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07 21:1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竊讀記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竊讀記讀后感

篇1

文章里國文老師說的話讓我印象最深,想想這句話的意思:糧食哺育的是我們的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我們的靈魂。如果沒有了書籍,世界將是多么的無味!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所以書很重要,因此,讓我們愛護書,和好書為伴吧。

說起竊讀,我也是身有體會的,因為我也經常去書店讀書。不過,我們現在比林海音小時候幸運多了,好書天天看,不用偷偷摸摸的了,很多人都在那里光明正大地看書,一看就看個沒完沒了,書店也支持人們讀書,還有椅子呢。

篇2

其實,每一個用心寫好、反復修正作文的人,寫的作文都會很棒,都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竊讀記》也不例外,童年時的“竊讀”,讓“我”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樂趣。

從第一自然段中我覺得作者很愛看書,因為如果一般人寫作文說自己愛看書,就不會去寫菜的香味,而作者恰好利用這一點,在文章開頭寫出了菜香,讓我隱隱約約感到書在作者心中就像美味佳肴一樣清香撲鼻。

但不管在多么晴朗的天空下,也有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作者因為家庭情況并不能富裕,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偷溜到書店里“竊讀”。而且這樣的“竊讀”,也會有被發現的時候。作者提心吊膽地看書,一點一滴地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糧食。所以,為了看書,作者把自己的“竊讀”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酷愛讀書的境界讓我值得學習,作者對讀書那種如饑似渴的精神令我敬佩。21世紀的青年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讓我們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為座右銘,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為學習的榜樣,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毅力,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

篇3

我學了《竊讀記》這篇課文,感受極深。一個勤奮好學的小女孩的形象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久久不能忘懷。

這個小女孩可能和我是同齡人,不難想象這個小女孩一定很聰明、機靈——“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主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喲,把我的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這些句子在我面前勾勒出了酷愛讀書和機靈樸實的小女孩的形象。

這個小女孩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她的家境一定清苦,因而買不起書,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她克服了種種困難,沒有錢買書就偷著到書店看書,有時為了讀完一本書,要去好幾家書店,并且還要經常忍饑挨餓。我的學習條件比小女孩要優越的多,但我的學習精神卻遠遠不如她。我的書櫥圖書非常豐富,各類的書也很齊全,但是因為貪玩常常忽略了它們,有的書已經買了很久了,但卻沒有看過幾次,這些書到了我的書房,不久,那股喜愛的熱情也隨之消散,一次也不再動它。和笑女孩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小女孩確實值得我學習,學習她的勤奮好學,學習她的堅毅刻苦,我一定會努力趕上她,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篇4

這個人,一有時間就跨進書店急忙打開書,躲在一角邊,一頁,兩頁,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她很快樂,也很懼怕——

這種讀書的滋味!她害怕被書店的老板發現,所以進來看書時,把自己藏起來。每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才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

現實生活中,只要一打開書,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書的征服;是你征服了書,還是書征服了你,還是書與你之間正在互相征服之中?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都包含著一個意思——成長。

或許書征服了你,那就意味著你被書迷住了。這時的你,沉迷在書里,忘了吃飯;忘了睡覺……祖宗的遺訓,先哲的思想,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都通過書向你灌輸,默默地影響著你,教育著你,陶冶著你……在這樣的氛圍里,你長大了。

篇5

《海的女兒》這部作品在我的腦海里一直停留在小時候看的那種畫比字還多的童話書中。那時的我只是為這小美人魚感到惋惜,那時的我也不知道有一種可怕又幸運的東西——命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1安徒生的這個童話,是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局以悲劇結束,給人們留下了嘆息。其實,我不知道安徒生在童話里表達的悲劇愛情的意義是什么,因為我弄不懂這個童話到底是寫給兒童的還是成人的。如果這個童話故事是寫給兒童的,那故事的悲劇性很顯然超出了兒童的閱讀期待,讓兒童無法在欣賞中體會到童話的完美性。一般來說,童話故事的愛情都是相當完美的,而且適合兒童的興趣,基本都是王子公主的完美結合。讀了《海的女兒》,我認為,安徒生這個童話故事應該是寫給成人的,故事中的悲劇愛情和癡癡苦戀的意義,只有成人才能領會。

這是一個一廂情愿的單相思童話。童話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處,是一條美人魚。她可以在海底世界里度過三百多年的歲月,然后化為泡沫,結束她一生的幸福。她的壽命比人類長幾倍,但是她沒有人類特有的那種“不滅靈魂”。她喜歡上了一個王子,為了得到一份人類的靈魂,她放棄了海里的生活,她忍受了這些痛苦把自已的魚尾換成了一雙人腿。那個王子和人間女子結婚了,她的希望沒有了。她如果要繼續成為“海的女兒”,就要刺死那個王子,然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屬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沒有這樣做卻自已投入海中化為了泡沫。

健康,是一種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東西。用一座金山,換取一雙明亮的眼睛,有人愿意做這個買賣嗎?我想是沒有的。用一座金山,換永遠踩在刀山上那樣的痛楚,有人愿意嗎?至少我是不愿意的。失去了健康,擁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么樂趣?然而有時候,愛情,卻比健康來的更加重要,對小人魚,就是如此。巫婆顯然也知道這些,對于小人魚,重要的不是珍珠制成的花環,也不是象征著高貴身份的大牡蠣,而是她引以為傲的嗓音……但美人魚卻愿意用這一切來換一個不滅的靈魂。后面的故事,就如巫婆所說,是一個悲慘的結局。人魚變成了泡沫。她沒有得到王子的愛情,也沒有將尖刀刺進王子的胸膛,以換回三百年快樂的生命。人魚變成了泡沫,這是故事的悲劇結局。

然而,安徒生在歌頌這種悲劇性的愛情的同時,是否也為這樣的結局而無奈呢?或許,安徒生在這篇童話里揭示的是愛情的悲劇性一面,還有人魚公主的美麗與純真。美麗、執著、純真而偉大的人魚,也許是安徒生心里的一個完美的人魚!

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2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叫《海的女兒》。這本書讓我感受很深,主要講了:海王的小女兒用性命救了王子,自己變成了泡沫。

從前,蔚藍的大海里有一個海王。他和他家人都住在大海的最深處,那里有一座華麗的宮殿。海王有6個女兒,她們都非常漂亮。她們的上身是人身,下身是魚尾,這樣就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海里小女兒是最漂亮的了。小女兒聲音聽,就是不愛講話,但喜歡聽祖母將人類的故事。小女兒很想看到人類,但祖母說:”只要你15歲,就可以看到人類了。“漸漸地姐姐們一個個都可以浮到海面上看到人類了。終于有一天,小女兒也能浮到海面上看到人類了。

有一天,王子掉到了海里小女兒趕快把王子送到海上,自己走了。回到海底,小女兒更加想王子了,姐姐們問妹妹究竟是什么事?妹妹告訴了姐姐們。姐姐們告訴妹妹王子是在哪個國家。從此,小女兒天天浮到海面上看王子,突然,小女兒想起了巫婆,小女兒來到了巫婆的住處。告訴巫婆,巫婆說:”必須拿你最愛的東西交換,你唱一首歌吧!“小女兒喝下藥水,王子很愛她,但王子和其他人結婚了。姐姐們給妹妹一把剪刀,說:”把剪刀刺進王子的心臟,你就可以變成魚了。“小女兒把剪刀扔進大海,最終小女兒變成了泡沫。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到了:美麗的小人魚為了接近心愛的王子,不惜失去聲音,為愛情義無反顧地承受了所有的痛苦。雖然王子并不愛她,但小人魚仍然感到非常幸福。最終,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王子的愛。

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3在我的世界,書就像一架神奇的天梯,有著無窮的誘惑。

記得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海的女兒》,媽媽走過來直接把我拉到床上睡覺。人雖然躺在床上,心卻浮想聯翩:美人魚找到了王子嗎?王子會認出她嗎?無數的畫面和一大堆問題占領了我的腦海。我實在忍不住了,躡手躡腳走到書柜前,拿出手電燈,悄悄爬上床,開始了我的“竊讀”。當我看到王子就要迎娶人間的公主時,我覺得很可惜,為美人魚難過,忍不住在日記本上寫了一段長長的讀后感,放到書桌上傷心地睡覺了。第二天早上,媽媽怒氣沖沖地對我說:“你這家伙是不是不要眼睛了?昨晚黑燈瞎火的你還寫讀后感日記!”糟了,我被“暴露”了,突然想起昨晚忘記把日記本放回書柜了。

為了看書,我還鬧了幾次笑話。有一次,媽媽叫我去樓下買兩袋鹽,我點了點頭,就帶著書邊走邊看地下去了。走著走著,感覺便利店到了,我迷迷糊糊地對老板說:“老板,我要兩袋鹽。”老板瞪著大眼睛,看我就像看外星人,不耐煩地說:“我這里只有包子賣,沒有鹽賣”。這時我才發現便利店在隔壁。頓時我的臉紅的像一個熟蘋果。

還有一次,我去書店看書,正看到起興時,一位阿姨走過來對我說:“小朋友,都12:45了,你還不打算回家嗎?”我一聽,突然想起媽媽叫我12:00回家吃飯的,便急忙放下書,飛奔回家。

雖然“爬天梯”的結果有時讓我像個小丑,難堪又可笑,可“爬”的過程卻令我如癡如醉,趣味無窮,受益匪淺。

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4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讀完了《海的女兒》。這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小美人魚為了追求人的高潔和不死的靈魂,放棄了華貴的生活和三百年的壽命,甘受種種的痛苦,最終在希望幻滅之時,不惜拋棄生命,去詮釋何為真正的人。當年曾經問自己:這樣值得嗎?年幼的我當然無法明白這個故事的真。即使是今天,每當這個問題浮現,答案仍不清晰。長大后,學習壓力使我喘不過氣。別人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付出的總有回報。

然而,有時我明明付出努力,卻無所收獲。還深深記得那次考試:夜以繼日地刻苦,換來的卻是不可接受的低分。我開始埋怨上天的不公平,我開始放棄原本的努力,無論做什么事,都顯得有所松弛。媽媽看著我的變化,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再去讀一讀《海的女兒》吧,你一定會受益匪淺,你會為自己現在的表現感到羞愧。”我真的會羞愧嗎?我再一次翻開了那本書。當故事中的一個個章節、一句句話,甚至是一個個字,再次進入我的眼簾,我感到一股甘泉涌入心田,她象初春的第一抹陽光,使我的心豁然開朗。我佩服故事中的小美人魚,她追求美好的目標,但對于追求過程本身的看重,遠勝于結果。而我看重的卻只是結果。一點點困難,已然使我退縮。但這點痛苦,對于小美人魚來說,算得了什么?她的每一步都象是在刀尖上行走,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即使是在追求的目標已沒有實現可能的時候,她仍在前行。難道美人魚真的沒有獲得人類不滅的靈魂嗎?不,她分明被作者賦予了人類最美好的靈魂。表面上小人魚失敗了,她沒有成為人,但在精神上她至高無上,蕓蕓眾生望塵莫及。是的,無論怎樣,你努力地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拼搏,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有遺憾。

追求本身就是回報。追求就是一種美麗。

初二海的女兒讀后感5今天,我讀了《海的女兒》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很感動,所以,我把感想寫在了博文上。

故事說:從前,在大海的深處,住著威嚴的海王。海王總共有6個女兒,其中,要數小女兒最漂亮,不過小女兒和他的姐姐們都沒有腿,下身只有一條魚尾。

小時候,祖母常常跟她們講許多人間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小美人魚。小美人魚多想浮出海面,去體驗故事里的那些美妙的情節啊!可它太小了,魚尾巴還沒有長全呢。

小美人魚滿15歲后的一天,她從因風暴翻了的船上救出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并深深地愛上了他。為了和心愛的王子在一塊,小美人魚以犧牲自己美麗的歌喉為代價,從巫婆那兒換來了將魚尾變成人腿的魔藥。當她來到王宮后卻發現王子和另外一位公主結了婚。小美人魚傷心地留下了眼淚。

姐姐們交給小美人魚一把短劍,告訴她:“將短劍刺進王子的心臟,把血抹在自己的腿上,你就能恢復原形,回到大海里。”

當晚,小美人魚悄悄來到王子的房間,看著熟睡的王子一臉幸福的樣子,她的心都要碎了。“我寧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傷害自己心愛的人!”她扔掉手中的劍跳入了大海,她的身子變得越來越輕,漸漸變成了一堆潔白的泡沫。

篇6

一、學生閱讀現狀

三年前,我曾幾次到校閱覽室明察暗訪,發現我班孩子讀課外書的勁頭并不高,心里總不踏實,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嘗試了許多做法。直到今天,教學《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之后,我更堅定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成功的經驗,也是公認的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良方。“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靠的是大量的閱讀。為了了解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情況,以便梳理分析,有效指導,切實提升孩子素養。我首先在學生中做了一次摸底調查,調查對象為三年級(2)班全體學生,發放調查表46份,回收44份,有效樣卷40份。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1.學生的藏書類別單一,書籍內容良莠不齊。調查表明學生家庭藏書量尚可,但與孩子交談獲知,這些書籍大多為教輔資料與作文選。內容陳舊單一,學生讀來索然無味,如同嚼蠟。新買的書籍也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女生偏愛童話故事,男生則沉迷于漫畫讀本,《爆笑校園》《偷星九月》《洛克王國》《烏龍院》《蠟筆小新》等成為孩子的掌中寶。這些書籍整套以畫面為主,文字寥寥無幾,鮮見生動富有靈性的詞句,但內容逗趣逗樂,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像《查理九世》這些蕪雜的閱讀材料,擠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得益卻微乎其微,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學生自主閱讀意識不濃,不會利用身邊的閱讀資源吸取知識養料,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52%的學生從來不上圖書館、學校圖書室看書、借書就是一個明證,身邊的閱讀資源任它荒蕪,甚是可惜。“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閱讀習慣決定閱讀的質量和閱讀的效果。從調查表中我們遺憾地看到閱讀時能主動作筆記的人微乎其微,82%的學生讀書從來不作筆記,學生的閱讀習慣尚未養成。

3.家長觀念滯后,閱讀環境不如人意。學校有不少學生是從鄉下或外地轉入的,家長文化層次不高,教育觀念滯后。家長認為,一定要培養孩子上大學,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高分作保障,必須多做題。因此,家長在購買習題集、作文選方面舍得花錢,但能為孩子主動買課外讀物的不多見。有的家長不主張甚至反對學生讀課外書,認為那是閑書,對考試無多大幫助,阻止學生閱讀課外書。有的家長囿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無力指導孩子的課外閱讀,對學生放任自流。

二、思考與對策

針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我們學校結合學校實際,提出幾點思考與對策,以期盡早改變現狀,讓濃濃的書香彌漫孩子澄明的心湖,在精神上給他們“補鈣”。

(一)點燃興趣,使之樂讀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內容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他們樂于讀書。為了在學生中形成讀書熱潮,老師可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活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體驗讀書的快樂,形成自覺讀書的氛圍。

1.講故事,激興趣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中外有許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兒童年齡心理發展特點。因此,三年級時我常利用班隊活動課或課余時間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我便順勢引導他們自己去看、自己去讀;再組織學生開展故事會,比一比,看誰讀得多、講得好。這樣一來,學生都樂于去讀這一類課外書。

2.找楷模,定目標

榜樣能讓學生產生奮發向上的心理,并能讓學生比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學生介紹、、老舍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事例,使學生以他們的行為為楷模,時時督促自己。在作文訓練時,我常常讓寫作水平較好和寫作進步較大的學生談談自己課外閱讀的收獲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我在班級組織開展了讀書“小博士”和“小碩士”的評選活動,起初制訂評選辦法(由班隊會討論決定5本必讀書目和10本選讀書目,讀完5本必讀書的學生可申請“小碩士”稱號,在此基礎上再讀完5本選讀書目可申請“小博士”稱號,讀書效果也有考核細則,并成立班級考評小組,凡獲得“小碩士”稱號以上的都吸收進入考評小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什么時候符合評選條件了,就可以獲得“小博士”“小碩士”的稱號。

3.勤交流,互學習

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情況交流、討論的機會,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看書的益處。單周,班級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讓學生在會上互相交流、暢所欲言;雙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同學互相借閱自己的好書,資源共享。久而久之,連一些平常不愛讀書、不愿讀書的學生也漸漸養成了樂于讀書的習慣。

(二)授之以漁,使之會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延伸,掌握好方法對語文教學有莫大的幫助,而且能讓學生獲益匪淺。因此,教師要多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

1.傳授讀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引導他們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邊讀邊想,并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的地方進行圈點勾劃,細細品味。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學寫讀書摘記

許多學生看書都是囫圇吞棗,只注重一些情節內容,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明確要求學生把所看到的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分類摘錄下來。如分好哪些是寫景的,哪些是描寫人物神態、動作的等,并恰當地用于平時的寫作中。此外,要求學生每看完一本書都要寫下讀后感,定期進行檢查、評定,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如我班的“書謎”王奕同學,不但把從課外書上看到的好詞句、片斷摘抄后裝訂成本,還通過日記的形式把書上學到的知識,從中懂得的道理記錄下來。我把王奕的學習方法向全班推廣,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她的影響下,同學們不但學會了一些課外閱讀的方法,寫作水平也日漸提高。

(三)推薦好書,使之愛讀

當小學生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有益身心健康、有思想教育作用、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書籍,讓他們多讀多看,掌握更多知識,獲得更多信息(推薦書目列入必讀、選讀書目,和班級考評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