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0 03:4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竊讀記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圈劃和討論等方法,體味竊讀的滋味。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2、教學重點: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3、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動作,心理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讀書的意義。
4、從“竊”中明了文意(5分鐘)
(1)我國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說過:“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蓖瑢W們,你們喜歡讀書嗎?(課件出示名言)
(2)你們都讀過哪些書?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給大家講一講。(同學交流)
5、從初讀中體會好讀之心(五分鐘)
(1)請同學自由讀課文,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想一想,我是怎樣“竊讀”的?
(2)學生讀完后交流。
(3)你還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竊讀的苦?
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
這一讀就是兩個多鐘頭,120多分鐘,7200多秒!相當于我們上3節課,不吃飯不喝水不休息還懼怕別人發現,誰來說說你的體會?
6、從“竊”中感悟人之尊嚴(五分鐘)
(1)學到這兒,我們知道作者是那么好讀書,在讀書中品嘗了苦與甜。我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不把書買回家讀?
(2)貧窮不是恥辱,放棄尊嚴才是恥辱。小女孩沒有錢,只能在“竊讀”中滿足對書籍的渴求,作者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7、總結
篇2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精問 巧問 生成性 思維力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逐漸被廣大語文教師所接納應用?!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否貫徹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并取得明顯成效,關鍵在教師的引導,而這引導許多時候必須借助教師課堂上的提問。下面就我的教學經驗和聽課所得來談一談我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問,忌濫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一個理想的問題,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了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征;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取之不同”。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例如:下面一段《將進酒》中教師的一系列的問題:看下片怎樣勸酒?“岑夫子”、丹丘生”都要連讀。在誰家喝酒?情感字眼是什么?“皆寂寞”僅指權貴嗎?他只愿意長醉嗎?只有飲者才留其名嗎?體現了李白的什么情感?學生只需回答:在丹丘生家,寂寞、歡謔,還有李白,憤懣。像這樣的提問則流于濫。只有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條件。遺憾的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笨問題”太多,一些毫無價值的連環問、滿堂問等,常常充斥于教學過程。
二、巧問,忌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边@番話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了“巧問”。巧問的精髓在于“問在此而意在彼”,可使學生的思維繞過彎路找到答案,這種提問方式容易激發學生思考興趣。如我在《村魂》一文的習題處理中針對習題一問:“人物語言的描寫”與“人物的語言描寫”的意思完全相同嗎?學生思考后馬上發現自己對問題的切入點找錯了。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巧妙提問就好似撩撥學生興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費力的一撥,卻一語點醒夢中人。
三、隨機提問,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我國教育界權威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女士,在接受某周刊記者采訪談到如何評價一堂好課時指出:一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不少教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例如前一段時間,我連續聽了兩位教師的《項鏈》一課,同樣面對“瑪蒂爾德的悲劇的根源是什么?”這一問題,學生不解。一位教師按教案一氣呵成,結果,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氣氛沉悶;另一位教師則以灰姑娘、韋小寶與主人公對照,結果,學生在教師的隨機提問的引導下,伴隨著笑聲,很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否則,學生只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你完成了教學,但學生卻收效甚少。整堂的提問只是為了你的教學進行下去,談不上有效性。
四、深題淺問,培養學生自信心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越有深度越好呢?當然不是。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魯迅的《風箏》一文,學生難以把握和理解文中蘊含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麻木狀況。處理教材時,教師先從淺處提出問題:“我們看見風箏時都會感到高興、快樂,但作者從小就不喜歡風箏,在他成人后看見風箏,內心涌起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讀書,略做思考,便得出結論:“我們是高興、快樂,他卻是驚異、悲哀?!苯探又鴨枺骸八麨槭裁大@異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讀書,一邊疏理魯迅“悲哀”的原因,教師由淺入深一步步追問,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在故鄉放風箏的時節,著‘虐殺’兄弟精神的事,在那個封建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殺’者到處都有。被‘虐殺’的絕不僅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边@種連續提問,意在化難為易。這就需要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弊孕判氖侨藗兺瓿扇魏我豁椆ぷ鞯闹匾睦硪蛩亍R患苋菀淄瓿傻墓ぷ鳎皇且驗槿狈ψ銐虻淖孕判亩罱K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處理,能答對一部分則及時肯定鼓勵,然后進一步深入。
五、拓展提問,激活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