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職業安全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31 14:0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士職業安全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士職業安全報告

篇1

【關鍵詞】 護士;銳器傷;原因分析

銳器傷是指由醫療利器如注射針頭、縫合針、各種穿刺針、手術刀片等造成的意外傷害,造成皮膚深層損傷和出血。護理人員可因職業暴露,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發生針刺傷和其它銳器傷受到感染[1]。近年來,隨著職業防護意識的加強,銳器傷作為一種因職業暴露而引起的職業損傷越來越受到重視。

1 臨床護士銳器傷的現狀

銳器傷是臨床工作中常發生的意外事件,護士是醫務人員中最容易接觸血液—體液的人群,因而護士發生銳器傷后發生感染的機會較高。調查顯示,護士銳器傷主要發生在注射或采血時,注射或采血后處理注射器的過程。護士因污染的針頭等刺傷而感染上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報告屢見不鮮。銳器傷已經成為護士職業損傷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護士的健康安全已受到嚴重威脅。而目前國內對這類職業危害的安全保護措施遠沒有達成專業化、系統化水平,缺乏針對性強的管理體系、技術規范和標準[2]。

臨床護理人員對銳器傷危險性的認識不足,導致了對損傷后的處理不重視。許多臨床護士對銳器傷的處理流程不熟悉,僅局限于常規簡單的處理。值得重視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護士在意外損傷后不做任何處理,理由是工作忙無法顧及或自認為無大礙。

2 銳器傷后低報告現象原因分析

文獻資料顯示,國內外對銳器傷現象越來越關注,在發達國家,職業性銳器損傷的防護已經被立法[3]。但國內對銳器傷低報告現象的關注程度仍不高。建立并實施銳器傷報告制度,一方面可為主管部門提供銳器傷發生情況及現存的危險因素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門加強對銳器傷者的管理,為其尋求專家指導;此外,報告資料可為被針刺傷等的醫務人員提供法律保護的證據。

目前普遍存在的低報告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2.1 護士本身的認識不夠

盡管絕大多數護士認識到銳器傷后最嚴重的結果是各種血源性傳播疾病,但對傷后傳染上疾病的幾率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認識上的不足,認為被感染的幾率很小,存在僥幸心理,甚至無所謂的態度。部分護士認為損傷是自己造成的,只好自認倒霉,存在自責心理。還有相當一部分護士認為報告制度太繁瑣而不愿上報,在暴露后預防的處理上不耐其繁。 轉貼于

2.2 管理部門針對銳器傷的處理態度

同樣,醫院管理部門也存在與護士本身相同的認識不足問題,認為銳器傷普遍存在,對報告記錄不重視,致使護士認為報告后得不到重視和及時處理,使報告率降低。許多醫院管理者認為如果按照普遍性預防如戴手套一項就消耗太大,暴露后預防的費用就更大,高費用導致了醫院管理者對銳器傷上報記錄的處理態度不積極。

3 減少護士銳器傷,提高傷后報告率

隨著安全注射成為全球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在做好職業防護的同時有必要做好暴露后的預防工作。

醫院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銳器傷報告制度,貫徹并實施銳器傷記錄的報告制度,配備專人管理,督促上報記錄,協調醫院感染控制部門建立暴露報告系統,以便在職業暴露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醫院定期進行職業防護及職業暴露后預防培訓,將普遍性預防作為培訓重點,提高護士的職業防護及暴露后預防知識。護士應重視自我防護,特別要加強對新員工及低年資員工操作培訓,提高這部分人的操作熟練程度,降低針刺傷的發生率[4]。積極參加普遍性預防教育,深入了解職業防護和職業暴露后的相關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一旦受傷積極主動報告,爭取得到進一步跟蹤和處理,真正做到暴露后預防。

總而言之,只有在護士本身、醫院管理部門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護士的切身安全,從而有利于整個醫療秩序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胡斌蓮,沈亞兒.護士銳器傷害的危險因素與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49.

[2] 邢玉斌,魏華,索繼江,等.醫療機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法規與體系建設初探[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6):674-675.

篇2

【關鍵詞】 針刺;護士;防護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nurse about protec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BI Yan-hua CHEN Fang-tao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clinical nurse about protec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es ,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clinical nurses to strengthen the execution efficiency of dealing with the occupationalexposure properly. Methods 264 clinical nurses of the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needle-stick injure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the nurses had correct recognization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mastere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but having weal awareness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only about 15.9% of the nurses executed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reporting system and reporting procedure, establishing file for risk evatication ,tracing and processing after needle-stick injuries.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es awateness and behavior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related with self-factors of nurses and the caring and attention of the hospital . The hospital shoceld deepen the education on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provide effective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nurses, this improving the protective alliance and the execu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Needle-stick ; Injuries ; Nurses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154-02

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針刺傷是最常見的職業暴露性傷害。本文調查2005~2008年我院264名護士在工作中發生針頭刺傷情況,皆在探討其高危因素及如何提升臨床護士對針刺傷的防護,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64名護士中,其中臨床護士249名,手術室護士12名,供應室8名;年齡20~54歲,平均年齡29歲。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個人一般情況,針頭刺傷原因、次數、損傷環節、程度、損傷后處理、是否報告、建檔,進行風險評估,追蹤處理,及防護知識掌握程度,獲得渠道等內容,共發卷264份,收回258份,有效率93.7%。

2 結果

2.1 損傷種類:統計針頭刺傷562次,其中給患者抽血、各種穿刺誤傷204次,占36.2%;靜脈穿刺、違犯操作規程做雙手回套針帽等動作誤刺傷241次,占42.8%;拔針、分離注射器輸液管針頭誤傷59次,占10.6%;其他因素誤傷58次,占10.4%。

2.2 損傷的污染源:562次針刺傷中,被污染針頭刺傷者396例,占70.5%。患者有血源性傳播性疾病185例,占49.2%,其中HBV陽性占46.2%;HAV陽性占0.88%;HIV陽性占2.12%。未發現傳染病191例,未檢測20例。

2.3 護士對針頭刺傷危害因素的認知及防護行為自評,見表1。

3 討論

3.1護士對針刺傷危害因素的認知和行為關系:一項調查證明,全國80%的護士曾受過針刺傷,而健康的醫務人員患血液性傳播疾病80%-90%是由刺傷所致[1]。經血液傳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據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報道:每年至少發生60~80萬次意外針刺傷,其中有一半的刺傷尚未報道[2]。本 3年內,臨床護士發生針頭刺傷,據不完全統計就達562次,人均刺傷2.1次,其中70.5%被污染的針頭刺傷,其中患者有血源性傳播性疾病185例,占49.2%。此項調查與國內毛秀英報道的情況相近[3]。提示,臨床護士在日常護理操作時面臨著潛在的高危因素,隨時都存在著被感染的危險因素。因此,職業安全日益受到醫務人員關注的重要問題。本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護士對誤污染針頭刺傷危害因素的認知(98.1%)和防護行為(89.9%)有較高的水平。針刺傷危害因素認知與防護行為總分是正相關。這與目前重視自身防護的大壞境和醫院護理部重視加強培訓教育有關,已經認識到注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3.2影響護士對針刺傷后處理和行為因素:本調查發現,護士對針刺傷后處置,包括正確處理傷口,執行報告程序、抽血做相應檢查、建檔追蹤、應急預案執行率都在比較低的水平。分析其原因為[4]:①護士普遍護理風險管理意識差、觀念淡薄、思想上不重視有關;②有的護士認為針刺傷是個人操作技術問題,違規操作或粗心大意引起,把責任過分歸咎于自己而隱瞞不報告;③存在著僥幸心理,認為發生污染輕;④主觀上認為措施麻煩、費時、影響工作;⑤忽視編制不足,超負荷工作,對發生風險未能處置報告;⑥損傷后處理,如采血檢驗、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及隨診等費用個人承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士對損傷后防護行為的落實。

3.3轉變觀念、改進工作流程,是降低護理職業損傷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院護理部執行衛生部《醫院感染辦法》,職業暴露安全要求建立了較完善管理系統,成立了醫院護理風險管理領導小組,三級網絡組織。制訂了護理風險管理制度,護理風險應急預案。舉辦了兩期護理職業暴露、護理風險管理學習班,全院有258名護士參加了學習班培訓,培訓率達94%。研究證明,提高護士職業防護的認知和行為,醫院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系統,普及護士風險教育培訓、管理,護士樹立安全管理理念,提高風險管理自覺性。護理人員須配備充足,減輕護理工作壓力,為臨時護士提供有效的職業防護措施,如當預料到手要接觸血液或污染物時要戴手套,積極推行用針頭銷毀裝置,避免減少收集針頭處理過程針刺傷發生[5]。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必須認識到,由于護理人員自身防護意識不強及其他一些原因,臨床護士執業損傷現狀不容樂觀。臨床工作中,我們需要大規模開展職業防護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職業損傷的認識,增強護理人員對職業損傷的防護意識,促進醫院管理層重視各種職業損傷因素對護士健康產生的發展,制訂切實可行的職業損傷報告制度,積極改進工作環境,合計設計工作流程。對制訂切實可行的防護制度提供有效的指導,減少危害的發生 。

參考文獻

[1] 王紅紅,楊敏,和國平.護士工作中針刺傷現狀及預防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02,9(6):66~68

[2] 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DHHS (NDSH) Publication No,2000,108:1999

[3]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425

[4] 羅遠玉.提升護士對針刺傷防護的認知行為調查[J].醫學創新研究,2008,5(27):17~18

篇3

 

關鍵詞:  護士  銳器傷  危險因素  防護措施

一次污染銳器損傷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為0.3%~0.5%及4%~10%,有些疾病 一次銳器損傷就可以傳播[6], 臨床護士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感染的危險,多數受傷者都會產生重度或中度的焦慮及悲觀情緒,而對患者感染狀況的不確定也會加重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因此,探討銳器傷的危險因素,加強防護措施十分重要。

    1  發生銳器傷的危險因素

    1.1職業接觸:醫護人員在各種治療檢查過程中與注射器、輸液(血器、刀片、縫針等銳器接觸較多。

    1.2工作忙亂, 操作不熟練、不規范:在集中治療時間,護理工作緊張繁忙,操作項目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銳器傷,尤其是在護士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更顯工作忙亂,因此銳器傷發生率相對更高。

    1.3自我防護意識淡薄:護士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薄弱,標準預防措施落實不到位。大多數護士輸液操作中不戴手套,掰安瓿未采取保護措施,由于患者躁動而無采取防范措施。

    2  防護措施

    2.1強化職業安全教育,提高職業防護意識 嚴格遵循標準預防原則,標準預防能夠預防血源性疾病傳播的全面隔離方法,強調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雙向防護,執行有可能接觸到血液、體液及組織黏膜等各種操作時應戴手套。實施標準預防可防止>30.0 %的針刺傷發生。重視職業防護知識的教育與培訓,營造職業防護的氛圍,增強臨床護士對銳器傷的防護意識,提高護士有效處理銳器傷的能力。

    2.2規范臨床護士操作行為 不良的操作習慣是銳器傷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規范操作行為是減少銳器傷發生的重要環節。與患者血液或體液接觸的操作應戴手套、禁止雙手回套針帽、掰安瓿時要用紗布包裹或戴防護手套、不要直接用手傳遞銳器物、操作時應帶銳器盒到床邊,操作完畢時將使用過的銳器立即放入銳器盒內,而不應先將銳器存放在治療盤再整理到銳器盒,盛裝銳器的盒子不能過滿(到容器的2/3-3/4即可),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銳器和強制性使用安全器具、給躁動患者操作時應有助手協助和必要的約束措施。

  2.3建立針刺傷的報告及反饋制度 美國職業安全保健署(OSHA) 早在1991 年就已經規定,醫院必須上報醫務人員血液暴露及針刺傷發生的情況,并制定了針刺傷發生后的處理流程,以達到對職業暴露、職業安全的控制與管理。制定完善的職業防護管理制度及規范化的操作流程,落實培訓計劃,強調銳器傷發生后應立即采取預防措施,以便對銳器傷的及時處理,確保臨床護士的職業安全。

    2.4發生銳器傷后的處理

    2.4.1傷口即刻處理  當護士發生銳器傷后,立即擠出傷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時行急診清創。

    2.4.2傷后48h內報告上級并填寫報表,72h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可疑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在24h內注射抗乙肝病毒高價抗體和乙肝疫苗,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月、1個月、6個月間隔);可疑被液污染時,盡快做HCV抗體檢查;可疑被HIV感染血液、體液污染時,短時間內口服大劑量AZT(疊氮脫氧核苷),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7]

篇4

針刺傷是一種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傷害,是護理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1]。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銳器傷接種傳播,如HBV、HCV、HIV等。對護士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解我院護士發生針刺傷的相關情況,制定科學的防范措施,我們對全院護士2012年1~12月份針刺傷的發生情況做了調查并進行原因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全院護士216名,年齡18~52歲,平均年齡31.6歲。科室分布:兒科27名,內科32名,急診科27名,換藥室2名,婦科15名,產房12名,手術室24名,ICU 13名,外科29名,中醫科11名,供應室6名,神經外科15名,其他3名。工作年限:1~3年67名,3~5年48名,5~10年41名,10~15年39名,15年以上21名。

1.2 方法 采用《中美護士針刺傷相關研究對比分析》問卷內容設計調查表,被調查者多項或單項選擇,不記名形式填寫調查表,共發放調查問卷216份,收回有效問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6.75%。

1.3 統計方法 數據錄入計算機,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針刺傷發生率調查結果 發生針刺傷147例,發生率70.3%。其中1~3年61例,占41.5%;3~5年40例,占27.2%;5~10年29例,占19.7%;10~15年11例,占7.5%;15年以上6例,占4%。見表1.

3 討論

3.1護士針刺傷發生現狀 本調查顯示我院護士針刺傷發生率極高,占調查人數的70.3%。多發生于低年資護士,參加工作時間1~3年的發生針刺傷61例,占41.5%。防護意識薄弱,抽血或注射不戴手套的37例,占25.1%。具體受傷環節以回套針帽多見,回套針帽時發生39例,占26.5%。這與劉杰等[2]研究相符。自我防護意識淡漠。

3.2 銳器傷防護相關情況 本調查顯示,發生過針刺傷的護士在受傷前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占41.4%,我國是HBV的高發區,而且HIV又處于快速增長期,醫務人員面臨著嚴峻的職業環境,銳器傷造成的血源傳播性疾病的危害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3]。護士發生針刺傷后,在上報方面知之甚少,并且上報后也得不到相關的服務。

3.3 護理工作中的防護措施

3.3.1加強護士職業安全教育,提高防護意識。提高護士的自我防防護水平需要護士不斷學習,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避免操作中手忙腳亂,減少意外損傷;掌握專業知識和流行病學知識,有助于護士主動采取有效地防護措施。掌握針刺傷的處理措施及報告制度,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3.3.2 執行安全操作規程,規范操作行為。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規范操作行為是降低針刺傷發生率、確保護士職業安全的重要環節[4]。穿刺、注射、抽血時戴手套,正確處理使用過的針頭,改掉回套針帽及拔出針頭等不良習慣。

3.3.3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加強職業防護管理。護理工作量的大小與針刺傷的發生頻率呈正相關[5]。醫院各病區科室根據實際工作量,給與相應的編制,科學排班。針刺傷后,盡量擠出傷口血液,用流動水沖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后包扎傷口。并按“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防護工作指導原則”做好登記、報告、評估暴露級別、進行血清學檢查和追蹤檢查,必要時應用安全有效地生物制劑,以避免或減輕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隨訪并存檔。

參考文獻:

[1] 劉立. 最新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及職業暴露與防護實用指南. 北京: 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 993.

[2] 劉杰,張素香.護士針刺傷調查情況與分析[J].人民軍醫.2012,313醫院醫學論文專刊.71.

[3] 李碧秀, 楊瑞蓉.護士在不同操作環節中發生銳器傷因素的調查與探討[J].現代臨床醫學.2009,35(4):305-306.

篇5

關鍵詞:護士;針刺傷;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383-02

護士是發生針刺傷及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針對目前護士針刺傷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具體的防護措施,加強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減少與杜絕針刺傷的發生。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出針刺傷的6項主要原因,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我院臨床一線工作120名護理人員,年齡19-48歲,工作年限1-28年,均為女性,其中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20名,護師30名,護士66名,學歷本科10名,大專50名,中專60名。

1.2 方法:采用回顧問卷調查2009年-2010年針刺傷情況,在參考文獻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該問卷有護士操作不規范,工作繁忙,工作環境欠佳等6方面構成。將問卷發給護理人員30分鐘內完成發出120份。收回120份,問卷有效率達100%。

2 結果

針刺傷原因如下:見表1。

3 討論

3.1 護理人員某些操作不規范,本調查結果表明有60%,臨床護士某些操作不規范是發生針刺傷的主要原因。如針頭使用后重新套上針帽,另外徒手分離針頭與注射器,徒手撿拾破玻璃碎片,用過針頭暴露于周圍環境中是針刺傷主要環節,加藥時違反操作規程,掰安瓿時未事先用砂輪割劇,并用紗布包裹掰開,為趕時間,一手拿注射器,一手拿安瓿,兩手之間無支撐點,這樣極易被加藥針頭刺傷,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未及時處理用后注射器,輸液器、集中處理時也易發生針刺傷。

3.2 工作繁忙及護理人員不足:調查表明針刺傷最易發生于上午輸液高峰及中午工作繁忙時段,這段時間因患者治療多,或因人手少,而此時患者多輸液完畢需拔針,而且同時結束的患者很多,但此時值班人員較少,當班護士在忙碌情況下易被拔出的針頭刺傷。而護理人員人手不足,使當班護士過度勞累,注意不集中,也容易被針刺傷。

3.3 護士自身防護意識淡薄,標準預防是指對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視為具有傳染性。醫護人員在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護士在注射、輸液、抽血等操作時從不戴手套,認為第一浪費,二操作不方便,三醫院沒有硬性要求戴手套,這使針刺傷發生率相對升高,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減少50%。發生針刺傷后對被血液污染針頭刺傷后染上傳染病的機率這一問題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極少數護士對針刺傷無所謂,認為小事一樁,頂多用碘伏擦一下便不了了之,這是非常危險的,實際上至少20種病原體可通過針刺傷傳播,被血液污染針頭刺傷后,HIV的感染機率為0.3%。HBV感染機率為6%-30%。HCV感染機率為1.8%,可見針刺傷的危害是巨大的認識不足可致嚴重后果。

3.4 器材不安全,處理用過的輸液器,程序過于復雜,為了減少醫務人員職業性利器損傷,衛生部規定用后的銳器須放入銳器盒,但同時因護士要分離針頭,分離過程中易刺傷手,并且銳器盒開口過小以及銳器盒過滿,處理時不能順利將銳器放入銳器盒,也增加針刺傷的機會。

3.5 操作環境光線暗、嘈雜、擁擠也是發生針刺傷的原因。

3.6 護理對象不合作,護理對象尤其是小兒,情緒激動的患者突然的抗拒常令護理人員發生針刺傷。

4 對策

4.1 嚴格按規范操作,改變危險工作行為:禁止將針頭暴露于環境中,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用雙手重新套上針頭套,宜用單手復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觸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采集標本后避免帶針頭傳遞不能將用后針頭指向身體任何部位,輸液穿刺失敗后,禁止將污染針頭懸掛于輸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應立即重新更換針頭。

4.2 護理管理者應從工作量,以及護士能安全,高質量完成護理任務角度出發,合理編配人員,還應采取科學的彈性排班,并配機動人員以供繁忙時調用,以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和心理方面的壓力。 同時加強基本功訓練,熟練掌握護理操作程序,保證在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也能有條不紊,減少忙亂,從而減少針刺傷發生。

4.3 加強防護意識學習,改變不安全行為,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自身防護技術及血源性傳染病知識培訓。尤其是新上崗工作人員,使其重視和配合針刺傷處理,提高自身防護意識,規范操作行為,杜絕此原因造成的針刺傷,對臨床護士培訓別強調,手套的應用,醫療銳器的處理,銳器傷后處理等,改變以往護士為病人服務時不怕臟的觀念,切實做好標準預防。

4.4 提供安全操作環境及器具,操作時光線充足,房間寬敞,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使用留置針等,銳器盒應設計成方便、實用的規格,放置在便于操作后能及時,就近將銳器放入銳器盒的區域。銳器盒3/4滿時即停止使用并封閉處理。

4.5 為不合作病人治療時先做好解釋工作,治療時需有他人協作。

4.6 建立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醫護人員在針刺傷或粘膜接觸病人血液等職業暴露后向院感科報告。并得到及時咨詢和處理,同時院感科在收集這些資料時應定期進行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預防措施,也有助于追蹤監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醫護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

5 針刺傷后處理

5.1 傷口處理:應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5-10分鐘以上,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沖洗傷口后用75%的酒精,0.5%的碘伏消毒并包扎。

5.2 報告:盡早向院感科報告,同時進行患者、操作者的相關血液監測,由相關專家對針刺傷的損害進行評估。確定暴露源及級別,制定追蹤觀察,實施預防性用藥,可疑或確定護士為接觸性肝炎患者血液的針頭刺傷,應注射相關疫苗,可疑或確定HIV患者接觸的針頭所傷,除按一般針刺傷處理后還應進行HIV職業暴露的上報與登記。并對發生職業暴露者的相關資料做好保密工作,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定期監測HIV抗體。

5.3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發生針刺傷后,大多感害怕、擔心,尤其發生HIV職業暴露后更感恐懼與絕望,管理者除做好處理工作外,還應做好保密及安撫工作。同事間也應給予關心、愛護與幫助。

篇6

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各種注射、輸液是最基本、最常見、最大量的護理技術操作。然而就在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針刺傷等銳器損傷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發血源感染的潛在危險正日趨嚴重。同時,大量研究證實,護士是發生針刺傷及感染和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1]。現已證實,至少有20種病原體可通過銳器損傷(主要是針刺傷)傳播,在醫務人員中HIV的感染幾率為0.3%,HBV的感染幾率為6%~30%,HCV的感染幾率為1.8%[2]。有些疾病經一次銳器損傷就可以傳播,銳器損傷后血源性傳染病的危險遠遠大于其他途徑,達80%以上[3]。而目前對銳器損傷引起的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著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變,甚至生存也將成為問題,同時還有可能在不自覺中傳染給周圍的親人、同事[4]。所以在消化內科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對銳器損傷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引起高度重視。

1 消化內科護理

人員銳器損傷現狀 護理人員是針刺傷的主要群體,在美國每年醫務人員被針刺傷者達33萬人次;1985—1999年間共有55名醫務人員感染HIV,13名可能感染HIV。截至2000年底已有24名被確診為HIV感染的護理人員中因皮膚刺傷被感染者為20名,占84.2%[5]。 2003年英國報道針頭刺傷率占醫務人員總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護士有過銳器傷害經歷。而國內的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發生的密度高達每人每年3.5次,并且還有相當高的漏報率[3]。 消化內科臨床中是乙肝、丙肝等傳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發病率較非臨床高5~12倍[6]。一次污染銳器損傷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為0.3% ~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銳器損傷就可 以傳播[7]。 美國在1988年就有了減少注射針刺傷的計劃,1989—1990年制定了預防注射針刺傷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針刺傷小組委員會,以保證在護理人員中減少注射針刺傷的例數[8]。我國于2001年制定的《醫院感染管理文件匯編》指出建立預防銳器傷害管理組織是實施銳器傷害管理的根本保證[9]。但在具體落實中尚存在諸多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2 危險因素分析

2.1 銳器損傷發生的環節

2.1.1 針刺傷 發生針刺傷的主要環節有抽吸藥液、拔針、分離針頭、回拔套管針芯、整理手術臺上的用物及處理廢棄物等。

2.2.2 鋒利器具割傷 主要環節是工器具匆忙傳遞或拿取方式錯誤而傷及自己或他人。

2.2 銳器損傷危險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風險因素來源,采用因果分析圖法對一般銳器損傷的風險進行了分析識別,見圖1。

2.2.1 護理人員風險

2.2.1.1 工作疲勞 目前,護理人員嚴重缺少,無法滿足病人數日益增多的需求,護理人員常常在疲憊狀態下工作,導致自身預防保護的意識及反應不夠靈敏。

2.2.1.2 護理人員性格、態度 在銳器損傷發生的頻率與護理人員的性格態度有關,即性格急躁、工作較粗心大意者發生頻率遠高于那些性格沉穩、工作細心的護理人員[10]。

2.2.1.3 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 違反防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在工作過程中,護理操作不規范,常在給患者注射的過程中被針刺傷,從而增加受傷機會。

2.2.1.4 缺乏經驗 工作年限少,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容易違反防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從而增加受傷機會。胡春玲等[11]對42名實習護士職業防護問卷調查顯示實習期間銳器損傷達100%。

圖1 因果分析法-發生銳器損傷風險 2.2.2 醫療器械風險

2.2.2.1 醫療器械的安全性下降 醫療器械的安全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由于器械長期頻繁使用,其彈性降低。如持針器的彈性降低后,在縫合的過程中,縫針極易發生轉向,從而刺傷手術操作者。

2.2.2.2 針頭風險 針刺傷中空心類針頭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針頭、頭皮針、輸液器針頭等。針頭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機會越大,所以在處理針頭的過程中,謹慎操作[12]。

2.2.3 醫院組織、管理風險

2.2.3.1 醫院管理部門重視不夠 對護士職業安全防護缺乏系統的管理和監督,崗前培訓缺乏有關銳器損傷的內容。

2.2.3.2 缺乏防范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 多數護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銳器刺傷后才意識到污染銳器損傷的防范,因此制定防范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很有必要。

2.2.3.3 無銳器損傷事故處理流程 雖然大多數護士能正確認識被HIV、HBV、HCV污染銳器損傷的后果,但仍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制定銳器損傷事故處理流程非常重要。

2.2.4 環境風險

2.2.4.1 醫院環境 護患比例、窄小的床位間距,而護士短缺、配備不足。在護理工作中護士不僅任務重,還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全方位的照顧,需要護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工作量屬超負荷狀態。易使得護理人員在緊張的工作中發生銳器損傷事故。

2.2.4.2 患者配合 護患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幫助者與被幫助者之間的關系,作為服務者與幫助者的護士處于主導地位,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理人員實施正常護理工作的基礎。如病人靜脈本身的原因或者帶教時由實習護士穿刺,未能“一針見血”,病人認為護士技術差,沒有同情心,讓他當了回“試驗品”而心中不悅產生護患矛盾,這時護理人員容易因為患者的不配合而發生針刺事件。

2.2.4.3 患者家屬配合 醫院在重視患者的同時,也應重視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如果陪同患者的家屬被晾在一邊不管不問,無人理會。無視于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缺乏與患者家屬應有的交流與溝通。這常給救治帶來負面影響,一些家屬在心理承受力不足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失態行為,如憤怒的攻擊、不安與吵鬧等。干擾正常的救治,給患者和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造成嚴重后果。

3 預防措施

3.1 提高護理人員個人能力 (1)加強護士基本功訓練,如靜脈穿刺做到一針見血,以減少自身感染的機會。用過的物品應立即放入臟敷料的盛器內,不要隨地亂扔。 (2)培養抗壓能力,工作細致、心態平和,不急躁。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調節,這樣可減少憂郁和焦慮,舒緩工作壓力,提高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這樣才能避免使用銳器的護理操作中減少發生銳器損傷。

3.2 組織銳器損傷職業防護的培訓,提高防護意識 一組資料顯示,8個月實習護士的前4個月與后4個月銳器損傷的總次數為28∶7[13]。說明實習護士早期對銳器損傷的認識不足,工作環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練更易造成損傷,進一步證明銳器損傷防護培訓的重要性。低年資護士發生銳器損傷最多,臨時聘用的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的年發生率是正式護士的1.65倍[14]。首先低年資護士崗前缺乏銳器損傷的意識;其次低年資護士操作多,經常操作者發生銳器的危險是不經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對業務不熟練也是發生銳器損傷的原因,所以在加強低年資護士業務學習的同時,還應當加強銳器損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上崗前的培訓、規范操作規程、嚴格帶教。經過適當的培訓可大大降低銳器的損傷[15]。

3.3 改善、使用安全醫療器械

3.3.1 經常檢查醫療器械的安全性 發現醫療器械性能較差時,應及時更換。

3.3.2 采用先進的預防銳器傷護理器具 注射器的針頭是造成針刺傷最常見原因,采用先進的預防針刺傷的護理用具,使用帶有保護設計的針頭,如可收縮針頭、帶保護性針頭套,針頭可自動變鈍的注射器。目前,我國北京等地區的一些醫院已開始使用防止醫務人員被針刺傷的無針密閉輸液接頭和可以自動回套的針頭[16]。

3.4 完善組織、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處理銳器的標準 國內護理有關銳器損傷的規范很少,英國的預防醫院感染的標準中相關部分規定[17]:(1)銳器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并盡量減少搬運。 (2)使用或處理前,不要彎曲或破壞針頭。 (3)針頭與注射器在處理前不要分解。 (4)針頭無需重新戴帽。 (5)使用過的針頭應就地投入銳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銳器箱的裝量不要超過標示的裝量。 公共區域的銳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應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確指征且能提供醫務人員安全性的地方重視針刺傷預防設施的使用。 (7)在廣泛推廣介紹之前,對針刺傷預防設施進行嚴格的評價,確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對患者護理的影響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輸液器用畢就地拔下針頭,無須戴帽。51%的護士在回帽的過程中受傷[18]。

3.4.2 制定銳器損傷后的緊急處理流程 污染銳器刺傷后,現場的處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沖洗傷口,減少污染血液進入體內;用消毒液消毒傷口;包扎傷口 。損傷后正確的傷口處理和補救措施,可大大減少疾病感染。據英國醫學會調查報道,針刺傷只需0.004ml帶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銳器損傷后必須做好傷口處理。首先要保持鎮靜,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規脫去手套,用健側手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擠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動水徹底沖洗傷口(邊沖邊擠),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傷口[19,20] 。

3.4.3 完善銳器損傷報告等相應的支持系統 醫院感染控制部門需完善銳器損傷報告等相應的支持系統,以便醫護人員在針刺等意外損傷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

3.4.4 重視預防接種,提高護士免疫力 定期對消化科護理人員接種乙肝疫苗,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HBV的危險,因為對乙肝表面抗體陽性的護理人員,被污染了HBV的銳器損傷不存在感染的危險[21]。

參考文獻

1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33.

3 吳立軍,何仲.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風險與預防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6.

4 陸連芳, 孫惠娟,楊國真(編譯). 針刺傷所致醫務人員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預防.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內科護理人員潛在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預防保護對策. 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臨床麻醉手冊. 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3.

7 李映蘭. 高危科室護士職業安全防護存在問題及對策.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譯). 美國護理人員對注射針刺傷的防護.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6,15(4):153.

9 殷小基. 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 感染控制雜志, 2002,1(1):33.

10 勘萍,陳育紅,黃云南,等. 我院護理人員針刺傷的調查分析. 現代臨床護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張建軍,樊曉明.實習護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分析. 護理學雜志,2006,21(4):67-69.

12 高建華, 孫麗華, 姜京進. 臨床護士銳器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范. 臨床軍醫雜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張建軍,樊曉明.實習護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黃小紅,覃金愛,韋志福,等.臨床護士發生銳器傷的調查及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7):748-750.

17 吳安華,徐秀華. 預防醫院感染標準原則(英國).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0): 799.

18 應菊青,徐國英,王晶,等. 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知及針刺后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曉偉, 門愛民,馮悅玲. AIDS及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 21(4):509.

20 李杏,郭耐強. 淺談HIV職業暴露的應對措施.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4, 23(7):332-333.

21 Dumpis U, Kovalova Z, Jasons J, et al. An outbreak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a paediatric on cology war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further spread. J Med Virol,2003, 69(3): 331-338.

3.4 完善組織、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處理銳器的標準 國內護理有關銳器損傷的規范很少,英國的預防醫院感染的標準中相關部分規定[17]:(1)銳器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并盡量減少搬運。 (2)使用或處理前,不要彎曲或破壞針頭。 (3)針頭與注射器在處理前不要分解。 (4)針頭無需重新戴帽。 (5)使用過的針頭應就地投入銳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銳器箱的裝量不要超過標示的裝量。 公共區域的銳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應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確指征且能提供醫務人員安全性的地方重視針刺傷預防設施的使用。 (7)在廣泛推廣介紹之前,對針刺傷預防設施進行嚴格的評價,確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對患者護理的影響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輸液器用畢就地拔下針頭,無須戴帽。51%的護士在回帽的過程中受傷[18]。

3.4.2 制定銳器損傷后的緊急處理流程 污染銳器刺傷后,現場的處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沖洗傷口,減少污染血液進入體內;用消毒液消毒傷口;包扎傷口 。損傷后正確的傷口處理和補救措施,可大大減少疾病感染。據英國醫學會調查報道,針刺傷只需0.004ml帶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銳器損傷后必須做好傷口處理。首先要保持鎮靜,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規脫去手套,用健側手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擠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動水徹底沖洗傷口(邊沖邊擠),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傷口[19,20] 。

3.4.3 完善銳器損傷報告等相應的支持系統 醫院感染控制部門需完善銳器損傷報告等相應的支持系統,以便醫護人員在針刺等意外損傷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

3.4.4 重視預防接種,提高護士免疫力 定期對消化科護理人員接種乙肝疫苗,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HBV的危險,因為對乙肝表面抗體陽性的護理人員,被污染了HBV的銳器損傷不存在感染的危險[21]。

參考文獻

1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33.

3 吳立軍,何仲.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風險與預防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6.

4 陸連芳, 孫惠娟,楊國真(編譯). 針刺傷所致醫務人員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預防.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內科護理人員潛在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預防保護對策. 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臨床麻醉手冊. 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3.

7 李映蘭. 高危科室護士職業安全防護存在問題及對策.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譯). 美國護理人員對注射針刺傷的防護.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6,15(4):153.

9 殷小基. 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 感染控制雜志, 2002,1(1):33.

10 勘萍,陳育紅,黃云南,等. 我院護理人員針刺傷的調查分析. 現代臨床護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張建軍,樊曉明.實習護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分析. 護理學雜志,2006,21(4):67-69.

12 高建華, 孫麗華, 姜京進. 臨床護士銳器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范. 臨床軍醫雜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張建軍,樊曉明.實習護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黃小紅,覃金愛,韋志福,等.臨床護士發生銳器傷的調查及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7):748-750.

17 吳安華,徐秀華. 預防醫院感染標準原則(英國).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0): 799.

18 應菊青,徐國英,王晶,等. 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知及針刺后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曉偉, 門愛民,馮悅玲. AIDS及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 21(4):509.

篇7

【關鍵詞】 急診科護士; 職業暴露; 原因分析; 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9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146-02

急診科患者往往情況緊急、病情危重,而急診科護士與患者的接觸是最早和最密切,經常接觸患者開放性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存在被感染的高度危險。目前,我國屬于肝炎重災國家,肝炎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等傳染性病毒猖獗,同時艾滋病毒(HIV)患者也日益增多,患者的增加無疑使作為病患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機會增加,如若不能進行有效的個人防護,護士將隨時面臨著感染的風險。因此,總結分析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的常見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地宣傳和防護措施將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在急診科工作過的護士80名,其中護士52名,護師19名,主管護師9名;年齡19~36歲;護齡1~18年;學歷中專、大專。

1.2 調查方法以及內容

自行設計“職業暴露調查表”,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1)一般資料:年齡、職稱、學歷、護齡;(2)接受職業防護知識培訓情況;(3)護士工作中受到過銳器傷情況;(4)護士接觸過患者排泄物、分泌物、體液情況;(5)護士遇到過患者合作性差而發生職業暴露情況;(6)護士在處理針頭時被刺傷情況。調查時間為2011年12月,發放調查問卷83份,回收合格問卷80份,回收合格率96.4%。

2 結果

回收的80份調查報告中,護士接受過職業防護知識培訓80名(100%),工作中受到過銳器傷80名(100%),接觸過患者排泄物、分泌物、體液78名(97.5%),出現過處理針頭時被刺傷50名(62.5%),遇到過患者合作性差而發生職業暴露20名(25.0%)。

3 討論

3.1 急診科常見的職業暴露原因

3.1.1 護士自我防護意識缺乏 部分護理人員,尤其是一些新上崗的護士,缺乏有效的職業防護培訓,對針尖、刀片等利器劃傷的危害認識不足,導致一些血液傳染性疾病感染,后果嚴重。

3.1.2 發生針刺傷的環節 針刺傷是醫院最常見的職業危險因素,急診科工作緊張而繁忙,既要承擔門診患者的處置、換藥,又要負責門診患者的治療,特別是大批急診患者來臨時,人員往往配備不足,這時的護士把責任放在第一,缺乏自我防范意識,更易發生針刺傷。有報道,醫院感染中80%與針刺傷有關[1]。目前已證實至少有20種病原體可以通過針刺傷傳播,其中HIV、HBV、HCV感染是生物性職業危害的主要種類,被污染針頭刺傷后,HIV的感染機率為0.3%,HBV的感染機率為6%~30%,HCV的感染幾率為1.8%[2]。因此,急診科護士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危險。

3.1.3 職業暴露的途徑 皮膚黏膜接觸是急診科護士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途徑,在每天的護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開放性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受感染的機會增多。急診科護士作為一項特殊的職業,需要第一時間對危重患者進行有效的搶救,常見的有車禍、中毒、溺水、手術并發癥、他殺等緊急情況的搶救工作,急診護士需要在未確診情況下進入工作,時間緊迫,個人的防護措施不能充分實施,在密切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嘔吐物以及不明分泌物時導致自身感染情況發生,屬于醫院高危感染人群。

3.1.4 患者依從性低 急診重癥患者常處于巨大痛苦或者神志不清等狀態下,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護士的治療工作,容易造成護理人員在進行穿刺工作時刺傷自己。

3.1.5 雙手回套針帽 在處理用過的注射器過程中雙手回套針帽或者將針頭混入醫療垃圾中,護士在收拾處理醫療垃圾過程中可能被誤傷。

3.2 干預措施

3.2.1 加強職業防護培訓 作為急診科的護士長,要對新上崗護士進行集中培訓,對全體護士進行定期職業防護培訓考核,防止麻痹大意的思想,提高護理人員對針刺傷害危害性的認識,認真做好個人防護的工作,時刻警惕血源性感染的發生[3]。

3.2.2 做好個人防護 急診護士在進行搶救工作前,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充分做好個人防護,搶救護理前將衣帽、口罩、手套等佩戴齊全,在處理患者體液、血液、排泄物等過程中盡量減少自身皮膚或黏膜直接與其接觸,搶救護理結束后按照標準洗手消毒過程,避免對醫療環境進行污染。

3.2.3 搶救護理時避免針刺傷 在整個搶救護理過程中,嚴格規范護理操作技術要點,遵守消毒隔離制度,盡量避免意外針刺損傷等。妥善放置廢棄針頭,與其它醫療垃圾分裝,以免不小心刺傷,安全處理針頭,禁止雙手回套針帽。

3.2.4 醫療垃圾的處理 任何時候,不要彎曲、損壞或剪割針器。不要將手指伸入容器內,處理針頭時不要太匆忙,絕對不要徒手處理破碎的玻璃。

3.2.5 銳器損傷后處理 護理人員在盡量避免被銳器刺傷的前提下,一旦出現銳器損傷,應立即作出有效的消毒處理,進行傷口清洗,可選擇使用流水進行傷口清洗,擠出傷口處血液,之后使用75%乙醇或0.5%碘伏對局部傷口進行消毒,污染眼部時需要生理鹽水反復進行沖洗。對感染性病毒感染,需要進行血液檢測,積極注射相應疫苗并定期進行隨訪和檢測。

綜上所述,加強職業防護教育,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力求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急診科護士必須轉變觀念,增強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對各種危害有足夠認識,采取適當地防護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殷小基.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33.

[2]劉小玲,許瓊,周陽,等.手術室護士血液傳播疾病防護知識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4,19(4):70.

篇8

1 建立健全嚴格的消毒隔離管理制度是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關鍵。消毒隔離制度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以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護醫務人員及健康人群的身體健康。

2 嚴格執行各項消毒隔離管理制度并提高對傳染性手術醫療廢棄物危害性的認識。醫院感控科和手術室應共同制定嚴格的規范化的質量檢測標準和具體要求,加強手術室醫務人員學習院感知識,嚴格訓練,定期檢查,做到術中人人會防護,術前、術后物品會處置。并加強手術室保潔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對傳染性廢棄物的認識,嚴格要求終末消毒的必要性,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播途徑。

3 醫院應對醫務人員在實施普遍性防護原則時提供物質等方面的保障,如要求醫務人員在有可能接觸到任何體液時都要戴上乳膠手套。但尺寸不合適的塑料手套不能達到保護的目的[1]。

4 提高護士的防護意識 護士的安全防范意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管理層決策、醫院的安全區標準和要求;醫院督促執行正規操作流程和標準的力度;醫院開展安全教育與護士交流的頻率等。醫院管理層的重視對護士的職業防護不但會形成安全氛圍,促進安全計劃執行,同時增加了護士的安全意識[2]。

5 洗手護士的防護 首先注意皮膚、黏膜的完整性,一旦雙手或雙前臂的皮膚有微小破損或感染時,避免洗手上臺。上臺時穿一次性手術衣,戴好護目鏡,戴雙層手套加強自我防護。有研究報道,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乙肝患者血液體液時要在普遍接種乙肝疫苗的基礎上再戴單層、雙層手套才能防止HBV傳播[3]。在手術配合過程中,要求準確、有序地進行每個步驟,避免忙亂操作導致意外傷害。進行刀、剪、縫針等銳利器械傳遞時采用“非接觸技術”,通過彎盤傳遞。有統計顯示[4],手術室中醫護人員75%的損傷是由銳器導致。

建議穿硬頭拖鞋取代開頭或普通拖鞋,避免或減少銳性器械掉落時刺傷足部及手術床上流下的血液浸濕足部。手術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旦被針刺傷應緊急處理,做到一“擠”,二“沖”,三“消毒”,四“報告”。一“擠”: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二“沖”: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三“消毒”:用消毒液進行皮膚消毒,并包扎傷口;四“報告”:及時報告手術室感染監測員,并作好針刺傷登記和上報感控科。報告完畢后立即皮下注射一支乙型肝炎疫苗。

6 巡回護士的防護 臺下操作時也應加強相應的防護措施,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時要戴雙層手套,操作完畢后即使不污染手套都要脫去外層手套,重新再戴上另一副手套進行其他的操作,嚴防戴著污染手套去接觸其他物品,以免在保護自己的同時而損害他人的健康。如術中需要添加物品,應請手術間外的巡回護士協助,無特殊情況不得離開手術間。如被針刺傷,同上述針刺傷應緊急處理一樣。同時嚴格按垃圾分類分放廢棄物,以減少醫源性污染。使用后的銳利器械裝入防水耐刺的利器盒中送焚燒處理。

7 術后處理 術后處理是預防傳染的關鍵。術中所用的手術衣、手套等脫下后不得帶出手術間。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引人一次性引流袋中,加入2000mg / L健之素泡騰片消毒液中搖勻靜止1-2 h 后倒入專用下水道進行無害化處理。手術用器械放人2000mg / L健之素泡騰片消毒液中浸泡30 min~1h,然后擦干打包送高壓滅菌。術中所用一次性物品及廢棄物用雙層黃色塑料袋密封,貼上明顯標志與手術間一同熏蒸消毒后送指定的清潔公司焚毀處理。手術床、無影燈、器械車、推車、墻面等用500 mg / L 的含氯消毒劑擦拭,手術間空氣用蒼術熏蒸聯合空氣消毒機一齊密閉消毒1h。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手術室的各種職業危害及其防護日益受到重視。建立健全的醫院隔離防范制度,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加強對傳染性廢物危害性的認識,嚴格做好終末消毒處理,才能真正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防止醫源性的傳播。

參 考 文 獻

[1] 鐘秀儀,陳瓊芳,黃龍淳.護士職業損傷防護措施落實情況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2005,5(11):154-156.

[2] 邢顏超,程維興,楊柳,等.輸血傳播疾病標志物快速檢測與職業暴露[J].臨床軍醫雜志,2005,33(2):208-210.

篇9

【關鍵詞】

護士;職業暴露;危害;防護

1 職業暴露因素就是指職業環境的各種有害因素

護士的職業暴露因素可包括社會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護士職業暴露因素往往多種因素同時存在,經多種途徑對人體產生綜合作用,對護士健康產生急性、慢性及遠期危害。急性危害因損害發生迅速、癥狀重,易受重視及認識;而慢性及遠期危害是潛匿的健康損害方式,其潛伏期長,常常得不到充分的認識,對護士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1.1 社會心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包括工作中來自患兒家屬的暴力和從事工作本身的壓力。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定義工作場所暴力是指“工作或上班時直接對人的暴力行為,范圍從攻擊性或威脅性語言直至殺人。包括欺凌、騷擾、欺騙、脅迫、恐嚇、排斥、散布無端言論、侵犯的姿態、侮辱性的手勢、敵對行為、阻礙、身體撞擊、踢、咬、推、啐人、等傷害直至殺人。”國際護士協會指出護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業多3倍,和其他行業相比針對護士的暴力事件較多。國際護士協會根據事實作出推斷:世界范圍內的護士每天工作在暴力的發生地。患兒家屬的暴力已經嚴重影響了護理人員的士氣、直接威脅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健康。專業及工作本身的壓力,如護士人力資源缺乏所帶來過重的工作負荷,護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頻繁的夜班、節假日加班等;再如社會地位有限、晉升少、報酬低以及工作疲勞感,均影響著護士身心健康。

1.2 理化因素的危害 護士職業暴露理化因素危害主要來自X射線、射線及紫外線和微波等。其中X線損傷為醫護人員最常見的放射損傷。長期接觸X線可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害,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血功能低下、晶狀體混濁甚至誘發腫瘤等[1]。另外手術室中使用的麻醉劑多種多樣,其中氟烷、氨氟醚、異氟醚以及笑氣(氧化亞氮)等可以呈氣態彌散在空氣中的,長期吸入可造成肝臟損害,細胞突變,免疫力下降及自然流產。1974年美國麻醉醫師會發起的大規模調查結果表明,手術室護士自然流產率及子代先天畸形發生率均高于對照人群。前者為對照人群的1.3~2倍;后者為對照的1.6倍。1997年有人用變換分析法,總結分析了1971~1995年間發表的有關職業接觸麻醉劑氣體與自然流產關系的研究報告后,結果肯定了職業接觸麻醉劑氣體與自然流產有關聯[2]。

1.3 生物因素的危害 主要指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護士每天頻繁接觸血液、羊水、分泌物等體液,體液飛濺到皮膚、眼睛里時有發生;手上小劃傷而又意外接觸血液等,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導致自身感染。再者護士在工作中常使用銳器,易刺傷自己,而通過針刺傷可感染20多種血液性疾病。有報道顯示,健康的醫務人員患血液性傳染病的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被刺傷的醫務人員護士占80%。

2 防護措施

2.1 社會心理因素危害的防護 注意心理調節,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與休假,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勞逸結合,加強營養,減少生理、心理疲勞,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護理人員自身的應對中應增強服務意識,建立良好的關系,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規范護理行為;醫院應加強護士應對暴力的能力的培訓,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政策及制度及方面的培訓,包括應對暴力事件的預防、報告、支持系統流程訓;醫院環境及工作場所的設置中護士臺與醫院保安部門之監控和報警系統;鼓勵和幫助護理人員在人身受到傷害時尋找法律幫助,而不應是勸說她們忍受委屈、息事寧人。

2.2 理化因素危害的防護 護士在帶有放射源的環境中護理患者時盡量縮短接觸時間,因此要求護士事先做好護理計劃,安排好護理步驟,進入室內按次序要求,爭取短時間內做完,積極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護士對抗癌藥物的正確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藥物造成危害的關鍵,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藥液污染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把影響程度降至最低;廢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時焚燒;強化專業培訓,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體格檢查。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護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職業危害,護士應主動接受更多關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結核等相關知識,了解相應的細菌、病毒的傳播方式,對已確診的患者要采取隔離措施,對于疑似患者要采取同樣的隔離措施加強防護。[3]操作前檢查雙手有無破損,如有破損用防水敷料加以保護,避免開放性傷口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接觸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時,均應有個人保護裝置,如戴手套、穿隔離,必要時應配有防護鏡、面罩、腳套等。如患者血液、體液等不慎皮膚或眼睛里,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在操作中洗手、戴手套是簡單有效的防護措施,操作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按正規6步洗手法可清除90%以上的微生物,非無菌操作戴手套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員被感染。工作中盡量避免針刺傷、刀割傷、玻璃銳器損傷,重點是在使用銳器前、中、后正確操作及用后對銳器的安全銷毀。對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相關知識培訓以減少針刺傷和銳器損傷,若不慎刺傷,應立即脫掉手套擠出少量血液,傷口用0.5%碘伏消毒,更換手套,同時向上級報告傷情,做出相應處理[4]。

隨著醫療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護士的職業危害也逐漸被關注。為了降低職業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護士自身健康,作為一名護士,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接受相應知識的學習與培訓,詳知各種危險因素,并在實際工作中加強自身防護,有效保證護士的身體健康,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蔣勇,丁益民.放射線工作人員晶體混濁情況觀察.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3,25(2):131.

[2] 胡輝,楊志純.外科病區危害因素對醫務人員的影響及對策.現代護理,2001,7(5):43-44.

篇10

【關鍵詞】 銳器損傷 臨床護士 認知 預防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各種注射、輸液是最基本、最常見、最大量的護理技術操作。然而,就在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針刺傷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發血源感染的潛在危險正日趨嚴重[1]。現已證實,至少有20種病原體可通過銳器損傷(主要是針刺傷)傳播,在醫務人員中HIV的感染幾率為0.3%,HBV的感染幾率為6%~30%,HCV的感染幾率為1.8%[2]。同時,大量研究證實:護士是發生針刺傷及感染和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1],有些疾病經一次銳器損傷就可以傳播,銳器損傷后血源性傳染病的危險遠遠大于其他途徑,達80%以上[3]。而目前對銳器損傷引起的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著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變,甚至生存也將成為問題,同時還有可能在不自覺中傳染給周圍的親人、同事[4]。所以醫務人員,特別是護理人員應對銳器損傷的認知和預防引起高度重視。

1

臨床護士對銳器損傷認知現狀

1.1

發生率高

2003年英國報告針頭刺傷率占醫務人員總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護士有過銳器傷害經歷。而國內的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發生的密度高達每人每年3.5次,并且還有相當高的漏報率[3]。

1.2

損傷途徑多

銳器傷主要包括針刺傷、刀割傷、安瓿及其他銳器等所致的皮膚和黏膜破損[4]。護士銳器損傷不是隨機的,它的發生除與工作粗心、技術不熟練、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自我防護意識淡漠等因素(如有的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因病人的突然移動引起刺傷;其他的還有在輸液拔針頭時,被針頭刺傷;分離針頭和針管時,被針頭刺傷;操作后整理用物時,被銳器或針頭刺傷;還有的在針頭毀形時受傷)有關外,還與護士特定的工作性質有關:如將使用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帽,此動作所發生的針刺傷占針刺傷總數的10%~25%,甚至高達50%。此外,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標本注入標本容器時,針頭處理不當,也有將銳器扔在非耐刺的容器內以及用手掰安瓿導致刺傷等行為[5]。

1.3

受傷后處理方法不正確

護士對針刺傷的重視程度不高,41.0%的護士對針刺傷不重視或不太重視,7.3%的護士對針刺傷無所謂,有1.5%的護士對體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持無所謂態度[6]。被針刺傷后,護士向上級的匯報率很低,可能與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有關。被針刺后進行血液檢測的只有11.8%[7]。被銳器損傷后,有52.5%的護士會立即擠出傷口的少量血液,84.24%的護士會用碘酒消毒傷口,對傷口做適應的處理,有15.76%的護士對傷口不做任何處理[8]。據報道,因針刺傷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 ml血液,而0.004 ml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9]。可見針刺傷對護士的危害是巨大的,對針刺傷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2

銳器損傷的預防

由于臨床護士被銳器損傷的發生率高,潛在的危害性嚴重,受傷者很有可能面臨經血液傳染艾滋病、乙肝及丙肝等20多種疾病的危險,因此醫院的管理者應嚴格按照現代醫療衛生安全法規的要求,對暴露在危險因素環境下的工作人員進行風險評估,以阻止或控制危險的發生;定期對護士進行職業安全教育,做好個人防護,使大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銳器傷害的危害性;建立銳器損傷的登記報告制度,做好崗前培訓,規范操作規程;嚴格帶教,提高護士對針刺傷的認識,教育護士把每一個針頭都視為HIV病毒感染的針頭來對待。

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地降低醫護人員被銳器損傷的幾率;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可以明顯減少醫療銳器損傷的發生。

污染銳器刺傷后,現場的處理措施主要是:首先損傷后立即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然后立即用流水沖洗傷口。接下來用2.5%碘酊消毒后用密封塑料包扎傷口。然后確定暴露源是否感染HIV、HBV、HCV[10],對受傷者進行HIV、HBV、HCV化驗并記錄在案。根據患者檢驗結果,采取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和血液基線測定跟蹤檢查。同時,糾正護士受傷后的僥幸心理,提高護士預防銳器傷害的自覺性,使其重視和配合對傷害的處理,以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醫院職業性銳器傷害監測和處理.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33.

3

吳立軍,何仲.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風險與預防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6.

4

陸連芳,孫惠娟,楊國真(編譯).針刺傷所致醫務人員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預防.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1):506.

5

羅麗敏,凌麗萍,高艷霞.護士銳器損傷的危害及其危險因素.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0):1801-1802.

6

應菊素,徐風英,王晶,等.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知及針刺傷后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4-206.

7

陳長香,李建民.臨床護士職業預防護理現狀調查.護理學雜志,2004,19(19):53.

8

胡利君,林碧霞,張廣華,等.護理人員被銳器損傷的調查及預防對策.現代護理,2004,10(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