定等,其具體的職業活動內容包括:標準溶液的配制、樣品采樣、樣品處理、滴定操作、數據處理及結果報告。

食品檢驗項目繁多,涉及的樣品與分析方法也非常眾多,在實訓教學中學生不可能接觸到所有的方法和項目,有目的地選擇實訓項目尤為重要,學生只要掌握了類似的方法就可觸類旁通,靈活應用,從而體現出職業導向內容模式的特征,即以能力為主,應用為本。

為此,我們優化綜合實訓教學內容,使其具有應用性、典型性、技能性。如2010級學生綜合實訓(第一周)教學內容(表1),采用了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米粉的出廠檢驗作為綜合實訓內容。讓學生根據實際食品的生產細則,學會針對出廠檢驗項目的檢驗方法去查閱、解讀國家標準,并依據檢驗方法標準操作,培養學生將食品檢驗典型操作技術進行組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勝任食品檢測、實驗室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礎,并在工作實踐中學會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能。

(二)課時改革

食品質量檢驗綜合實訓是在化學、分析化學、食品理化檢驗和食品微生物檢驗等多門學科基礎之上,集檢驗理論和實驗于一體的一門技術性、應用性課程。學生在進入第二學年已經具備了部分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因此,理論教學主要以檢驗方法標準的解析為主。本著理論教學服務實驗教學的原則,從解決問題入手,推動食品質量檢驗專業教學,使其能隨著食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動”,跟著食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走”,圍繞食品企業人才需要而“轉”,適應社會和市場對食品質檢人才需求而“變”的趨勢,就要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及相應的職業能力。我們重新調整了綜合實訓的課時總數,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比由2006年的5∶1調整為2010年的1∶1,加大力度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三)綜合實訓課程模式改革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我們在第四學期開設綜合實訓周,綜合實訓周是專門增設一周或連續若干天的時間,模擬食品企業檢驗崗位工作的場景,全面地進行綜合實驗能力的訓練。如以往實驗器皿的洗清、儀器的組裝、標準溶液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等前期準備工作都是由實驗員做的,而在綜合實訓課中,這些實驗的前期準備就由學生來做,讓學生體驗檢驗崗位的整個工作流程;以往實驗課只做單項的實驗,如水分、灰分、酸度、菌落總數等,而綜合實訓是根據實際食品生產企業檢驗崗位中出廠檢驗項目的內容,將各單項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等檢驗內容,讓學生明白在實際的檢驗崗位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純凈水的出廠檢驗”綜合實訓,以“純凈水的出廠檢驗”為工作任務,實施方案如表2所示。

二、優化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嚴重妨礙著中職學校實訓教學的發展,實訓教學流于形式。一到實踐性教學,就是“原理+實驗步驟”,學生在實訓課只是按照實驗講義“照單抓藥”,程序化操作,嚴重缺乏對實驗的思考,自主能力差,依賴心理強。針對如此狀況,我們實施“理論講解服務實驗操作,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改進,進行如下的改革嘗試。

(一)增加情景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目前中職學校食品質檢相關專業的就業領域主要是生產一線的檢驗員、品質監控等崗位。根據這一現狀,在綜合實訓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除了要熟練掌握食品行業普遍進行的檢驗項目,如水分、灰分、酸度、蛋白質、脂肪、還原糖等項目的測定,還會根據具體食品的生產細則規定的出廠檢驗項目來進行檢驗。如中秋佳節,月餅需要檢測哪些項目,合格后才能出廠進入市場銷售?我們將課堂移至市場,柜臺上各種各樣的月餅質量是否符合要求?把問題帶回實訓室,充分調動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性,引導學生從產品標簽入手,找到產品標準,依據產品標準,找到出廠檢驗項目:感官、凈含量、干燥失重、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再根據相對應的檢驗方法標準,動手實驗,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啟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月餅的干燥失重,什么是干燥失重?有的學生覺得沒有學過,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其對應的檢驗方法標準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水分的測定》,從檢驗方法標準可以看出,測干燥失重,實質就是測水分。

(二)理解標準,完善學生分析能力

對于實訓,學生已習慣于到實驗室后直接按照實驗講義上的操作步驟“照方抓藥”,實驗操作流于表面,學生缺乏對實驗的思考,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在綜合實訓中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根據實訓項目找標準,如水分的測定,標準就有:GB 5009.3、GB/T8304、GB/T9695、GB/T12087、SB/T10018,如果測定鮮濕米粉的水分應該選擇哪個標準?所選標準版本是否現行有效?而GB5009.3標準中,測定水分的方法就有四種:直接干燥法、減壓接干燥法、蒸餾法、卡爾·費休法。選擇哪種方法?這些都是要學生自行考慮的。

選擇好標準,按照標準進行檢測,記錄原始數據并進行數據處理,許多學生對得到的實驗數據都是機械地按照公式處理,不懂如何綜合判斷實驗數據出具報告。又如在對鮮濕米粉進行微生物指標的測定時,測得菌落總數/(cfu/g):36000,查看產品標準中微生物指標后,有的學生就直接判定該樣品不合格,有的學生認為還是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對這種狀況,讓學生分組討論試驗結果,教師從中發現典型問題后在課堂集中講解,采取“典型分析、逐級判斷”的方法,讓學生認真理解標準中的微生物指標(如表3所示)。

向學生提出問題:所給的鮮濕米粉樣品是即食類還是烹調后食用類?讓學生思考、討論,分級分步找出答案:若是烹調后食用類,菌落總數指標合格;若是即食類,有兩種情況,出廠和零售,若是零售,也有兩種情況,切粉和榨粉,從而可得出零售榨粉,菌落總數指標合格的結論,其余三種情況,即食類出廠切粉、榨粉、零售切粉,若菌落總數/(cfu/g):36000是不合格的。通過案例分析,讓大多數學生找到自己對數據處理所存在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標準的理解能力及數據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傳統教學中課程考核成績大都以理論考試為主,綜合實訓課的考核不被重視,導致在實訓課中很多學生態度不認真,不愿動手,旁觀者多,最后抄實驗記錄的多。為此,我們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將綜合實訓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設置為:考勤10%+實訓報告20%+實訓原始記錄20%+實訓技能40%+具體項目檢驗報告10%。實訓報告內容包括:學生對實訓檢驗項目的確定、檢驗方法標準的合理采用、實驗步驟的記錄。實訓原始記錄包括:樣品名稱、抽樣數量、數據分析、結果計算等。實訓技能包括基礎技能和專項技能,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滌,儀器設備、試劑的選用,標準溶液的配制,樣品的處理,實驗裝置的組裝、使用及維護等。這些都是考核學生綜合技能掌握狀況的有效手段,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另外,在實驗報告中附加企業產品出廠檢驗報告,讓學生熟悉企業質檢崗位的報告形式并懂得如何填寫。

【參考文獻】

[1]舒友琴,童巖.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2(4)

[2]劉杰,張添.食品分析大型綜合實驗是提高學生獨立動手能力有效途徑[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2(3)

[3]謝主蘭.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6)

[4]葉瑞洪.《食品理化檢驗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嘗試[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7(2)

篇2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銅仁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2012年新增本科專業,在學校走應用轉型的背景之下,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創新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在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前提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學業導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的原則[1-2],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1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應用型人才

根據相關市場調研、市場需求分析、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特點及專業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校、本專業定位,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等進行了調整,引入了創業教育理念和課程,人才培養方案更加體現本專業“重能力、重實踐、重應用”的特色,側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具體調整情況:人才培養目標由培養“具備食品科學、食品分析與檢測、食品加工與保藏、食品企業管理、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及與食品科學與工程相關的領域從事食品或相關產品的分析檢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銷售、檢驗檢疫、質量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向培養“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食品工程和食品技術知識,能在食品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技術及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專業技術人員”轉變,最后形成了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食品學科專業基礎堅實、實踐能力較強、人格品質健全、富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產學研相結合的“3+1”人才培養模式,“3”為3年基礎學習階段以學校培養為主,“1”為累計1年在企事業單位學習和各類實習、實訓等,著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優化課程體系,刪減了“茶學、食品發酵工藝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食品免疫學、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保留“食品企業管理”課程,只是教學形式由校內教師講解改變為邀請企業專家做講座的形式進行,增加了“專業勞動課、食品加工與貯藏實習實訓、工程原理課程設計、食品工廠設計、生產實習、學術講座”,其中部分為必修課,部分為選修課,縮減了部分課程的學時,實踐課程體系更加側重實用性、可操作性、創新性,形成了理論課和實踐課相結合、課內環節和課外環節相結合、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融合、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合理的課程體系將有力地支持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逐步形成了“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緊緊圍繞培養高素質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方面并重,抓住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兩個環節,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鍛煉學生多種能力[3]。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能力顯著提高,表現為學習成績提高、考證率提高、就業效果較好,另一方面,教師的各種能力得到提高,表現為課堂授課效果趨于更好、教學科研項目和發表的論文增多。

2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動課程建設

根據該專業的發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導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提升課程建設。該專業首先及時了解地方食品產業的技術需求及取得的新成果,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剔除無用知識,使教學內容與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其次,注重改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提倡啟發式、討論式、體驗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特別在應用性、工程性以及綜合性較強的課程積極推進“項目驅動型”和“任務型驅動”的實施[4]。在專業課中,以項目實踐作為整個課程主線,通過項目實踐使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還提高應用能力?!叭蝿镇寗有汀弊寣W生帶著任務對專業知識進行學習,并通過匯報總結作為任務的考核,以達到最佳的授課效果[5]。再次,在課程體系的優化過程中,該專業團隊有效利用地方資源,把企業案例帶到課堂上來,把課堂放到企業中去,將產教結合落到實處,有效搭建課程體系的外部環境。該專業團隊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深入企業、基地學習鍛煉,形成系統的實踐鍛煉體系,有效地完善了理論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鞏固專業課程內部結構,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建立以《食品工藝學》《食品營養與衛生學》《食品工廠設計》為主干的課程體系。此外,在設置合理課程體系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校內工程實訓,通過兩個人合作完成產品生產線設計,從前期調研到生產線設計,物料衡算,設備選型等知識的掌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3大力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加強

從2013年開始,該專業以結合學校實施的學生科研課題為契機,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重點以課外教學環節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學生課外實踐教育專項活動,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將大學生創業活動作為課外專業實踐的延伸,逐步滲透創業教育理念,探索創業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最佳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實現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效果顯著。2013年以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校級學生科研課題數由2項增加至4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立項并結題1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項,學生參與數累計不少于80人次。此外,積極參與教師課題,提升實踐能力。截至2016年7月,學生參加科研課題、創新創業活動,目前已開發出10多種新產品,如灰豆腐、刺葡萄酒、薇菜干、即食薇菜、天麻片等,學生發表科研論文達7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項,發明專利公開10項。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普遍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文筆能力、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論文撰寫能力等,是鍛煉、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加強。

4開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展覽會,提升學生專業認知度

為響應學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號召,展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魅力,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讓更多的人了解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能力、鍛煉和展示學生綜合技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人際溝通技巧和處事應變能力等職業素養,將專業知識與校園文化活動融為一體。2014年5月和2015年9月,舉辦了首屆和第二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展覽會,活動期間分發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法規500冊,野生香菇有關知識600冊,安全飲食注意事項500冊,新食品安全法宣傳300冊,進行啤酒品鑒和營養配餐大賽等活動、展示了家鄉特色食品以及在實驗室制作的面包、葡萄酒、餅干、蛋糕、灰豆腐、酸奶等產品,活動影響覆蓋銅仁學院、銅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銅仁市工業園區的碧美園食品有限公司等。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展示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組織能力,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通過開展一年一度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展覽會,不斷完善活動內容,以自主開發的產品為特色,不斷激發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組織和參與活動,產生“需求學習”及“需求能力鍛煉”的動力,提高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被動鍛煉的狀態。近幾年,學生參與一年一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展覽會的熱情十分高漲,學生參與率達應屆人數的95%以上。一年一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展覽會的舉辦,為學生成果展示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平臺,讓學生通過活動的籌備與開展,全程參與其中,將所學的專業應用于活動中,充分展示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意義所在。

5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內外結合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

為緊密對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產業鏈建設及其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內外結合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該專業與銅仁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農夫山泉(貴州)武陵山飲料有限公司、遵義金紫陽食品有限公司等開展產學合作。學校為企業提供專業性人才和專業技術,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針對食品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的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企業為學校提供創新課題和學生崗位需求,為學生見習實習提供保障。通過與企業合作,引進企業需要開展的研發項目與所要開發新產品的案例,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傳統的教學實踐環節改革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實現實踐與基本教學環節無縫結合[6]。企業參與了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討論,企業負責人提出要增設“食品營銷學”“食品加工企業管理”“公文寫作”等課程,從企業人才需求、企業發展現狀等方面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制定提供了建議。

6實施實習質量監控模式,積極推動學生就業

結合該專業“3+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大四即將進行為期至少半年的企事業單位實習。為了更好的保證學生實習質量,確保學生更好就業,本專業實施了實習質量監控模式。學生的實習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首先要了解實習單位情況、實習目的意義以及實習的目標[7]。此外,學生每周需要定期向校內導師以實習周志的形式從實習部門、實習崗位、實習內容、實習收獲與體會、下一周計劃等方面匯報實習情況。校內導師通過學生的實習周志,根據實習的具體情況,及時與學生溝通,給學生進一步實習提建議與方向,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實習崗位的要求,更好地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以期提升學生就業實力。通過實施學生實習質量監督制度,首先在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雙導師指導下進行生產實習等,學生實習效果顯著。例如,學生在金紫陽食品有限公司實習,通過與企業導師、學校導師溝通,對方便面出廠指標的測定方法的確定、生產管理、產品配方等方面進行了規范,企業領導及管理人員等多次反映本專業學生專業知識扎實,特別愿意接收本專業學生成為他們企業的員工;其次,在貴州龍膳食坊食品有限公司實習的學生,連夜加班制作擬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月餅,任勞任怨,肯吃苦,甚至有的學生連續兩天沒有休息,通過不斷努力,和公司其他成員一起完成了公司任務,并獲得了“企業特別貢獻獎”;再次,在六盤水美味園食品有限公司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得到連續3次加薪,現已成為該企業的技術骨干。

7結語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方法、創新創業實踐、專業特色活動、校企合作、實習質量監控模式等方面探討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期尋求適應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牛廣財,楊宏志,王憲青,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食品與機械,2013(5):270-272.

[2]雷頌,王伯華,賀江,等.轉型發展期地方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9):265-266.

[3]辛志宏,董洋,徐幸蓮,等.“復合應用型食品科學與工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16(4):30-35.

[4]李剛鳳,閆莉莉,朱苗,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5(6):73-75.

[5]馮雪蓮.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教師,2016(17):28-31.

[6]李剛鳳,譚沙,朱苗,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見習改革與實踐—以銅仁學院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6,18(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