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館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館讀后感

篇1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這老式特務到了兒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篇2

“那一天落山風吹過海洋,那嗚咽聲仿佛少年淚光。有多少人會打開窗,有多少人癡癡地望。那么藍的月亮,那遙遠的月亮!”一聽到這一首歌,我就不由得想起那灑滿了真誠的友情的一本書《月亮茶館里的童年》。

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也是幼稚無邪的,但是童年的時光是最令人難忘的!《月亮茶館里的童年》里的小主人公天米和麥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與老師、同學和鄰居的相處中,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她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誼。雖然,她們兩人最后還是各奔東西,但她們堅持通信長達3年,仍然是一對好姐妹,好朋友。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誼的含義。正在上六年級的我,每每想到要與朝夕相處六年的好同學、好朋友分別,心里便惆悵的很,萬分不舍!想想我的同學,我們在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雖然我們也時常鬧鬧矛盾,但是我們的同學情,我們的友誼卻在一天天,暑去寒來中變的更加深厚了!在我生病的時候,是同學們給我打電話問候我,是同學們到我家給我送作業,幫我補習;在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還是同學們幫助我、安慰我、鼓勵我,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經過這幾年的相處,我們雖有磕磕絆絆,但是我們已經融入了一個集體,成為要好的朋友。想到我們小學的六年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們會奔向不同的學校,但是我們的友誼仍不會改變!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記,不要長大了留下遺憾,那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所有吧!

篇3

【關鍵詞】 抗病毒;降階梯;停藥率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療目前已成為一種共識,尤其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的應用很顯普通,但其療程難定,停藥困難也是共識[1],故此我院為了提高療效,尋求停藥之策作了長期的臨床觀察和總結,發現其中“降階梯”治療一法似初見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病例均選自我院自2005年2月—2006年3月經臨床和輔檢等確診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病例,并進一步篩選出“初3個月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聯用至MBV-DNA陰性后選其中一種(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韋酯)繼續,至2年仍保持MBV-DNA陰性(且大三陽者轉小三陽)”的病例為觀察對象,其中治療前“大三陽”40例,“小三陽”26例,HBV-DNA均>1.0×105coples/ml,B超及肝纖四項均示無明顯肝硬化征象,其中男48例,女18例,年齡18~70歲,平均34歲。入選66例,全部病例隨機分為三組:治療組A 22例,治療組B 22例,對照組22例。三組性別、年齡及HBV-DNA值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A 核苷(酸)類抗病毒至2年后仍維持HBV-DNA陰性即改為予“雙虎清肝顆粒每次1包,3次/d,葉下珠膠囊,每次6粒,3次/d,黃芪精口服液,每次1支,3次/d”治療6個月,再停藥觀察。

1.2.2 治療組B 核苷(酸)類抗病毒至2年后仍維持HBV-DNA陰性,即改為予“苦參素膠囊(正大天晴)2粒,1日3次”治療6個月,再停藥觀察。

1.2.3 對照組 核苷(酸)類抗病毒至2年后仍維持HBV-DNA陰性即停藥觀察。

以上三組均自2年時[停核苷(酸)類抗病毒藥時]開始,每月復查肝功能和HBV-DNA,每3個月時加查“乙肝三對、B超、肝纖四項。”

2 結果

見表1、表2。

表1 自2年時停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后三組肝功能及HBV-DNA觀察比較 例(%)表2 自2年時停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后三組臨床癥狀觀察比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A在停藥后各觀察階段均顯示出現肝功能異常率及HBV-DNA復陽率均低于其他2組,而治療組B又低于對照組;從表2可以看出,在停藥后治療組A出現癥狀率亦明顯低于其他2組,而治療組B亦低于對照組。由此綜合上述,總的可以看出,治療組A療效更優,顯示1年觀察停藥率更高,即顯示“降階梯法”治療(初3個月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聯用”,后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韋酯一種維持2年后改用中成藥抗病毒治療6個月再停藥)可明顯提高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的停藥率。

3 討論

目前,對慢性乙肝進行予核苷(酸)類抗病毒治療雖然有效,大多能使病情長期穩定,但停藥后易復發,停藥困難,這已是臨床共識,由此也有種種探討和研究,希望能解決此難題。我院為此設計“降階梯”一法進行觀察,此法特點是早期(初3個月)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聯合,于短期達到盡可能快地讓HBV-DNA轉陰,同時聯用減少耐藥發生,達顯效后予其中一種維持療效至2年,然后予抗病毒效應相對較弱的中成藥過渡性治療6個月再停藥,從結果上看,此法似能見效,能提高停藥率,但畢竟觀察例數還太少,觀察時間也還短,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而且在中成藥的選擇上似有講究,上文中已顯示,予苦參素膠囊效果較差,可能與苦參素的臨床應用較早較廣已出現耐藥有關[2],而“葉下珠膠囊、雙虎清肝、黃芪精”聯用組效果較好[3,4]。由此,筆者認為核苷(酸)類抗病毒治療顯效2年后再改成予中成藥抗病毒6個月后再停藥觀察,只要選藥得當,可能是有效的,可望提高停藥率,值得進一步推廣來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51.

2 徐道振,巫善明,周霞秋,等.病毒性肝炎臨床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1-165;326-335.

3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496;4153;2624.

4 林永煥,莊輝.乙型肝炎預防與治療.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310-330.

2 結果

見表1、表2。

表1 自2年時停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后三組肝功能及HBV-DNA觀察比較 例(%)表2 自2年時停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后三組臨床癥狀觀察比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A在停藥后各觀察階段均顯示出現肝功能異常率及HBV-DNA復陽率均低于其他2組,而治療組B又低于對照組;從表2可以看出,在停藥后治療組A出現癥狀率亦明顯低于其他2組,而治療組B亦低于對照組。由此綜合上述,總的可以看出,治療組A療效更優,顯示1年觀察停藥率更高,即顯示“降階梯法”治療(初3個月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聯用”,后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韋酯一種維持2年后改用中成藥抗病毒治療6個月再停藥)可明顯提高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的停藥率。

3 討論

目前,對慢性乙肝進行予核苷(酸)類抗病毒治療雖然有效,大多能使病情長期穩定,但停藥后易復發,停藥困難,這已是臨床共識,由此也有種種探討和研究,希望能解決此難題。我院為此設計“降階梯”一法進行觀察,此法特點是早期(初3個月)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聯合,于短期達到盡可能快地讓HBV-DNA轉陰,同時聯用減少耐藥發生,達顯效后予其中一種維持療效至2年,然后予抗病毒效應相對較弱的中成藥過渡性治療6個月再停藥,從結果上看,此法似能見效,能提高停藥率,但畢竟觀察例數還太少,觀察時間也還短,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而且在中成藥的選擇上似有講究,上文中已顯示,予苦參素膠囊效果較差,可能與苦參素的臨床應用較早較廣已出現耐藥有關[2],而“葉下珠膠囊、雙虎清肝、黃芪精”聯用組效果較好[3,4]。由此,筆者認為核苷(酸)類抗病毒治療顯效2年后再改成予中成藥抗病毒6個月后再停藥觀察,只要選藥得當,可能是有效的,可望提高停藥率,值得進一步推廣來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51.

2 徐道振,巫善明,周霞秋,等.病毒性肝炎臨床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1-165;326-335.

篇4

(3.11±0.9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0±1.09)分、(3.98±1.11)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護理干預; 普外科; 術后疼痛; 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3-0084-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ZHANG Chun-hu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3):84-86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Method:Chose 240 cases of general surgical patients who accept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e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12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routine care of general surgery,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ation the following nursing intervention:to establish a good nurse patient relationship,knowledge education of pain,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provide comfort care,pain evaluation,help alleviate pain skills,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algesic drugs.Result: The VAS score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after wak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98±1.50),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6.94±1.49).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and the VAS score of th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surgery after 24/48 h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uzhou High Tech Zone,Suzhou 215129,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3.044

術后出現疼痛感,是人體組織受損后,進行修復的反應,也是手術后患者的必然經歷,疼痛已經成為繼脈搏、體溫、呼吸與血壓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是臨床常見情況,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手術后的恢復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外科術后臨床護理中,疼痛護理干預是至關重要的步驟[1-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普外科手術患者中,觀察對患者疼痛程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6月江蘇省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接受住院手術治療的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4例、女126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83歲,平均(55.13±17.22)歲,手術類型包括甲狀腺切除術、胃腸疾病手術、闌尾炎手術以及肝膽手術等普外科手術。所有患者在知情的情況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普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下列護理干預。

1.2.1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從患者入院起,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意識,護士就對其身心各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評估,指導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了解患者所需,積極處理或通知醫生。以良好的作風,和藹親切的形象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術后護患交流打下基礎。

1.2.2 宣教疼痛知識 根據疼痛相關知識,建立疼痛宣教手冊,內容主要包括疼痛知識以及止疼藥使用的相關知識,疼痛評估相關教育等,同時向患者及家屬做好疼痛宣教工作,告知疼痛出現的時間和程度、疼痛引起的不良反應、疼痛的自我管理、常用鎮痛方法及其優缺點等,及時、積極宣教有助于增強患者心理耐受能力,配合術后鎮痛治療和康復[3]。讓患者深呼吸、活動、咳嗽時,減少疼痛的方法,讓患者能夠對術后出現疼痛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幫助患者消除出現疼痛后的焦慮與恐懼感,可及時告知疼痛情況,獲得有效的止痛方式,減少疼痛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

1.2.3 實施心理護理 由于術后疼痛的不可避免性,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預措施就顯得較為重要,手術結束后,患者往往會因為術后的疼痛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并且對自身病情的康復和手術治療的信心也會受到影響[4]。因此,采用心理干預的護理措施,從患者的實際病情入手,向患者介紹病情的有關信息及手術治療的相關情況,使患者對疾病的治愈產生信心,給予患者理性合理的指導,讓患者理解術后疼痛發生的常規性,從而減輕心理上的負擔,調整好心態。

1.2.4 提供舒適護理 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逸的休息環境,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睡眠;一切護理操作均要盡量保持輕柔、穩定、舒適等,每天用熱水擦拭患者的身體,保持身體清潔;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定時幫助患者翻身,防止引流管的晃動牽引手術創口而引發疼痛[5]。

1.2.5 進行疼痛評價 護理人員全面收集患者的相關資料,掌握包扎松緊程度,并對切口進行密切觀察,注意是否有出血、滲出、感染情況,對患者的疼痛做出客觀的評估,為有針對性的制定疼痛護理計劃及措施提供依據,以達到減輕或消除外科疼痛患者疼痛的目的。患者是形容痛苦的唯一字體,護士觀察的疼痛有時和患者所描述的疼痛具有差異,此時,醫療護理人員應該認真分析其原因并與患者討論,達成共識。

1.2.6 指導減輕疼痛技巧 術后指導患者保持舒適的臥床,疼痛時做深呼吸、正確活動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疼痛體驗,如與患者交流引導到感興趣的話題或想象美好的事物,使患者得到身心的放松,降低對疼痛的敏感度[6]。另外,讀小說、看電視、聽音樂、與人交談等都能明顯改善焦慮情緒,緩解內心壓力及不適,達到轉移、減輕疼痛的目的。

1.2.7 合理應用止痛藥物 詳細記錄患者疼痛出現的時間、性質、部位以及癥狀等;根據患者的臨床特征適量合理的使用止痛藥物,對患者的臨床狀態及時的進行觀察和評估,防治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持續疼痛無緩解趨勢的患者需要及時尋找痛因并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采取VAS進行判斷[7]。(2)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護理方法VAS評分比較

兩組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清醒時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48 h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不同護理方法VAS評分比較 分

組別 術后清醒時 術后24 h 術后48 h

觀察組(n=120) 6.98±1.50 4.13±1.11 3.11±0.97

對照組(n=120) 6.94±1.49 5.20±1.09 3.98±1.11

t值 0.20 7.53 6.47

P值 >0.05

2.2 兩組不同護理方法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06 P

表2 兩組不同護理方法滿意度比較

組別 滿意(例) 不滿意(例) 滿意度(%)

觀察組(n=120) 118 2 98.33

對照組(n=120) 109 11 90.83

P值

3 討論

術后疼痛是普外科手術后的常見癥狀,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患者在物的作用下沒有痛覺,當手術結束后患者體內的物逐漸分解失效,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普外科術后疼痛因素復雜,包括:(1)因素,當患者手術部位低于心臟水平,造成患者患處血液流通不暢,從而血運不好,使疼痛加劇[8]。(2)環境因素,患者對醫院及病室環境陌生,與周圍病友及醫護人員不熟悉,環境噌雜,影響患者休息,從而引起患者疼痛加劇;周圍溫度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患者的感覺,增加患者的不舒適感[9]。(3)個體因素,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及敏感程度與患者的性別、年齡、社會文化背景、人格、社會經驗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說來男性的耐受能力強于女性,老年人強于年輕人,文化程度高低也會影響到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能力[10]。有過手術史的患者耐受疼痛的能力相對于初次手術的患者耐受力要強。(4)心理因素,擔心術后功能恢復情況,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患處,對疼痛也會過于敏感;手術損傷及術后傷口感染,術后患者傷口紅腫局部炎性滲出,刺激傷口使疼痛加劇。

疼痛的產生會對患者形成嚴重的生活質量影響,出現嚴重疼痛時會使得患者出現睡眠不足,導致身體康復受影響,情緒低落,有高血壓患者,劇烈疼痛感會使得患者血壓升高,引發心血管受損情況[11]。術后疼痛還會對患者家屬形成負面心理刺激,甚至引發醫患關系不和諧。臨床上傳統的護理方法只重視遵醫囑護理,對疼痛護理不夠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健康水平的追求,護理理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術后疼痛已引起了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護理干預是當前臨床常用的護理方式,應用于普外科患者的護理中,加強疼痛宣傳教育,指導患者對疼痛的認識,教育患者對自身疼痛的判斷和描述以利于了解病情情況,通過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識,有利于治療時提高患者的順應性[12]。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進行耐心疏導,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及疼痛情況,并表示充分理解,并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從而改善護患關系。合理用藥指導和監測,能夠使用藥物時依手術大小、個體情況合理選擇藥物。對患者進行減輕疼痛技巧指導,有利于患者盡快減輕疼痛,減少因疼痛出現的并發癥[13]。本文觀察組通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宣教疼痛知識、實施心理護理、提供舒適護理、進行疼痛評價、指導減輕疼痛技巧、合理應用止痛藥物,結果顯示兩組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清醒時VAS評分觀察組(6.98±1.50)分,對照組(6.94±1.4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 h、48 h VAS評分(4.13±1.11)分、(3.11±0.9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0±1.09)分、(3.98±1.11)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VAS評分具有明顯的不同,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具有良好的減輕疼痛效果,能夠有效的為患者的早期疼痛護理提供良好的幫助,穩定患者的情緒,在一定層面上降低普外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最終提升普外科的總體護理質量和水平,值得臨床應用[14]。

參考文獻

[1]仇效云.護理干預減輕腹部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的效果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3):296-298.

[2]李玉樂,吳欣娟,謝瑤潔.國內外疼痛的管理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8,8(4):20-23.

[3]郝朝娜,王愛英,徐建平.外科手術后的疼痛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4):99-101.

[4]李紅.術前教育對腹部手術后疼痛控制的影響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1):205-206.

[5]薛焱.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4):56-57.

[6]謝素美.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3):282-283.

[7]朱潔群.劉紫燕.護理干預改善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28(33):1671-1672.

[8]楊景芳,劉育瓊,莫劍妹.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0,16(7):207-208.

[9]梁玉蓮.普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2,33(12):2649-2650.

[10]徐婷婷,戈嬋,潘雅俊.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相關因素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6):562-563.

[11]劉亞耘.護理干預對普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58-59.

[12]王曉杰,孫紅,高娜,等.外科術后急性疼痛控制結局現狀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8C):3005-3006.

[13]翁慧,陳曉玲,翟玲玲.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胸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8):4-5.

篇5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夫的故事。祥子由開始的像駱駝一樣的品格最終由于生活中的三起三落從而變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賭、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1漫長的假期要用讀書來充實。利用這個暑假,我閱讀了《駱駝祥子》。很好奇它為什么那么出名,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后,干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子變了,他變得無賴、自私,變得沉淪自棄,吃喝賭他都學會了,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現實總是跟祥子的理想過意不去,現實的殘酷最終使他的理想灰飛煙滅,甚至連他也不成人樣。

其實,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這一路上起起落落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棄拼搏,放棄理想,也想跟別的車夫一樣過得腐敗,在那個時候可能是一種解脫吧!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現實,空有理想有什么用。但是祥子不一樣,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勵自己站起來,一次次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而拼了命的向前,這應該與他那老實的人品分不開吧。

這又讓我想起了我們。當今的社會比起以前是很不一樣,沒有那么無情,更沒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應該說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達成自己的理想。而且,如今的那些“社會敗類”,他們一定奮斗過,但是吃不了苦,最終淪落到這種不堪的地步。我們既然有這個條件,為何不努力奮斗,去達成理想呢?

《駱駝祥子》文字上的特點,則是它是活的。老舍先生注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讓我們身臨其境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心理,他們的情感。讓我們的心也為之震動。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也應當注意這一點。《駱駝祥子》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面對生活的無奈。描寫非常口語化。

我從其中的人物身上也學會了遇到問題時應當具有的精神。無論再苦再難,都要奮斗下去。真正學會“不拋棄,不放棄!”

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2歲月的折磨,精神的刺激,思想的落后,是駱駝祥子的主人公所經歷的,故事由喜而悲,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的下流腐敗,耐人尋味,讓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祥子,本是無憂無慮,助人為樂的高等車夫,好不容易買上夢寐以求的黃包車,卻被人抓到,死里逃生。因為回北平時牽了幾頭駱駝,就得此外號:駱駝祥子。他畢生的寄托在在拉車上,買上車也是他唯一的期盼。當時,有一車廠主的女兒虎妞看上他了,在一夜里誘惑他,做了見不得人的事。

他為躲避良心的譴責,省吃儉用,到好友曹先生家拉包月,不見虎妞,眼看就快攢夠錢再買車了,卻因曹先生家出意外,被上門的偵探敲詐了辛辛苦苦賺得所有錢。可又一噩耗降臨到他頭上,本想與虎妞一刀兩斷,可誰知她懷孕了,又沒法子,只好任有她擺布。

最后,虎妞和她父親絕裂了,全盤計劃廢了,硬是嫁給了祥子,卻得知她懷孕是假的。虎妞又老又丑又兇,祥子一想到一生都要和她在一起,內心世界里充滿恐懼。他照常拉車,卻一定要聽那母老虎的指揮,心有不甘,卻無處發泄,認識了小福子。虎妞真懷孕了,可因產前食用過多油炸小吃,難產致死。雖然虎妞害了他,但生活在一起這么久,時常想起她。

而小福子也愛上他了,可她靠賤賣為生,但她的美麗賢惠打動了祥子。當祥子再次找她的時候,發現她在白房子旁的小樹林里吊死。他就此對世界絕望了,變成了一個壞蛋,利用別人對他的信任騙吃騙喝騙錢,不再是那個陽光活潑,對世界充滿憧憬的祥子了,就此墮落、崩潰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無所事事,讓周圍的人對他滿是斥責。

人到精神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時,他就會對生活不再有信心,心冷了,不再有動力,甚至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仇恨。那究竟是什么,真正地使祥子從助人為樂的好人變成惡貫滿的混球的呢?是舊社會的昏暗與落后,影響著祥子。從他身上,有可以激勵我們努力奮發的因素,爭取讓我們國家更見繁榮昌盛,別再有舊社會的情況,坑害了幾代人!

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3《駱駝祥子》本文寫了中國舊社會對人的影響,描寫了一個踏踏實實的人力車夫墮落為一個行尸走肉的末路鬼的過程。老舍生動形象地把祥子的墮落的過程以精致的手筆描繪了出來,用這平易、自然、純凈的文筆令人對舊社會的“吃人”現象感到毛骨悚然。我所驚訝的是為什么一個舊社會對人的影響竟是如此巨大?

當我再回頭觀望全文,我才發現是周圍的人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先是軍閥搶走了他經多年積蓄買的車;祥子又積蓄多年準備再買車,可孫偵探卻奪走了他的錢,雖然這時的祥子已經喪失了許多信心,但他仁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后來,他娶了虎妞并借了她的錢買了新車,可命運又一次讓他失望了。

虎妞死了,祥子不得不又賣了車為她安葬;之后小福子的死又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就這樣,祥子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社會里漸漸墮落,他在這樣的環境里漸漸“明白”。人僅僅踏踏實實地生活是不夠的,只有那些狡猾貪婪的人可以在這個社會立足。于是祥子慢慢失去了人性,變成了一個社會的末路鬼。

本文的精彩之處在于對人物的細致且精湛的描寫。老舍筆下的主人公祥子在文章的開頭是一個樸實善良,堅忍不屈的一個人力車夫,他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有回報。但在舊社會的環境下,最終開始使他漸漸地變得軟弱,變得像那些“普通人”一樣吃喝賭。當我們看完全文再回頭看看,不經驚訝人的墮落竟是如此迅速,舊社會的可怕之處就在這里。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雖然大部分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但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當他們看到那些享受著他們所渴望的生活的人的經歷時,他們便漸漸變得邪惡了。但在這樣一個舊社會里,人必定會被吞沒在里面,它的黑暗使人們漸漸失去人性,個個只為自己著想,在這樣一個失去正義感的社會終究會被淘汰。這就是舊社會的可怕。

它就像是一個病毒,人們雖然憎恨它,但它永遠存在并且會永遠地吞沒所有人,而我們則應該將自己最真誠的一面展現出來,同時給予他人以忠告,才能使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人雖然是善良的,但也是邪惡的。不過人們向往美好的時候往往可以獲得更美好的未來。

希望舊社會可怕的魔魘不再降臨到我們的頭上,讓這世界多一份關心,少一點邪惡吧!

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4最近,我讀了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從而令我感觸良多。

小說透過一個舊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祥子老實、健壯、純樸,對生活有駱駝般的用心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就是買一輛自我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之后,經過3年的省吃儉用,他用自我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車,但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第二次他又攢夠了錢,卻又被那可惡的孫偵探給怍了去。

第三次,他娶了虎妞,還用虎妞的錢買了車子,本來日子過得已經很不錯了,但就是虎妞卻難產死了,祥子悲哀欲絕,沒法了,只好把車子賣了來安葬虎妞。他的這一愿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后,最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后一朵期望的'火花,它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他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賭的行尸走肉。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舊社會就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懼,此時竟然有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僅僅就是北京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車夫,在社會上就是不顯眼的,但命運還就是不能放過他,折磨好強的他,毀了他的夢想,之后淪為自甘墮落的人。杯具總就是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祥子胸懷大志,勤勞節儉,為什么最終還就是走投無路?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難道那就是個不讓好人有活路的社會嗎?

其實祥子只就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他的下場就就是當時社會所有無權無勢的人們的下場。從中能夠了解到,在當時混亂的社會里,人們就是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們此刻的社會就就是完美的,幸福的。沒有自私,不幸和殘酷了嗎?回答就是肯定的。此刻社會,有許多人進步了,也有許多人退步了,這個退步就是指人們的心靈變得敗壞了,丑惡了,此時他們去賭、、搶劫……無惡不作。然而社會總就是要進步的,我們只能用強制手段去制裁這些人。

最新中學生駱駝祥子讀后感5《駱駝祥子》是中國著名散文家老舍的著作,主要講了一個來自農村的小伙子祥子來到北平討生活,剛來到北平的他,無依無靠,沒有任何親人,只想賺錢養活自己罷了,而祥子是一個樸素的農村人,剛開始的他是一個誠實可愛具有勞動心的新青年,但是命運似乎不公平讓他接受挫折打擊,最后祥子從誠實可愛的的青年,變成了一個狡猾,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

我讀完這個書,明白這本書的大概主題:一個農村的青年祥子來到城市討生活,剛開始他笨手笨腳許多店鋪也不要他,最后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工作,車夫,剛開始的他,固然興奮,他心想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剛開始工作的他每天起早貪黑去拉車,他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總會有好運的。雖然當一個車夫很累,賺的錢很少,但是他咬牙堅持下來了,他有一個愿望: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一輛車,有了這個目標,他有了動力,他賺的錢也慢慢堆積。

經過一段時間,他終于買了一輛車,卻被狡猾的士兵搶走,他很傷心,躲在角落默默的哭泣,但一想到自己一個男人,應該養活自己,然后他堅強的站了起來,繼續當一名車夫,他認識了有點變態的虎妞而虎妞的父親是一個商人,別人稱他“米老板”于是,米老板招聘樣子來當他的大手,負責搬運米。

不久,樣子在茶館認識了馬氏爺孫,而他們也是車夫,老人已經六十歲了,而小孩子只不過才十幾歲,善良的祥子將買好的包子給了他們,而祥子明白,他們和自己一樣,也是一個討生活的人,在小孩子的身上,想起了自己剛到北平的時候,在老人的身上,想到了自己的以后。

而祥子并沒有被貧窮所打到,到了最后,結果很是悲慘,虎妞被士兵給殺死,米老板跳河自盡,爺孫兩個人被餓死,而身無分文的祥子離開了北平,離開讓他傷心的地方。

篇6

一是情感意識。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交流互動的過程,始終是以情感為推動力的,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挖掘學生個性的情感因素,讓學生主體對文本感同身受,并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產生獨特新穎的個人體驗,才能有情感的自由和心靈的頓悟。學生只有深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情感世界里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打動自己才能形成內動力,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為此,教師應不斷刺激和反饋,以情感傳遞人性,以情感表達活力,讓學生滿懷激情地參與語文學習。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尋找作者的感情世界時,如果自己沒有澎湃的激情,則很難教出具有濃濃情味的語文課。

二是問題意識。問題是學生夯實基礎、形成能力的原動力,是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劑。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誘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把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引入到與文章有關的情境中來。因此,如何提問,至關重要。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在多而在精,應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囚綠證》,“囚”是什么意思,綠為什么要去“囚”?《裝在套子里的人》,人為什么要裝在套子里?《飛向太空的航程》,太空究竟有多少奧秘?這是任何一個青少年都想知道的。在講授這些課文時,教師要事先設置好問題,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質疑的勇氣,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學生有問題而質疑,教師因問題而解惑釋疑,從而將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輕松快樂,學生的質疑也使其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接受走向體驗。可以說沒有學生提問的課堂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

三是活動意識。語文教學活動具有綜合性、長效性、貼近性、實踐性等特征,而實踐則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探究、操作、體驗、討論等活動為中心,借以塑造和構建學習主體。課堂活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館式”、“座談式”等現代教學方法,又可采用常規和傳統的“講述式”、“描摹式”的教學方法,這要因課文類型而定。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應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延伸要以教材為本,做到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有機統一。一堂好的語文課,如果沒有課外活動提供展示的舞臺,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就無法得以體現。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作文競賽、辯論、演講、表演、墻報、筆報、讀后感、觀后感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這種課外活動,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行的高中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一些對話性小說和戲劇類課文,都可以用“表演”這種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文章里有關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強化表達,又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篇7

 

弟子規學習的心得體會1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的讀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導下,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只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就是我的讀后感。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要以它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學習的心得體會2

 

隨著自己對《弟子規》等圣賢文化的熏修,我感覺從個人到家庭都受益匪淺。孩子越來越懂事,家庭氣氛也越來越好,特別是夫妻關系得到很大改善。

 

我丈夫是刑警,工作很忙,所有的家務活、帶孩子基本是我自己做。而我在高中教學,工作也不輕松。丈夫回來,往往就是一堆臟衣服、臭襪子一扔,大丈夫相一擺,坐吃等喝。盡管我為家庭為丈夫以前所做不少,而丈夫似乎并不領情,而且甭說你對他發脾氣了,態度言辭稍有不好他就跟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心中時常感到不平衡,總有種「忍辱負重之感,兩人之間也時常疙疙瘩瘩的。

 

隨著圣賢文化的熏修,我慢慢醒悟了,原來問題的根本就在自己身上,是我自己的心態不對,雖然為家庭為對方付出的不少,但并不是念念為對方好,而是時常在用得失心衡量:我為他做了多少,他又為我做了多少,總覺付出多回報少,故心含委屈。對方感受到這種不正的思想,必然反饋回來的也是不好的態度。

 

《弟子規》上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夫妻之間不也是這樣嗎?是自己太自私了,所以我就知過改過,首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多看丈夫的優點,盡量不看他的缺點,丈夫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果然變了,而且變成了我的「大恩人。因為是丈夫在社會上遮風擋雨,維護著我們這個家,治家理財也是多虧了丈夫;更主要的,正因為有了他的磨煉,我原來焦躁的性情才變得溫和、沉靜,狹小的心量也變得更加寬闊,是丈夫成就了我。所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他,感恩心一出來,恭敬心、真誠心都出來了。我也把這種心態傳遞給孩子,所以每當丈夫上班走時,我和孩子都送到大門口:「爸爸再見,您慢走。下班回來,孩子趕緊迎上去:「爸爸辛苦了!我則拿過毛巾給他擦汗。睡前孩子還要問安:「爸爸晚安,祝您做個好夢!

 

丈夫出差時,我會打電話問候,在生活上也盡量體貼丈夫。若自己在家吃就簡單對付,他回來時我就用心做一道菜;看到丈夫勞累,我自己再疲勞也要給他捶捶背,做做按摩,甚至打好洗腳水幫他洗腳。而且現在做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的。平時我還常用手機給他發條短信,對他的優點或善行進行贊揚,因為《弟子規》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對他的缺點,盡量委婉地提出,一切事情都盡量考慮到他的感受。

 

前些天,我遇到一次學習圣賢文化的好機會,開始丈夫答應了,結果臨走前一天晚上,他又變卦了,盡管我非常渴望并珍惜這次機會,但為他我忍痛放棄了。我對他說:「我們學習圣賢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家庭、社會更加美好和諧,不能反而引發矛盾。我知道你也是為了我好,我也為了你,不去了!他說:「這樣的話,以后我支持你學!隨即,他出差去南方,回來時頭一次給我捎回了衣服,而且還是兩套;平時非常節儉的他,花60元錢為我買了一把精致的梳子,還讓人在上面刻上我的名字。

 

丈夫對我確實變了,大熱天他會滿頭大汗地搶著炒菜;衣服、碗筷有時也幫助洗;看到我很累時他還會為我捶捶背;甚至有時還幫我剪腳趾甲。當然偶而丈夫臉上也會陰云密布,我就趕緊反省自己,一靜下心肯定會發現自己心態或言行上有不好之處,只要糾正了,他也很快會「多云轉晴。

 

我越來越感到,家庭的幸福需要我們用愛心、感恩心來好好經營。同時我體會出遵循圣賢教誨的兩個原則,肯定你的家庭會非常美滿。第一句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想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不想得到什么當然也不能讓對方承受;第二句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當出現矛盾或不順時,我們應首先好好反省自己,往往問題的癥結就在自己身上。其實只要念念為對方著想,一切就會無所求而自得,總之一句話:只要念念為對方,家庭就可變天堂!

 

弟子規學習的心得體會3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于《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后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么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范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篇8

【關鍵詞】 拓展 ;農村 ;語文教學 ;課堂空間

在我們國家,農村初中的教學還處于相對薄弱的階段,農村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的空間相對狹窄。因此,如何拓展農村語文教學的課堂空間,是作為一個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近幾年,我曾在這方面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 第二課堂拓寬了語文教學的課堂空間,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

語文教育是一個由一、二課堂組成的完整的開放系統。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都分別是這個開放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們相互依存,各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第二課堂一方面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一方面又與第一課堂互相聯系,互相促進,它促使第一課堂不斷擺脫傳統教學的影響,又激發著學生們的語文興趣,訓練其語文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開拓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擴大了語文教育的陣地。

1.1 語文第二課堂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學生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一般還只完成了認識的第一個飛躍,而要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這個能動的飛躍,語文第一課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第一課堂的學習、訓練一般都有局限于某個章節或單元的范圍,多半是剛學過的知識,而語文第二課堂的容量則大得多。它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形式,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場所,學生可以廣泛地、綜合地、跨學科地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聽說讀寫的種種技能,獨立地開展活動,使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際,完成認識上的第二個飛躍。如:學習的話劇《雷雨》在課堂上分配角色、指導朗讀、介紹劇情的背景。這也只能讓學生加強對劇情的印象,對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導學生組織排練演出,學生則不僅要了解劇情,體會人物的情感,還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裝,舞臺的道具,學習舞臺的表演藝術,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領會話劇藝術、作品的內涵。而他們展示個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強烈,活動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獨立個性和技能的舞臺,在他們宣泄某方面熱情的同時,個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1.2 語文第二課堂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充實的生活離不開豐富的情感,第二課堂活動的多樣性,從不同角度把學生帶進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樂詩的欣賞、名著講座、課外交流等都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充實了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樂趣、語文學習的快樂。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能主動投入到他們熱愛的活動,并在活動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發展自己的個性,證實自己的價值,充實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沒有熱情,能不產生興趣嗎?

1.3 語文第二課堂培養了學生學習創造力。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愿望,可往往由于這些欲望得不到重視、發現和缺乏實現的條件而一閃而逝,或中途夭折,無法實現,因而挫傷了他們的創造欲望。再說,創造力來自于實踐,而第一課堂往往為完成教學任務,難以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語文第二課堂立足于實踐,又給學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條件。學生的很多創造思維和創造才能都得以在這兒施展。我曾在學生學過《茶館》和《雷雨》之后,要求學生學寫短劇、學演短劇。本只為讓他們實踐一下,可學生交來的短劇作品卻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一位同學的《乘車》從擠上車、搶座位、鬧開窗一系列車上常發生的事,譴責了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人。這個劇目在經過“乘車族”的七嘴八舌的集體修改之后,進行排演。經過再加工的劇情、人物、語言更具有感染力。觀眾看后捧腹大笑,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表現出他們潛在的創造力。每一次語文活動老師是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賽者是學生自己。準備的過程、活動的過程,卻是他們創造的過程。為了求新,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追隨者,得到好評價,他們往往會絞盡腦汁去設計、去組織、去準備,希望有“哄動效應”。而這全身心投入也必然會有創造火花的迸發。應該說,語文第二課堂課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實施的條件、創造的實踐。而實踐、實踐、再實踐的過程,就是創造、創造、再創造的過程。

2 拓展學生視野,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語文學習與生活有著全方位的聯系,可以說,學生身邊處處都蘊藏著語文學習的素材,學生時時都可以啜飲生活之蜜的營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多層次、多角度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2.1 開展口頭作文演講活動,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生活,無論家庭還是學校,抑或社會都可以隨時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隨時聯綴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紹一件有趣的事、有啟發意義的事、充滿溫情的事,敘述同學間的一段友情、一個誤會、一場風波。而且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走進社會生活。記得有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撿垃圾撫養了四十多個孤兒,并培養了十多個大學生,但這些大學生竟沒有一個人寫一封信或寄一張明信片給老人家表示感謝。聽了這個故事后,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同學們熱情洋溢,痛斥這種不仁不義、無情的大學生。演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開展詞語積累的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語文學習的本質決定了它必須通過慢功夫去逐漸積累語言。這種積累過程盡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壓力,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而且通過競賽也激發了他們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語接龍,綴詞成篇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良好習慣的另一種途徑。記得去年清明節,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滿山林木蓊蓊郁郁,蒼翠欲滴,迎春花、杜鵑花姹紫嫣紅。有的含苞欲放,羞澀地掛在枝頭上,有的盡情綻放,裊娜地挺立枝頭,似乎向人們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驕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嬌媚極了,別有一種風致。此時,我就啟發學生積累與春天有關的詞語,看誰積累得多、積累的好。

2.3 建立班級圖書角,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從書本里學習語文的規律和運用的方法,而且課堂只是加油站,絕非語文學習的終點,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在課外。為此,我們班還建立了圖書角,除了向學校圖書館借一部分圖書外,我發動學生每人為班級捐出兩本圖書。定時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讀書筆記評比活動。此外,我還要求學生每學年必須讀兩本中外名著,書目以初中生課外閱讀書目為主。我們還自費訂閱了《讀者》《演講與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識》《現代中學生》等十幾種報刊,來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開發學生的思維。

3 加強課外閱讀指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閱讀和聽、說、寫一同構成語文教學的四大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品質的鑄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閱讀。閱讀有“課內”和“課外”之分。對課內閱讀,每個語文老師再熟悉不過,對其重要性及意義不言而喻。加強課外閱讀,不是單純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學生的課外閱讀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指導,否則,他們的讀書便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

3.1 指導學生掌握讀書的一般步驟。由于受文體、篇幅等因素的影響,讀書的步驟不盡一致,就一般的讀書通常有“通讀、熟讀、研讀、美讀”四個步驟。通讀是與文章的初晤,接觸的是文章的“肌膚”,要能把文章讀正確、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熟讀接觸的是文章的“靈魂”,要能夠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內容,以及由內容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讀就是研究性的讀,對文章中的好詞好句、表現手法、結構層次等進行賞析和評價,這一步驟一般適用于高年級,對低中年級不作要求;美讀是對文章的“反芻”,即把文章美美地讀出來,不僅要讀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個性。當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閱讀一定要有這四個步驟,對于一般的文章通讀即可,而對于有重要價值的文章則一步也有能少,甚至還要“不厭百回讀”。

3.2 指導學生學會邊讀書邊做記號。這是閱讀過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閱讀方法和要求,每個學生都應當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做到每次讀書時能夠在文章的緊要處、精彩處、頗有感觸處或疑難處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做上不同的記號。如有疑難的地方畫個小問號,精彩的地方畫個五角星,好詞下面點上小黑點,好句下面畫上波浪線等等,同時在文章的行間或空白處寫一些隨感而發的簡短的話語。

篇9

21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經來臨,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根本特征。在此形勢之下,原來所學的知識很快就會成為過眼煙云。因此,中國教育要做的,我們學校和老師要做的,與其說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如說是要讓他們學習如何學習,為以后的自學打好基礎。

培養大量的創新人才,對我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樣的人能創新?只有具有渴望學習的強烈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正確對待個人與他人,社會、民族、國家、人類和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表達、交流的能力的人才能創新(漆權《創新與創新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按現行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是難以達到的。他們需要在自主學習、探索、創新活動中培養。在此,我就語文新教材創新理念及其合理運用,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務必實現教師觀念的三大轉變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現代意義上而言,教師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穿針引線者。前者,教師的勞動是可以重復的,而后者,教師的勞動是一門藝術,不是機械的。因此,要當一名與時俱進的教師,必須實現以下三大轉變。

1、由絕對權威者變為耐心引導者。長期以來,我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教師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甚而頤指氣使,言出法隨,學生沒有任何說話的權利。這種現象,有人美其名曰“師德尊嚴”。但我們認為,這樣做不但不利于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發展,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凸顯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教書育人的初衷離得越來越遠。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更多地進行換位思考,耐心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語文學習是個性化學習,語言教師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2、由知識擁有者變為隨堂學習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我們的學生只把教師當成知識的寶庫,這對教育來說是悲哀的。我們教師要以滿腹經綸為榮,更要以不授方法為恥。而告訴學生學習方法的最好方式,就是跟學生一塊學習,師生互動,在經意和不經意中,在模糊和精確中引導學生到達知識的彼岸。

3、由公正裁決者變為善意鼓勵者。教師的評論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很多教師“執法”公正,不吹“黑哨”。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實際上很容易將學生“一棍子打死”,抹殺他的智慧的靈光。語文學科更是如此,很多問題都不是單一答案。教師對學生錯誤的寬容,對他們學習和創造的鼓勵,是他們提升學習興趣,攀登更高知識山峰,發揮創新潛能的不竭動力。

二、務必完全歸還學生的三種權利

教學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處于主體地位,是由學生的主體意識所決定的。古人云:“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的學生長期以來受的多是被動教育,所以他們認為學習不是他們的事,更多的是老師的事,從而就甘當一只鴨子,等著老師來填。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扶正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必須歸還本屬于學生的三種權利。

1、自主學習權。每位教師都應該清楚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架學習的機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靈性和活力,富于想象力的,是集生活、學習、審美于一體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個性的差異,他們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選擇的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習要因材施教,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學習、思考空間,以此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巨大轉變。

2、人格平等權。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學生來到學校,并不是以單一的學生的面貌出現的,而是以形形的個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他們除了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毋庸置疑,我們必須尊重一個人的價值和人格。新的教育理念更提倡公平和平等,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合理的價值選擇和獨立的人格發展。對于以個性化學習為顯著特征的語文學科來說,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就是尊重文學本身的魅力。

3、自我發展權。現代工業對社會經濟生活最大的貢獻是“批量生產”,而現代教育最先進的理念是“手工制作”。我們不贊成千人一面,千腔一調的培養人才,也不贊成學多于悟,記多于想的學習模式。我們要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挖潛、自我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世界的多樣化才是天道的合理,學生的多樣化才是教育的平衡。

三、務必構建三種特征的課堂

“一支粉筆,一張嘴巴、一本書”,有的還外加一根教鞭的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使學生在里面不但感覺到單調,困乏,有時甚至感到恐慌。要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必須構建新理念下的嶄新的課堂。

1、綜合性學習課堂。新教材和新的教學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綜合性學習”具有游戲的魅力,它吸引著學生在不經意中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如老舍先生《茶館》一文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角色讀,可以讓學生講這個故事,寫獨特體驗的讀后感,也可以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全面展示作者生產、文學、成就和藝術風格,甚而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方言的特色。再如小學課本中的《敕勒歌》一文的教學,可以通過詩歌朗讀,品讀詩文來深化學生對草原的向往,也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來增強他們對自然界的熱愛,更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圖書、資料、網絡等去搜集我國少數民族的有關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沖破三尺講臺、甚至沖出教室,到更廣闊的課堂去獲取知識的營養。

2、開放性學習課堂。語文知識涵蓋百科,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老師懂得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科技、宗教、道德等學科的知識,并引導學生搜集天文、地理的有關知識,可以介紹人類征服太空的科技發展史,可以介紹我國古今以月亮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把課堂由課內延至課外。再如以“母親河”為主題的語文教學可以講“蜀山兀,阿房出”為始的黃河斷流史,關注黃河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講黃河哺育中華民族,但又水患不斷,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可以讓學生搜集黃河沿岸的有關風土人情,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也可以讓學生讀有關黃河的藝術作品,使他們受到藝術熏陶。如此,多科知識的交叉滲透,不僅可讓學生從宏觀上掌握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趣味性學習課堂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強調學生要“愿學”,更重要引導學生“會學”、“樂學”,講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認知主體在認知客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特殊情感傾向。這種情感傾向常常表現為一種“興奮力”,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中去。為提高學生的興趣,我有以下幾種做法:其一,側重一個方面。我總是認為:“想一切都灌給學生的老師一定會走向失敗。”比如講小說手法,我會在景物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中根據課文特色著重講一個方面;講詩歌時,我會在音樂美、建筑美、意境美、文學美等方面中選取一個方面重點渲染。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易于突破重點和難點。其二,注重多方比較。文學中同一主題的作品有很多,教材中只是擇一二而已,我們不妨將教材以外的作品列入一些引導學生比較、推敲、思考,既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增加他們的趣味。其三,借助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增加知識含量。其四,充分展現個人的語言風格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其五,有時鼓勵學生自主命題甚至“惡改”文章,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務必倡導的三種教學方式

1、自主性。學語文是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主動構建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刺激。我們不能因為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個性化發展,從而不允許理解的多向化,答案的多元化;我們不能因為設計教學過程,而規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與教師的是同一版本;我們更不能高壓灌輸使學生感到厭倦,輪翻轟炸使學生感到迷失方向……我們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在尋求答案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學習中體會到精神的愉悅。

2、合作法。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類之初是以合作求得生存,而現代社會是以合作求得更大發展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合作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關鍵詞”,甚至是永恒的主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協作精神。以前,我們總是扔幾個問題下去,大家討論,再選代表發言,氣氛活躍,但實際效果并不佳,因為責任沒有到個人,仍然有大量的“出工不出力”者。最好的辦法是每個人都分到具體的學習任務,然后再逐一發言,這樣的“流水線”作業方式,才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和更深刻的層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探究性。“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思考的習慣,不僅要善于引導、梳理,更要巧于啟發。孔子云“不憤不啟”,就是指要掌握啟發的時機。我們還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多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五、務必提高學生的三個素質

教育以向社會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為目的,但學校向社會提供的并不是“最終產品”,而是具有巨大發展潛能和空間的“初級產品”。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之外,更要學到學習的方法。形成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的精神。因此,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要想有好的作為,必須實現以下三個“回歸”。

1、回歸自我。繁重的學習可能會使學生疲于奔命而疏忽思考其它的問題,特別是對自我的認識,從而迷失自己的發展方向。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我們一定要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回自己的信心,確立自己的目標。“不做第幾個誰,只做第一個我”。也只有這樣,才能凸顯他們的特征,張揚他們的個性,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語文學科在這個方面要發揮別的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

2、回歸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們更好地回到社會性的生產、生活中去。教育為生產生活服務,學習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提高學生的這個素質,既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問題;也是一個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社會處處是文章、生產、生活處處有學問,從而培養終身學習慣的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將創新精神和能力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大問題。語文學科在這個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